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41/T 2342-2022 城市水系生态环境修复技术指南.pdf

DB41/T 2342-2022 城市水系生态环境修复技术指南.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0.8 M
标准类别:环保标准
资源ID:77670
免费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B41/T 2342-2022 城市水系生态环境修复技术指南.pdf简介:

DB41/T 2342-2022《城市水系生态环境修复技术指南》是一部专门针对城市水系生态环境修复的指导性技术标准。该标准旨在解决城市发展中水系生态系统面临的各种问题,如水质恶化、生物多样性下降、生态功能退化等,提供科学、系统和可操作的修复策略和方法。

该指南涵盖了城市水系生态修复的多个方面,如水体污染控制、生态河湖建设、湿地保护与恢复、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水系景观修复、人工湖和水库的生态管理等。具体内容包括了修复工程的设计原则,技术选择,施工过程中的环境保护措施,以及后期的维护与管理等。

通过遵循该指南,城市规划者、管理者和实施者可以有条不紊地进行水系生态环境修复工作,以改善水环境质量,恢复和提升水系的生态功能,同时增强城市的生态服务功能,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这也是我国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绿色发展,构建美丽中国的重要措施之一。

DB41/T 2342-2022 城市水系生态环境修复技术指南.pdf部分内容预览: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生态护岸 在具备岸坡防护基本功能的基础上,采取一定的工程措施以满足水生生物繁殖和植物生长条作 到生态恢复功能、预防水土流失、增强水体自净能力、改善自然景观效果的护岸结构形式。 3.2 挺水植物 植物体下部沉没于水中,上部露出水面,在大气中生长的植物 3.3 沉水植物 植物体全部位于水层下面营固着生存的大型水生植物。 3.4 浮叶植物 生于浅水中,叶浮于水面,根长在水底土中的植物。 3.5 漂浮植物 又称为完全漂浮植物,是根不着生在底泥中,整个植物体漂浮在水面上的一类浮水植物。 3.6 生物滞留设施 通过植物、土壤和微生物系统蓄渗、净化径流雨水的设施

以人为本,安全第一;遵循自然,因地制宜;统筹规划,系统治理;科学合理,经济实用

进行生态修复时,宜按照以下流程依次进行: a)对修复区域进行单元划分; b)确定单元的生态功能定位和服务功能定位; c)通过历史资料收集和对比、现状调查和评估CNAS-CI01-A005:2021 检验机构能力认可准则在建设工程检验领域的应用说明.pdf,判定单元健康状况:

DB41/T23422022

d)分析城市水系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判别区域生态系统退化程度和退化原因,筛选和识别 城市水系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演变的主要胁迫因子; e)逐一明确单元生态修复的方向和目标; f)提出系统性、阶段性生态修复方案; g)实施区域生态修复工程及措施; h 提出后期监测、评价及维护管理技术要求。

5生态环境调查与问题诊断

生态环境调查范围宜包括修复区及影响区所有水系,并根据污染源、河岸带、用地类型等情况向陆 域外延。

5. 2. 1 水系概况

水系概况调查内容宜包括流域基本情况、自然地理、水系地貌、水流形态、河网密度、水系连 水系演变历史变迁情况、流域坡面侵蚀情况等。河道整治宜遵守GB50707、SL383的规定。

5. 2. 2 水文水资源

5.2.2.1水文信息调查宜包括降水渗漏、蒸发、水位、流量、流速、泥沙、冲刷、淤积、城市水系礼 水量和排水量等信息。 5.2.2.2水资源信息调查宜包括地表水资源、地下水资源、水资源总量及水资源开发利用状况,其中 水资源开发利用状况包括生活、生产、生态用水状况及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等。 5.2.2.3水文水资源资料的获取优先采用已收集的水文监测站资料,并对资料缺乏的水体进行实地监 测或遥感监测。

5. 2. 3 水系功能

水系功能调查宜参考水功能区划和水环境功能区划 并结合城市发展现状和发展需求,调查水系的 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等生态功能和供水、纳污、防洪、景观及通航等服务功能需求。

