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3(J)T210-2016:海绵城市建设工程技术规程

DB13(J)T210-2016:海绵城市建设工程技术规程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DB13(J)T210-2016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
标准类别:建筑标准
资源ID:32196
免费资源

DB13(J)T210-2016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B13(J)T210-2016:海绵城市建设工程技术规程简介:

DB13(J)T210-2016《海绵城市建设工程技术规程》是一个地方性的工程技术规程,由河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发布,主要适用于河北省范围内的海绵城市建设工程。规程的主要目的是指导和规范海绵城市的建设,以实现城市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环境保护。

“海绵城市”是一种新型的城市建设理念,它模仿自然生态系统,通过城市规划、设计和建设,使城市像海绵一样,能够在雨季吸水、蓄水、渗水、净水,干旱季节则将蓄存的水释放出来,以调节城市水文环境,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城市内涝,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该规程涵盖了海绵城市建设的各个方面,包括规划与设计、建设施工、验收与维护等。详细规定了海绵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标准,如雨水花园、绿色屋顶、透水路面、雨水调蓄设施等的建设要求、施工方法、质量控制等内容,旨在确保海绵城市建设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实用性。

然而,由于我是一个,无法获取最新的文件信息,上述内容可能存在一定的时效性差异。如果你需要最新的信息,建议查阅最新的官方发布文件或者咨询相关专业人士。

DB13(J)T210-2016:海绵城市建设工程技术规程部分内容预览:

式中:V 调蓄池有效容积(m); D 一—调蓄量(mm),按降雨量计,可取4mm~8mm; F 汇水总面积(hm²); 径流系数;

β一一安全系数,可取1.1~1.5。

用于削减排水管道洪峰流量时,雨水调蓄池的有效容积 列公式计算:

GB∕T 29501-2013 隔热涂膜玻璃0.65 b 0.5 0.215 +1.10|1g(α +0.3)+ .t nl2 t n+0.2 ho.15

式中:V一一调蓄池有效容积(m); α一脱过系数,取值为调蓄池下游排水管道设计流量和 上游排水管道设计流量之比: 9一一调蓄池上游设计流量(m²/min); b、n一一暴雨强度公式参数; t一一降雨历时(min),根据公式t=t+mt,计算,式中 m=l。 4.4.4用于雨水利用时,雨水调蓄池的有效容积应根据降雨特征 长远期规划、用水需求和经济效益等确定。 4.4.5雨水调蓄池的排空时间,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表4.4.5管径估算表

4.4.6调蓄设施的调畜容积及调畜控制应按区域降雨、地表径流 系数、地形条件、周边雨水排放系统及用水情况综合考虑确定, 有条件地区,调蓄设施设计宜采用数学法,计算应涵盖降雨 重现期2、3、5、10、20、50年的降雨情况

5.1.1低影响开发应采取渗透、滞蓄、收集回用、调蓄等系统或 其组合工艺,并符合下列规定: 1建筑与小区地面雨水宜优先采用雨水入渗设施,地下建筑 上层铺装及绿地宜设增渗设施: 2具有大型屋面的建筑宜收集屋面雨水,回用于绿地浇灌、 场地清洗等; 3与建筑相连的下沉区域或市政条件不完善区域,当其排水 标准大于周边市政管网接纳能力时,应设调蓄设施,减少峰值外 排雨量。 5.1.2低影响开发设施系统的组合形式、各系统的设施规模应根 据项目条件、雨水控制利用目标、市政条件、下垫面以及回用水 量、环境与卫生因素等,经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 5.1.3屋面雨水可采用收集回用、雨水入渗或两者的组合形式, 宜优先排入绿地等雨水滞蓄、收集设施。当场均降雨间隔期回用 水量小于屋面日均可收集雨量时,屋面雨水利用宜选用与入渗相 结合的方式,具体利用方式可根据下列因素综合确定: 1当地常规水资源短缺情况 2室外土壤的入渗能力; 3雨水的需求量和水质要求;

