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702/T 0004-2021 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规范.pdf

DB3702/T 0004-2021 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规范.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DB3702/T 0004-2021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0.6 M
标准类别:环保标准
资源ID:60852
免费资源

DB3702/T 0004-2021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B3702/T 0004-2021 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规范.pdf简介:

"DB3702/T 0004-2021 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规范.pdf" 是一份关于综合减灾的行业标准或指导文件。"DB3702/T"通常是中国某省份(可能是山东省)的地方标准,"0004-2021"表示这是2021年发布的第4号标准。"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规范"则明确了在社区层面如何实施综合灾害风险管理和预防措施,内容可能涵盖社区规划、基础设施建设、防灾教育、应急响应等方面,旨在提升社区的灾害防范和应对能力,保障社区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这份文件可能是给社区建设者、管理者和相关部门提供操作指南和标准参考。

DB3702/T 0004-2021 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规范.pdf部分内容预览:

DB3702/T0004202

DB3702/T0004202

从事城市灾害风险和灾情信息的收集、传递、整理、分析、评估等工作的人员

城市灾害风险和灾情信息的收集、传递、整理、分析、评估等工作的人员。

4.1.3与当地应急管理、民政、派出所、消防、自然资源、水务、卫生健康等单位以及有 邻近社区建立协调联动机制CJ/T 519-2018标准下载,规范开展综合减灾工作。

4.1.5督促、指导居(村)委和辖区内灾害防御重点单位做好防灾减灾救灾工作。 4.1.6建立由社区管理人员、社会组织、专家、网格员、灾害信息员、社区民众代表、社区内企事业 代表等社区利益相关方多元主体参与的社区安全治理体系,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综合减灾工作。

4.2.1按照市、区(市)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要求,依据综合减灾、安全生产、消防、道路交通安全 管理等专项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协助相关部门推动市政安全设施、城市地下综合管廊、道路交通安全 设施、城市防洪安全设施等城市基础及安全设施建设,加强辖区内城市各类设施安全管理。 4.2.2完善综合减灾责任体系,建立健全社区网格化安全管理、风险防控等机制,积极做好防灾减灾 救灾科普宣传教育、风险隐惠排查、监测监控预警、灾(险)情信息报告、群众自救互救、先期抢险救 援、初期火灾扑救、应急处置保障等工作,推动社区综合减灾日常管理和项目管理等工作。 4.2.3根据实际工作需要,保证防灾减灾救灾、安全生产、消防等经费投入,并严格管理和规范使用, 引人风险分担机制,社区应统一购实防灾减灾方面的综合保险,鼓励居民参加各类灾害事故保险,并弓 导辖区内企业增加在安全生产方面的经费投入,提高防范化解风险的能力。 4.2.4社区应建立辖区内各类灾害救助的工作小组,明确各自职责,熟悉灾害救助的各种法律法规、 标准要求,制定灾害救助方案,规范灾害救助工作流程并及时报送辖区基本救助服务工作开展情况。 4.2.5组织开展档案管理,建立和保存社区综合减灾工作的文字、照片、音频、视频等档案资料;开 展绩效评估,对社区综合减灾工作开展自评自查,针对不足,落实改进措施。 4.2.6认真抓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管理工作,鼓励并指导居(村)积极创建综合减灾示范社区。 按要求对已命名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加强动态管理,持续推动社区综合减灾能力提升。

5风险评估与隐患排查治理

DB3702/T0004202

1.1收集整理社区曾经发生的灾害,形成社区灾害风险列表和核查表,按规定至少每年一次对 学品企业、油气管道以及施工作业等城市工业企业风险,高层建筑风险,城市生命线、公共交通 桥梁等公共设施风险,台风、暴雨、冰冻雨雪、地质灾害等自然灾害风险进行识别。

.2对人员密集场所风险、大型群众性活动风险

5.2.1制作社区灾害风险地图。社区灾害风险地图应标识风险名称、类型、分布、疏散路 难场所、安置点布置、消防和医疗设施位置等要素:

加油站、液化气站、高压线、交通事故易发点(路段)、易积水路段、河道、户外大型广告 牌、建筑工地等危险源、隐患点; 幼儿园、小学、养老机构、商业区、交通枢纽、老旧房屋、海塘堤坝薄弱段等脆弱性区域; 医院、消防站、派出所等安全设施和疏散集合点、应急避难场所等安全场所; 疏散路径、措施建议等可降低灾害风险的应对措施。

5.2.2指导居(村)及居民小区(村民小组)绘制灾害事故避险图

5.3.1建立社区安全隐惠排查治理机制,推进灾害风险隐患网格化管理,按照分级分类要求,编制社 区安全生产检查表,形成社区事故隐患清单,实现社区安全隐患排查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根 据安全隐患等级,制定隐患治理方案,发现的事故隐患处置率100%,对辖区内存在的隐患和治理情况 在社区公开。

5.3.2至少每半年开展 外厂音设地、店招、电动目 行车充电场所、各类游乐场所和游乐设施、小学校或幼儿园、小医院、小商场、小餐饮场所、小旅馆、 小歌舞娱乐场所、小网吧、小美容洗浴场所、小生产加工企业、交通安全等事故隐患排查,组织开展隐 患排查治理工作,及时发现并消除隐惠,实行隐患闭环管理。

5.3.3辖区内生产经营单位定期开展隐患排查、隐患整改工作,及时向社区通报安

3.3辖区内生产经营单位定期开展隐患排查、隐患整改工作,及时向社区通报安全生产状况。

3.4及时开展社区防汛检查,整改高坠、树木倒伏、内涝、雷击等风险隐患点;加强对老旧房 理与修;在地质灾害隐患点设置警示标识,并加强日常监测。林区社区周边开设必要的防火隔高 期开展森林火灾隐患排查。

DB3702/T00042021

5.3.5社区应协助相关部门开展辖区内管道燃气、供电、通信、有线电视等专业安全检查,建立隐患 排查治理台账。及时整改电气火灾隐惠。 5.3.6建立辖区内事故与伤害记录机制,指定专人每季度进行一次生产安全、消防安全、交通安全、 社会治安、燃气安全等各类事故与伤害数据的收集、整理与分析,采取有效措施降低事故伤害的发生。

6.1.1辖区内医院、学校、生命线系统等重点设防类建筑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加 强其抗震措施。特殊设防类工程依据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进行抗震设防,其他建(构)筑物均达到当地 抗震设防要求。建立辖区内重点建筑物抗震烈度等级台账,主要建(构)筑物所有权人或者管理单位按 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进行抗震性能鉴定。

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进行抗震性能鉴定。 6.1.2定期开展辖区内公共场所防震抗震安全检查,对不符合抗震设防要求的建(构)筑物依规及时 进行抗震加固或拆除。

1.2定期开展辖区内公共场所防震抗震安全检查,对不符合抗震设防要求的建(构)筑物依规 行抗震加固或拆除。

6.2.1结合社区常见灾害类型和风险等级,充分利用公园、广场、城市绿地、学校、体育场馆、社区 综合服务设施等已有设施,通过改扩建、新建等方式推进应急避难场所建设,鼓励因地制宜、资源共享、 宗合利用,满足居民紧急避险和转移安置需求。在应急避难场所、关键路口等醒目位置,设置安全应急 标志或指示牌,张贴应急疏散路径示意图。采用“平灾结合”方式新建一批布局合理、功能复合的防灾 避险绿地。

2.3建立避难场所管理机制,明确场所位置、可安置人数和管理人员等信息,对避难场所的物 ,避难场所的启动、管理和关闭等进行规范。

3.3.1微型消防站。结合社区特点,建设符合国家规范标准的社区微型消防站,配备至少6名队员, 由受过基本灭火技能训练的保安员、治安联防员、社区工作人员等担任。 6.3.2医疗救护站。结合社区特点,合理建设医疗救护站或设立医疗救护点。救护人员由社区医生、 退休医疗工作者和受过医疗急救技能培训的红十字会员等组成。 6.3.3防灾减灾教育场馆。社区可建立防灾减灾救灾科普教育基地或应急体验馆,为社区居民提供培 训场地和体验式、参与式科普宣传教育服务,提高民众防灾减灾救灾意识和应对技能。 6.3.4推进综合减灾站点标准化建设,规范社区应急物资、消防、应急避险、科普宣教、救护等站点 建设。