5. 2. 4 涉水工程

5.2.4.1涉水工程宜查明水利、交通、航运、市政等不同类型工程的名称、位置、数量、规模、等级、 建设时间等。 5.2.4.2调查涉水工程运行调度情况宜查明防洪排涝标准、调水频率、工程调度规则、下泄水量等, 为生态流量调度提供依据,

5. 2.5 水生态环境质量

5.2.5.1水生态环境质量调查宜包括水环境质量、底泥环境质量、生境、生物群落

2.5.1水生态环境质量调查宜包括水环境质量、底泥环境质量、生境、生物群落等内容。

DB41/T 23422022

5.2.5.2水环境质量调查宜包括主要水质因子、水质类别、水质目标、主要污染因子等。主要水质因 子宜包括水温、pH、透明度、溶解氧、化学需氧量、生化需氧量、氨氮、总氮、总磷及叶绿素a等。调 查因子和采样方法宜符合GB3838、HJ91.2、HJ494、SL219的规定。 5.2.5.3底泥环境质量调查宜包括pH、含水率、氧化还原电位、土壤质地、总碳、有机碳、无机碳、 总氮、有机氮、总磷、有机磷、无机磷等,并对底泥颜色、形态、气味和质地等信息进行现场记录。调 查因子和采样方法宜符合GB15618、HJ/T166的规定。 5.2.5.4生境调查范围宜包括河床底质、岸线开发利用、河(湖)滨带等,宜包含以下内容: a) 河床底质包括河床淤积层厚度及构成、底质组成及级配、渗透性等; b 岸线开发利用情况包括岸线现状长度、横向范围、功能类别划分、岸线利用率、岸线利用是否 合法合规等; c)河(湖)滨带包括宽度、坡度、基底类型、植物群落结构、植被覆盖度等。 5.2.5.5生物群落调查内容宜包括水生植物、岸边植物、底栖动物、浮游生物、鱼类、贝类等生长特 征、物种数量、生物量等。采样方法宜符合SL733的规定。 5.2.5.6水生态环境质量调查宜在丰水期和枯水期各至少开展一次,不同调查因子的采样断面或点位 宜保持一致。

5.2.6.1污染源调查范围宜包括其流域潜在的污染源以及各污染源的主要污染物、污染排放情况及对 水系污染负荷的影响程度。 5.2.6.2调查内容宜包括城市水系自身的污染、沉积物、堆积物、漂浮物、水生植物腐烂产生的二次 污染等。 5.2.6.3调查点源污染时,宜根据城市水系排水口某一时段可能产生的污染或直接通过排污口排入的 污染情况,收集排污的规律性、排入量和水质。 5.2.6.4调查面源污染时,宜调查包括城市规划区初期雨水排入水系造成的污染。 5.2.6.5水质检测采样方法宜符合HI494、SL219及SL196的相关规定。

5.2.7土地开发利用

5.2.7.1土地开发利用调查范围宜包括城市规划区内耕地、园地、林地、草地、湿地、水域、城镇村 及工矿用地、交通运输用地、水工建筑等用地类型、分布及面积等,分类方法宜符合GB/T21010的规 定。 5.2.7.2宜参考城市国土空间规划、总体规划等文件,对土地开发利用状况进行对比分析

调查方法宜采用资料收集和现场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同时结合卫星遥感、无人机、地理信息系统、 全球定位系统等技术手段进行补充调查

5.4现状分析及问题诊断

5.4.1城市水系现状分析宜结合水系不同区域、不同功能、不同标准分区域分段划分为若干单元,现 状分析可通过制定问题清单辅助进行。单元划分宜遵守SL431的规定。 5.4.2问题清单宜根据城市水系的污染源、水文、水质、底泥、生物和河(湖)滨带状况的调查结果 提出。