5.1.1低影响开发应采取渗透、滞蓄、收集回用、调蓄等系统或 其组合工艺,并符合下列规定: 1建筑与小区地面雨水宜优先采用雨水入渗设施,地下建筑 上层铺装及绿地宜设增渗设施: 2具有大型屋面的建筑宜收集屋面雨水,回用于绿地浇灌、 场地清洗等; 3与建筑相连的下沉区域或市政条件不完善区域,当其排水 标准大于周边市政管网接纳能力时,应设调蓄设施,减少峰值外 排雨量。

项目条件、雨水控制利用目标、市政条件、下垫面以及回 、环境与卫生因素等,经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

5.1.3屋面雨水可采用收集回用、雨水入渗或两者的组

三 水量小于屋面日均可收集雨量时,屋面雨水利用宜选用与入渗 结合的方式,具体利用方式可根据下列因素综合确定: 1 当地常规水资源短缺情况 2室外土壤的入渗能力; 3 雨水的需求量和水质要求; 4 杂用水量和降雨量季节变化的吻合程度:

5.1.4低影响开发设施系统应符合下列要求:

1合理利用场地空间,宜优先采用雨水渗透、滞蓄系统 2收集回用系统应设收集与截污、储存、处理与回用管网等 设施; 3调蓄系统应根据项目条件和要求设雨水收集、调蓄池及溢 流排放等设施,宜与滞蓄系统和收集回用系统组合应用。

1 可收集的雨水量; 2 回用水量、水量平衡分析及与降雨量的吻合程度: 3 回用水的水质要求及使用方管理能力; 4 经济合理性。

5.1.6硬化地面雨水应有组织排向绿地等雨水滞蓄、

5.1.7雨水调蓄设施包括:雨水调蓄池、有调蓄空间的景

.1.8雨水利用系统的规模应满足建设用地外排雨水设计

大于开发建设前水平或规定值,设计重现期不得小于1年,宜按 2年选取。

5.1.9小区内设有景观水体时,屋面雨水宜优先考虑用于景观水 体补水。室外土壤在承担了室外各种汇流面的雨水入渗后,其入 渗能力仍有足够的余量时,屋面雨水可进行雨水入渗。 法然二中回 法

5.1.10建筑与小区中同时设有雨水回用和中水的合用

8当雨水渗透设施埋地设置时,应在其底部和侧壁衬透水土 工布,渗透性能应大于所包覆渗透设施的最大渗水要求,应满足 呆土性、透水性和防堵性的要求。 5.2.5透水铺装的设计应满足当地2年一遇的暴雨强度下,持续 降雨60min,表面不应产生径流的透水要求,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1透水铺装地面宜在土基上建造,自上而下设置透水面层、 找平层、基层和底基层; 2透水面层的渗透系数应大于1.0×10*m/s。可采用透水砖、 透水混凝土、草坪砖等。当面层采用透水砖时,其抗压强度、抗 折强度、抗磨长度及透水性能等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标准: 3透水垫层厚度应根据蓄存水量要求及蓄存雨水排空时间确 定; 4透水找平层宜采用细石透水混凝王、十砂、碎石或石屑等: 参透系数及有效孔隙率不宜小于面层: 5基层和底基层的渗透系数应大于面层。底基层宜采用级配 碎石、中、粗砂或天然级配砂砾料等,基层宜采用级配碎石或者 透水混凝土; 6铺装地面应满足相应的承载力要求,北部寒冷地区还应满 足抗冻要求。

5.2.6下沉式绿地应符合下列

1下沉式绿地应低于周边铺砌地面或道路,应根据当地土壤 的渗透性能验算,并结合绿地的植物特性综合确定: 2雨水宜分散进入下沉式绿地,当集中进入时应在入口处采 取缓冲措施; 3下沉式绿地植物应选用耐旱耐漆的品种。

5.2.7浅沟与注地入渗应符合下列要求:

1地面绿化在满足地面景观要求的前提下,宜设置浅沟或注 地; 2 积水深度不宜超过300mm; 3 积水区的进水点宜沿沟长多点分散布置,宜采用明沟布水 4 浅沟宜采用平沟。 5.2.8生物滞留设施包括蓄水层、覆盖层、种植土层、隔离层、 排水/入渗层,选址应综合考虑周边建筑、地下设施、坡度、底层 土壤的渗透性和地下水位深度等因素,一般布置在行人和车流较 少的区域。

5.2.9生物滞留设施应符合下列要求:

