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下载简介
五河县第二实验小学教学综合楼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简介:
五河县第二实验小学教学综合楼工程施工组织设计部分内容预览:
5.3.1.1测量准备
所有进入现场的测量器具经法定部门检定合格或处于检测有效期内,确保正常使用;检核甲方提供的红线定位桩和水准点;对测量人员进行技术交底,详细审核工程图纸。
5.3.1.2 场区平面控制网的建立
5.3.1.2.1场区平面控制网布设原则
平面控制应先从整体考虑广州大学城某110000m2大厦消防工程施工组织设计_secret,遵循先整体、后局部,高精度控制低精度的原则。
布设平面控制网应根据本工程总平面图,现场施工平面布置图,基础及首层平面布置图中的关键部位进行。
选点应选在通视条件良好、安全、易保护的地方。
桩位必须用混凝土保护,需要时用钢管进行围护,并用红油漆作好测量标记。
5.3.1.2.2 场区平面控制基准点的复测
本控制网按I级建筑方格网进行测设,测角中误差±2秒,边长相对中误差1/40000,相临两点间的距离误差控制在±2mm以内,最远两点距离误差不大于±10mm。采用直角坐标定位放样的方法测设出基础外轮廓,经角度、距离校测符合点位限差要求后,依据平面控制网布设原则及轴线加密方法,布设场区平面矩型控制网。建筑物平面矩形控制网悬挂于首级平面控制网上(业主提供的平面基准网点),为了便于控制及其施工,建筑物平面矩形控制网都布设成偏轴线1米或借线。
5.3.1.3高程控制网的建立
为保证建筑物竖向施工的精度要求,在场区内建立高程控制网。高程控制的建立是根据甲方提供的场区水准基点,并用水准仪对所提供的水准基点进行复测检查,校测合格后,测设一条附合水准路线,联测场区高程竖向控制点(±0.000=17.55米),以此作为保证竖向施工精度控制的首要条件。
5.3.1.4 ±0.00米以上施工测量
5.3.1.4.1平面控制测量
对于高层建筑物±0.000以上的轴线传递,采用“外控法”。在基础施工完毕后立即在结构上固定轴线控制点,弹好轴线,主体施工时每层均用经纬仪向上引测轴线,每次引测轴线均必须经过二人以上的复核,经确认无误后方可进行轴线的放线工作。
轴线竖向投测的允许误差:
轴线平面尺寸测设采用经校核合格的50米钢尺,由固定的专人进行拉尺划线,拉尺时使用拉力仪确保拉力与检测时的拉力相同。测量出的轴线尺寸必须经过温度、拉力等校正后方可正式放线。
5.3.1.4.2支立模板时的测量
中心线及标高的测设:根据轴线控制点将中心线测设在基础面上,并在露出的钢筋上测设标高点,供支设模板时定位及定标高使用。
柱模板垂直度检测:柱模板支好后,先在柱模板上端标出中心点,将两台经纬仪架设在两条相互垂直的轴线上,对墙体模板的垂直度进行检查校正或用垂球法检验,必须保证同一轴线的柱的中心线偏移小于1mm,同时边跨墙的外边线必须拉通线检查,其偏差不大于1mm。
5.3.1.4.3高程的传递
在第一层的混凝土浇筑好后,从基础下面的已有标高点(通常是±1米线)向上用钢尺沿柱身量距。
每层标高的竖向传递,应用钢尺从首层起始高程点竖直量取,当传递高度超过钢尺长度时,应另设一道标高起始线,钢尺需加拉力、尺长、温度三项偏差改正。
每层建筑物应由四处(取建筑物的四个大角)分别向上传递,相互校核无误后方可正式弹标高建筑50线。
