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员密集场所地震避险 GB/T 30353-2013》

《人员密集场所地震避险 GB/T 30353-2013》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
资源大小:
标准类别:国家标准
资源ID:513
免费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在线阅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人员密集场所地震避险


Avoiding danger of earthquake in assembly occupancies


GB/T 30353-2013


发布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发布日期:2013年12月31日
实施日期:2014年07月01日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中国地震局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地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225)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天津市地震局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公安部天津消防研究所
                    山西省地震局
                    山西省太原市消防支队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王公学 袁一凡 倪照鹏 阎正萃 冯义钧 张令心 林均岐 王晋 李洋 赵阳

引 言


    由于人们对地震以及其他突发事件的恐慌,在人员密集场所容易出现避险不当,导致本可以避免的伤亡。为正确引导地震避险,减轻地震伤亡,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是在总结我国大量避险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并借鉴火灾等其他突发事件的避险管理和避险要求制定的。
    本标准可用于指导和规范人员密集场所的地震避险管理和服务,促进相关单位开展地震避险工作,保护公众的人身安全,保障公共秩序稳定。
    本标准结合消防标准的要求,统筹考虑疏散设施、标志指示,与消防标准相衔接。

1 范 围


    本标准明确了人员密集场所地震避险的基本要求及避险职责,规定了避险准备、震时避险、震后疏散的方法和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人员密集场所的地震避险服务和管理工作。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50016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 50099 中小学校设计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震时避险 avoiding danger in earthquake
    地震发生时所采取的就近躲避和撤离的行为。

3.2
    震后疏散 evacuation after seismic ground motion
    地震动结束后,组织人员有序撤离建(构)筑物的避险行为。

3.3
    地震避险 avoiding danger of earthquake
    为减轻因地震引起的建(构)筑物或其他设施破坏对人员的伤害采取的震前避险准备、震时避险和震后疏散的应急举措。

3.4
    避险缓冲区 evacuation buffer area
    为遇险人员设立的临时停留或过渡的相对安全的避险场所和通道。

4 总 则


4.1 场所范围
    本标准中的人员密集场所包括:
        a) 宾馆、饭店等旅馆;
        b) 餐饮场所;
        c) 商场、市场、超市等商店;
        d) 体育场馆;
        e) 公共展览馆、博物馆的展览厅;
        f) 金融证券交易场所;
        g) 影剧院、礼堂、影视厅等公共娱乐场所;
        h) 医院的门诊楼、病房楼、医技楼;
        i) 学校的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食堂和集体宿舍;
        j) 公共图书馆的阅览室;
        k) 客运车站、码头、民用机场的候车、候船、候机厅(楼);
        l) 人员密集的办公楼、写字楼、生产加工车间、员工集体宿舍等。

4.2 基本要求
    4.2.1 人员密集场所地震避险的目标为:提升地震避险管理水平,保障公众人身安全,减轻地震危害。
    4.2.2 人员密集场所地震避险工作的基本任务是:组织实施地震避险准备,及时排除安全隐患,做好震时避险和震后疏散工作。
    4.2.3 人员密集场所应结合自身特点,建立地震避险管理机制,完善相关制度,配备必要的地震避险设施和器材。
    4.2.4 人员密集场所管理人(包括承包、租赁或者委托经营、管理的人员)应明确自身及该场所产权单位的地震避险责任,逐级建立并落实地震避险责任制,确定各级地震避险责任人和地震避险管理人。
    4.2.5 人员密集场所管理人应与当地应急、地震等管理机构建立联系制度。

4.3 避险职责
    4.3.1 人员密集场所的产权单位应保证建筑的抗震设防和避险设施符合相关的标准。
    4.3.2 人员密集场所的管理人应保持建筑的抗震性能和避险设施完好,及时消除相关隐患,并履行下列职责:
        a) 明确场所所属部门地震避险责任人;
        b) 制定地震避险管理制度;
        c) 定期组织开展地震避险知识的宣传和培训;
        d) 制定地震避险预案,并适时修订;
        e) 定期组织地震避险演练;
        f) 组织、指挥人员避险,维持公共秩序。

5 避险准备


5.1 组织指挥机构
    5.1.1 人员密集场所地震避险责任人担负地震避险的指挥职责,组织开展地震避险准备以及震时避险和震后疏散等工作。地震避险管理人对地震避险责任人负责,负责地震应急避险的具体工作。
    5.1.2 含有多个人员密集场所的单位宜成立地震避险指挥机构。地震避险指挥机构由地震避险责任人、地震避险管理人、部门责任人等组成,具体职责包括:
        a) 下达启动场所避险通知;
        b) 组织实施震时躲避、撤离和震后疏散;
        c) 报告被困人员情况,请求协助救援,并配合救援队实施人员搜救等相关工作;
        d) 接受与传递当地人民政府抗震救灾指挥机构关于抗震救灾的各项指令;
        e) 平时组织实施避险的各项准备工作。

