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GDW 11223-2014 高压电缆线路状态检测技术规范.pdf

Q/GDW 11223-2014 高压电缆线路状态检测技术规范.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Q/GDW 11223-2014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6.8 M
标准类别:电力标准
资源ID:58051
免费资源

Q/GDW 11223-2014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Q/GDW 11223-2014 高压电缆线路状态检测技术规范.pdf简介:

"Q/GDW 11223-2014 高压电缆线路状态检测技术规范.pdf" 是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发布的一份技术规范文件。这份文件主要针对高压电缆线路的运行状态检测工作,提供详细的指导和标准。它涵盖了高压电缆线路的日常检测方法,包括但不限于电缆的电气性能测试(如绝缘电阻、直流耐压、局部放电等)、电缆结构检查、温度监测、接地系统检测、电缆线路的故障诊断技术等方面。这份规范有助于确保高压电缆线路的安全、稳定运行,提高电力系统的运行效率和可靠性。它适用于电力公司、电力设备制造商、电力工程设计和维护人员等相关行业。

Q/GDW 11223-2014 高压电缆线路状态检测技术规范.pdf部分内容预览: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状态检测statedetection 利用红外热成像、局部放电、接地电流检测等专业无损检测技术手段,综合评估并诊断电力设 备的运行状况、绝缘老化、工艺缺陷等潜伏性故障。 3.2 带电检测 energized test 般采用便携式检测设备,在运行状态下,对设备状态量进行的现场检测,其检测方式为带电 短时间内检测,有别于长期连续的在线监测。 3.3 带电设备aliveequipment 传导负荷电流(试验电流)或加有运行电压(试验电压)的设备。 3.4 红外检测infraredtest 利用红外成像技术,对电力系统中具有电流、电压致热效应或其它致热效应的带电设备进行检 测和诊断。

接地电流检测earthcurrenttest

对频率一般介于1MHz~300MHz区间的局部放电信号进行采集、分析、判断的一种检测方法,主 要采用高频电流互感器(简称HFCT)、电容耦合传感器采集信号。

GB/T 37537-2019标准下载Q/GDW112232014

超高频局部放电检测VHF/UHFpartialdischargedetection

对频率一般介于100MHz~3000MHz区间的局部放电信号进行采集、分析、判断的一种检测方法, 主要采用天线结构传感器采集信号。

对频率一般介于20kHz~200kHz区间的局部放电声信号进行采集、分析、判断的一种检测方法, 主要采用超声波探头采集信号

地电流检测、局部放电检测等;离线检测主要有变频谐振试验下的局放检测、OWTS振荡波电缆局 放等。 4.2电缆状态检测推行大规模普测、疑似信号复测、问题设备重点监测的作业方式,确保电缆设备 安全稳定运行。 4.3电缆状态检测人员应参加电缆状态检测的技术培训并取得相应的技术资质。 4.4红外热像仪、接地电流检测仪器基本要求见附录A。高频局部放电检测、超高频局部放电检测 和超声波局部放电检测的检测仪器基本要求见Q/GDW11224一2014。 4.5电缆状态检测方法的适用范围见表1。

表1各种状态检测方法的适用范围

5电缆状态检测的项目、周期、方法和判据

5.1.1红外检测周期

电缆红外检测周期见表2

Q/GDW 112232014

5.1.2现场检测方法

红外检测时,电缆应带电运行,且运行时间应该在24小时以上,并尽量移开或避开电缆与测温 仪之间的遮挡物,如玻璃窗、门或盖板等:需对电缆线路各处分别进行测量,避免遗漏测量部位 最好在设备负荷高峰状态下进行,一般不低于额定负荷30%。与电缆终端相连接的避雷器的红外检 测可参照DL/T664要求执行。 a) 正确选择被测设备的辐射率,特别要考虑金属材料的氧化对选取辐射率的影响,辐射率的 选取具体可参见附录B;金属导体部位一般取0.9、绝缘体部位一般取0.92; b 在安全距离允许的范围下,红外仪器宜尽量靠近被测设备,使被测设备充满整个仪器的视 场,以提高仪器对被测设备表面细节的分辨能力及测温精度,必要时,应使用中、长焦距 镜头;户外终端检测一般需使用中、长焦距镜头: 将大气温度、相对湿度、测量距离等补偿参数输入,进行修正,并选择适当的测温范围; d)一般先用红外热像仪对所有测试部位进行全面扫描,重点观察电缆终端和中间接头、交叉 互联箱、接地箱、金属套接地点等部位,发现热像异常部位后对异常部位和重点被检测设 备进行详细测量; e 为了准确测温或方便跟踪,应事先设定几个不同的方向和角度,确定最佳检测位置,并作 上标记,以供今后的复测用,提高互比性和工作效率; 按照附录C的格式记录被检设备的实际负荷电流、电压、被检物温度及环境参照体的温度 值等。

