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土地整治项目规划设计导则(2022年版).docx

四川省土地整治项目规划设计导则(2022年版).docx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docx
资源大小:1 M
标准类别:综合标准
资源ID:143289
免费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四川省土地整治项目规划设计导则(2022年版).docx简介:

四川省土地整治项目规划设计导则(2022年版).docx部分内容预览:

水田整理区域在无充足灌溉水源情况下,应在冲田区合理布置一定数量的囤水田,并配套防渗田埂、放水口等设施。

在项目区具有新增耕地潜力的旱地区域布局旱地整理工程,工程措施包括坡改梯、田块归整、护坡和地力培肥等。

坡改梯工程布置以水平梯田为主,局部地区可布置坡式梯田(台面坡度不大于5°)。梯田布局应符合以下要求:

【河北图集】12S10:管道支架、吊架1)坡改梯地块应相对集中、规模成片。

2)梯田布置以沟、渠、路为骨架划分耕作区。

3)梯田田面长边应沿等高线布设,形状呈长条形或带形,遵循“大弯随弯,小弯取直”的原则。

4)梯田田面长度宜为50m~200m,纵向比降宜为1:300~1:500;宽度应结合灌溉和机耕作业要求,陡坡区田面宽度宜为5m~15m,缓坡区宜为20m~40m。

5)坡改梯区域应布置相应的蓄水、灌排和道路设施。

在符合垦造水田工程建设条件的旱地、水浇地区域,可规划实施垦造水田工程。根据地质、土壤条件合理确定田面平整、田埂构筑、田坎构建、防渗保水处理等工程措施,并配置必要的灌排和道路设施。

3.3.2 灌溉与排水工程规划

灌溉与排水工程主要由水源、输水、排水、渠系建筑物、泵站及输配电等工程组成。根据项目区水源、基础设施现状、地形条件、排水特点、田块布局等,采取相应的灌溉与排水措施,合理布置各级生态沟渠和渠系建筑物,保证项目区内农田灌溉与排水要求,构建农田生态廊网和栖息地,营造多样化水环境和农田景观。

水源工程主要有山平塘、石河堰、蓄水池、水窖等形式。

山平塘以整治为主。优先选择靠近灌区、地质条件好、施工管理方便、有一定集雨面积、灌溉面大的山平塘进行重点整治。

石河堰以整治为主。优先选择地质条件好、水源条件好、灌溉面大的石河堰进行整治。新建石河堰应进行选址论证,应选择岸坡稳定、地质条件良好的溪流狭窄处,并满足灌溉需水量、取水位等要求。石河堰的坝顶高度和坝长应按灌溉水位、河段宽度、地质条件及防洪要求等确定。

(1)蓄水池布局应充分考虑水源条件和灌溉需求,宜选择在易于拦截地面径流的山坡截流沟或输水渠道一侧修建,易于蓄水、灌溉、排水,使用方便,工程量较小。

(2)尽量利用荒坡修建,少占用耕地。

(3)蓄水池应建在坚实基础上,禁止布置在填方上。

水窖宜选择在集流条件较好、临近灌溉农田、引取水方便、深厚坚实的土层或不透水的基岩上开挖,不宜修建在松散堆积层上。

输水工程主要分为灌溉明渠工程和低压(无压)管道工程。

(1)应尽量利用原有渠道进行整治,渠道边坡要稳定,不滑塌破坏。

(2)新建灌溉明渠应根据水源和地质条件,布置在灌区较高地带,渠线在满足渠道纵坡的条件下尽量顺直,利于机耕。避免深挖、高填;避免穿越村庄、与其他工程交叉;避免修建在可能发生地质灾害及其他不良地质条件地段。