5.2 避险预案
    5.2.1 人员密集场所应制定地震避险预案,或在地震应急预案、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中设立相应的部分。
    5.2.2 地震避险预案应包括下列内容:
        a) 基本概况。场所的性质,隶属关系,职工人数,建(构)筑物的结构类型、容纳人数及抗震设防等级,疏散通道、避险缓冲区、避难场所、疏散场地,避险应急物品存放地点,次生灾害源的类型和位置等基本情况。
        b) 地震避险管理责任制。场所及所属各部门、岗位的地震避险责任人、管理人的职责及组织指挥机构的组成及职责等。
        c) 震时避险方案。根据地区的地震背景、场所的具体情况和服务的人群特点等因素,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避险方法,制定避险方案。
        d) 震后疏散方案。根据疏散人数及其人员特点和建(构)筑物结构的具体情况制定震后疏散方案,包括震后疏散的程序、地点、路线、顺序、方式、时机、警报和疏导用语等。
        e) 地震避险准备计划。包括地震避险宣传教育与培训演练,避险设施、通讯、广播、照明等准备工作。
    5.2.3 参照附录A和第6章、第7章规定的原则、方法与要求制定震时避险方案和震后疏散方案。
    5.2.4 人员密集场所应每年组织对地震避险预案进行一次评估,并根据需要及时修订,修订时间间隔宜不超过5年。

5.3 宣传教育与培训演练
    5.3.1 人员密集场所应针对本场所的特点对员工进行经常性的地震避险教育,并根据情况采用设置宣传栏、发放宣传品等不同的方式向公众普及地震避险知识。
    5.3.2 人员密集场所每年至少应单独或结合其他灾害,组织员工举行1次地震避险培训演练,帮助员工熟悉地震避险预案、避险设施、避险物品存放点、地震避险方法及自身职责等。
    5.3.3 培训演练的内容应包括:
        a) 灾害识别练习。包括地震大小和远近识别、震感强度识别、警报识别等。
        b) 避险培训演练。包括避险缓冲区、疏散通道、疏散路线、出入口位置、疏散场所、避险物品存放点等的识别;震时避险和震后疏散方法和要求与疏导用语应用;岗位与责任等。
        c) 应对次生灾害培训演练。包括熟悉电源、气源阀门所在位置和断电、断气操作方法、要求,各种灭火和逃生器材的使用方法以及躲避浓烟或烈火伤害的方法和要领。
    5.3.4 人员密集场所可在日常工作中,结合放学、散场等环节,模拟撤离和疏散演练。
    5.3.5 开展演练时,应采取完善的安全措施。

5.4 避险设施管理
    5.4.1 建筑物内应结合消防设施设置疏散通道,疏散通道应符合GB 50016和GB 50099的要求。
    5.4.2 建筑物内宜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或设置避险缓冲区。下列区域可以作为避险缓冲区:
        a) 建筑中抗震性能相对较强的结构单元;
        b) 屋顶为轻型结构或网架结构、且无吊灯或天棚等可能因为地震而掉落物件的建筑单元;
        c) 经专门评估后确定的区域。
    5.4.3 疏散通道、避险缓冲区可参照消防标志及其设置要求设置相应的指示标志。
    5.4.4 地震避险设施管理应符合下列要求:
        a) 确保疏散通道、避险出口的畅通;
        b) 在使用和营业期间,不应锁闭疏散门;
        c) 禁止占用、堵塞疏散通道、楼梯间和避险缓冲区;禁止在疏散出口、疏散通道上安装栅栏、卷帘等影响疏散的物体;
        d) 平时需要控制人员出入或设置门禁系统的疏散门,应有保证疏散畅通的可靠措施;
        e) 地震避险缓冲区标志、避险疏散标志应完好、有效,不应被遮挡,并应定期维护;
        f) 建筑内部装修不应改变疏散门的开启方向或减少避险出口、疏散出口的数量及其净宽度,影响避险疏散畅通;
        g) 对地震时可能塌落的女儿墙、装饰构件、广告牌等应采取拆除或其他避险防护措施;对场所内悬挂、吊挂的灯具或物品等,应采取可靠的固定措施。商店内的柜台或货架等,宜与地面、梁、柱等构件牢固固定;
        h) 发现建筑物及设施、设备等存在地震避险隐患时,应及时消除。

6 震时避险


6.1 启动
    6.1.1 地震时,人员密集场所地震避险责任人、管理人和各岗位的员工,应注意识别震感。强烈震感主要有下列特征:
        a) 室内人员感觉到明显,甚至剧烈的晃动,站立不稳,梦中惊醒;
        b) 门窗、屋顶、屋架颤动作响,未固定的器具物品倾倒或掉落。
    6.1.2 当感到强烈震感时,人员密集场所各岗位的员工应按震时避险方案引导公众避险。

