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面稀浆罩面技术规程 CJJ/T66-2011》

《路面稀浆罩面技术规程 CJJ/T66-2011》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
资源大小:
标准类别:国家标准
资源ID:6246
免费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在线阅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

路面稀浆罩面技术规程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slurry surfacing of pavements
CJJ/T 66-2011

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实施日期:2012年3月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告
第1063号
关于发布行业标准《路面稀浆罩面技术规程》的公告


    现批准《路面稀浆罩面技术规程》为行业标准,编号为CJJ/T 66-2011,自2012年3月1日起实施。原行业标准《路面稀浆封层施工规程》CJJ 66-95同时废止。
    本规程由我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组织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2011年7月13日

前言


    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2010年工程建设标准制定、修订计划>的通知》(建标[2010]43号)的要求,规程编写组经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有关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修订了本规程。
    本规程的主要内容是:1.总则;2.术语和符号;3.基本规定;4.材料;5.稀浆混合料;6.施工;7.质量验收。
    本规程修订的主要技术内容是:增加了微表处的定义及相关规定;增加了改性乳化沥青及其指标要求;稀浆混合料的设计去掉了稠度指标要求,增加了浸水6d湿轮磨耗、配伍性指标要求;增加了施工前铺筑试验路的要求;增加了稀浆罩面施工质量控制与验收的要点。
    本规程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负责管理,由北京市政路桥建材集团有限公司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或建议,请寄送北京市政路桥建材集团有限公司(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三台山路甲3号,邮编:100176)。
    本规程主编单位:北京市政路桥建材集团有限公司
                   深圳市市政工程总公司
    本规程参编单位: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
                   北京市政路桥管理养护集团有限公司
                   浙江美通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深圳市天健沥青道路工程有限公司
    本规程主要起草人员:柳浩 高俊合 黄颂昌 曾赟 李恩光 王凤平 徐剑 董雨明 李亚宁 薛忠军 申强 刘声向 李建军 冯海平 杨丽英 龚颖 秦永春 范璐璐
    本规程主要审查人员:张肖宁 丁建平 刘益群 张汎 任明星 王林 张志坚 乔朝辉 徐波

1 总则


1.0.1 为规范城镇道路路面稀浆罩面技术的应用,保证工程质量,制定本规程。

1.0.2 本规程适用于新建、改建、养护及预防性养护的城镇道路、广场、桥面、隧道等沥青、水泥路面稀浆罩面的设计、施工及验收。

1.0.3 路面稀浆罩面的设计、施工及验收除应符合本规程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

2 术语和符号

2.1 术语


2.1.1 稀浆罩面 slurry surfacing
    用稀浆混合料进行的路面处置方法,分稀浆封层和微表处两种。

2.1.2 稀浆混合料 slurry mixture
    乳化沥青或改性乳化沥青、粗细集料、填料、水和添加剂等按一定比例拌合所形成的浆状混合物。

2.1.3 稀浆封层 slurry seal
    采用机械设备将乳化沥青或改性乳化沥青、粗细集料、填料、水和添加剂等按照设计配合比拌合成稀浆混合料及时均匀地摊铺在原路面上经养护后形成的薄层。

2.1.4 微表处 micro-surfacing
    采用机械设备将改性乳化沥青、粗细集料、填料、水和添加剂等按照设计配合比拌合成稀浆混合料并摊铺到原路面上的薄层。

2.1.5 集料 aggregate
    碎石、机制砂等的总称。

2.1.6 砂当量 sand equivalent
    砂当量表征细集料中阻碍沥青与集料粘附的塑性黏土质细颗粒与有效粗颗粒的比例关系,是描述细集料干净程度的指标。

2.1.7 填料 filler
    水泥、矿粉、消石灰及粉煤灰等的总称。

2.1.8 可拌合时间 mixable time
    按一定配合比进行室内拌合试验,从掺入乳化沥青或改性乳化沥青开始搅拌至手感有力,明显感到搅拌困难时的时间。

2.1.9 破乳时间 break time
    稀浆混合料拌合过程中,乳化沥青或改性乳化沥青中沥青和水分离,沥青微粒吸附到石料上而水析出的时间。

2.1.10 黏聚力 cohesion torque
    稀浆混合料中矿料之间的粘结力或附着力。

2.1.11 初凝时间 set time
    稀浆混合料从加入乳化沥青或改性乳化沥青开始拌合至混合料黏聚力达到1.2N·m的时间,通过黏聚力试验测定。

2.1.12 开放交通时间 open traffic time
    稀浆混合料从加入乳化沥青或改性乳化沥青开始拌合至混合料黏聚力达到2.0N·m的时间,通过黏聚力试验测定。

2.1.13 磨耗值 abrasion loss value
    用湿轮磨耗仪,模拟车轮在成型后的稀浆混合料上行驶,通过一定力和一定作用次数后标准试件磨耗前后单位磨耗面积的质量差。

