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Z 690-2013标准规范下载简介和预览
SL/Z 690-2013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质量通病防治导则简介:
SL/Z 690-2013《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质量通病防治导则》是一部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发布的行业标准,其主要目的是指导和规范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预防和减少施工质量通病的发生,提升工程质量,保障工程的长期安全稳定运行。
这个导则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1. 总则:规定了导则的适用范围,引用标准,术语定义,以及防治原则等。
2. 工程施工质量通病概述:对水利水电工程中常见的施工质量通病进行了归类和概述,包括但不限于混凝土工程、土石方工程、金属结构安装工程、机电设备安装工程、电缆敷设工程等各方面的通病。
3. 质量通病防治技术措施:针对每一种质量通病,提出了具体的预防和治理措施,包括施工准备、施工过程控制、质量检查与验收等环节的控制要点。
4. 质量通病防治管理措施:规定了施工企业、监理单位、建设单位等各方在防治质量通病中的职责,以及质量通病的记录、分析、反馈和改进机制。
5. 附录:提供了一些实用的表格和示例,例如质量通病防治检查表、质量通病分析报告等。
这个导则的实施,对于提高我国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质量,降低工程维修成本,保障工程的长期安全运行,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也为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设计、施工、监理等各方提供了明确的质量控制标准和方法。
SL/Z 690-2013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质量通病防治导则部分内容预览:
在规定时间内预应力损失超标
1)实行分级张拉,每级张拉荷载施加后稳定时间不少 于5min。 2)张拉速率严格控制在0.1locon/min以下
4。4。5锚索锁定后锚索回缩量超标
锚索锁定后,锚索回缩量大于5mm。 2主要原因 锚夹具质量差JC∕T 923-2003 混凝土低压排水管,回缩量大。 3防治措施要点 选择合格的锚夹具。
5.1.1岩溶处理不彻底
5.1岩基地质构造处理
1现象 岩溶部位回填后与岩壁仍有缝隙。 2主要原因 岩溶充填物清理不彻底或冲洗不干净,回填时未严格遵守回 填操作规程。 3·防治措施要点 1)岩溶充填物应彻底清理并冲洗干净,必要时可采用人 工清仓和高压水冲洗等措施。 2)回填时应严格遵守回填操作规程
5.1.2断层破碎带处理不彻底
1现家 回填的混凝土与地层结合不紧密。 2主要原因 1)裂缝充填物清理不彻底,冲洗不干净。 2)未进行回填灌浆或灌浆压力较低。 3防治措施要点 1)充填物应清理干净,必要时可采用高压水冲洗等措施 2)需要进行回填灌浆时,应选择合适的灌浆压力。 5. 2灌注桩
成孔过程中或成孔后,孔壁珊塌。 2主要原因
1)泥浆质量差,或泥浆相对密度较小,起不到护壁作用; 清孔换浆方法不当,破坏了孔壁。 2)孔内泥浆高度不足或存在承压水,降低了泥浆压力。 3)护筒埋置太浅,护筒以下孔壁塌。 4)钻机选择不合理,如松软地层中采用冲击式反循环钻 机;松散砂层中钻进时,进尺速度过快或停在一处空 转时间过长,钻机转速快。 5)冲击(抓)锥或掏渣筒倾倒,撞击孔壁。 6)爆破处理孔内孤石、探头石等,药量过大。 防治措施要点 1)选择合适的钻孔机械;松散砂土或流砂中钻进时,应