施工层抄平之前,应先校测首层传递上来的四个标高点,当校核差小于2㎜时,以其平均点引测水平线,当校核差大于等于2㎜时应重新进行高程传递。抄平时,应尽量将水准仪安置在测点范围的中心位置,并进行一次精密定平,水平线标高的允许误差为2㎜。
5.3.1.4.3沉降观测时间和频率:建筑物施工阶段的观测,应随施工进度及时进行。针对本工程,基础完成后,主体结构每完成两层后,观测一次。
5.3.2.1土方开挖:采用反铲挖掘机进行开挖,辅以人工清槽。
5.3.2.1.1土方开挖前,将施工区域内的地上和地下障碍物清除和处理完毕。建筑物基坑的灰线尺寸必须经过检验合格并办完预检手续。夜间施工时,应合理安排工序,防止错挖或超挖,施工场地应根据需要安装照明设施。
5.3.2.1.2机械开挖时,基底预留20cm土以免超挖,人工进行清底,随时控制基底标高。
5.3.2.1.3开挖后,距槽底500mm处时,测量放线人员利用水准仪抄出水平线;每隔2米钉水平木橛。最后由两端轴线引桩拉通线、检查距坑边尺寸,确定坑边标准,据此修整,最后清除坑底。
5.3.2.1.4对于标准桩、轴线引桩、标准水准点等,挖运土时不得碰撞,由放线员负责经常测量和校核平面位置、水平标高是否符合设计要求。定位标准桩和水准基点定期复测和检查是否正确。
5.3.2.1.5基坑平整完后,随时覆盖帆布,以防止基底土水分蒸发损失,导致体积膨胀,并及时进行垫层等下道工序的施工。
5.3.2.2基础验收后进行回填土。回填土应注意以下问题:土方回填前应清除基底、边坡上的杂物,每层铺土厚度不大于200mm;回填土中不得有大块,应过筛,分层夯实;注意压实系数的控制。回填采用蛙式打夯机夯实,边角处及打夯机不便夯实处用木夯夯实,蛙式打夯机每步夯实遍数不少于3遍,每回填一步必须进行取样试验回填土的压实系数,试验合格后方可回填下一步。
本工程钢筋共分HPB235级、HRB335级两种。本工程框架梁、框架柱主筋钢筋连接采用直螺纹,其余构件当受力钢筋直径≥22时应采用直罗纹接头,当受力钢筋直径小于22时,可采用绑扎接头。
5.3.3.1钢筋的进场检验与存放
钢筋进场应先进行外观检验,并应具有出厂证明书或试验报告单,钢筋外观检验合格后需分批作机械性能试验。如使用中发现钢筋脆断、焊接性能不良和机械性能显著不正常时,还应进行钢筋化学成分分析。不准不合格钢材用于该工程上。
钢筋取样,每批重量不大于60T。在每批钢筋中的任意两根据钢筋上各取一套,每套试样从每根钢筋端部截去50㎝,然后再截取试样二根,一根作拉力试验(包括屈服点、抗拉强度和延伸率),另一根作冷弯试验。试验时,如有一个试验结果不符合规范所规定的数值时,则应另取双倍数量的试样,对不合格的项目作第二次试验,如仍有一根试样不合格,则该批钢筋不予验收,不能用在正式工程上。
钢筋运到加工工地后,必须严格按分批同等级、牌号、直径、长度分别挂牌堆放,不得混淆,同时作好材料状态标识避免造成混用、误用,不合格品应立即退场并注明去向备查。
存放钢筋场地要进行平整夯实,采用混凝土硬化地坪,并设排水坡度,四周挖设排水沟,以利泄水。堆放时,钢筋下面要垫以垫木,离地面不宜少于20㎝,以防钢筋锈蚀和污染。钢筋存放场地应设置防雨雪措施。
钢筋半成品要按部位、分层、分段和构件名称,按号码顺序堆放,同一部位或同一构件的钢筋要放在一起,并有明显标识,标识上注明构件名称、部位、钢筋型号、尺寸、直径、根数。钢筋半成品堆放场地必须设置防雨雪措施,避免雨雪锈蚀钢筋。