2.1.14 粘附砂量 sand adhesion
    用于确定稀浆混合料最大沥青用量,用负荷轮仪,在成型后的稀浆混合料上模拟车轮碾压,通过一定作用次数后,试件单位负荷面积的粘附砂量。

2.1.15 轮辙变形 track deformation
    用负荷轮试验仪模拟车轮在成型后的稀浆混合料上碾压,通过一定作用次数后,试样的车辙深度和宽度变化。


2.2 符号


    BC-1—拌合型阳离子乳化沥青;
    BCR—拌合型阳离子改性乳化沥青;
    CT—稀浆混合料黏聚力;
    ES-1—稀浆封层混合料细封层;
    ES-2—稀浆封层混合料中封层;
    ES-3—稀浆封层混合料粗封层;
    MS-2—微表处混合料Ⅱ型;
    MS-3—微表处混合料Ⅲ型;
    SE—细集料砂当量;
    Tm—稀浆混合料可拌合时间;
    Tn—稀浆混合料不可施工时间;
    Ts—稀浆混合料初凝时间;
    Tt—稀浆混合料开放交通时间。

3 基本规定


3.0.1 稀浆罩面的粘结料应为乳化沥青或改性乳化沥青,应采用常温施工。

3.0.2 当稀浆封层和微表处作为表层罩面时,应与原路面粘结牢固,并应有良好的抗滑性能和封水效果,应坚实、耐久、平整。

3.0.3 应根据使用要求、原路面状况、交通量以及气候条件等因素,选择适当的稀浆封层或微表处类型,并应编制施工方案。

3.0.4 稀浆封层混合料按矿料级配的不同,可分为细封层、中封层和粗封层,分别以ES-1、ES-2、ES-3表示;微表处混合料按矿料级配的不同,可分为Ⅱ型和Ⅲ型,分别以MS-2和MS-3表示。稀浆封层及微表处类型、功能及适用范围应符合表3.0.4的规定。


表3.0.4 稀浆封层及微表处类型、功能及适用范围

稀桨混合料类型

混合料规格

功能

适用范围

稀桨封层

ES-1

封水、防滑和改善路表外观

适用于支路、停车场的罩面

ES-2

次干路以下的罩面以及新建道路的下封层

ES-3

次干路的罩面,以及新建道路的下封层

微表处

MS-2

封水、防滑、耐磨和改善路表外观

中等交通等级快速路和主干路的罩面

MS-3

封水、防滑、耐磨、改善路表外观和填补车辙

快速路、主干路的罩面


3.0.5 稀浆封层和微表处可单层铺筑,也可双层铺筑。

3.0.6 稀浆混合料应根据使用要求,进行配合比设计。

3.0.7 稀浆封层和微表处施工前,应对原路面进行检测与评定。原路面应符合强度、刚度和整体稳定性的要求,且表面应平整、密实、清洁。

3.0.8 施工单位应建立健全施工技术、质量、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制定各项施工管理制度。

3.0.9 施工时应保证各材料配合比正确,成型期间应加强初期养护。

3.0.10 稀浆罩面施工,应遵守国家环保法规,注意保护环境。

.

4 材料

4.1 乳化沥青或改性乳化沥青


4.1.1 稀浆封层采用乳化沥青应符合表4.1.1中BC-1型的规定,微表处选用的改性乳化沥青应符合表4.1.1中BCR型的规定。


表4.1.1 稀浆封层和微表处用乳化沥青技术要求
2213393_d80af65582e8450da749dfcc303c0545.gif


    注:1 表中的试验方法均引自现行行业标准《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JTJ 052的有关规定。
        2 乳化沥青黏度以恩格拉黏度为准,条件不具备时也可采用沥青标准黏度。
        3 南方炎热地区、重载交通道路及用于填补车辙时,蒸发残留物的软化点不应低于57℃。
        4 黏韧性和韧性仅作为SBR改性乳化沥青的技术要求。
        5 贮存稳定性根据施工实际情况选择试验天数,通常采用5d,乳化沥青生产后能在第二天使用完时也可选用1d。改性乳化沥青5d的贮存稳定性不能满足要求时,应经循环和搅拌后达到均匀一致时方可使用。

4.1.2 微表处宜选用阳离子型改性的乳化沥青,改性剂有效成分不宜小于3%。


4.2 集料


4.2.1 稀浆封层和微表处用矿料可采用不同规格的粗细集料、矿粉等掺配而成,也可采用大粒径的块石、卵石等经多级破碎而成。

4.2.2 稀浆封层和微表处采用的粗集料、细集料质量要求应符合表4.2.2的规定。


表4.2.2 稀浆封层和微表处用粗细集料质量要求

材料

  名称

项目

标准

试验方法

备注

微表处

稀桨封层

粗集料

石料压碎值(%)

≤26

≤28

T0316


洛杉矶磨耗损失(%)

≤28

≤30

T0317


石料磨光值(BPN)

≤42

T0321


坚固性(%)

≤12

≤12

T0314


针片状含量(%)

≤15

≤18

T0312


细集料

坚固性(%)