6.4社区防灾设施设备

4.1消防设施完整、消防通道符合标准。各类建筑依据国家消防技术标准,设置消防设施,配 器材,积极运用消防远程监控系统、电气火灾监测、物联网技术等技防物防措施。定期对消防设 进行检测和维护保养,确保完好有效。

DB3702/T0004202

6.4.2中小学校、幼儿园周边交通安全设施齐全。 6.4.3 设置符合用电安全要求的充电设施,电动自行车集中停放,充电场所满足消防安全条件。 6.4.4 易燃易爆场所安装雷电防护装置并定期检测,餐饮场所按规定安装可燃气体浓度报警装置。 6.4.5人员密集场所安全出口、疏散通道等符合标准要求;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等消防设施符合标准要 求。 6.4.6城市堤防、河道等防洪工程按规划标准建设;城市易涝点按整改方案和计划完成防涝改造,

6.5社区灾害事故预警系统

实时监控辖区内自然灾害、生产安全、火灾、高空坠物等风险,能够迅速发布当地气象、洪涝、地 质、火灾等灾害事故预警信息DB∕T 29-274-2019 超低能耗居住建筑设计标准,结合到综治信息化平台、安全监管信息平台、天网系统等集成建设实时 监控预警系统,确保系统正常运转;采用应急广播、大喇叭、吹哨子、敲锣鼓、手动风报等传统手段开 展辖区灾害预警预报,确保预警信息在短时间内覆盖社区全体居民

建立街道(乡镇)、居(村)二级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建设物资储备点,备有救援工具(如 棍、救。援绳索、担架、灭火器、防洪沙袋、水泵等)、应急通信设备(如喇叭、对讲机、警报器 明工具(如小型发电机、移动照明、应急灯、手电筒等)、急救医药物资等,并做好日常管理维 新。

建立应急物资社会储备机制,积极与社区内及邻近超市、企业等合作开展救灾应急物资协议 障灾后生活物资和应急救援设备等供给

8.1社区综合应急救援队伍

8.1.1组建由灾害信息员、水涝强排队、社区综治协管员等有相关救援专业知识和经验人员组成的社 区综合应急救援队伍,配有适合当地灾害救援特点的救援装备,承担日常应急任务。 8.1.2与社区邻近综合消防救援队伍建立联动机制,积极引导各类社会组织、志愿者参与社区综合减 灾工作。

DB3702/T0004202

加强由网格员、社区楼栋长、民兵组织、经培训持证的“第一响应人”、具有医疗、教育、应急等 专业技能的居民等参加的应急志愿者队伍建设,指导开展风险隐患排查治理、先期应急处置、防灾减灾 科普宣传教育、治安巡逻、帮扶弱势群体等工作

8.3.2灾害信息员按照平时报险,灾时报灾的要求承担灾情统计报送、台账管理以及评估核查等工作, 司时兼顾灾害隐患排查、灾害监测预警、险情信息报送等任务,协助做好受灾群众紧急转移安置和紧急 生活救助等工作《生活杂用水水质标准 CJ/T48-1999》,并参加有关部门组织的防灾减灾救灾、安全生产、消防等培训。 8.3.3街道(乡镇)加强对灾害信息员的培训与管理,每年组织灾害信息员培训不少于2次,

将社会力量参与防灾减灾救灾纳入政府购买服务范围,制定支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应急工作的相关 现定,促进社会组织、志愿者等社会力量参与社区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明确社会力量参与防灾减灾救灾 工作的重点范围和主要任务,加强对社会组织参与防灾减灾救灾的能力培训、评估监管和保障激励。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