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下载简介
同方科技广场降水、支护、土方施工方案简介:
同方科技广场降水、支护、土方施工方案部分内容预览:
(1)桩锚支护设计:
注:锚杆预加轴力为设计轴力的70%,注浆采用425#普通硅酸盐水泥,水泥浆水灰比为0.5, 第二、三道锚杆的反力梁采用2[25a槽钢梁,第四道采用2I36b工字钢梁。
(2)桩顶连梁:(护坡桩主筋伸进连梁,连梁预埋承压板500×500×10mm)
苏J/T16-2004(二)建筑外保温构造图集(二)截面尺寸: B×H=800×500mm
纵向配筋:12Ф20(二级)
(3)桩间土处理:
用挂网、喷射豆石混凝土处理,以防桩间土流失,钢丝网规格为20mm×20mm,豆石混凝土设计强度为C20,配比为水泥:砂:8880速凝剂=1:4:0.03(此为重量比),采用普通硅酸盐425#水泥,厚度为60mm。
(4)挡土墙设计:
厚度: 37cm
构造柱截面尺寸: 37cm ×37cm
构造柱间距: 3.0m(主筋伸入连梁90cm)
构造柱主筋: 6Ф20
连梁及圈梁主筋: 4Ф20
连梁及圈梁箍筋:
构造柱、连梁及圈梁砼: C20
1、基坑四周障碍物较多,当护坡桩首影响时,可在不降低支护安全等级的前提下,对护坡桩的位置及间距做适当调整;当锚杆受影响时,如有效长度范围内存在地铁、地下管线等情况,也可根据实际情况对锚杆间距、标高以及倾角作调整,或局部增加或减少锚杆数量。但同样不得降低支护的安全等级。
根据场地的情况以及总包项目部的要求,该工程将在场地东、西、南三面基坑外适当位置设置3台塔吊,暂定采用FO/36B型塔式起重机,塔吊基础设置4根灌注桩,直径ф800,单桩承载力按75吨考虑,承台采用6000×6000×600mm钢筋混凝土承台,承台顶标高与自然地坪平齐。
N : 桩基的竖向力设计值
R : 桩的竖向承载力设计值
ηS: 桩侧阻群桩效应系数
ηp: 桩端阻群桩效应系数
ηC: 承台底土阻力群桩效应系数
QSK : 单桩总极限侧阻力标准值
QPK : 单桩总极限端阻力标准值
QCK : 基坑的承台底地基土总极限阻力标准值
γS : 桩侧阻力分项系数
γp : 桩端阻力分项系数
γC : 承台底土阻抗力分项系数
qSiK: 桩周第I层土的极限侧阻力标准值
qpiK: 桩周第I层土的极限端阻力标准值
li : 桩穿越第i层土的厚度
填 土:qSiK =20 Kpa 厚4.0m
粘 土:qSiK =60Kpa 厚9.0m
细 砂:qSiK =80Kpa 厚3.6m
圆 砾:qSiK =130Kpa 厚2.2m
粘 土:qSiK =70Kpa 厚6.6m
圆 砾:qpiK =2400Kpa
1、N 1= 75×9.8 + 6×6×0.6×2.4/4+3.14×0.4×0.4×24.8×2.4=777.9KN
式中24.8m为桩长值,为防止塔吊桩将塔吊荷载传递给护坡桩身,给护坡桩增加额外的负担,将塔吊桩桩底设置在护坡桩底以下,计算桩长值为 自承台以下24.8m。
2.4KN/m3为混凝土容重。
2、QSK = μΣqSiK li
= 4129.7KN
3、QpK = ψpqpkAp
ψp=(0.8/D)1/3=1.0
Ap:桩端面积 :0.5m2
则:QpK = ψpqpkAp = 1.0×2400×0.5= 1200KN
4、QcK = qckAc/n 此处不予考虑,做为设计安全余量。
5、R =ηSQSK/γS +ηpQpK/γp c
桩间距 Sa=5.0m,d=800mm,,Sa/d=6.25>6 故ηS=ηp=1.0
从表5.2.2得:γS=γp=1.67
故 R = 1.0×4129.7/1.67+1.0×1200/1.67 =3191.4KN
符合荷载效应基本组合要求的N ≤ R
以及地震作用效应要求的N ≤ 1.25R1
五、因有可能与桩间锚杆冲突,锚杆施工至塔吊基础桩部位时,可沿水平方向做角度调整,但不得超出10度。
第五节、工程量(估算值)
第六节 位移、沉降监测
采用信息化施工,确保基坑开挖过程中的安全, 必须对基坑进行监测,方案如下:
一、变形观测的基本工作点和观测点的布置
1、基本工作点置于最深2倍范围距离之外的稳固安全地带,用于水平观测时,每边不少于3点,其型式采用300×300×1000mm的现浇混凝土,顶部插入Φ20的钢筋;同时兼做沉降观测工作基点。
2、观测点按以下方式设置:
在挡土墙的构造柱上每隔20m布置1点, 共20个点。
阳角和较深基坑边沿应适当加密。观测点形式采用200×200×500mm现浇混凝土,顶部插入Φ20短钢筋。根据基本点位置统一刻痕,作为变形观测标志。
二、观测精度及技术要求:
水平误差控制<6.00mm,垂直误差控制<0.5mm
1、基坑开挖每一步都应作基坑变形观测.