≤12

T0340

亚甲蓝(g/kg)

≤25

T0349


矿料

砂当量(%)

≥65

≥50

T0334

    注:表中的试验方法均引自现行行业标准《公路工程集料试验规程》JTG E42的有关规定。

4.2.3 稀浆封层和微表处矿料级配范围应符合表4.2.3的规定。

表4.2.3 稀浆封层和微表处矿料级配范围

级配类型

通过下列筛孔(mm)的质量百分率(%)

9.2

4.75

2.36

1.18

0.6

0.3

0.15

0.075

ES-1


100

90~100

65~90

40~65

25~42

15~30

10~20

MS-2,ES-2

100

90~100

65~90

45~70

30~50

18~30

10~21

5~15

MS-3,ES-3

100

70~90

45~70

28~50

19~34

12~25

7~18

5~15

    注:填料计入矿料级配。

4.3 填料


4.3.1 稀浆封层和微表处矿料中应掺加矿粉、水泥、消石灰等填料。填料应干燥、疏松,无结团,不得含泥土杂质。

4.3.2 当合成集料中粒径不大于0.075mm的含量小于5%时,应加矿粉,矿粉质量要求应符合表4.3.2的规定。


表4.3.2 矿粉质量要求

项目

单位

城市主干路、快速路

其他等级道路

试验方法

表观密度

g/cm³

≥2.50

≥2.45

T 0352

含水量

≤1

≤1

T 0103烘干法

粒度范围<0.6mm
  <0.15mm
  <0.075mm


  %
  %

100
  90~100
  75~100

100
  90~100
  70~100

T 0351

外观


无团粒结块

亚甲蓝

g/kg

≤25

T 0349

亲水系数

<1

T 0353

塑性指数

<4

T 0354

加热安定性

实测记录

T 0355

    注:表中的试验方法均引自现行行业标准《公路工程集料试验规程》JTG E42的有关规定。

4.3.3 填料的掺加量应通过混合料设计试验确定。

4.4 添加剂


4.4.1 添加剂可采用液体或固体的材料,并应与矿料等拌合均匀。

4.4.2 添加剂的掺加不应对混合料路用性能产生不利影响。

4.4.3 未经试验验证的添加剂,不得在施工中采用。


4.5 水


4.5.1 稀浆封层和微表处用水可采用饮用水或洁净的天然水。

.

5 稀浆混合料

5.1 一般规定


5.1.1 单层稀浆封层的材料用量范围应符合表5.1.1的规定。


表5.1.1 单层稀浆封层的材料用量范围
2213395_360a8f28f9064f0fb3542a0aee87607e.gif


5.1.2 单层微表处的材料用量范围应符合表5.1.2的规定。


表5.1.2 单层微表处的材料用量范围
2213396_e83f65abdcfc41baaac9a790b20ca03b.gif


5.1.3 稀浆混合料的技术指标应符合表5.1.3的规定。试验方法应符合本规程附录A~附录D的要求。


表5.1.3 稀浆混合料技术指标
2213397_6f3d24ca9d754a678f90876b4948a27f.gif

    注:1 用于轻交通量道路的罩面和下封层时,稀浆封层混合料可不作粘附砂量指标的要求;
        2 微表处混合料不用于车辙填充时,可不作轮辙变形试验的要求;
        3 配伍性等级指标作为参考指标,配伍性的等级提高会较大程度地提高微表处的性能指标。


5.2 配合比设计


5.2.1 稀浆混合料的矿料级配设计步骤应符合下列要求:
    1 根据选择的稀浆混合料类型确定矿料的级配范围;
    2 选择粗细集料,对各种集料进行性能指标检测;
    3 计算各种集料的配合比例,使合成级配曲线在要求的级配范围内。

5.2.2 乳化沥青或改性乳化沥青、填料、水和添加剂的用量的确定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应选择不同乳化沥青或改性乳化沥青用量进行拌合试验。
    2 进行湿轮磨耗试验,根据试验结果绘出沥青用量与磨耗量关系曲线,并应根据本规程表5.1.3中的磨耗量的要求确定沥青用量最小值Pbmin
    3 进行负荷轮试验,根据试验结果绘出沥青用量与粘附砂量关系曲线,并应根据本规程表5.1.3中的粘附砂量的要求确定沥青用量最大值Pbmax
    4 应根据试验结果,得出沥青用量的可选择范围Pbmin~Pbmax曲线(图5.2.2)。


2213401_fb60e3429b774a57af57ee84bf2a0abe.gif


图5.2.2 确定稀浆混合料沥青用量的曲线

    5 油石比的选择应在可选范围内,油石比及混合料的各项技术指标均应满足要求。对微表处混合料,应采用所选择的油石比检验混合料的浸水6d湿轮磨耗指标,用于车辙填充的微表处混合料应增加检验负荷车轮试验的宽度变化率指标,当不符合要求时,应调整油石比重新进行试验,直至符合要求为止。
    6 根据经验及配合比设计试验结果,结合原路面状况、气候及交通因素等综合确定混合料配方。

5.2.3 在混合料设计及试验后,应提出稀浆混合料设计报告,设计报告应包括下列主要内容:
    1 乳化沥青或者改性乳化沥青技术指标;
    2 集料技术指标、矿料配合比和矿料设计级配;
    3 稀浆混合料配合比和技术指标。

.

