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HJ 610-2016.pdf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HJ 610-2016.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0.5 M
标准类别:综合标准
资源ID:63195
免费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HJ 610-2016.pdf简介: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HJ 610-2016.pdf部分内容预览:

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源强的确定应充分结合工程分析。 a)正常状况下,预测源强应结合建设项目工程分析和相关设计规范确定,如GB50141 GB 50268 等

b)非正常状况下,预测源强可根据工艺设备或地下水环境保护措施因系统老化或腐蚀 程度等设定。

9.7.1建设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方法包括数学法和类比分析法。其中,数学 法包括数值法、解析法等方法。常用的地下水预测数学参见附录D。

9.7.2预测方法的选取应根据建设项目工程特征、水文地质条件及资料掌握程度来确定CJ∕T 100-1999 城市生活垃圾 镉的测定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当数值方法不适用时,可用解析法或其他方法预测。一般情况下,一级评价应采用数值法 不宜概化为等效多孔介质的地区除外;二级评价中水文地质条件复杂且适宜采用数值法时 建议优先采用数值法:三级评价可采用解析法或类比分析法,

采用数值法预测前,应先进行参数识别和

a)污染物的排放对地下水流场没有明显的影响。 b)评价区内含水层的基本参数(如渗透系数、有效孔隙度等)不变或变化很小

a)污染物的排放对地 下水流场波 b)评价区内含水层的基本参数(如渗透系数、有效孔隙度等)不变或变化很小, 采用类比分析法时,应给出类比条件。类比分析对象与拟预测对象之间应满足以下

a)二者的坏境水文地质条件、水动力场条件相似。 b)二者的工程类型、规模及特征因子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具有相似性。 9.7.6地下水坏境影响预测过程中,对于采用非本导则推荐模式进行预测评价时,须明确 所采用模式适用条件,给出中的各参数物理意义及参数取值,并尽可能的采用本导则中 的相关模式进行验证。

9.8.1水文地质条件概

根据调查评价区和场地环境水文地质条件,对边界性质、介质特征、水流特征和补径排 等条件进行概化。

传深源概化包适排放形移式 化为点源、线源、面源:排放规律 续相定排放以及瞬时排放

9.8.3水文地质参数初始值的确定

预测所需的包气带垂 值的获取应以收 集评价范围内已有水文地质资料为 现场试验获取

9.9.1给出特征因子不同时段的影响范围、程度,最大迁移距离。 9.9.2给出预测期内场地边界或地下水环境保护目标处特征因子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9.9.3当建设项目场地天然包气带垂向渗透系数小于1×10cm/s或厚度超过100m时,须 考虑包气带阻滞作用,预测特征因子在包气带中迁移。

10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

0.1.1评价应以地下水环境现状调查和地 施阶段(建设期、运营期及服务期满后)不同环节及不同污染防控措施下的地下水环境影响 进行评价。 10.1.2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未包括环境质量现状值时,应叠加环境质量现状值后再进行评 价。

10.1.1评价应以地下水环境现状调查和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结果为依据,对建设项目各实 施阶段(建设期、运营期及服务期满后)不同环节及不同污染防控措施下的地下水环境影响 进行评价。

进行评价。 0.1.2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未包括环境质量现状值时,应叠加环境质量现状值后再进行评 介。 0.1.3应评价建设项目对地下水水质的直接影响,重点评价建设项目对地下水环境保护目 标的影响

0.1.3应评价建设项目对地下水水质的直接影响,重点评价建设项目对地下水环境保护目 标的影响。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范围一般与调查评价范围

10.3.1采用标准指数法对建设项目地下

10.3.2对属于GB/T14848水质指标的评价因子,应按其规定的水质分类标准值进行评价 对于不属于GB/T14848水质指标的评价因子,可参照国家(行业、地方)相关标准的水质 标准值(如GB3838、GB5749、DZ/T0290等)进行评价,

平价建设项目对地下水水质影响时,可采用以下判据评价水质能否满足标准的要寸

10.4.1以下情况应得出可以满足标准要求的结论:

a)建设项目各个不同阶段,除场界内小范围以外地区,均能满足GB/T14848或国家( 业、地方)相关标准要求的; b)在建设项目实施的某个阶段,有个别评价因子出现较大范围超标,但采取环保措施 后,可满足GB/T14848或国家(行业、地方)相关标准要求的

10.4.2以下情况应得出不能满足标准要求的

a)新建项目排放的主要污染物,改、扩建项目已经排放的及将要排放的主要污染物在 评价范围内地下水中已经超标的; b)环保措施在技术上不可行,或在经济上明显不合理的

11地下水环境保护措施与对策

1.1.1地下水环境保护措施与对策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和《中华人民 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的相关规定,按照“源头控制、分区防控、污染监控、应急响应” 重点突出饮用水水质安全的原则确定。

1.1.2地下水环境坏保对策措施建议应根据建设项目特点、调查评价区和场地坏境水文地 质条件,在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提出的污染防控对策的基础上,根据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结 果,提出需要增加或完善的地下水环境保护措施和对策。