电缆红外检测的诊断依据见表3。

电缆红外检测的诊断依据见表3

5.2电缆金属护层接地电流检测

Q/GDW112232014

1)对电缆的主绝缘做变频谐振试验下的局放检测,应分别在每一相上进行。对一相进行 试验或测量时,其他两相导体、金属屏蔽或金属套一起接地; 2)对金属屏蔽或金属套采用交叉换位或者采用单端接地方式的单芯电缆,主绝缘作耐压 试验时,交叉互联箱内应将同一相的连接端用绝缘软线短接,截面应大于或等于原有铜排 截面,短接线用螺母控紧固定,保证接触良好。同时电缆两端金属屏蔽或金属套临时接地。

5.6.3现场检测方法

检测部位:对具备条件的所有电缆终端、接头: 检测步骤: 1)测试前检查测试环境,排除干扰源; 2)将传感器(高频CT或其它传感器)安装于检测部位,在检测过程中保证高频传感器 方向一致; 3)选择适合的频率范围,可采用仪器的推荐值; 4)试验电压应逐渐升到Uo并保持10分钟,然后慢慢地升到1.4Uo并保持10分钟,直至 升到试验电压,并保持一定的试验时间: 5)对所有检测部位进行高频局放检测; 6)测量数据记录。 7)当检测到异常时,按照附录E的格式记录异常信号放电谱图、分类谱图以及频谱图, 并给出初步分析判断结论,

表11橡塑电缆20Hz~300Hz交流耐压电压值和时间

5.7OWTS振荡波电缆局部放电检测

下列情况可进行振荡波试验: 35kV交联聚乙烯电缆新投运时: b)35kV交联聚乙烯电缆或附件更换投运时; c)必要时。

5. 7. 2 现场检测方法

a) 测试前电缆接地放电; b) 测量电缆绝缘电阻,比较相间绝缘电阻的阻值和历史变化情况; C) 正确输入电缆信息: d) 正确连接测试电路,校对放电量: e) 试验电压应逐渐升到0.1、0.3、0.5、0.7、0.9、1.0、1.1、1.5、1.7Uo并保持一定的时间, 依次进行局放测量: f 数据分析,生成测试报告。

A.1红外热像仪的基本要求

Q/GDW112232014

附录A (规范性附录) 红外热像仪、外护层接地电流的带电检测仪器基本要求

红外热像仪的基本要求: a)满足精确检测的要求,测量精度和测温范围满足现场测试要求; h 红外热成像仪不受测量环境中高压电磁场干扰,具有大气条件的修正,操作简便,图 像清晰、稳定,有目镜,分析软件丰富。 b)红外热像仪的技术要求见表A.l。

红外热像仪的技术要求

Q/GDW112232014

A.2外护层接地电流测试仪的基本要求

外护层接地电流测试仪的基本要求: 钳型电流表应携带方便、操作简单,测量精度高,交流电流测量分辨率达到0.2A,测量结 果重复性好: 6) 应具备多量程交流电流档; 钳型电流表钳头开口直径应略大于接地线直径

附录B (规范性附录) 常用材料辐射率的参考值

Q/GDW112232014

表B.1常用材料辐射率的参考值

Q/GDW112232014

附录D (资料性附录) 高压电缆外护层接地电流检测记录

Q/GDW112232014

附录E (资料性附录) 高压电缆设备高频局部放电检测报告

附件:(附每一检测点的代表性图谱及分析结论)

附件:(附每一检测点的代表性图谱及分析结论

Q/GDW112232014

附录F (资料性附录) 高压电缆设备超高频局部放电检测报告

Q/GDW112232014

附录G (资料性附录) 高压电缆设备超声波法局部放电检测报告

Q/GDW 112232014

高压电缆线路状态检测技术规范

CJJ 129-2009 城市快速路设计规范Q/GDW112232014

编制背景 2编制主要原则 3与其它标准文件的关系 19 4主要工作过程. 5标准结构和内容. 1y 6条文说明..

编制主要原则, 19 与其它标准文件的关系, 19 主要工作过程. 19 标准结构和内容.. 19

Q/GDW 112232014

《输变电设备状态检修试验规 作用。随着技术和经济的发展,电缆的高频局放检 锁局放检测和超声波检测技术也不断的发展。 同时,国家电网公司正在积极开展的状 检测管理工作提中了新的要求。 根据《2013年度国网技术标准制修订增补计划》 的通知要求编写。为了适应新的形势,通过总结 电力电缆线路状态检测实际经验、结合运行管理 下,经过专家的多次讨论,编制出版了《高压电缆线路状态检测技术规范》(以下简称本规范)JG/T 574-2019标准下载,对110 (66)kV~500kV电力电缆线路状态检测的项目、周期、方法和判据,对状态检测的仪器和报告进行 了规定,为电缆线路状态检测提供了指导文件和技术依据

本标准根据以下原则编制: 1)遵守现有相关法律、条例、标准和导则,并遵循国家电网公司技术标准的编写要求。 2)以现有相关车辆改装和安全要求为基础,同时考虑应用于电网设备现场作业的功能性和可操 性。

3与其它标准文件的关系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