6 施工

6.1 一般规定


6.1.1 稀浆罩面施工前,应进行混合料配合比设计,符合技术要求后方可施工。

6.1.2 稀浆封层和微表处应采用专用机械施工。

6.1.3 稀浆封层和微表处施工期及养生期内的气温应高于10℃。

6.1.4 路面过湿或有积水时,严禁进行施工;在雨天及空气湿度大、混合料成型困难的天气时,不得施工;施工中遇雨或施工后混合料尚未成型遇雨时,严禁开放交通,并应在雨后将无法正常成型的材料铲除重做。

6.1.5 施工中应遵守有关操作规程,确保作业安全。


6.2 施工准备


6.2.1 原路面的修补、清洁、洒水和喷洒乳化沥青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当原路面不符合质量要求时,应对原路面进行修补,拥包应铲平,坑槽应填补,保持路面完整,并应满足本规程第3.0.6条的要求;
    2 应清扫铲除原路面上的所有杂物、尘土及松散粒料,对大块油污应采用去污剂清除干净;
    3 当原路面为沥青路面,天气过于干燥或炎热时,在稀浆混合料摊铺前,应对原路面预先洒水,洒水量应以路面湿润为准,不得有积水现象,湿润后应立即施工;当原路面为非沥青路面时,宜预先喷洒粘层油;对用于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的下封层时,应首先在半刚性基层上喷洒透层油。

6.2.2 材料的检查应符合下列要求:
    1 乳化沥青或改性乳化沥青、矿料、水、填料等施工前应进行质量检查,符合要求后方可采用;
    2 应抽取矿料堆中间部分的矿料,进行含水量现场测定;
    3 所用材料宜一次备齐;当工程量较大时可分批备料和堆放,对不同批次的材料不得混杂堆放。

6.2.3 施工机具应符合下列要求:
    1 稀浆混合料摊铺机、装载机、乳化沥青罐车、水槽车、运料车以及拌盘、铁铲、刮耙、计量秤、盛料容器等各种施工机械和辅助工具均应备齐,并应保持良好工作状态。
    2 在下列几种情况下,应对摊铺机进行计量标定:
        1) 机器第一次使用前;
        2) 机器每年的第一次使用前;
        3) 原材料或配合比发生较大变化时。

6.2.4 正式施工前应对井盖、井箅、路缘石等道路附属设施采取保护措施。


6.3 铺筑试验段


6.3.1 稀浆封层和微表处正式施工前,应选择合适的路段摊铺试验段。试验段长度不宜小于200m。

6.3.2 施工配合比应根据试验段的摊铺情况,在设计配合比的基础上做小范围调整确定。施工配合比的油石比不应超出设计油石比的-0.3%~+0.2%,矿料级配应采用设计级配,且不应超出表6.3.2规定的上下限和允许波动范围。


表6.3.2 稀浆封层和微表处矿料级配
2213402_960ba142905f47418b4b1ad8d306d12c.gif


6.3.3 试验段完成后应编制总结报告,总结报告中应包括施工配合比、施工工艺等参数,并应作为正式施工依据,施工过程中不得随意更改。


6.4 施工


6.4.1 稀浆封层和微表处施工应按下列步骤进行:
    1 修补、清洁原路面;
    2 放样画线;
    3 湿润原路面或喷洒乳化沥青;
    4 拌合、摊铺稀浆混合料;
    5 手工修补局部施工缺陷;
    6 成型养护;
    7 开放交通。

6.4.2 摊铺稀浆混合料应按下列程序和要求进行施工:
    1 应根据施工路段的路幅宽度,调整摊铺槽宽度,应减少纵向接缝数量,纵向接缝应位于车道线附近;
    2 装入摊铺机内的矿料湿度应均匀一致;
    3 摊铺机应对准走向控制线,调整摊铺槽,使摊铺槽周边与原路面贴紧;
    4 应按生产配合比和现场矿料含水量情况,输出矿料、填料、水、添加剂和乳化沥青或改性乳化沥青,进行拌合;当乳化沥青或改性乳化沥青蒸发残留物含量和矿料含水量发生变化时,必须调整摊铺机的设定,确认材料配合比符合设计要求后方可施工;
    5 拌好的稀浆混合料流人摊铺槽后,应均匀分布于摊铺槽全宽范围内。当混合料体积达到摊铺槽容积的2/3左右时,摊铺机宜以1.5km/h~3.0km/h的速度匀速前进,稀浆混合料摊铺量应与搅拌量保持一致;摊铺槽中混合料的体积与摊铺槽容积的比例:当微表处和快开放交通型稀浆封层施工时,宜为1/2,当慢开放交通型稀浆封层施工时,宜为1/2~2/3;
    6 稀浆混合料摊铺后的局部缺陷,应及时使用橡胶耙等工具进行人工找平;
    7 对纵向接缝,摊铺时应重叠10mm ~20mm,并应采用人工及时修正;对横向接缝,应采用油毛毡置于已铺部位的重叠部分,待摊铺机过后,再作人工修正。