2主要原因 1)遇到透水性强或有地下水流动的土层。 2)护筒埋设过浅,回填土不密实或护筒接缝不严密,护 筒刃脚或接缝处漏浆。 3)泥浆压力过高使孔壁渗浆。 3防治措施要点 1)加大泥浆稠度或倒入黏土,慢速转动。
2)回填土中投入片石、卵石,反复冲击,增强护壁。 3)护筒下接缝处回填黏土,封闭接缝,稳定水头。 4)必要时,应采取孔下爆破挤密法,封闭漏浆通道
5.2.3桩孔垂直度超标
桩孔倾斜超过设计标准。
2主要原因 1)钻孔中遇较大的孤石或探头石 2)在倾斜度的软硬地层交界处岩层倾斜处,或粒径大 小悬殊的砂卵石层中钻进时,钻头所受的阻力不匀。 3)扩孔较大,钻头偏离方向 4)钻机底座倾斜或产生不均勾沉陷。 5)钻进压力过大,钻速过快,钻杆弯曲,接头不直。 6)深孔施工时,未按规范要求进行孔斜控制。 7)钻孔作业人员未按操作规范施工 3防治措施要点 1)安装钻机时应使转盘底座水平,起重滑轮缘、固定钻 杆的卡具和护筒中心三者应在同一轴线上,并经常检 查校正:孤石或探头石处理后,应对钻进设备进行 校正。 2)对较长主动钻杆,应在钻架上增添导向架,控制钻杆 上的提引水水龙头,使其沿导向架向下钻进。 3)钻杆、接头应逐个检查,及时调整;发现主动钻杆弯 曲,应及时调直或更换钻杆。 4)在倾斜的软、硬地层钻进时,应控制进尺,低速钻进 5)回填片石、卵石,冲平后再钻进。 6)加强孔斜控制,每钻进10m测量一次孔斜。 7)对施工人员应进行岗位培训、考核
1)钻头直径不符合要求。 2)塑性土膨胀,造成缩孔。 3)地层软弱。 4)钻进速度过快,施工方法不当
1)钻孔前应检查钻头直径。 2)采用上下反复扫孔的办法,以保证孔径。 3)加大泥浆相对密度。 4)在软弱地层回填片石、卵石,冲平后再钻进。 5)钻进时应控制钻进速度;仔细观察出渣情况,发现缩 孔时,应及时采取回填反复冲击挤压措施。
5.2.5孔底沉渣厚度超标
成孔后,桩身底部沉渣厚度超过规范要求。
1)清孔时泥浆不符合规范要求,清孔不彻底。 2)清孔后下设钢筋笼和导管时间过长。
1)清孔时,泥浆应符合规范要求。 2)清孔后下设钢筋笼和导管时间宜缩短,若清孔后下设 钢筋笼和导管时间过长,应二次清孔。 3)认真清孔,清孔完毕后及时测量孔底沉渣厚度。
5。2。6钢筋笼放置与设计要求不符
钢筋笼变形,保护层及安放位置不符合要求。
1)堆放、起吊、运输未严格执行规程,支垫数量不足或 位置不当,造成钢筋笼变形
1)堆放、起吊、运输未严格执行规程,支垫数量不足或 位置不当,造成钢筋笼变形
2)钢筋笼吊放入孔时不垂直,入孔速度过快。
2)钢筋笼吊放入孔时不垂直,入孔速度过快。 3)清孔时孔底沉渣或泥浆未清理干净,造成实际孔深与 设计要求不符,钢筋笼安放未到设计深度。
1)钢筋笼过长时,应分段制作,吊放入孔时再分段焊接。 2)钢筋笼在运输和吊放过程中,每隔2~2.5m设置加箍 一道,并在钢筋笼内每隔3~4m装一个可拆卸的十字 形临时加筋架,钢筋笼吊放入孔后再拆除。 3)钢筋笼周围主筋上每隔一定间距设置混凝土垫块,混 凝土垫块根据保护层的厚度及孔径设计。 4)钢筋笼应垂直缓慢放入孔内,防止碰撞孔壁;钢筋笼 放入孔内后,应采取措施,在孔口固定好位置,防正 浇筑中钢筋上浮。 5)在运输、堆放及吊装过程中已经变形的钢筋笼,应进 行修理后再使用
成桩后,桩身中部夹有泥土,桩身不连续。
1)混凝土水灰比小,骨料粒径偏大,未及时提升导管及 导管位置倾斜等,使导管堵塞,桩身混凝土断裂。 2)排除混凝土搅拌机或泵管故障超过规定时间,混凝土 中断灌注的时间过长。 3)未准确计算混凝土埋深,浇筑过程中导管阻力大,将 导管拉断,造成断桩。 4)导管提拨过量,导管底口拨出混凝土面,形成断桩。
1)混凝土落度应控制在设计或规范要求的范围之内。 2)灌注混凝土前应检查混凝土搅拌机,保证正常运转 必要时应有备用搅拌机。
3)灌注混凝土时,应及时适量提动导管,做到连续作业; 灌注时,应及时测量混凝土顶面上升高度,随时掌握 导管理深,防止导管脱离混凝土面。 4)钢筋笼主筋接头应焊平,避免提导管时,法兰盘挂住 钢筋笼。
5.3.2桩体密实度低
主体密实度达不到设计桩要求。
1)振冲过程中,提升振冲器过快或未达到给定的加密电 流即提升振冲器。 2)振冲过程中,加密电流偏小,留振时间短。 3防治措施要点
