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1/T 935-2012 单井循环换热地能采集井

DB11/T 935-2012 单井循环换热地能采集井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DB11/T 935-2012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245.3K
标准类别:建筑标准
资源ID:33612
免费资源

DB11/T 935-2012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B11/T 935-2012 单井循环换热地能采集井简介:

DB11/T 935-2012 是北京市地方标准,全称为“单井循环换热地能采集井技术规程”。这份标准主要规定了单井循环换热地能采集井的设计、施工、验收、运行和维护等方面的技术要求,旨在保证地源热泵系统的安全、有效运行,同时保护环境,合理利用地热资源。

单井循环换热地能采集井是一种地源热泵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该系统通过井筒将地下的低温或高温能量提取出来,用于冬季供暖和夏季制冷。单井循环换热是指在一个封闭的井筒内,工作流体(通常是水或防冻液)不断循环,通过与井筒周围的土壤进行热交换,实现能量的提取或释放。

DB11/T 935-2012 标准详细规定了井筒的材料选择、结构设计、施工方法、防渗处理、水质控制、系统安装、运行管理以及故障处理等内容,确保整个系统的稳定运行和高效能利用。此外,标准还强调了对环境的保护,如防止地下水污染,保护地质结构等。

这份标准的实施,对于提升北京市地源热泵系统的建设水平,推动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实现节能减排,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DB11/T 935-2012 单井循环换热地能采集井部分内容预览:

Technical Code for Single Well of Geothermal Energy Collection with Circulation Heat Exchange

with Circulation Heat Exchange

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土钉支护技术规范 GJB 5055-2006》DB11/T 9352012

引言 范围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术语和定义 设计. 施工 工程验收 附录A(规范性附录)井用水胎密封装置和应用该装置的集热井

DB11/T 9352012

DB11/T 9352012

井循环换热地能采集井工程技术

本标准规定了单开循 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为建筑物供 系统的单井循环换热地能采集井工程

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DB11/T 9352012

a)有蓄能颗粒采集井,见图1。循环水由置于隔热管底部抽水区的潜水泵抽出,进入热泵机组放热或 吸热后,由热泵机组返回进入地能采集井的上部加压回水区内。水流在有蓄能颗粒的环形空间内 向下流动至抽水区,透过隔热管下部的花管部分进入隔热管,再由潜水泵抽出。

图1有蓄能颗粒地能采集井示意图

)单一水层无蓄能颗粒地能采集井,见图2。密封装置结构及安装见附录A。井水由置于隔热管 抽水区的潜水泵抽出,进入热泵机组放热或吸热后,由热泵机组返回进入隔热管上部的加压

DB11/T 9352012

区,通过花管流出地能采集井外与周围岩土体进行热交换后,通过隔热管下部的花管进入隔热管 内再由潜水泵抽出。上述抽水区和加压回水区应在同一水层内,实现同层回灌。 多水层无蓄能颗粒地能采集井,见图3。密封装置结构及安装见附录A。在多水层地质结构的地区 可采用两个或多个井上下叠加的结构。

图2单一水层无蓄能颗粒地能采集井示意图

4.1.2地能采集井设计应包括下列内容

图3多水层无蓄能颗粒地能采集井示意图

图3多水层无蓄能颗粒地能采集井示意图

a)搜集拟建地能采集井(井群)地区的水文地质资料,进行现场踏勘 b)确定地能采集井的类别:有蓄能颗粒地能采集井或无蓄能颗粒采集井; c)地能采集井区的范围、确定地能采集井的数量和位置; d)确定地能采集井的结构; e)确定循环水量、供热(冷)功率

4.1.3地能采集井位置应根据拟建地能买

a)靠近机房; )地能采集并位与建(构)筑物应保持足够的距离,以保证建筑物的安全和地能采集并的正常

DB11/T 9352012

c)相邻两口有蓄能颗粒地能采集井的距离不宜小于8m,相邻两口无蓄能颗粒地能采集井的距离不宜 小于10m; d)对于地能采集并群,应最大限度地保持地能采集井的中心连线的方向与当地地下水流方向垂直。 .1.4地能采集井结构设计宜包括下列内容: a) 地能采集井直径和深度; b) 蓄能颗粒材料种类、规格和数量; 隔离膜和阻水换热壁的结构、性能; 9 d) 导流板的结构和位置。

c)相邻两口有蓄能颗粒地能采集井的距离不宜小于8m,相邻两口无蓄能颗粒地能采集井的距离 小于10m d)对于地能采集井群,应最大限度地保持地能采集井的中心连线的方向与当地地下水流方向重 地能采集井结构设计宜包括下列内容:

a)地能采集井直径和深度; b) 蓄能颗粒材料种类、规格和数量; C 隔离膜和阻水换热壁的结构、性能; d)导流板的结构和位置。

4.2地能采集的结构设计

表1有蓄能颗粒地能采集井参数表

表2无蓄能颗粒地能采集井参数表

4.2.2有蓄能颗粒地能采集井应符合下列要求

a)蓄能颗粒宜采用直径10mm一100mm的球形体,强度应大于C50。组成的环形空间的渗透系数应大于 原地质结构的20倍以上; b)隔离膜的厚度宜小于3mm,孔隙率宜小于5%,有足够的抗拉和抗压强度,材质应该符合饮用水管件 的相关标准; c)阻水换热壁宜采用低渗透系数材料,渗透系数宜不大于0.001m/d; d)沉淀段长度宜不小于1m。