6.4.3 当采用双层摊铺或微表处车辙填充后再做微表处罩面时,对先摊铺的一层,应至少在行车作用下成型24h,确认成型后方可进行第二层摊铺。当采用压路机碾压时,可根据实际情况缩短第一层的成型时间。

6.4.4 当采用双层工艺施工时,上下两层的接缝应错开。

6.4.5 当微表处车辙填充时,应调整摊铺厚度,使填充层横断面的中部隆起3mm~5mm(图6.4.5)。

2213403_0dbb7e132491478e9b40a50bb54407bd.gif


图6.4.5 微表处车辙摊铺应适当高出原路面

6.4.6 初期养护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在开放交通前严禁车辆和行人通行;
    2 对交叉路口、单位门口等摊铺后需尽快开放交通的路段,应采用洒一层薄砂等保护措施,撒砂时间应在破乳之后,并应避免急刹车和急转弯等;
    3 稀浆混合料摊铺后可不采用压路机碾压,通车后可采用交通车辆自然压实。在特殊情况下,可采用轮重6t~10t轮胎压路机压实,压实应在混合料初凝后进行;
    4 当稀浆封层用于下封层时,宜使用6t~10t轮胎压路机对初凝后的稀浆混合料进行碾压;
    5 当混合料能满足开放交通的要求时,应尽快开放交通,初期行车速度不宜超过30km/h;
    6 当混合料粘结力达到2.0N·m时,可结束初期养护。


.

7 质量验收

7.1 材料与设备检查


7.1.1 施工前必须检查原材料的检测报告、稀浆混合料设计报告、摊铺车标定报告,并应确认符合要求。

7.1.2 施工前材料的质量检查应采用批为单位检查,同一料源、同一次购入并运至生产现场的相同规格品种的集料应为一批。检查频率和要求应符合表7.1.2的规定。矿料级配和砂当量指标不能满足设计要求的,必须重新进行混合料设计或者重新选择矿料。


表7.1.2 微表处和稀浆封层施工前的材料质量检查频率与要求

材料

要求

检查频率

乳化沥青

符合设计要求

每批来料1次

矿料砂当量和级配

矿料含水量

实测

每天一次

    注:矿料级配符合设计要求,是指实际级配不超出相应级配类型要求的各筛孔通过率的上下限,且以矿料设计级配为基准,实际级配中各筛孔通过率不得超过本规程表6.3.2规定的允许波动范围。

7.1.3 施工前应对摊铺机的性能、标定和设定以及辅助施工车辆配套情况及其性能等进行检查,并确认满足施工要求。


7.2 质量验收


7.2.1 施工过程中应对稀浆混合料进行抽样检测,稀浆罩面施工过程检验要求应符合表7.2.1的规定。


表7.2.1 稀浆罩面施工过程检验要求
2213404_800e294a50324594a0665b304264c9c8.gif


    注:矿料级配满足施工配合比的矿料级配要求,是指矿料级配不超出相应级配类型要求的各筛孔通过率的上下限,且以施工配合比的矿料级配为基准,实际级配中各筛孔通过率不超过本规程表6.3.2规定的允许波动范围。

7.2.2 工程完工后,应将施工全线以1km作为一个评价路段按以下规定进行质量检查和验收:


主控项目


    1 抗滑性能、渗水系数、厚度应满足表7.2.2的要求。
    检查数量:符合表7.2.2的规定。
    检验方法:符合表7.2.2的规定。


一般项目


    2 表面应平整、密实、均匀,无松散、花白料、轮迹和划痕。
    检查数量:全线连续。
    检验方法:目测。
    3 横向接缝、纵向接缝和边线质量应符合表7.2.2的规定。


表7.2.2 稀浆罩面施工验收要求
2213405_3541847a985c49fb92a975f4a2a51265.gif

    注:当稀浆封层用于下封层时,抗滑性能可不作要求。


附录A 拌合试验


A.0.1 本方法适用于确定稀浆混合料的可拌合时间和成浆状态。

A.0.2 试验设备应包括下列器具:
    1 容积为300mL~500mL的拌合杯(硬质纸杯、塑料杯等),拌合匙一把;
    2 量筒一只;
    3 天平,感量不大于1g;
    4 秒表一只;
    5 油毡若干。