6.2 方法
    6.2.1 震时避险可选择下列方法:
        a) 单层房屋和楼房的一、二层且有行动能力的人员,可迅速撤离到室外安全的地方;
        b) 体育场等有露天开阔场地的建筑,可先撤离到露天场地;
        c) 进入避险缓冲区;
        d) 躲避在立柱旁边、内承重墙的墙根、墙角;
        e) 躲避在坚固的排椅、课桌下(旁);
        f) 躲避在结实的柜台、坚固的书架、运动器具旁边。
    6.2.2 躲避可采取下列姿势和措施:
        a) 蹲下,尽量蜷曲身体,双手抱头,额头抵在大腿上;
        b) 在有的位置,如排椅旁边可趴下,伏而待定;
        c) 如果有条件,宜拿软性物品护住头部,用湿毛巾捂住口鼻。

6.3 疏导
    6.3.1 各岗位员工应引导公众在震时避险时注意下列事项:
        a) 注意避开吊灯、电扇等悬挂物,玻璃门窗、橱窗和柜台,高大不稳或摆放易碎品的货架;
        b) 远离可能发生物体倒塌或坠落的区域;
        c) 远离可能发生可燃或有毒气体、液体泄漏的区域;
        d) 不要惊慌,服从指挥,不要一起拥向楼梯、出口,避免拥挤或踩踏;
        e) 保护好头部;
        f) 注意脚下障碍物和头上落物。
    6.3.2 可根据情况选择使用下列疏导用语:
        a) 地震!请就近躲避!
        b) 地震!请立刻撤离到外!
        c) 这里是避险区,请到这里来!
        d) 请跑到空旷的地方!
        e) 那里有危险,请到XX地方躲避!
        f) 请大家不要惊慌!

7 震后疏散


7.1 启动与方法
    7.1.1 在震时避险的同时,应立即启动地震应急响应,根据具体情况,发出疏散通知或警报,适时组织疏散。
    7.1.2 疏散时,应运用疏导用语引导公众按照预定的疏散路线、顺序和划定的出入口疏散到预定场地。
    7.1.3 疏散时,应错开时间,分片、分楼层疏散。在楼梯上行走,尽量靠右,保持左侧空出,避免拥挤踩踏。
    7.1.4 疏散时,应安排工作人员在楼梯、拐弯处、楼门口等位置值守引导,维持疏散秩序,安抚公众的惊慌情绪,防止拥挤。

7.2 疏导用语
    疏散时宜根据情况选择使用下列疏导用语:
    a) 我是引导员,请听我指挥!
    b) 大家注意,请听指挥疏散!
    c) XX区域从XX出口疏散,不要走错!
    d) 不要慌张,按顺序走!
    e) 请注意!不要拥挤,注意脚下,小心摔倒!
    f) 请注意!通道前面有散落物,用手护住头部!

附 录 A
(资料性附录)
地震避险原则与方法


A.1 地震避险原则
    A.1.1 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的地震背景资料、建筑(构)物的抗震能力、疏散通道、室外环境安全情况、人群特点,震时所处的位置,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避险方法。
    A.1.2 预有准备。单位在震前应制定地震避险预案,并做相应的准备;人们到达一处场所时,要注意观察周围环境条件,留心寻找并确定一旦地震时的避险方法。
    A.1.3 行动果断。按预案果断、快速行动。
    A.1.4 听从指挥。听从指挥,有序撤离,避免踩踏或慌乱导致伤亡。

A.2 避险方法
    A.2.1 震时就近躲避,震后疏散
        A.2.1.1 适用条件:达到当地抗震设防要求的建(构)筑物,震时可能局部破坏,但不会整体倒塌。
        A.2.1.2 目的:避免室内装饰物、悬挂物掉落砸压。
        A.2.1.3 方法:震时引导就近躲避,震后组织疏散。
    A.2.2 震时就近躲避与撤离相结合,震后疏散
        A.2.2.1 适用条件:未达到当地抗震设防要求的建(构)筑物,震时可能整体倒塌;疏散路径和疏散场地安全。
        A.2.2.2 目的:防止建筑物整体倒塌压埋。
        A.2.2.3 方法:对于单层房屋和楼房的一、二层且身体条件适合撤离的人员,震时可引导迅速撤离到室外的安全地方;对于楼房二层以上人员和身体条件不可能撤离的人员,引导就近躲避,震后组织疏散。

A.3 确定地震避险方案应考虑的因素
    A.3.1 建(构)筑结构类型、抗震设防情况和房屋使用现状、抗倒塌的能力。
    A.3.2 疏散(撤离)路径和疏散(撤离)场地的安全情况,如是否有女儿墙、装饰构件,广告牌以及山体滑坡、崩塌、滚石等落物危险,有无高围墙或其他房屋倒塌砸压危险,有无可燃或有毒气体、液体泄漏危险等情况。
    A.3.3 疏散(撤离)通道的设置情况,如是否有疏散(撤离)通道以及通道的畅通情况。
    A.3.4 人员身体条件,如人员的年龄和身体健康等情况。
    A.3.5 人员所在位置,如人员靠近出口远近等情况。
    A.3.6 人员密集程度。

参考文献


    [1] GA 654-2006 人员密集场所消防安全管理
    [2]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
    [3] 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消防安全避险管理规定(公安部令[2001]第61号)

下载地址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