11.1.3改、扩建项目应针对现有工程引起的地下水污染问题,提出“以新带老”的对策和 措施,有效减轻污染程度或控制污染范围,防止地下水污染加剧。 1.1.4给出各项地下水环境保护措施与对策的实施效果,列表给出初步估算各措施的投资 概算,并分析其技术、经济可行性。 11.1.5提出合理、可行、操作性强的地下水污染防控的环境管理体系,包括地下水环境跟 踪监测方案和定期信息公开等。

11.2建设项目污染防控对策

[11. 2.1源头控制措施

主要包括提出各类废物循环利用的具体方案,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量;提出工艺、管道、 设备、污水储存及处理构筑物应采取的污染控制措施,将污染物跑、冒、滴、漏降到最低限 。

11.2.2分区防控措施

11.2.2.1结合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结果,对工程设计或可行性研究报告提出的 防控方案提出优化调整的建议,给出不同分区的具体防渗技术要求

2.2.1结合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结果,对工程设计或可行性研究报告提出的地下水污染 方案提出优化调整的建议,给出不同分区的具体防渗技术要求。 一般情况下,应以水平防渗为主,防控措施应满足以下要求: a)已颁布污染控制国家标准或防渗技术规范的行业,水平防渗技术要求按照相应标准 或规范执行,如GB16889、GB18597、GB18598、GB18599、GB/T50934等; b)未颁布相关标准的行业,根据预测结果和场地包气带特征及其防污性能,提出防渗 技术要求:或根据建设项自场地天然包气带防污性能、污染控制难易程度和污染物 特性,参照表7提出防渗技术要求。其中污染控制难易程度分级和天然包气带防污 性能分级分别参照表5和表6进行相关等级的确定,

表5污染控制难易程度分级参照表

表6天然包气带防污性能分级参照表

表7地下水污染防渗分区参照表

1.2.2.2对难以采取水平防渗的场地,可采用垂向防渗为主,局部水平防渗为辅的防控措 拖。 1.2.2.3根据非正常状况下的预测评价结果,在建设项目服务年限内个别评价因子超标范 围超出厂界时,应提出优化总图布置的建议或地基处理方案,

11.3地下水环境监测与管理

11.3.1建立地下水环境监测管理体系,包括制定地下水坏境影响跟踪监测计划、建立地下 水环境影响跟踪监测制度、配备先进的监测仪器和设备,以便及时发现问题,采取措施。 11.3.2跟踪监测计划应根据环境水文地质条件和建设项目特点设置跟踪监测点,跟踪监测 点应明确与建设项目的位置关系,给出点位、坐标、井深、井结构、监测层位、监测因子及 监测频率等相关参数。

11.3.2.1跟踪监测点数量要求:

一、二级评价的建设项目,一般不少于3个,应至少在建设项目场地,上、下游各 布设1个。一级评价的建设项目,应在建设项目总图布置基础之上,结合预测评价 结果和应急响应时间要求,在重点污染风险源处增设监测点。 b)三级评价的建设项目,一般不少于1个,应至少在建设项目场地下游布置1个。 1.3.2.2明确跟踪监测点的基本功能,如背景值监测点、地下水环境影响跟踪监测点、污 染扩散监测点等,必要时,明确跟踪监测点兼具的污染控制功能。 1.3.2.3根据环境管理对监测工作的需要,提出有关监测机构、人员及装备的建议

11.3.3制定地下水环境跟踪监测与信息公开计

.3.3.1落实跟踪监测报告编制的责任主体,明确地下水环境跟踪监测报告的内容,一般 包括: a)建设项目所在场地及其影响区地下水环境跟踪监测数据,排放污染物的种类、数量 浓度。 b)生产设备、管廊或管线、贮存与运输装置、污染物贮存与处理装置、事故应急装置 等设施的运行状况、跑冒滴漏记录、维护记录

11.3.3.2信息公开计划应至少包括建设项目特征因子的地下水环境监测值

制定地下水污染应急响应预案,明确污染状况下应采取的控制污染源、切断污染途径等 普施。

12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12.1环境水文地质现

概述调查评价区及场地环境水文地质条件和地下水环境现状。

概述调查评价区及场地环境水文地质条件和地下水环境现状

12.2地下水环境影响

12.3地下水环境污染防控措施

根据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结论,提出建设项目地下水污染防控措施的优化调整建议或方 深。

12.4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结合环境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环境影响、地下水环境污染防控措施、建设项目总平面 布置的合理性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明确给出建设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是否可接受的结论。

(规范性附录)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行业分类表

未提及的行业,或《建设项目环境影明评价分类管理名求》 订后较本表行业类别发生变化的行业HJ 1086-2020 排污单位自行监测技术指南 涂装.pdf,应根据对地下水环境影明程度,:

行业分类,对地下水环域影响评价项目类别进行分类

表B.1渗透系数经验值表

(资料性附录) 水文地质参数经验值表

表B.2松散岩石给水度参考值

DL/T 1530-2016 高压绝缘光纤柱不境水文地质试验方法简

不境水文地质试验方法简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