1生物滞留设施可分为植被、植草和盖料等三种类型。 2优先选择耐旱、耐淹、抗性强、易维护的乡土植物,并和 景观要求相结合; 3屋面雨水径流应由管道接入滞留设施,场地及人行道径流 可通过路牙豁口流入: 4溢流设施可采用溢流竖管、算子等形式,设施顶端应低于 汇水面100mm; 5生物滞留设施内蓄积雨水应在24h内入渗到种植土层,对 环境和安全要求较高的地区,宜采用12h完全入渗; 6生物滞留设施蓄水层深度应根据植物耐灌性能和土壤渗透 性能来确定,一般为200mm~300mm,并应设有100mm的超高 一治添施体人工严术

1渗透塘前应设置沉砂池、前置塘等预处理设施,以去 页粒的污染物并减缓流速:降雪时,应采取弃流、排盐等措

利用工程技术规范》GB50400的规定。

利用工程技术规范》GB50400的规定。

5.3.1雨水收集回用设施规模应考虑下列因素: 1 可收集的雨水量: 2 回用水量、水量平衡分析及与降雨量的吻合程度; 3 回用水的水质要求及使用方管理能力; 经济合理性。 1 5.3.2 雨水收集回用系统应优先收集绿色屋面和环保型材料屋面 雨水,不宜收集机动车道路等污染严重的下垫面雨水。 5.3.3 地表雨水输送宜优先选择植草沟,植草沟应符合下列要求: 1 植草沟断面形式宜采用抛物线形、三角形或梯形; 2米 植草沟顶宽宜为400mm~2000mm,深度宜为40mm~ 250mm,边坡坡度不宜大于1:3,纵向坡度不宜大于4%; 3 浅沟最大流速应小于0.8m/s,曼宁系数宜为0.2~0.3; 4 转输型植草沟内植被高度宜控制在100mm~200mm 5结合自然地形条件进行平面和竖向规划,保证浅沟在重力 流排水时畅通无阻,并考虑受纳水体的高程控制 6划分汇水面积时,应根据各汇水面的分布和性质,使各浅 沟收集的降雨径流量均习分配: 7合理进行竖向设计,宜做相应的土方平衡计算,节省工程 费用; 8浅沟的布置应与周围环境(建筑物、道路、景观等)相协

调,自然美观并发挥其景观作用。

5.3.4屋面排水的汇水面积应按汇水面投影面积计算,

1高出汇水面的侧墙,应将侧墙面积的1/2折算为汇水面积, 司一汇水区内高出的侧墙多于一面时CJ∕T 466-2014 燃气输送用不锈钢管及双卡压式管件,按有效受水侧墙面积的1/2 折算汇水面积; 2半球形屋面或斜坡较大的屋面,球形、抛物线形或斜坡较 大的汇水面,按附加汇水面竖向投影面积的1/2折算汇水面积: 3坡度小子10%屋面雨水的汇水面积按屋面水平投影面积计 算; 4窗井、贴近建筑外墙的地下车库入口坡道和高层建筑群房 室面除计算本身汇水面积以外,还应附加其高出部分侧墙面积的 1/2。

5.3.5屋面雨水收集系统中设有容积弃流设施时,连接各雨水斗

及排水系统,大型屋面宜采用虹吸式屋面雨水收集系统,关 益流措施。除满足本规程要求外,尚应符合现行《虹吸式屋 《排水系统技术规程》CECS183。

5.3.7屋面雨水收集系统应独立设置,严禁与建筑污废水

接,严禁在室内设置开式检查口或检查并。屋面雨水收集系统 尚应符合《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的规定。 5.3.8除种植屋面外,雨水收集回用系统应设置弃流装置,雨水 入渗收集系统宜设弃流设施。

入渗收集系统宜设弃流设施。

5.3.9绿化屋面雨水口不应高于种植土标高,可设置在雨水收集

《生活垃圾转运站压缩机 CJ/T338-2010》5.3.10雨水口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雨水口宜设在汇水面的低洼处,担负的汇水流量不应超过 其受水能力; 2 雨水收集系统宜采用具有截污功能的成品雨水口; 3 当绿地标高低于道路标高时,雨水口宜设在绿地内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