DB23/T 902-2019标准规范下载简介和预览
DB23/T 902-2019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程简介:
DB23/T 902-2019是黑龙江省的地方标准,全称为《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程》。这个规程主要规定了在黑龙江省范围内进行建筑地基基础设计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设计方法、计算方法、施工要求以及质量检验等技术规定。
该规程涵盖了地基基础设计的各个方面,包括地基土的分类与性质评价、地基承载力的确定、地基变形计算、基础类型选择、基础尺寸与埋深设计、地基处理与加固、特殊地基与特殊条件下的地基基础设计等。它不仅对新建建筑的地基基础设计有指导作用,也对既有建筑的改造与加固提供了技术依据。
规程的更新与修订,通常会考虑到新的科研成果、工程实践经验、材料与施工技术的进步,以及对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考虑。DB23/T 902-2019的发布,旨在提高地基基础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安全性,保障建筑物的稳定和使用功能,同时也为黑龙江省的建筑设计和施工提供了标准化、规范化的技术指导。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我提供了一些基本信息,但具体的规程内容可能涉及大量的专业术语和技术细节,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可能较难理解。如果你需要进行具体的设计工作,建议咨询专业的结构工程师或参照完整的规程文本。
DB23/T 902-2019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程部分内容预览:
注:」使用时应结合当地工程实
强风化岩石的实测标贯击数N50: 值直接用于设计,不作深度修正
注:N为修正后的标准贯入试验锤击数
注:表中括号数值仅供内插用
7根据静力触探比贯入阻力P值确定一般黏性土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时JC∕T 498-2013 高强度耐火浇注料,可按表
1建筑物的用途,有无地下室、设备基础和地下设施,基础的型式和构造; 2作用在地基上的荷载大小和性质; 3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 4相邻建筑物的基础埋深; 5地基土冻结深度、冻胀和融陷的影响。 5.1.2在满足地基稳定和变形要求的前提下,当上层地基的承载力大于下层土时,宜利用 上层土作持力层。除岩石地基外,基础埋深不宜小于0.5m。 5.1.3高层建筑筱形和箱形基础的埋置深度应满足地基承载力、变形和稳定性要求。除岩 石地基外,天然地基上的箱形和筱形基础其理置深度不宜小于建筑物高度的1/15;桩箱或 桩筱基础的理置深度(不计桩长)不宜小于建筑物高度的1/18~1/20。位于岩石地基上的 高层建筑,其基础理深应满足抗滑要求。 5.1.4基础宜理置在地下水位以上,当必须理在地下水位以下时,应采取地基土在施工时 不受扰动的措施。当基础埋置在易风化的岩层上时,施工时应在基坑开挖后立即铺筑垫层 5.1.5当存在相邻建筑物时,新建建筑物的基础理深不宜大于既有建筑基础。当理深大于 既有建筑基础时,两基础间应保持一定净距,其数值应根据原有建筑荷载大小、基础形式和 土质情况确定。当上述要求不能满足时,应采取必要措施。
5.2.1基础底面的压力,应符合下式要求:
作用的标准组合时,基础底面处的平均压力值
一修正后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Pkmax ≤1. 2 fl
式中: Pkmax 相应于荷载作用的标准组合时,基础底面边缘的最大压力值。