(3)对渠道沿线坡面洪水应设置截导措施,防止进入灌溉渠道。

(4)田间灌溉渠道应以斗渠、农渠、毛渠顺序布置,可结合田间道路布置形成“路带渠”。田间渠道布置应与耕作田块相适应,满足灌溉需要。

2)低压(无压)管道输水工程规划布局

(1)管道线路应短而直,水头损失小。

(2)管道应布置在坚实地基上,避开填方区和可能发生地质灾害或受山洪威胁的地带。

(3)固定管道、易损管材宜埋在地下。埋深应不小于60cm。

(4)固定管道应根据水锤情况在分叉处、拐弯处等位置设置镇墩。两个镇墩之间的管道应设置伸缩节或柔性接头。

(5)根据地形地质条件和管网布置情况,合理设置排气阀、排水阀、压力表等。

主要对排水沟进行规划布局。

1)排水明沟走向:平原、平坝的排水沟走向要尽量垂直于溪河等承泄区;山冲排水沟走向为顺坡向下;山脚排水沟走向为顺山脚导向下级排水沟。

2)沟道选线:排水沟原则上应沿低洼积水线布设,并尽量利用天然河沟,按照高水高排、低水低排、就近排泄、力争自流的原则进行布置。应避免填方,排水路线宜短而直。

3)排水沟与灌溉渠关系:排水沟应结合灌溉渠系和田间道路进行布置。在平原、平坝地区一般与灌溉渠分离;在丘陵、山地区,排水沟可采用灌排兼用和灌排分离两种形式。高排水沟与低灌溉渠应有机结合,将非行洪期排水沟的余水引入灌溉。

4)对有中间排洪措施或有入渠洪水的排水渠,应根据排洪量的变化设计横断面。

渠系建筑物工程主要包括渡槽、倒虹吸管、农桥、涵洞、跌水与跌坡、斗门及农门等。

(1)渡槽选址应地形平缓、地质条件坚固,渡槽轴线短而直。

(2)根据地形、地质条件,选择渡槽类型。槽址地形平坦、槽身不高的,采用梁式渡槽;窄深河谷、两岸地质坚固的,采用拱式渡槽;地基承载力低的,采用轻型U形渡槽或钢丝网水泥薄壳渡槽。

(3)渡槽与田间道桥结合时,槽身布置应同时满足田间道桥建设要求。跨越河流、道路的渡槽,槽下净空应满足行洪、道路交通的要求。

(4)渡槽进、出口要与上、下游渠道平顺连接。

(1)选线:倒虹吸管轴线宜为直线,与河流、渠沟、道路中心线宜正交。

(2)选型:倒虹吸管选型要适应地形、地质的需要。

(3)倒虹吸管进、出口渐变段长度要满足平顺水流。

(1)两岸为基岩、地质条件好的,选用无铰拱桥;两岸基础条件差的,选用梁式钢筋混凝土桥。

(2)田间道桥跨度一般控制在5.0m以下,总长不超过8.0m。

(3)交通容许有限中断的 ,可布置漫水桥和过水路面。

(1)渠道穿越凸地、道路、沟渠时,宜在地下、路下或渠下设置涵洞。涵洞轴线宜短而直,并宜与道路、沟渠中心线正交,进、出口应与上、下游沟渠平顺连接。

(2)涵洞进出水口的沟床应整理顺直,与上下游导流排水系统(天然沟、侧沟、排水沟等)的连接应稳固保证流水顺畅。

(3)洞内水流的方向,应与洞顶填方沟渠或道路正交,与原水道方向一致。

5)跌水与陡坡规划布局

(1)沟渠水流通过坡度大于10%、水头高差大于1.0m的陡坡地段,宜设置跌水或陡坡等落差建筑物,将上、下游沟渠连接起来。

(2)跌水或陡坡的形式应根据跌差和地形、地质等条件确定。跌差小于或等于5.0m时,可采用单级跌水或单级陡坡;跌差大于5.0m,采用单级跌水或单级陡坡不经济时,可采用多级跌水或多级陡坡。多级跌水可按水面落差相等或台阶跌差相等的原则分级,每级高度不宜大于5.0m。

