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JT 15-182-2020 既有建筑混凝土结构改造设计规范.pdf

DBJT 15-182-2020 既有建筑混凝土结构改造设计规范.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1.8 M
标准类别:建筑标准
资源ID:53322
免费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BJT 15-182-2020 既有建筑混凝土结构改造设计规范.pdf简介:

"DBJT 15-182-2020 既有建筑混凝土结构改造设计规范.pdf" 是一个具体的文件标题,它是中国地方标准(DBJT)中关于既有建筑混凝土结构改造设计的规定和指南。这个规范通常涵盖了对已有的混凝土建筑物进行改造、加固或更新时的设计要求、计算方法、施工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安全标准等内容。

"DBJT"代表的是地方标准,"15-182-2020"是标准的编号,"既有建筑混凝土结构改造"则明确指出了该规范的适用对象,即针对已有的混凝土建筑进行改造的设计。"设计规范"意味着它提供了一套详细的设计规则和指导,以确保改造过程中的结构安全、经济合理和符合相关法规。

总的来说,这个PDF文件是为建筑行业从业人员,特别是进行既有建筑改造的设计师、工程师和相关决策者提供的重要参考工具。

DBJT 15-182-2020 既有建筑混凝土结构改造设计规范.pdf部分内容预览:

不动的结构上,应能够在顶升过程中为被顶升结构提供纵横两个方向水平力、限制被顶升结 构的侧向偏位。在设计限位装置时,作用于每个方向的水平力设计值应根据具体情况确定 且应不小于总顶升荷载设计值的3%。 在既有结构上设置限位装置时,应验算既有结构在限位装置作用力下的承载力。 5.*.12在顶升过程中,顶升千斤顶、顶紧机具和支承立柱应对中布置、保持垂直,且垂直 度偏差不应大于0.5%。 5.*.13在分离被顶升结构前,顶升平台混凝土和结构加固材料需要达到的强度要求应在设 计图纸中明确标注,且顶升平台混凝土及加固混凝土的强度等级应不低于设计强度等级的 80%。在分离被顶升结构前,应全面检查顶升装置,在顶升装置符合设计要求、顶升设备处 于顶紧状态的条件下,方可开始被顶开结构的分离工作。 5.*.1*整体升高改造应采用分级同步顶升的方法。升过程中各顶升点的顶升设备应同步 操作、同时上升。完成每级顶升后,柱位的累计顶升量误差不应大于5mm,且相邻柱位的累 计顶升量差值不应大于0.00151,1为相邻柱位的中心间距。 5.*.15在顶升过程中,应及时安装支承立柱的水平支撑,确保支承立柱的侧向稳定。应及 时调整限位装置,采取必要的纠偏措施,防止被顶升结构发生过大的侧向偏位。被顶升结构 的侧向偏位应控制在不影响结构安全和止常开作业的范围内,且最大侧向偏位值不应大于 30mm 5.*.1*在顶升过程中,应在完成每级顶升后检查被顶升结构的累计顶升量,同时监测顶升 柱位的沉降变形和被顶升结构的侧向偏位。发现位移异常时应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调整 在确认各项位移正常无误后方可开始下一级顶升。 5.*.17在调整顶升设备行程或更换顶升设备时,同一顶升平台上的顶升设备宜逐个操作, 不应多个顶升设备同时操作,并在操作过程中始终保持顶紧其余顶升设备和保护性支承立柱 上的顶紧机具。 5.*.18在顶升至预定高度后,应尽快完成被顶升结构和其余结构之间的连接,形成一个完 整的结构,结构连接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按整体升高后的结构验算构件连接段的截面承载力;

5.*.18在顶升至预定高度后,应尽快完成被顶升结构和其余结构之间的连接,形成一个完

1应按整体升高后的结构验算构件连接段的截面承载力; 2连接段的混凝土强度等级应比既有构件混凝土提高至少一个等级,连接钢筋的牌号 应不低于原钢筋的牌号,连接钢筋的直径应不小于原钢筋的直径; 3对于梁、柱的连接,纵筋的根数宜与原纵筋根数相同,纵筋可在同一钢筋连接区段 内连接,纵筋连接应采用焊接接头或机械连接接头;箍筋肢数宜与原箍筋肢数相同,间距应 适当加密; *对于楼面板的连接,纵筋的间距应与原纵筋间距相同,纵筋可在同一钢筋连接区段 内连接,纵筋连接应采用焊接接头; 5纵筋在同一钢筋连接区段内焊接时,纵筋焊接长度应不小于1.2倍国家现行有关标 准规定的焊缝长度。