A.0.3 试验步骤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在拌合杯中放入一定量的工程实际用矿料(通常为100g)、固体添加剂,拌匀,再将水、液体添加剂等倒入锅中拌匀,然后倒入一定量的乳化沥青或改性乳化沥青,并开始计时。
    2 在乳化沥青或改性乳化沥青倒人后的最初3s~8s内用力快速拌合,然后用拌合匙沿杯壁顺时针均匀拌合,一般每分钟60转~70转,观察混合料的拌合状态。
    3 当稀浆混合料变稠,手感到有力时,表明混合料开始有破乳的迹象,记录此刻的时间,称为可拌合时间。
    4 继续拌合,当混合料完全抱团,无法拌合时,记录此刻的时间,称为不可施工时间。
    5 当混合料的可拌合时间不能满足要求时,应重新调整混合料的配方,重复进行上述试验步骤。
    6 记录试验时的气温和湿度。
    7 按拌合时间满足要求的配方重新称料、拌合,拌合30s后摊到油毡上铺平,厚度约8mm。将试样在室温下放置24h后,观测集料与沥青的配伍性和沥青用量大小,按表A.0.3的规定判断。


表A.0.3 试样沥青用量大小与配伍性优劣的判断依据

  

试样的表现效果

沥青用量

偏小

试样呈棕黄色;用手在式样表面捻动会有颗粒散落

偏大

试样表面有油膜,用手捻动会黏手

混合料配伍性

试样呈黑色,手掰有韧性,石料与沥青裹覆良好

试样呈棕黄色,脆,易掰开,掰开后可见未裹覆沥青膜的石料


A.0.4 试验记录表格应包含矿料、填料、水、添加剂、乳化沥青或改性乳化沥青的质量以及可拌合时间等内容。

A.0.5 试验报告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同一试样平行试验两次,当两次可拌合时间测定值的差值符合重复性试验精密度要求时,取其平均值作为试验结果,准确至5s。可拌合时间试验结果大于180s时记为“>180s”。
    2 当试样可拌合时间小于120s时,重复性试验的允许差为10s;当试样可拌合时间小于180s时。重复性试验的允许差为15s。
    3 试验报告应包括下列内容:
        1) 混合料配方;
        2) 各种混合料配方下的可拌合时间、不可施工时间和拌合状态;
        3) 拌合试验的温度、湿度、日照等环境条件;
        4) 定性描述成型后试样的配伍性和沥青用量大小。


附录B 黏聚力试验


B.0.1 本方法适用于确定稀浆混合料的初凝时间和开放交通时间。

B.0.2 试验设备应符合下列要求:
    1 黏聚力试验仪一台(图B.0.2)。

2213406_6e8006271f2e45c380f04aa7f29aad84.gif


图B.0.2黏聚力试验仪
1-施力手柄;2-扭力表;3-气缸;4-压头;5-试
件;6-气压表;7-释放钮;8-气压调节阀;9-气
管接头;10-底座;11-橡胶垫;12-传力杆

        1) 压头。装在气缸传力杆下部,与试件接触部装有橡胶垫,橡胶垫片直径28.6mm±0.1mm,厚度6.4mm±0.1mm,橡胶硬度为60HA±2HA。
        2) 扭力手柄。套在传力杆上,柄上装有扭力表,其量程不小于3.5N·m。
        3) 气压结构。气泵,其最大气压可达700kPa;气压表,其最大量程不小于700kPa;可通过气压调节阀调整所需气压大小并保持恒定,通过气压释放按钮和气缸将气压传给传力杆,并作用于试件上。
    2 环型试模,内径为60mm。ES-1、ES-2、MS-2型混合料试模厚度6mm,ES-3、MS-3型混合料的试模厚度10mm。
    3 秒表一只。
    4 4.75mm(用于10mm×60mm模)或8mm(用于6mm×60mm模)筛一只。
    5 220号砂纸若干。
    6 150mm×150mm方形油毡若干。
    7 其他:量筒、拌合杯和拌铲等。

B.0.3 试验步骤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标定黏聚力仪,用220号粗砂纸做黏聚力试验,10次试验扭矩扳手读数最大值和最小值的差值应小于0.3N·m。
    2 按拌合试验确定的混合料配比称取矿料、水、乳化沥青或改性乳化沥青和添加剂,通常以干矿料300g为准。
    3 将矿料、填料倒入杯中,拌匀,再将水、添加剂倒人杯中拌匀,加入乳化沥青或改性乳化沥青并迅速拌匀,时间不超过30s。
    4 将稀浆混合料倒入预湿过的试模中,用油毡垫底,刮平并开始计时,待破乳后立即脱模。
    5 将试样在温度25℃±2℃的环境下养生30min后,置于黏聚力试验仪的测试台上。
    6 将气动压头压在试件上,此时空气压力表的读数应保持在200kPa。
    7 压力保持5s~6s后,将扭矩扳手测力表归零并套住气缸杆上端,在0.7s~1.0s内平 稳、坚定、水平地扭转90°~120°,读取扭力表读数和相应的时间,并描述试样的破损状态。
    8 按1、1.5、2.5、3.5、4. 5h等的养生时间分别重复上述的5~7的步骤,当出现读数不变化时,则可停止试验。

