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基础测绘与实景三维中国建设技术文件-7 基础地理实体语义化基本规定.pdf

新型基础测绘与实景三维中国建设技术文件-7 基础地理实体语义化基本规定.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6.1 M
标准类别:综合标准
资源ID:71156
免费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新型基础测绘与实景三维中国建设技术文件-7 基础地理实体语义化基本规定.pdf简介:

新型基础测绘与实景三维中国建设技术文件-7 基础地理实体语义化基本规定.pdf部分内容预览:

1.空间关系 包括空间拓扑关系、空间距离关系和方位关系的获取。基础 地理实体空间关系详细建设情况见附录B。 (1)空间拓扑关系 采用图形学算法进行计算,获取基于九交模型等描述的空 间拓扑关系。 (2)空间距离关系 计算统一时空基准下实体间的欧式距离,获取实体间空间 距离关系。 如图2所示,在三维场景下,取基础地理实体最小外包立 方体的几何中心作为实体中心点,将该中心点垂直投影至模型 的最小高程点所在面,计算投影面上两实体间的点距离。在二 维场景下,以面状实体为例,计算面状实体的几何中心点间的 距离。

线状实体进行空间距离计算时,可计算其他实体与线状实 体间的最邻近距离,或可将线状实体拆分成不同实体段(路段 河流段等),计算其他实体与线状实体各个实体段的平均距离 (3)方位关系 计算实体在统一时空基准下的方位角,对照附录A中的图 A.1.1,获取实体间的方位关系。 方位关系获取时,线状实体(如道路、狭长河流等)与其 他非线状实体的方位关系计算见图3。实体1为非线状实体,实 体2和实体3为线状实体,以实体1的实体中心点a1为圆心、由 0开始逐渐增大半径,绘制同心圆。 情况1:当圆与线状实体2中心线线段相切时,中心线线 段与圆有唯一公共交点b1,且该点位于中心线线段上。以点a 为原点构建八方位(四/十六方位)定位模型,判断点b1所在 定位模型范围,定性描述线状实体2与实体1方位关系;计算 点b1与a1的方位角度值,定量描述线状实体2与实体1方位关 系。 情况2:当圆与线状实体3中心线线段不存在相切关系时 延长圆半径Rmin2,直至与线段产生交点b2。以点ai为原点构建 八方位(四/十六方位)定位模型,判断点b2所在定位模型范 围,定性描述线状实体3与实体1方位关系;计算点b2与ai的 方位角度值,定量描述线状实体3与实体1方位关系

当需要判断由实体2和实体3形成的线状聚合基础地理实 本与实体1的方位关系时,需要计算各圆半径,并取半径最小 直对应的交点。如图3,计算平径R和Rmin2的值,可知 R

图3线状实体方位关系计算示意图

CECS13:2009《纤维混凝土试验方法标准》.pdf2.类属关系 类属关系应在数据采集生产阶段以标准规范、专家定义、经 验总结等方式获取。如基础地理实体等级关系应依据《基础地理 实体分类、粒度及精度基本要求》中规定的实体分类等级获取 基础地理实体类属关系详细建设情况详见附录B。 3.时间关联关系

在数据采集生产阶段,获取基础地理实体产生、消亡时间、 当前实体数据版本等时间信息,依据时序特征,获取实体间的 时间关联关系。每类基础地理实体均应建立时间关联关系。 4.几何构成关系 基于标识信息进行计算获取,通过空间身份编码,获取同 一实体与其对应图元之间的几何构成关系,同样依据空间身份 编码,获取同一实体多类表现形式之间的几何构成关系。每类 基础地理实体均应建立几何构成关系。 如图4所示,某建筑物实体具备两种空间表达形式,其中 三维表达形式包含一个体图元;二维表达形式由面图元1与图 元2组合表示。通过基础地理实体空间身份编码,获取面图元1 与图元2属于同一基础地理实体,同时获取体图元与面图元属 于同一基础地理实体。

图4建筑物几何构成关系获取示意图

八、语义化内容表达 建立基础地理实体资源描述框架,对基础地理实体语义化 内为容进行表达。首先,定义概念层,确定基础地理实体语义化 表达对象;其次,建立基于“三元组”形式的基础地理实体语 义描述规则,实现统一规则下的实体属性、关系描述;最后, 对所有“三元组”进行统一组织,形成资源描述框架,实现基 础地理实体的语义化表达。 (一)定义概念层 依据《基础地理实体分类、粒度及精度基本要求》规定的基 础地理实体分类体系,定义基础地理实体概念层,明确语义化 表达的对象,同时作为基础地理实体与其他领域数据关联及扩

展的基础。基础地理实体概念层内容包括:基础地理实体类别 名称、实体属性及属性描述(属性值的类型,如数值型、学符型 日期型等,允许值等)、实体关系。 (二)建立语义描述规则并描述 建立基础地理实体语义描述规则,通过“三元组”形式对 基础地理实体属性、实体关系进行规范化描述。 1.实体属性描述规则 基础地理实体基本属性的“三元组”描述规则为:“<实 体,实体属性项,属性值>”。其中“实体属性项”为“实体” 与其“属性值”之间的关联信息,“属性值”按照实际内容进 行录入。 如某医院建成时间为2013年,其属性描述规则为“<医院 建成时间,2013>”。 2.实体关系描述规则 基础地理实体的实体关系“三元组”描述规则为:“<实 体CJJ∕T 215-2014 城镇燃气管网泄漏检测技术规程,实体关系,实体>”。其中定性描述的“实体关系”参照表1 录入,描述集内容可依据实际需求进行扩充。定量描述的“实 体关系”应按照实际数值录入。