5.3.3.2 钢筋加工及场地
本工程施工场地范围钢筋加工场区设钢筋切断机、弯曲成型机、冷拉调直机等。
钢筋加工:由专业人员进行配筋,现场建立严格的钢筋生产、安全管理制度,并制定节约措施,降低材料损耗。
5.3.3.3钢筋绑扎与连接
对于基础底板钢筋,下铁接头应设在跨中1/3区段范围内,上铁接头应设在端部1/3区段范围内;对于结构楼板的梁板钢筋下铁接头应设在端部1/3区段范围内,上铁应设在跨中1/3区段范围内;对于墙体、柱钢筋,接头应设在板上,并要符合中梁柱节点构造要求。
受力钢筋的接头要相互错开,对于机械接,从任一接头中心至长度为35倍钢筋直径且不小于500mm的区段范围内,机械接头的受力钢筋的截面面积占受力钢筋总截面面积的允许百分率,应符合以下要求:受拉区不大于50%,受压区不限制;同一根钢筋在一跨内不得有两个接头。
绑扎接头任何一个接头中心至1.3倍搭接长度范围内,有接头的受力钢筋截面面积占受力钢筋总截面的允许百分率:梁、板、墙受拉区25%,柱受拉区50%,受压区50%。受力钢筋绑扎接头搭接长度应不小于GB50204—2002《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附表B的规定,并按相关要求进行调整。
5.3.4.1.施工安排
基础模板采用竹塑板模板木方主次楞支设,顶板采用竹塑板模板木方主次楞碗扣式脚手架快拆支撑体系,框架柱采用60系列钢模板。
a.全面总览图纸,掌握本工程的轴线、边线、总高、层高、±0.000高度等主要控制性尺寸;
b.详细复核图纸中门窗洞口的大小、位置、标高,复核框架柱柱、连梁的尺寸、位置、标高等并确认无误;
c.全面复核电梯井位置、尺寸、呼叫盒位置尺寸,复核楼梯的步数、高度、位置T/ZZB 1122-2019 弹性体改性沥青种植屋面用耐根穿刺防水卷材,管道井水电预留洞口位置、标高尺寸等并确认无误;
d.全面复核图纸,对钢筋密集、尺寸形式复杂的位置作出标记,以便在模板配制时重点处理。
5.3.4.2.主要施工方法及措施
a.隔离剂的选用:本工程模板隔离剂选用水质隔离剂。
模板:顶板、梁、墙体模板均采用12mm厚竹塑板模板,竹塑板模板规格为1220×2440mm,竹塑板应双面覆膜,表面平整、光滑、无纹理、无翘曲、无毛边,使用前清理并刷优质隔离剂。为确保竹塑板的刚度满足工程需要,竹塑板进场后应进行现场刚度检验。刚度检验可按如下办法执行:竹塑板平放,下部用50×50mm木楞间距300mm垫起,竹塑板上部压100Kg重物(12mm厚竹塑板为100Kg,18mm厚竹塑板为150Kg),竹塑板变形不大于1mm即可认为竹塑板的刚度合格。
5.3.9.5.模板配制加工
模板配制原则:原则1:模板配制前必须经过专门的设计计算,确定配制方案及支设方案,配制方案与支设方案应协调统一。原则2:模板体系首先满足浇筑混凝土的要求,应有足够的刚度、强度、稳定性(尤其注意稳定性的要求,施工中易忽略一些影响因素,必须提起足够重视)。原则3:模板体系亦应满足规范、规程对混凝土表面观感的要求(注意阴阳角、根部及接缝处的防漏浆、防凹凸,应进行重点处理)。
5.3.9.6模板的安装
a.支设原则:支设方案应符合工程的具体要求市政道路施工组织设计,有详细的施工工艺,严格按设计要求进行支设。严格遵守支设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