5.4.4现状分析宜包含以下内容

DB41/T23422022

a)分析水文、水资源、水系特征,评估水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b 分析水环境特征,解析城市水系各单元水质现状及主要水环境问题、影响因素及演变趋势; C 分析污染源特征,结合区域水系水质标准,解析主要污染物种类、负荷、来源及影响特征; d 分析水生态系统特征,辨析城市水系各单元水生态系统结构、功能退化特征及缺失的关键物种 评估其生态水位阈值及水交换的合理周期。 5.4.5城市水系变化趋势可通过定期开展水文水质监测以及建立水动力、水质模型进行预测。 5.4.6城市水系的功能定位可根据城市建设规划,从城市产业结构布局、水土资源利用、污染源防治 等方面进行分析,判断城市水系是否需要继续提升水质和建设栖息地以实现更多功能需求,是否需要采 取其他工程或管理措施以应对更多的人为干扰和污染物负荷。 5.4.7宜根据问题清单的分析和诊断,对城市水系生态系统各项指标进行单项和综合评价。城市水系 生态综合评价办法宜符合SL/T793的规定。 5.4.8宜根据水系生态系统受损类型、范围与程度,对受损主要胁迫因子进行分析评价,明确水系生 态系统修复方向。

6生态环境修复方案制定

6.1.1宜按照城市水系划分的单元,确定各个单元的生态功能定位和服务功能定位。 6.1.2每一单元宜设定相应的水质、水文和生态保护等目标值,每单元目标值就是该单元生态所需的 最基本的生态值。每单元目标值宜满足整个城市水系生态区域功能要求。 6.1.3宜通过资料收集和现状调查,评估单元健康状况,判别区域退化程度和退化成因,分析区域水 系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6.1.4提出针对性的修复方案,修复方案宜根据生态退化因素、污染源特性、水质及底泥特征、修复 目标、功能要求、建设投资、运行成本和资源化利用等因素确定。 6.1.5宜按照城市水系自身的生态定位及功能要求进行整体统一规划设计,根据不同健康状况,采取 的技术措施宜遵守以下条件: a)对于健康等级以上的城市水系生态系统,重点采取保护措施; b 对于亚健康的城市水系生态系统,重点采取修复措施; 对于不健康、病态的城市水系生态系统,结合主要胁迫因子,重点采取修复措施或系统重建措 施。 6.1.6宜合理确定生态补水、水质保障和改善措施。 6.1.7城市水系水生态修复工艺与技术可自成体系,构成由单项、同类型或多种类型工艺与技术相结 合的集成工艺系统。 6.1.8城市水系生态修复工程设计、材料选择及工程施工宜符合GB/T50594、GB/T50805、SL/T800、 SL431的规定。

6.2.1生态流量目标核算

中建八局施工质量标准化三维做法图册(土建、安装、样板)DB41/T 23422022

6.2.1.1宜结合不同类型计算方法的适用条件和数据获取情况,选取合适的计算方法,对不同水平年 水系生态流量和最低生态水位进行核算,以满足生态用水最小需求。生态流量的确定宜符合SL613、 SL709、SL/T 712的规定。 6.2.1.2宜根据流域水资源条件、生态保护重要性等因素,不同地域、不同类型城市水系单元、水资 原票赋条件及开发利用状况、河湖生态功能定位等,明确主要生态保护对象及保护要求,合理确定控制 断面,科学确定适宜的生态流量和最小生态流量,并据此制定生态流量保障措施。 6.2.1.3宜开展河流水系生态流量调控,结合生态流量过程或生态水位过程保障目标和存在问题,分 区施策,分类指导,以河湖水系及控制断面已确定的生态水流量和水位为重点,提出生态水量优化配置 方案和措施,加强调度管理。

6. 2. 2 生态流量优化配置

6.2.2.1宜依据城市综合规划、水资源规划和水功能区划,结合城市水系功能,以生态流量或生态水 位保障为目标,分区域分水系将城市水系纳入水资源统一配置,统筹拟定水量配置方案,合理确定不同 水平年、不同区域的生态水量优化配置方案。 6.2.2.2对于不同类型区域的生态水量优化配置,宜遵守SL/T800的规定。

【一建真题】15年-20年项目管理.pdf6. 2. 3生态流量调度

6.2.3.1宜在城市水系不同区域设置相应的控制断面,以控制断面的流量、水位、水质为过 统筹协调防洪、供水、发电、航运等与生态流量保障之间的关系,明确生态流量调度的目标、 求和优先顺序。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