B.0.4 试验记录表格应包含矿料、填料、水、添加剂、乳化沥青或改性乳化沥青的质量以及不同养生时间的黏聚力值等内容。

B.0.5 试验报告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同一试样平行试验两次,当两次测定值的差值符合重复性试验精确度要求时,取其平均值作为试验结果,准确至0.1N·m。
    2 重复性试验的允许差为0.2N·m。

B.0.6 试验报告应包括下列主要内容:
    1 混合料配方。
    2 试验温度、湿度及其他环境条件。
    3 混合料30min和60min的黏聚力值,并描述60min黏聚力试样测试后的破坏状态。


附录C 微表处混合料轮辙变形试验


C.0.1 本方法适用于测定微表处混合料的抗车辙能力。

C.0.2 试验设备应符合下列要求:
    1 负荷轮载试验仪一台(图C.0.2);


2213407_742816f0f490499d9d3932d56e23845a.gif


图C.0.2 负荷轮载试验仪
1-槽型钢底架;2-试件承板;3-电机;4-齿轮减速器;5曲柄;6-可调
从动连杆;7-荷重箱;8-负荷轮;9-计数器;10-荷重袋;11-试模底板;
12-试模;13-砂框

        1) 应选择适宜的电动机和齿轮减速器,使橡胶轮的碾压频率满足44次/min±1次/min的要求;
        2) 与齿轮减速器相连的传动曲柄的半径为152mm±2mm;
        3) 橡胶轮尺寸:橡胶轮直径76.5mm±1.0mm,橡胶厚度12.0mm±0.5mm,橡胶轮宽度26.0mm±1.0mm;
        4) 橡胶轮的橡胶硬度为60HA~70HA;
        5) 橡胶轮加载重量:曲柄连杆,连同配重、橡胶轮等通过橡胶轮作用在试样上的总重量为56.7kg±0.5kg;
        6) 计数器待归零功能;
    2 试模:试模厚度分别为3.2mm±0.2mm,6.4mm±0.2mm,12.7mm±0.1mm,内部尺寸为(380.0mm±1.0mm)×(50.0mm±1.0mm),外部尺寸为(406mm±1mm)×(76mm±1mm);
    3 台称一台,称量100kg,感量为0.5kg ;
    4 天平一台,称量2000g,感量为1g;
    5 烘箱一台,带强制通风,温度能控制在60℃±3℃;
    6 游标卡尺;
    7 其他,拌锅和拌铲等。

C.0.3 试验步骤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按要求的级配准备粗、细集料及填料,烘干。
    2 按试模厚度一般比最大矿料粒径大25%的原则选择合适厚度的试模。
    3 试样中各组分的配比以拌合试验所确定的矿料、填料、添加剂、乳化沥青或改性乳化沥青和水的比例为准。
    4 称取总重500g的矿料放人拌锅,掺入填料,拌匀,然后加入水拌匀,再加入乳化沥青或改性乳化沥青拌合,拌合时间不超过30s,然后将拌匀的混合料倒入试模中并迅速刮平,整个操作过程在45s内完成。
    5 取走试模,把试样放入60℃的烘箱中烘至恒重。取出试样,冷却至室温,测量试样宽度La和厚度Va,准确至0.1mm。
    6 将负荷车轮试验仪调整好,使负荷为56.7kg。
    7 将试样正确安装在试件承板上。
    8 保持试验温度在22℃±2℃。
    9 将橡胶轮放下,压到试样上。
    10 将计数器复位到零,调整碾压频率为44次/min。
    11 开机碾压1000次。
    12 取下试样,测量碾压后的试样宽度Lb和车辙深度Vb,准确至0.1mm。

C.0.4 试验记录表格应包含矿料、填料、水、添加剂、乳化沥青或改性乳化沥青的质量以及碾压前试样的宽度、碾压后试样的宽度、碾压前试样的厚度、碾压后的车辙深度等内容。

C.0.5 试验结果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1 试样的宽度变形率应按下式计算:


PLD=(Lb-La)×100/La         (C.0.5-1)


    式中:PLD——微表处试样单位宽度的变形率(%);
                     La——微表处试件的宽度(mm);
                     Lb——微表处试件碾压后的宽度(mm)。
    2 试样的车辙深度率应按下式计算:


PVD=Vb×100/Va         (C.0.5-2)


式中:PVD——微表处试样单位厚度的车辙深度率(%);
              Va——微表处试件的厚度(mm);
              Vb——微表处试件碾压后的车辙深度(mm)。

C.0.6 一组试样个数不宜少于3个。当一组测定值中某个测定值与平均值之差大于标准值的k倍时,该测定值应予以舍弃,应以其余测定值的平均值作为试验结果。当试样数目为3、4、5、6个时,k值可分别为1.15、1.46、1.67、1.82。

C.0.7 试验报告应包括下列主要内容:
    1 混合料配方;
    2 试件的宽度变形率和车辙深度率;
    3 试验前试件的宽度和厚度;
    4 试验温度。


