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应用与分析GB50011-2010 朱炳寅-.pdf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应用与分析GB50011-2010 朱炳寅-.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10.9 M
标准类别:国家标准
资源ID:67059
免费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应用与分析GB50011-2010 朱炳寅-.pdf简介: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是由朱炳寅等多位专家参与编写的中国国家标准,它是中国建筑行业在抗震设计方面的权威指南。该规范于2010年发布,主要目的是为了规范和指导我国各类建筑物特别是房屋建筑的抗震设计,以保证建筑物在地震等自然灾害中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GB50011-2010涵盖了建筑设计、结构设计、材料选择、施工方法等多个方面,对建筑的地震响应、抗震性能目标、抗震设计方法、抗震构造措施等做了详细的规定。它不仅适用于新建筑的设计,也适用于既有建筑的抗震加固改造,是建筑设计、施工、监理和科研人员必须遵循的重要法规。

朱炳寅,作为参与该规范编写的专家,可能在抗震设计领域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他的贡献对于规范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具有重要影响。通过这个规范,中国的建筑抗震设计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对于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起到了关键作用。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应用与分析GB50011-2010 朱炳寅-.pdf部分内容预览:

5.不同种类建筑的规模要求

3.1建筑抗设防分类和设防标准

JG∕T 526-2017 建筑电气用可弯曲金属导管5)邮电通信、广播电视建筑

3.1建筑抗露设防分类和设防标准

3.1建筑抗设防分类和设防标准

3.1建筑抗笈设防分类和设防标准

第3. 1. 2 条

第 3. 1. 2 条

3.1.2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时,除本规范有具体规定外,对乙、丙、丁类建筑可不进行 地震作用计算。 二、对规范规定的理解 1.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时,《抗震规范》的具体规定见第4.3.1条、第4.3.2条和第 5.1.6条。 2.《抗震规范》仅规定一般情况下可不进行地震作用计算,但仍需采取相应的抗震措

巴成F异 二、对规范规定的理解 1.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时,《抗震规范》的具体规定见第4.3.1条、第4.3.2条和第 5.1.6条。 2、《抗震规范》仅规定一般情况下可不进行地震作用计算,但仍需采取相应的抗震措

施和抗震构造措施。 三、结构设计的相关问题 对不进行地震作用计算而只采取抗震措施的结构,其轴压比计算时,采用非地震组合 时的最大轴力设计值,因此,其计算的轴压比有可能大于进行地震作用计算时的轴压比。 四、相关索引 轴压比计算的相关问题见第6.3.6条,

要点: 《抗震规范》对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5g和0.30g的地区仍归类为7度和8度 规范在确定场地类别时采用设计地震分组法,基本上反映了近震、中震和远震的影响。

3.2.1建筑所在地区遭受的地震影响,应采用相应于抗震设防烈度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 度和特征周期表征。 二、对规范规定的理解 理论研究和地震经验都表明,震中距不同时,反应谱频谱特性并不相同。在同等烈度 (以地震加速度划分,而不再依据破坏程度确定)下,处于大震级、远震中距的柔性建筑, 其震害要比中、小震级近震中距的情况严重得多。因此,抗震设计时,对同样场地条件, 同样烈度的地震,应按震源机制、震级大小和震中距远近等区别对待,并在抗震设计中以 “特征周期”(即设计所用的地震影响系数的特征周期T)来表征。 三、相关索引 《抗震规范》关于特征周期的其他相关规定见其第2.1.7条、第3.2.3条、第4.1.6 条和第5.1.4条。

第3. 2. 2 条

抗震设防烈度和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取值的对应关系,应符合表3.2.2的 本地震加速度为0.15g和0.30g地区内的建筑,除本规范另有规定外,应分 没防烈度7度和8度的要求进行抗震设计。

表3.2.2抗震设防烈度和设计基本地虑加速度值的对应关系

二、对规范规定的理解 抗震规范》明确将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5g和0.30g的地区仍归类为7度