4.2.3无蓄能颗粒地能采集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DB11/T 9352012

4.2.4密封装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工作时应与相对应的并管 紧密接触,有足够的剩余压力; b)应能有效地阻隔循环水在并管内上下贯通,

4.3.1夏季运行期间地能采集井循环水的出口最高温度宜低于33℃;冬季运行期间地能采集 进口最低温度宜高于4℃。

4.3.2地能采集井的设计循环水量按下表确定

4.3.3地能采集井额定供热(冷)功率按公式(1)计算

DB11/T 9352012

5.1.2施工组织设计包括下列内容

a)工程任务及施工安全要求; b)施工技术措施: C)主要设备、人员、材料、费用和施工进度

5.2有蓄能颗粒地能采集井施工

5.2.1阻水换热壁施工应能保证地能采集井成孔设计要求。

5.2.3隔热管安装前,应做好下列准备工作:

a)应进行地能采集井的井深探测并记录,保证设计深度内无杂物; b)根据隔热管结构设计,进行配管。 5.2.4隔热管应座落牢固。隔热管安装过程中应进行围挡保证施工安全

5.3无蓄能颗粒地能采集并施工

5.3.1并管连接过程中应保持井管外壁光滑,不应有突变。

5.3.1并管连接过程中应保持井管外壁光滑,不应有突变。 5.3.2井管安装应与钻井过程同步进行。 5.3.3根据不同的地质条件选择适宜的钻井工艺,保证井管与地能采集井壁紧密接触。 5.3.4 密封装置应与地能采集井内潜水泵和地能采集井内管线等同时安装。密封装置的安装深度应符合 设计要求,深度误差应在0.5m以内。

5.3.1并管连接过程中应保持井管外壁光滑津02SJ105-GQ塑合中空内模水泥墙建筑构造,不应有突变。 5.3.2井管安装应与钻井过程同步进行。 5.3.3根据不同的地质条件选择适宜的钻井工艺,保证井管与地能采集井壁紧密接触。 5.3.4 密封装置应与地能采集井内潜水泵和地能采集井内管线等同时安装。密封装置的安装深度应符合 设计要求,深度误差应在0.5m以内。

6.2水压试验应符合GB50366。 6.3 施工单位应提交成井报告。报告应包括地能采集井的综合柱状图等资料,无蓄能颗粒地能采集井应 包括水质检测资料。 6.4成井后应结合地能采集井内装置和供热(冷)系统,对采集井的供热(冷)功率进行测试,得出采 集井的实际供热(冷)功率。采集井的实际供热(冷)功率应不低于设计值

6.3施工单位应提交成井报告。报告应包括地能采集井的综合柱状图等资料,无蓄能颗粒地能采集井应 包括水质检测资料。 6.4成井后应结合地能采集井内装置和供热(冷)系统,对采集井的供热(冷)功率进行测试,得出采 集井的实际供热(冷)功率。采集井的实际供热(冷)功率应不低于设计值。

DB11/T 9352012

附录A (规范性附录) 并用水胎密封装置和应用该装置的集热井专利号ZL200610002239.8

鲁L13D5 电力控制密封装置和应用该装置的集热并的结构如图A.1

并用水胎密封装置19包括上密封部6、下密封部10、充水管1、平衡管2以及水胎本体9,上密封部6和 下密封部10分别密封地固定在集热井申吸水管8的外壁上,水胎本体9由橡胶制成,呈两端开口的腰鼓形, 其外径从中间向上下两端逐渐减少,水胎本体9的上端口和下端口分别密封在上密封部6和下密封部10中, 充水管1和平衡管2贯穿地固定在上密封部6上并与水胎本体9、上密封部6、下密封部10以及吸水管8外壁所 围成的空腔相通。其中上密封部6和下密封部10分别包括法兰4、法兰压盘5、和紧固螺钉3,法兰4密封地 固定在吸水管8的外壁上,法兰压盘5通过坚固螺钉3固定在法兰上,水胎本体9的上端口和下端口设有环状 密封垫7,环状密封垫7被压紧于法兰4和法兰压盘5之间,起到密封作用。为了保护水胎密封装置19不被损 不,法兰4的直径应略大于水胎本体9未膨胀时最大的外径。密封装置进入设计深度之后,通过调节充水管 1和平衡管2的阀门的压力,使水胎本体9膨胀与井管内壁保持紧密接触。

图A.1密封装置详图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