泵站的规划布置应综合考虑以下因素。

1)山丘区泵站应选址在水源有保障、水质符合要求、地形开阔、岸坡适宜、控溉面积相对集中、有利于工程布置的区域。

2)泵站应选址在岩石坚实、抗渗性能良好的天然地基上,不应设在不良地质地段。

3)在含沙量大的河流、渠道上取水的泵站,应设置自流引水沉砂池。在污物、杂草较多的河流上取水的泵站,应设置拦污、清污设施。

4)按经济和实用要求,泵站总扬程应控制100 m以下。不提倡多级提灌。

3.3.3 田间道路工程规划

根据农业生产和生活需要,结合土地平整、灌溉与排水工程布置田间道和生产路。

1)田间道布局应充分利用现有道路进行整治,并与地形、田块布局、灌排沟渠、农田防护林、机械化作业等有机结合。沿斗渠、斗沟布置的田间道,可采用沟—渠—路、路—沟—渠、沟—路—渠三种布置形式。

2)平坝区和坡度较缓的丘陵区无纵坡限制,力求取直短捷。为确保农机运行安全,长直线尽头不宜设置小半径的平曲线;当田间道与铁路、公路相交时,宜正交或不小于45°斜角通过。

3)山丘区地形较复杂,坡度较大,应充分利用地形展线,确保稳定性。

4)田间道应结合项目区内、外农村干支道布置。与其他田间道相交时,宜采用正交,以方便畜力车转弯。

5)梯田区布置田间道应按照具体地形,采取通梁联峁、沿沟走边的方法布设。田间道多设置在沟边、沟底或山峁的脊梁上。山低坡缓,田间道宜呈斜线形;山高坡陡,田间道宜呈“S”形、“之”字形或螺旋形。

1)生产路应与原有田间道、生产路连接,形成网状。

2)生产路宜沿农渠、农沟布置,可采用沟—渠—路、路—沟—渠、沟—路—渠三种布置形式。

3)旱地生产路:平坝区旱地田块宽度一般为50~100m,则每1~2个田块可布置一条横向生产路;丘陵山区,旱地田块宽度较小,一般为10~50m,可每4~6个田块布置一条横向生产路。在石坎较多的区域可与石坎结合设置,以节约用地。

纵向生产路多布置在丘陵山地的脊部,根据田面长度,一般间隔200~500m布置。4)水田生产路:横向生产路可间隔100~300m布置,纵向生产路可间隔200~500m布置。

3.3.4 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修复工程规划

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修复工程主要包括水土保持工程、农田防护林工程、农田生态环境修复工程。

水土保持工程主要包括岸坡防护工程、坡面防护工程、沟道治理工程等。

1)岸坡防护工程规划布局

(1)岸坡防护工程主要布置在临近河流、溪沟和冲沟等地质灾害易发地段,以保护农田安全。

(2)选址应根据防洪规划、地形、地质环境条件、岸线变迁、上下游关系,结合拟建位置、施工条件、规模等择优选择。

《地面数字电视接收器通用规范 GB/T 26683-2011》2)坡面防护工程规划布局

山地丘陵区坡面较长、地形较陡,坡面上无工程拦水措施,坡面下有成片农田、住户或重要建筑物易受暴雨冲刷威胁必须保护的地方应布置截水沟。

项目区有较大坡面来水时,应在交界处布置截水沟。山平塘等蓄水设施在径流来水量不足需引进区外洪水径流补充蓄水的地方可布置截水沟。

山地丘陵区坡面长、地形陡,坡面汇集的雨洪可能造成山坡或山脚较大的冲刷时,宜布置排洪沟。排洪沟位置应选择地质条件良好处,避开滑坡体;路线宜短而直,应尽量利用原地面的自然冲沟。

排洪沟宜与等高线正交,布置在坡面截水沟的两端或较低一端,其终端连接山平塘、蓄水池、蓄水窖或溪河。

木地板施工工艺流程3)沟道治理工程规划布局

沟段选择:水土流失比较严重的崩岗口或沟底比降较大(5~10%或更大)、冲刷下切剧烈的支毛沟。

坝址选择:“肚大口小”、谷口狭窄、沟底和岸坡地形地质情况良好的区域。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