2、观测时间间隔每天一次, 必要时连续观测, 基坑开挖完7天后, 可由每天一次到3天一次, 15天后每周观测一次。
1、施工前对原场地进行全面调查, 查清有无原始裂缝和异常并作记录, 照相存档。
2、每次观测结果详细记入汇总表并绘制沉降与位移曲线。
1、每次观测前,首先复核基本工作点的稳定性。
2、所用仪器必须经法定检测机构检定合格。观测期间要做到“五固定”,即观测人员、测量器具、观测方法、观测路线和测站固定。
3、观测点埋设稳定后进行首次观测,并在同期观测两次无异常时取其平均值作为变形观测的起始数据。之后随开挖进度和变形速率确定观测时间。
六、变形资料的收集和处理
每次变形观测结束后,应及时检查外业观测记录,符合规定要求进行平差处理。计算出各观测点的本期变形量和累计变形量,将其变形结果及时报至项目总工,以便判断和预测边坡的稳定性和发展趋势,为及早采取防治措施提供监控信息。
边坡位移不得超出3/1000,沉降不得超出5cm。
(二)、周边建筑物监测
现要求对周边建筑从降水开始至降水结束全过程进行约9月左右的沉降观测。通过沉降观测,取得精确可靠的沉降数据,了解地基在降水作用下随时间的变形规律,反应建筑物的沉降情况,以便随时监督降水对建筑物的影响。
3、执行(参考)标准和规范
严格按照预定技术方案执行,服从监理工程师的监督检查,坚持负责人鉴字制度,确保观测质量,确保仪器.人员安全.
引自<<工程测量规范>>,见74,76,79页。
预计总沉降量在2CM左右,相对(差异)沉降量在0.M左右,建筑物沉降稳定限值为沉降速率小于1 MM/百日。
基点是沉降观测起始数据的基本控制点,本工程拟建立深埋砼结构基准点3个,基准点应距建筑物50至100米左右,点与点之间的距离约30米,要求埋设于车辆、行人少,通视且便于保存便于观测之处。(具体位置待定)
根据要求, 本工程每栋楼需布设5个沉降观测点。埋设永久性沉降观测标志点。
施工方法:冲击钻钻孔后 ,安装久性沉降观测点标志,标志埋设在承重柱或剪力墙上,应高于地面30厘米.标志结构及点位布设见附图.
沉降观测标志的保护,需要施工单位的密切配合和大力支持,保护好已埋设的沉降观测点,希望双方能友好合作..
4、沉降观测与成果计算
沉降观测使用DS05等级精密水准仪配合2米铟钢水准尺,进行精密几何水准观测.一切操作应按规范要求进行.
定期按闭合路线进行基准点之间的往返引测;每次必须进行基准点某一点至建筑物上的某一点往返引测;每次必须按照规定的几何图形路线进行沉降观测点之间的观测.
每次沉间观测结束后,必须及时进行野外观测成果检查,经严密平差法进行平差计算和处理后,计算各沉降观测点的高程,计算各点一个观测周期内的沉降量,计算各点的累计沉降量,填写沉降观测成果表.
固定观测人员;固定观测仪器;固定观测标尺;固定观测路线和固定观测方法。
2)每天观测之前将仪器露天放置30分钟后进行.
3)烈日下工作使用测伞;温差变化大时使用仪器罩.
4)观测顺序为后前前后.
5)在线路上预先量距,尺仪距一般不超过20M,分别在标尺、仪器处钉大铁钉,每次按此路线进行观测。
6)基本分划、辅助分划读数较差 < ± 0.3 mm
7)基本分划、辅助分划高差较差 < ± 0.4mm
《家用和类似用途电器的安全 驻立式电灶、灶台、烤箱及类似用途器具的特殊要求GB4706.22-2008》8)相邻两点间往返测高差之差限差 < ± 0.3 m
9)线路闭合差限差 < ± 0.3 mm
10)视线≤20m,前后视距差≤0.3m,视距累积差≤2m.
一般情况下,下一次观测时应提供上一次的观测成果.效销路
遇特殊情况必须随时向项目部书面报告(紧急情况可口头汇报),提供技术资料,加快观测频率,必要时提供阶段性报告.
三、最终成果和技术报告
全部观测工作完成之后,认真检查全部原始观测纪录,核对全部观测成果,并结合基础,地质,气象等相关因素分析成果,绘制各种图表,总结经验,按规范要求编写正式沉降观测技术总结报告书,提交全部技术资料和报告.
DB50/T 1173-2021标准下载四、观测周期,工作进度和工程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