附录D 配伍性等级试验


D.0.1 本方法适用于测定特定级配的集料与改性乳化沥青之间的配伍性。

D.0.2 试验设备应符合下列要求:
    1 旋转瓶试验仪一台;


2213408_c63b86529f1c4c31b22c9b2736a62531.gif


图D.0.2-1 磨耗管样式

2213409_3e546bca3d2f4ffe81a273c3a88e71f1.gif


图D.0.2-2 试模和压头的样式

        1) 旋转速度应满足20r/min±0.5r/min的要求;
        2) 磨耗管由丙烯酸材料制成,见图D.0.2-1,内径60mm±0.2mm,内部高度400mm±2mm;
        3) 试模,由不锈钢制作的底座、压头和套管组成;压头和底座的尺寸见图D.0.2-2。套管的内径30mm,高 70mm;压头直径、压头的下部长度、套管内径套管长度的公差为±0.1mm,底座上部直径的公差为±0.1mm,其余尺寸的公差为±0.2mm;
        4) 磨耗管通过旋紧螺丝以垂直于旋转轴的方向固定在转轴两侧,磨耗管中心轴与旋转轴的水平距离为70mm±1mm;
        5) 采用气压装置或者万能压力机通过压头对待成型试样进行压力成型,压头压力稳定在1000kg±2kg;
    2 天平一台,感量0.01g±0.005g;
    3 烘箱,带强制通风,温度能控制在60±3℃;
    4 直径50mm、高50mm的镀锌金属吊篮,可以合适的方式悬挂于沸水中。

D.0.3 试验步骤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将集料筛分并复配。复配后的集料应满足表D.0.3的级配要求;


表D.0.3 配伍性分级试验用集料级配要求

筛孔(mm)

0.6~2.36

0.3~0.6

0.075~0.3

<0.075

质量百分比(%)

25

40

15

20


    注:试验用集料也可不进行筛分和复配,而是将实际级配矿料筛除2.36mm以上部分后使用,这时需在试验结果中注明。
    2 取200g准备好的集料、2g(1%)水泥或其他外加剂、充足的水放入拌合容器中搅拌均匀;
    3 加入相当于纯沥青含量8.125%±0.1%的乳化沥青进行拌合,直至破乳;
    4 将破乳的混合料移至一个平盘中养生至少1h,然后移入60℃烘箱中烘至恒重;
    5 将在60℃烘干的40g±1g均匀搅拌的混合料放入试模中,预热至60℃,然后立即用10kN的压力对混合料加压1min,然后脱模;
    6 将脱模后的试样晾至室温,除去试样表面的松散物质,称重,精确到0.01g;
    7 将试样放在25℃±3℃的水中养生6d;
    8 取出试样,用滤纸将试样表面擦干至滤纸表面无湿点为止,称重,记为“吸水重”;
    9 将试样放人盛有750mL±25mL蒸馏水的磨耗管中,拧紧磨耗管两端的盖子后放到旋转瓶磨耗仪上;
    10 开启旋转瓶磨耗仪,以每小时1200转的速度转3h±3min;
    11 取出试样,用滤纸将试样表面擦干至滤纸表面无湿点为止,称重,精确到0.01g,记为“磨耗重”。用吸水重减去磨耗重得到试样的磨耗损失;
    12 将磨耗后的试样放在吊篮上,放至剧烈沸腾的水中煮30min;
    13 取出试样,选取最大的一块试样,将表面擦干后称取重量,将该重量占“吸水重”的比例记为“完整率”;
    14 将试样在空气中干燥24h,估计试样表面沥青膜裹覆面积占试样总表面积的比例,记为“裹覆率”。

D.0.4 试验记录表格应包含矿料、填料、水、添加剂、乳化沥青或改性乳化沥青的质量以及试样干重、吸水重、磨耗重、煮后吸水重等内容。

D.0.5 试验结果可按表D.0.5的规定进行混合料配伍性分级。


表D.0.5 配伍性等级计算方法
2213410_d4fdcf9a54de4561a2f5a95232ca829a.gif


D.0.6 一组试样个数不宜少于3个。当一组测定值中某个测定值与平均值之差大于标准值的k倍时,该测定值应予以舍弃,应以其余测定值的平均值作为试验结果。当试样数目为3、4、5、6个时,k值可分别为1.15、1.46、1.67、1.82。

D.0.7 试验报告应包括下列主要内容:
    1 集料级配情况;
    2 磨耗损失、裹覆率和完整率分别对应的配伍性分级;
    3 求取磨耗损失、裹覆率和完整率分别对应的等级值的和,记为“配伍性等级值”。


本规程用词说明


1 为了便于在执行本规程条文时区别对待,对于要求严格程度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
    1) 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
    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
    2) 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3) 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
    4) 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采用“可”。

2 条文中指明应按其他有关标准执行的写法为“应按……执行”或“应符合……的要求(或规定)”。

引用标准名录


    1《公路工程集料试验规程》JTG E42
    2《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JTJ 052

下载地址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