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X/T 628-2021 常规高空气象观测数据处理方法.pdf

QX/T 628-2021 常规高空气象观测数据处理方法.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1.5 M
标准类别:环保标准
资源ID:64742
免费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QX/T 628-2021 常规高空气象观测数据处理方法.pdf简介:

"QX/T 628-2021" 是中国气象部门发布的一项技术标准,全称为《常规高空气象观测数据处理方法》。这个标准主要针对的是常规的高空气象观测数据,这些观测数据通常包括温度、压力、湿度、风速、风向、气压梯度、风切变、温度廓线、湿度廓线等多种气象参数,是气象学和气候学研究中重要的一环。

该标准详细规定了如何收集、处理、存储和分析这些高空气象观测数据。它包括了数据质量控制、数据处理流程、数据校验、异常值处理、数据转换等多个方面,旨在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一致性。此外,它还对数据的存储格式、数据交换格式等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为气象观测数据的共享和利用提供了规范。

总的来说,QX/T 628-2021 是为了提升我国高空气象观测数据处理的标准化水平,提高观测数据的可信度,为气象预报、气候研究、环境监测等领域提供科学依据。

QX/T 628-2021 常规高空气象观测数据处理方法.pdf部分内容预览:

A.2.2空气相对湿度

相对湿度U指空气中水汽与相同温度下饱和水汽压的百分比,应按照公式(A.8)计算。 U =(E/E) X100 式中: 相对湿度,以百分率(%)表示,

U一相对湿度,以百分率(%)表示。

西南15G701-1 混凝土结构轻质填充墙构造图集 第一分册 加气混凝土填充墙A.3露点温度及温度露点差

式中: At 温度露点差值,单位为摄氏度(℃); t 温度值,单位为摄氏度(℃); 露点温度值,单位为摄氏度(℃)

A.4厚度及海拔位势高度

AH=T(lnP,InP)

AH=(InPInP2) ...(A.11)

△H 一一两气压层间厚度值,单位为米(m); Rd 一干空气比气体常数,R。=287.05J/(kg·K); G 标准重力加速度值,G=9.80665m/s。Tv一—两气压层间平均虚温值,单位为开尔文 (K),按照公式(A.12)计算; P 下层气压值,单位为百帕(hPa); P, 上层气压值,单位为百帕(hPa)

Tv= T(1 + 0. 00378 U:E)

T 两气压层间平均绝对温度值,单位为开尔文(K),层间平均绝对温度T(K)与层间平均摄氏 温度t(℃)的关系按照公式(A.13)计算; 两气压层间平均相对湿度值,以百分率(%)表示; E 应对水面的平均饱和水汽压值,单位为百帕(hPa),按照新系数的马格努斯公式(A.14) 计算; P 两气压层间平均气压值,单位为百帕(hPa),按照公式(A.15)计算

式中: 一两气压层间平均温度值,单位为摄氏度(℃)

P1———下层气压值,单位为百帕(hPa) P,—上层气压值,单位为百帕(hPa)。

A.4.2各气压层海拔位势高度

A.5.1气球水平投影距离(雷达测风方式)

L; = R, X coso, Li+1 = R;+1 X coso, 式中: L; 第i分钟气球水平投影距离值,单位为米(m); R; 第i分钟雷达测得的斜距值,单位为米(m); 8 第分钟雷达测得的仰角值,单位为度(°);

L; = R, X coso, Li+1 = R;+1 X coso, 式中: L; 第i分钟气球水平投影距离值,单位为米(m); R; 第i分钟雷达测得的斜距值,单位为米(m); 8 第分钟雷达测得的仰角值,单位为度(°);

T = 273. 15 + t E=6.112exp(17.62X t ....(A.14)

P = exp[(lnP, + InP,)/2

QX/T628—2021

L; = H, X cotβ: Li+1 = Hi+1 X cotβ+1 式中: H;—第i分钟经纬仪测得高度值,单位为米(m); 3: 一第i分钟经纬仪测得的仰角值,单位为度("); Hi+1——第i十1分钟经纬仪测得高度值,单位为米(m) β:+1 第i十1分钟经纬仪测得的仰角值,单位为度(°)

A.5.3气球水平投影距离的正北分量

X;+1 = Li+1 X cosαi+1 式中: 第i分钟气球水平投影距离的正北分量值,单位为米(m); α; 第i分钟雷达或经纬仪测得的方位值,单位为度(); 3;+1 第i十1分钟气球水平投影距离的正北分量值,单位为米(m) a 第i十1分钟雷达或经纬仪测得的方位值,单位为度()

A.5.4气球水平投影距离的正东分量

A.5.5气球水平投影距离的正北、正东分量类

△r——第i、i十1分钟间气球水平投影距离的正北分量差值,单位为米(m); △y———第i、i十1分钟气球水平投影距离的正东分量差值,单位为米(m)。 56风向风速