5.*.19在拆除顶升装置前《城市轨道交通自动售检票系统技术条件 GBT20907-2007》,连接结构的混凝土强度等级应达到设计强度等级的80%,上

5.5.1对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既有混凝土结构,应根据保护的范围和程度进行保护性改造 设计。保护性改造包括以下三种情形: 1整体结构保护性改造:需要完整保留整座结构、不允许拆建结构构件的保护性改造; 2外立面结构保护性改造:需要完整保留外立面结构、允许拆建内部结构的保护性改 造; 3一般性的保护性改造:总体上保留整座结构,但允许拆建局部次要的结构构件。 5.5.2保护性改造设计应采用适当的改造方案,采取围护、加固、支撑等可靠措施,避免 生改造施工过程中造成既有结构的损伤。

5.5.3对于外立面结构保护性改造,应根据结构现状、改造需求和现场施工条件选择合适

1先建后拆的改造程序:先建内部新加结构,再拆除内部既有结构: 2先拆后建的改造程序:先拆除内部既有结构,再建内部新加结构; 3边拆边建的改造程序:内部结构的拆除和加建交替进行。 5.5.*对于不同的改造程序,应相应考虑改造施工期间各个阶段的结构空间关系的变换和 结构受力条件的变化,验算外立面保留结构在改造施工期间各种工况下的承载力和侧向稳定 性,对外立面保留结构进行必要的加固和防护。 5.5.5在外立面结构保护性改造设计中,应对改造施工期间的结构安全防护进行专门设计, 应在设计文件中对改造施工顺序、临时支撑设计、结构拆除方法及其它安全防护措施做出详 细的说明。临时支撑设计应包括支撑布置、截面设计、构造要求、更换及拆除顺序、更换及 拆除条件等关键技术内容。 5.5.*对于外立面结构保护性改造,临时支撑的设置应满足改造施工的作业空间需要。临 时支撑应与外立面结构可靠连接,并具备足够的承载力和刚度。 5.5.7当新建的内部楼面结构作为外立面保留结构的水平约束时,应及时、可靠地连接新 建楼面结构和外立面保留结构。进行新建楼面结构与外立面保留结构之间的连接设计时,可 根据结构需要设计为固定刚接、固定铰接、滑动铰接等连接方式。外立面结构可作为新建楼 面结构的竖向支承,新建楼面结构宜作为外立面结构的水平约束。在设计连接节点的构造、 提出连接节点的施工顺序时,应考虑内部新加结构和外立面保留结构在竖向变形和水平变形 方面的滞后效应及变形协调等因素,减少改造后结构在完成新旧结构连接后产生的附加内力

5.*.1加层改造适用于在既有混凝土结构内部加层改造和屋面加层改造,包括整层的加层 改造和局部的加层改造, 5.*.2在加层改造设计时,应综合考虑加层楼面结构的跨度、楼面荷载和施工条件等因素 评估加层结构方案的安全性、经济性和施工可行性,选用适当的加层结构型式和楼面结构材 料。 5.*.3新加楼层结构宜简单、规则、受力合理,尽可能减少结构自重。新加楼层墙柱的平 面位置宜与下层既有墙柱对齐。 **左脏右纯物由新用例纯物如巨时 A