度(这一规定主要考虑现行规范的抗震构造措施均以烈度划分,没有专门针对0.15g和 0.30g地区的抗震构造措施,故需对其进行归类),同时对其还有专门的补充规定。 三、结构设计的相关问题 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5g和0.30g的地区的建筑,当位于Ⅲ、IV类场地时,应 按《抗震规范》的相关规定提高抗震构造措施,注意,这里要求的是提高抗震构造措 施,而不是抗震措施都提高(即抗震计算要求不提高)。注意抗震措施与抗震构造措施 的区别。 四、相关索引 1.《抗震规范》对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5g和0.30g地区建筑的专门规定,见 其第3.3.3条。

1.《抗震规范》对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5g和0.30g地区建筑的专门规定,见 其第3.3.3条。 2.关于“抗震措施”与“抗震构造措施”的相关规定及异同,见《抗震规范》第 2.1.10条和第2.1.11条。

地震影响的特征周期应根据建筑所在地的设计地震分组和场地类别确定。本 十地震共分为三组,其特征周期应按本规范第5章的有关规定采用

二、对规范规定的理解 1.特征周期T。值,是计算地震作用的重要参数,它反映了震级、震中距及场地特性 的影响。 2.采用设计地震分组法,基本上反映了近震、中震和远震的影响,并在《中国地震 动参数区划图(2001)》特征周期分区(B1图)的基础上加以调整后确定: 设计地震第一组为区划图B1中0.35s的区域; 设计地震第二组为区划图B1中0.40s的区域; 设计地震第三组为区划图B1中0.45s的区域。

《抗震规范》关于特征周期的其他相关规定见其第2.1.7条、第3.2.1条 条和第5.1.4条。

第3. 2. 4 条

3.2.4我国主要城镇(县级及县级以上的城镇)中心区的抗震设防烈度、设计基本地震

3.2.4我国主要城镇(县级及县级以上的城镇)中心区的抗震设防烈度、设计基本地震 加速度值和所属的设计地震分组,可按本规范附录A采用。

国主要城镇(县级及县级以上的城镇)中心区的抗震设防烈度、设计基本地震 所属的设计地震分组,可按本规范附录A采用。

二、对规范的理解 1.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依据《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A1》确定。 2.设计地震分组依据《中国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区划图B1》确定。 3.《抗震规范》附录A包含全国85%以上(约2500个)抗震设防的县级及县级以上 城镇的中心地区(如城关地区)的抗震设防烈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和所属的设计地震 分组。

要点: 合理选择建筑场地,可避免地震时因场地条件的原因造成建筑的破坏,选择有利地 段,避开不利地段并不在危险地段上建设。对特殊场地条件应进行充分的论证分析,以确 保地震安全。

3.3.1选择建筑场地时,应根据工程需要和地震活动情况、工程地质和地震地质的有关 资料,对抗震有利、一般、不利和危险地段作出综合评价。对不利地段,应提出避开要 求;当无法避开时,应采取有效措施。对危险地段,严禁建造甲、乙类的建筑,不应建造 丙类的建筑。 二、对规范规定的理解 1.本条为强制性条文,充分体现建筑场地对建筑抗震安全的重要性及规范对建筑场 地选择的重视程度。 2.场地土层既是建筑物的支承体(承受上部结构传来的各种荷载),又是传播地震波的 介质,场地土的土层条件将影响地表地震动的大小和特征,具有滤波和放大作用(从基岩传 播过来的周期不同的波群进人地表土层时,土层会使那些与土层固有周期相一致的波群放大 并通过,而将另一些与土层固有周期不一致的波群缩小或过滤掉),使坚硬场地的地震动以 短周期为主,而软弱场地则以长周期为主,并直接影响建筑物的破坏程度。在地震作用过程 中,基础在把地震动传递到上部结构的同时也把建筑物受到的地震力传回到地基上。 3.地震造成建筑的破坏,除地震动直接引起的破坏外,场地条件对地震破坏的影响 不可小视。地震导致建筑物破坏大致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振动破坏。建筑结构在地面运动作用下产生剧烈振动,结构承载力不足、变形过 大、连接破坏、构件失稳导致结构整体倾覆破坏。 2)地基失效。结构本身具有足够的抗震能力,在地震作用下不会发生破坏,但由于 地基失效导致建筑物破坏或不能正常使用。地基失效可分为下列两种情况: (1)地震引起的地质灾害(山崩、滑坡、地陷等)及地面变形(地面裂缝或错位等) 对上部结构的直接危害。 (2)地震引起的饱和砂土及粉土液化、软土震陷等地基失效,对其上部结构造成 破坏。 4. 震害调查表明: 1)不同覆盖层厚度的场地,其上建筑物的震害明显不同。在冲积层最厚的地方,高 层建筑破坏较为严重,在覆盖层厚度中等的一般场地,中等高度的一般房屋破坏比高层建 筑严重,在岩石地基上的各类房屋则破坏普遍较轻。 2)地下水位对建筑物的破坏有明显的影响。地下水位越高,建筑物震害越重。不同地基 中地下水的影响也不同,按软弱土层、黏性土、卵石(碎石或砾石)的顺序影响由大到小。