式中: △t——第i、i+1分钟之间时间差值,单位为秒(s)

= L, X cosa, +l = Lt X cosaal

y; = L, X sinαi Vi+1 = L+1 X sinα

式中: D 一空中风风向值,单位为度()。

6.1规定风层内插公式

OX/T 6282021

规定等压面层、规定高度层、对流层顶、零度层、温、湿特性层等高度层的风从与其相邻的上、下两量 得风层中按照公式(A.30)和公式(A.31)线性内插求取

式中: V 规定风层(需内插层)的风速值,单位为米每秒(m/s); V下 下层量得风层的风速值,单位为米每秒(m/s): V上 上层量得风层的风速值,单位为米每秒(m/s); T 规定风层(需内插层)的时间值,单位为分钟(min): T下 下层量得风层的时间值,单位为分钟(min); T上 上层量得风层的时间值,单位为分钟(min); D 规定风层(需内插层)的风向值,单位为度(): D下 下层量得风层的风向值,单位为度(°); D 上层量得风层的风向值,单位为度()。

A.6.2气压内插公式

由于大气压随高度按指数递减,因此大

式中: P 需内插层的气压值,单位为百帕(hPa) P下 下层气压值,单位为百帕(hPa); P上 上层气压值,单位为百帕(hPa); T 需内插层的时间值,单位为秒(s); TE 下层时间值,单位为秒(s);

QX/T628—2021

一上层时间值,单位为秒(s)。

A.6.3温度、湿度等其他要素的内插公式

温度、气压、湿度、高度、空间定位等气象要索值的线性内插计算应按照公式(A.30)将温度、气压、 显度、高度、空间定位等气象要素值代人公式中的V、V下.V上进行计算。

A.7规定等压面间的平均升速

A.10观测系统测量位势高度

A.10.1大气折射引起的仰角测量误差修正

大气折射引起的测角误差由T、两部分角度误差组成,分别按照公式(A.37)和公式(A,38)计算。

测角误差值,单位为弧度(rad); 10 地面折射指数值; 目标所在高度的折射指数值,按照公式(A.39)和公式(A.40)计算

A.10.2测距误差修正

式中: △r 测距误差值,单位为米(m); n 地面折射指数值; n 目标所在高度的折射指数值,按照公式(A.39)和公式(A.40)计算: 雷达测得的斜距值,单位为米(m)

A.10.3球坐标中几何高度

式中: 目标海拔几何高度值,单位为米(m); Z. 测站海拔几何高度值,单位为米(m); R 地球平均半径值,单位为米(m),R=6371000m; d 目标斜距值,单位为米(m); 目标仰角值,单位为度()

A.10.4几何高度一位势高度转换

N=776(P+4810)

Z楼=Z+(R+Z.)(

H= ge RZ披 G‘(R+Z)

OX/T628—2021

式中: H 目标物的位势高度值,单位为米(m); g.0 纬度为海平面处的重力加速度值,单位为米每二次方秒(m/s"),按公式(A.3)计算; R 地球平均半径值,单位为米(m),R=6371000m; Z技 目标海拔几何高度值,单位为米(m); G 标准重力加速度值,单位为米每二次方秒(m/s),G=9.80665m/s

见测系统(雷达)测高反算

式中: P2 上层气压值,单位为百帕(hPa); Pl 下层气压值4电力建设工程概算定额 第四册 调试概算定额(2013年版),单位为百帕(hPa); H2 上层位势高度值,单位为米(m); H 下层位势高度值,单位为米(m); H* 常数,H*=29.27096; T 层间平均虚温值,单位为开尔文(K),按照公式(A.12)计算

A.12相对经纬度偏差

A.12.1相对纬度偏差

式中: A 相对纬度偏移值,单位为度(°); L 目标物在测站高度离测站的水平距离值,单位为米(m); β 目标物方位角值,单位为度(°); R 地球平均半径值,单位为米(m),R=6371000m; Z 目标物海拔几何高度值,单位为米(m)

A.12.2相对经度偏差

式中: A 相对经度偏移值,单位为度(°); L 目标物在测站高度离测站的水平距离值,单位为米(m); β 目标物方位角值,单位为度("); R 地球平均半径值,单位为米(m),R=6371000m; Z 目标物海拔高度值,单位为米(m); 测站纬度值,单位为度()

YD/T 1688.8-2018 xPON光收发合一模块技术条件 第8部分:用于GPON和XG-PON共存的光线路终端(OLT)的光收发合一模块.pdf表A.1单位高度气压订正值

OX/T 6282021

[1]]中国气象局.常规高空气象观测业务规范[M].北京:气象出版社,2010 [2]中国气象局监测网络司.L波段(1型)高空气象探测系统业务操作手册[M].北京:气象出版 社2005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