式中: Fk 相应于荷载作用的标准组合时,上部结构传至基础顶面的竖向力值; G 基础自重和基础上的土重; A一基础底面面积。
式中:1—垂直于力矩作用方向的基础底面边长 α——合力作用点至基础底面最大压力边缘的距离。
3当基础双向偏心受力时,应按双向偏心计算
图5.2.2偏心荷载(e>b/6)下基底压力计算示意图 b一力矩作用方向基础底面边长
5.2.3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可由载荷试验或其他原位测试、公式计算,并结合工程实践经验 等方法综合确定。 5.2.4当基础宽度大于3m或埋置深度大于0.5m时,从载荷试验或其它原位测试、经验 值等方法确定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尚应按下式修正:
取值 一一基础底面以下土的重度,地下水位以下取有效重度; b一—基础底面宽度,基宽小于3m按3m取值,大于6m按6m取值; 基础底面以上土的加权平均重度,地下水位以下取有效重度; 基础埋置深度,一般自室外地面标高算起。在填方整平地区,可自填土地 面标高算起,但填土在上部结构施工后完成时,应从天然地面标高算起。 对于地下室,如采用箱形基础或筱基时,基础埋置深度自室外地面标高算 起;当采用独立基础或条形基础时,应从室内地面标高算起(地下室设有 厚度不小于0.25m配筋防水混凝土底板时,外墙基础埋置深度值可取室列 地面标高和地下室地面标高的平均值)。
表5.2.4承载力修正系数
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按本规程附录B深层平板载荷试验确定 3含水比是指土的天然含水率与液限的比值:
承载力特征值按本规程附录B深层平板载荷试验确定时17取0
3含水比是指土的天然含水率与液限的比值: 大面积压实填土是指填土范围大于两倍基础宽度的填土
4大面积压实填土是指填土范围大于两倍基础宽度的填土
的岩石,可参照所风化成的相应土类取值,其他状态下的岩石不
5.2.5当偏心距e小于或等于0.33倍基础底面宽度时,根据土的抗剪强度指标确定地基承
5.2.5当偏心距e小于或等于0.33倍基础底面宽度时,根据土的抗剪强度指标确定地基承 载力特征值可按下式计算,并应满足变形要求:
f = M,yb+MaYmd + Mc
式中: J—由土的抗剪强度指标确定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M,、Md、M。 承载力系数,按表5.2.5确定; b一基础底面宽度,大于6m时按6m取值,对于砂土小于3m时按3m取值
表5.2.5承载力系数M.、M.、M
注:(0.一基底下一倍短边宽度的深度范围内土的内摩擦角标准值
下一倍短边宽度的深度范围内土
5.2.6对于完整、较完整、较破碎的岩石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可按本规程附录D岩石地基载 荷试验方法确定;对破碎、极破碎的岩石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可根据平板载荷试验确定。对 完整、较完整和较破碎的岩石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也可根据室内饱和单轴抗压强度按下式进 行计算:
由地方经验确定。无经验时,对完整岩体可取0.5;对较完整岩体可 取0.2~0.5;对较破碎岩体可取0.1~0.2。
2.7当地基受力层范围内有软弱下卧层时,应
下式验算软弱下卧层的地
P, + Pez ≤ fz
式中: b 矩形基础或条形基础底边的宽度; 矩形基础底边的长度; 基础底面处土的自重压力值; P. Z一—基础底面至软弱下卧层顶面的距离; 0—地基压力扩散线与垂直线的夹角,可按表5.2.7采用。
表5.2.7地基压力扩散角6
2z/b<0.25时,取9=0°,必要时,宜由试验确定;z/b>0.50时,θ值不变; 3z/b在0.25与0.50之间可插值使用; 4括号内数值仅供内插用。
8对于沉降已经稳定的建筑或经过预压的地基,可适当提高地基承载力。
5.2.8对于沉降已经稳定的建筑或经过预压的地基,可适当提高地基承载力