表1基础地理实体关系描述集表

(三)构建资源描述框架 基于规则语法对描述实体属性、关系的所有三元组进行统 组织,形成基础地理实体资源描述框架(RDF)。资源描述 框架由下面四种基本对象类型组成: 资源:语义化建模对象,在web上以统一资源标识符 (UniformResourceIdentifier,URI)进行标识。 文字:字符串或数据类型的值。 特性:描述某个资源特定的特征、属性或关系。 声明:一个特定的资源辅以资源特性及特性值即为一个声 明,表示为三元组形式。 1.资源描述框架构建 (1)定义等级关系 采用XML语法定义基础地理实体的概念层中的类别名称 按照《基础地理实体分类、粒度及精度基本要求》中规定的实体 分类内容建立等级关系。例如,类“交通”定义为类“人工地 理实体”的子类。 (2)定义基础地理实体属性名称 对概念层中的基础地理实体属性组及属性进行定义,如定 义交通类属性名称“分类代码”

(3)定义基础地理实体属性值 基于资源描述框架中基础地理实体的分级结构,将描述实 体属性的所有三元组表达按照资源描述框架语法进行组织,完 成基础地理实体属性值的定义。如定义某建筑实例的“分类代 码”属性值为“230101"。 (4)定义基础地理实体的实体关系 基于资源描述框架中基础地理实体的分级结构,对实体关 系中,除等级关系以外的其他关系三元组表达按照资源描述框 架语法进行组织,完成实体关系的定义。如定义“11号楼”实 例与“12号楼”实例为相邻关系。 基础地理实体资源描述框架详细示例见附录C。 2.基础地理实体资源描述框架应用 基于基础地理实体资源描述框架,计算机可进行信息解析 自动识别基础地理实体的类别、属性,以及图元、纹理、尺寸等 几何信息。资源描述框架中的实体关系存入图数据库中,可生 成基础地理实体时空知识图谱,由此扩展基础地理实体相关的 半结构化、非结构化数据,实现计算机可读可识别、人机兼容理 解。 在应用基础地理实体资源描述框架时,应注意以下两点: (1)组合应用。实际应用中会存在两种或多种实体关系组 合使用的情况,如“北偏东500米”是由方位关系和距离关系

组合构成。 (2)条件约束。实际应用中,可以增加对关系的条件约束 如在空间距离关系中增加“是否可达”作为关系使用的条件约 東。 九、质量检查 (一)完整性检查 检查语义化成果是否包含“语义化内容”章节规定的内容 (二)正确性检查 1.语义描述检查。检查资源描述框架中的语义化内容填写是 符合基础地理实体语义描述规则。 2.同词异义检查。检查出描述形式相同,但概念与类别不一 致的语义化内容。如:建筑构件中的“台阶”与构筑物中的 “台阶”类别不同。 3.度量维度检查。实体同一属性度量单位的一致性检查。如 建筑物高度的属性值单位,在不同的数据来源下分别以“米” 或“厘米”表示,度量单位不一致。 4.几何唯一性检查。检查基础地理实体的组成几何唯一性。 如:图元A与图元B共同构成建筑物实体1,则图元A无法与 图元B无法再单独组合构成其他实体。 (三)一致性检查 1.数据一致性检查。检查实际数据与语义化成果是否一致。

如语义化成果中某建筑物实体1应由图元A与图元B组成,然 而在实际数据中该建筑物实体同时包括图元C,则实际数据与 语义化成果不一致。 2.等价语义检查。检查出表达内容及含义一致,但描述形式 不同的语义化内容。如:名称语义信息“长江大桥”与“武汉 长江大桥”表示同一基础地理实体:语义化内容“建筑物高 度”与“建筑高”表示同一属性。 3.类型冲突检查。同一实体表达的地物类型不同。如:“北 京南火车站”既可表达院落实体,也可作为建筑物的地名属性 值。

A.1空间关系 空间关系是对基础地理实体间相对空间位置的描述,包括 空间拓扑关系、空间距离关系及方位关系。1.空间拓扑关系 空间拓扑关系包括包含/被包含、相交(重叠)、相邻(相离 与相接)、重合(覆盖)等。 2.空间距离关系 采用定性描述、定量描述、定性定量混合描述三种方式进行 描述。 (1)定性描述 通过采用“很远、远、邻近、近、很近”等词汇进行描述 (2)定量描述 通过采用定量距离数值进行描述。 (3)定性定量混合描述 依据实际情况,将定性空间距离描述词汇按照定量距离数 值进行分级热配套工程工程量清单及招标控制价,以实现空间距离的定性定量混合描述。 3.方位关系 采用定性描述、定量描述、定性定量混合描述三种方式进行 描述。 (1)定性描述 包含八方位(四/十六方位)等定位关系、上下方位关系。

1)八方位(四/十六方位)定位关系 以地球北极点为正北方向,选取固定基础地理实体,将其 几何中心点投影至地面,作为参照中心点(选取不同的参照中 心点,位于相对位置的基础地理实体与参照实体间的方位关系 描述方式不同)。以参照中心点为原点,从参照中心点的指北 方向线起,按照顺时针方向偏移,每偏移45°(八方位)/90 (四方位)/22.5°(十六方位)作目标方向线,每个目标方向 线作为一个方位位置。 如图A.1.1所示,采用八方向定位模型描述方位关系,即 北、东北、东、东南、南、西南、西、西北;采用四方向定位模型描 述方位关系,即东、南、西、北;采用十六方向定位模型描述方 位关系,郎北、北东北、东北、东东北、东、东东南、东南、南东南 南、南西南、西南、西西南、西、西西北、西北、北西北。

图A.1.1八方位(四/十六方位)示意图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