楼面钢梁荷载较大时JJG(交通) 03*-2015 水运工程 超声波水位计,宜在既有支承结构的侧面设置牛腿、混凝土柱帽、扶壁柱或加大

面作为新加钢梁的支承

5.*.5在既有结构内部采用混凝土结构加层时,新加楼面板、次梁及梁端内力较小的主梁 可通过新旧混凝土连接界面与既有支承结构直接连接;梁端内力较大的主梁宜通过在新加梁 梁端加腋、加设柱帽、加大构件截面或加设扶壁柱等方法加强新旧结构的连接。 5.*.*在既有结构屋面采用钢结构加层时,钢柱底端宜支承于既有墙柱上端。新加钢柱与 既有墙柱之间应采用锚栓可靠连接, 5.*.7在既有结构屋面采用混凝结构加层时,宜从既有墙柱向上延伸设置加层墙柱。新 加墙柱纵筋应通过植筋、焊接等方式可靠地与既有墙柱连接锚固。当新加墙柱纵筋不满足锚 固要求时,应采用在柱头设置混凝土柱帽、加大既有墙柱截面等方法加强上下层墙柱的锚固 连接。 5.*.8当加层墙柱的平面位置与下层竖向承重构件难以对齐时,可采用新加基础、新加墙 柱的方法支承加层结构,必要时也可采用转换梁将加层墙柱的荷载传递至下层既有墙柱。新

柱的方法支承加层结构,必要时也可采用转换梁将加层墙柱的荷载传递至下层既有墙柱。新 加墙柱穿过既有楼面结构时,宜与既有楼面结构连结成整体

5.7.1在既有混凝王结构外侧扩建时,应根据工程地质条件、基础现状、结构现状和改造 需求,考虑结构和基础之间的变形协调,选择适当的扩建改造方案: 1新旧结构及新旧基础都分离、上部结构悬挑:新建基础和既有基础分开设置,新建 的每层楼面结构向既有结构悬挑,新加结构与既有结构之间设置变形缝(图5.7.1a)。新 加结构与既有结构之间的变形缝应同时满足沉降缝、伸缩缝和防震缝的要求。 2新旧结构及新旧基础都分离、下部基础悬挑:新建基础和既有基础分开设置,新建 的基础或承台梁向既有结构悬挑,新加结构与既有结构之间设置变形缝(图5.7.1b)。新 加结构与既有结构之间的变形缝应同时满足沉降缝、伸缩缝和防震缝的要求。 3新旧结构分离、新旧基础莲接:在新旧结构相邻处,加固、扩大既有基础作为新基 础,新加结构与既有结构之间设置变形缝,(图5.7.1c)。新加结构与既有结构之间的变 形缝应同时满足伸缩缝和防震缝的要求。 *新旧结构连接、新旧基础分离:新建基础和既有基础分开设置,新建楼面结构与既 有结构连接(图5.7.1d)。新旧结构的连接可根据受力和变形的需要设置为刚接或者铰接

(a)结构分离、基础分离(楼面结构悬挑)(b)结构分高、基础分离(基础悬挑)3(c)结构分离、基础连接(d)结构连接、基础分离图5.7.1扩建改造示意图1一既有结构;2一既有基础;3一新建结构:*一新建基础;5一变形缝5.7.2在设计新加结构与既有结构之间的连接方式和连接构造时,应考虑新加结构和既有结构在竖向变形方面的数值差异和时间滞后等因素,减少改造后结构在完成新旧结构连接后产生的附加内力。新加结构与既有结构之间采用滑动铰接的连接方式时,应在既有竖向支承结构上设置混凝土牛腿或钢牛腿作为连接支座,并在牛腿上设置滑动性能良好的连接构造。5.7.3扩建改造的基础设计应考虑新加结构与既有结构之间的变形协调。设计时应采用对地基扰动较小的新建基础类型和基础加固方法。当新旧结构连接在一起时,应采用沉降变形较小的新建基础类型和基础加固方法,严格控制在改造施工期间和扩建后使用阶段的新旧基础之间的沉降差。5.7.*在既有住宅建筑外侧加装电梯时,既有混凝土结构的改造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既有混凝土结构的可靠性鉴定内容应符合本规范第*.1.3条的规定;2合理布置承重结构,新增的竖向荷载应由新加结构承担,新增的水平荷载应大部分由新加结构承担;3确定改造设计范围应符合本规范第3.1.5条的规定:32

*应对改造设计范围内的结构进行承载力验算和构造措施评估,并进行相应的加固处 理,确保加装电梯后不降低既有结构的安全性: 5加装电梯应减少对既有结构构件及围护墙体的拆改,确需拆改时应对相关的结构构 件进行承载能力验算、进行相应的加固处理; *当新加结构与既有结构连接成整体时,应严格控制新、旧基础的沉降差,采取可靠 的连接措施,确保既有结构与新加结构的协同工作。

CJ∕T 32-200* 液化石油气钢瓶焊接工艺评定*.1.8界面连接钢筋的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