5.3.1建筑物的地基变形计算值,不应大于地基变形允许值
5.3.3在计算地基变形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由于建筑地基不均匀、荷载差异很大、体型复杂等因素引起的地基变形,对于砌体 承重结构应由局部倾斜值控制;对于框架结构和单层排架结构应由相邻柱基的沉降差控制 对于多层或高层建筑和高算结构应由倾斜值控制;必要时尚应控制平均沉降量; 2在必要情况下,需要分别预估建筑物在施工期间和使用期间的地基变形值,以便预 定地坪标高、预留建筑物有关部分之间的净空以及选择连接方法和施工顺序。一般多层建筑 施工期间完成的沉降量,对于砂主可认为沉降量已完成最终沉降量的80%以上,对于其它 低压缩性土可认为已完成最终沉降量的50%~80%,对于中压缩性土可认为已完成20% 50%,对于高压缩性土可认为已完成5%~20%。 5.3.4建筑物的地基变形允许值,应按表5.3.4规定采用。对表中未包括的建筑物,其地 基变形允许值应根据上部结构对地基变形的适应能力和使用上的要求确定。
表5.3.4建筑物的地基变形充许值
注:1本表数值为建筑物地基实际最终变形允许值:
2有括号者仅适用于中压缩性土:
3I为相邻柱基的中心距离(mm);H,为自室外地面起算的建筑物高度(m)); 倾斜指基础倾斜方向两端点的沉降差与其距离的比值: 5局部倾斜指砌体承重结构沿纵向6m~10m内基础两点的沉降差与其距离的比
5.3.5计算地基变形时,地基内的应力分布,可采用各向同性均质线性变形体理论。其最 终变形量可按下式计算:
终变形量可按下式计算:
可按本规程附录F采用
图5.3.5基础沉降计算的分层示意 一天然地面标高;2一基底标高:3一平均附加应力系数α曲线:
表5.3.5沉降计算经验系数I/
5.3.6变形计算深度范围内压缩模量的当量值E。,应按下式计算:
式中 A,一一第i层土附加应力系数沿土层厚度的积分值。 5.3.7地基变形计算深度z,(图5.3.5),应符合式(5.3.7)的规定。当计算深度下部仍 服 有较软土层时,应继续计算,
As≤0.025As
中:△s,一一在计算深度范围内,第i层土的计算变形值(mm); △s——在由计算深度向上取厚度为△的土层计算变形值(mm),见图 5.3.5并按表5.3.7确定
形线性分布的假定按下式进行计算
式中:s一—地基的回弹再压缩变形量(mm); s。一一地基的回弹变形量(mm); r。一一临界再压缩比率,相应于再压缩比率与再加荷比关系曲线上两段线性交 点对应的再压缩比率,由土的固结回弹再压缩试验确定: R。一一临界再加荷比,相应于再压缩比率与再加荷比关系曲线上两段线性交点 对应的再加荷比,由土的固结回弹再压缩试验确定; rr=1.0一一对应于再加荷比R'=1.0时的再压缩比率,由土的固结回弹再压缩试验 确定,其值等于回弹再压缩变形增大系数; p一一再加荷的基底压力(kPa)。 5.3.13在同一整体大面积基础上建有多栋高层和低层建筑,宜考虑上部结构、基础与地基 的共同作用进行变形计算,
GB∕T 35150.2-2017 新型干法水泥生产成套装备技术要求 第2部分:烧成系统5.4.1地基稳定性可采用圆弧滑动面法进行验算。最危险的滑动面上诸力对滑动中心所产 生的抗滑力矩与滑动力矩应符合下式要求:
5.4.2位于稳定土坡坡顶上的建筑,应符合下
对于条形基础或矩形基础,当垂直于坡顶边缘线的基础底面边长小于或等于3m时 其基础底面外边缘线至坡顶的水平距离(图5.4.2)应符合下式要求,且不得小于2.5m: 条形基础
式中:α一一基础底面外边缘线至坡顶的水平距离(m); b一一垂直于坡顶边缘线的基础底面边长(m); d一—基础埋置深度(m); β边坡坡角 (°)。
图5.4.2基础底面外边缘线至坡顶的水平距离示意
Kw一一抗浮稳定安全系数JC∕T 2419-2017 光参量振荡用磷酸氧钛钾晶体,一般情况下可取1.05。 2抗浮稳定性不满足设计要求时,可采取增加压重或设置抗浮构件等措施。在整体满 足抗浮稳定性要求而局部不满足时,也可采取增加结构刚度的措施
6. 1基础的埋置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