2)工程地质及抗震问题: 山坡上的建筑,边坡是否稳定直接影响到建筑物的安全。这里的边坡稳定 工程地质问题,也涉及地震地质问题,

(1)工程地质问题:建筑场区内在自然条件下,是否存在滑坡、断层破碎带、崩、 泥石流等不良地质现象的可能性;岩溶、土洞等的发育程度;施工过程中因挖填、堆载和 御载等对山坡稳定性的影响等问题,在工程地质勘查过程中都有涉及。 (2)地震地质问题:一般工程勘察报告中仅提供勘察场地的抗震设防烈度、设计基本 地震加速度和设计地震分组、覆盖层厚度、地基液化等情况。而对于强烈地面运动造成的 场地和地基失稳及失效(如地裂、震陷、崩塌、滑坡等)、地表断裂造成的破坏、局部地 形及地质结构的变形引起地面异常波动造成的破坏等,则往往需要进行专门研究。 一般的勘察报告回答自然条件下的工程地质问题,场地的地震安全性评价及一般的地 震地质勘察回答自然条件下场地的地震地质问题GB/T 39483.2-2020 橡胶塑料注射成型机 接口 第2部分:数据交换接口.pdf,而对于在强烈地震下由于高填深挖引起 (诱发)的地质灾害问题,则存在盲区。为此,本工程委托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进 行边坡地震稳定性评价,并出具经批准的《大连城堡酒店工程边坡地震稳定性评价报告》 书,作为本工程抗震设计的基本依据之一。 6.对抗震不利地段,当无法避开时应采取有效措施如对液化的处理要求等。 7.对危险地段,《抗震规范》规定“严禁建造甲、乙类的建筑,不应建造丙类的建 筑”。 8.《住宅设计规范》GB50096规定,严禁在危险地段建造住宅。该规范为全文强制 性规定,必须严格执行。

3.3.2建筑场地为I类时,对甲、乙类的建筑应充许仍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采

3.3.2建筑场地为I类时,对甲、乙类的建筑应充许仍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采 取抗震构造措施;对丙类建筑应允许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降低一度的要求采取抗震构造 措施,但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时仍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采取抗震构造措施。

二、 对规范规定的理解

I类建筑场地确定抗悬构造措施时设防标准

,规范条文说明中指出“对丁类建筑,其抗震措施已降低,不再重复降低”,应 厂类建筑的抗震构造措施不是不降低,而是在抗震设防标准中予以降低

3.3.3建筑场地为亚、IV类时,对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5g和0.30g的地区,除本 规范另有规定外,宜分别按抗震设防烈度8度(0.20g)和9度(0.40g)时各抗震设防 类别建筑的要求采用抗震构造措施。

DB43/T 1648-2019 城市森林负氧离子观测技术规范设防类别建筑(Ⅱ、V类建筑场地)确定抗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