1)振冲施工前应做试验桩,确定加密电流、留振时间、 加密段长度等参数,施工过程中应按规范或试验参数 实施。 2)在砾石量大于60%的前提下,宜适当提高5mm粒径 碎石含量。 3)底部下料缺失部位,可进行复振。 4)对振冲过程中液化土层应进行专题研究
1)沉井的制作场地应预先清理平整夯(压)实;对土质 不良或软硬不匀的场地,应采取换填等加固措施。 2)抽除承垫木应依次、对称、分区、同步地进行;垫木 抽出后,刃脚下应立即用砂或砂砾填实;定位支点处 的垫木,应最后同时抽除。
3)按操作规程施工,刃脚和井壁施工质量必须符合设计 要求。 4)按合理顺序挖土,使沉井正面阻力均匀和对称。 5)沉井壁后的环形空间应充填减阻介质,如壁后充填泥 浆、施放压缩空气、充填河卵石或砂等。 6)不排水下沉沉井的井内水位不应低于井外水位,挖除 流动性土时,应使井内水位高出井外水位1m以上 否则,应向沉井内及时灌水。 7)下沉过程中,应根据测量资料及时纠偏;初沉和终沉 阶段应增加观测次数,必要时连续观测
5.4.2沉井超沉、欠沉
1)沉并不均匀下沉。 2)沉井上浮。 3)接缝渗水。
1)封底前井底的积水和浮泥未清除干净;封底混凝土未 按合理施工顺序进行。 2)含水地层井底未做倒滤层,封底时,集水井内抽水中 断,停抽时未采取措施, 3)新老混凝土接触面未处理好
1)封底前把井内积水和浮泥排净;封底混凝土应均匀、 对称,按照一定顺序施工。 2)含水地层中,井底先按设计铺设垫层,并设集水井不 断排水,待封底混凝土达到设计规定强度后再停排; 当沉井的抗浮稳定不满足要求时,应采取相应的技术 措施。 3)对有抗渗要求的沉并,抽出承垫木前,应对封底及底 板部位的刃脚、底梁、隔墙作凿毛处理,清除浮浆,
封底前再次清洗接缝部位。 4)井内涌水量很大无法排干,或井底严重涌水、冒砂, 以及沉井不断自沉或倾斜时,均应向井内灌水DB42∕T 1503-2019 道路工程碳纤维电缆加热法融雪化冰技术规程,采取 不排水封底。
5.4.3混凝土封底不密实
1)混凝土与导管下口凝结在一起,不能提动。 2)混凝土在导管内堵塞。 3)导管漏水严重或断裂。 4)球塞卡堵。
1)导管埋入混凝土过深,提动不及时;混凝土配合比选 择不当,初凝时间太短,和易性差。 2)导管埋入混凝土太浅,有水进入;混凝土含砂率偏低。 3)导管接头橡胶垫圈不平;接头螺栓未拧紧;导管组装 后未经密封检验和拉力试验。 4)导管下口距基底面太近,球塞未出导管;储料时间过 久;导管内径与球塞外径配合不当。
1)每隔20min测量一次导管内混凝土面标高,及时适量 提动导管;混凝土配合比与搅拌应按规范执行。 2)导管最小埋入深度应不小于1m,混凝土面的平均升 高速度应不小于0.25m/h;组装后应经密封检查。 3)导管法兰盘应平整,橡胶垫圈质量要合格,接头螺栓 要紧。 4)导管下口距基底面宜为40cm,球塞挤出后应将导管降 低15~20cmT∕CECA 20003-2019 智能建筑工程设计通则,使混凝土顺利向外扩散。
成桩直径不一致,桩身强度不均匀,局部结合不密实。
1)旋喷方法与机具未根据地质条件选择。 2)旋喷设备出现故障而中断施工,如管路堵塞、串浆、 漏浆、卡钻等。 3)旋喷的水泥浆与切割的土混合不充分、不均匀。 4)穿过硬质土层产生缩径。 3防治措施要点 1)根据设计要求和地质条件选择旋喷方法和机具。 2)旋喷前应做压水、压浆和压气检验,检查各部件的密 封性和高压泵钻机的运转情况,保证旋喷连续作业。 3)必要时,可调整桩间距 2漏喷 1现象 未根据地质条件选择旋喷参数,局部漏喷 2主要原因 1)勘测深度不够,没有详细的地质资料,施工前未做补 充探测。 2)未根据试验结果确定旋喷速度、拉升速度、喷射压力 和喷射量。 3防治措施要点 1)施工前应进行补充探测,详细了解加固地层的地质 条件。 2)施工前应进行旋喷试验,按试验结果确定旋喷参数: 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旋喷速度、拉升速度、喷射压力 和喷射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