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UWA20054-2022 城镇供水系统全过程水质管控技术规程及条文说明.pdf

T/CUWA20054-2022 城镇供水系统全过程水质管控技术规程及条文说明.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33.2 M
标准类别:水利标准
资源ID:141292
免费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T/CUWA20054-2022 城镇供水系统全过程水质管控技术规程及条文说明.pdf简介:

"T/CUWA20054-2022 城镇供水系统全过程水质管控技术规程及条文说明"是关于城镇供水系统中水质控制的行业标准。CUWA是中国城市用水协会(Chinese Urban Water Association)的简称,T代表推荐性技术规范。

这个规程详细规定了城镇供水系统的各个环节,从水源获取、处理、输送直至用户的全过程,对水质的检测、监测、控制和管理提出了严格的标准和要求。包括水质指标、检测方法、处理技术、操作规程、应急预案等方面的内容,旨在保障城镇供水的卫生安全,防止水污染,提升供水质量。

"条文说明"是对这些技术规程中各项条款的详细解释和解读,帮助执行者理解和正确应用这些规定,确保在实际操作中能够有效执行水质管控,符合法规要求,保障公众的用水安全。这是供水行业的一项重要技术指导文件。

T/CUWA20054-2022 城镇供水系统全过程水质管控技术规程及条文说明.pdf部分内容预览:

本规程用词说明 引引用标准名录 附:条文说明

AppendixBWaterqualityhazard assessmentmethod forurbanwatersupplysystem.... 24 Explanationofwordinginthisspecification 26 Listofquotedstandards 27 Addition:Explanationofprovisions 29

1.0.1为规范城镇供水系统全过程的水质管控,保障用户水质安 全,做到技术先进、安全适用、经济合理、易于管理GB∕T 25688.2-2010 土方机械 维修工具 第2部分:机械式拉拔器和推拔器,制定本规程。 1.0.2本规程适用于城镇供水系统从水源到用户各环节涉及水 质的管理和控制。 1.0.3城镇供水系统全过程水质管控除应符合本规程的规定外, 尚应符会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0.1供水系统全过程水质管控

供水系统全过程水质管控

结合原水水质特征、出水水质目标、水厂净化工艺及管网特 性,确定关键水质控制指标、关键控制点及指标限值,对包括取水、 输水、净水和配水的供水系统全过程进行水质监测和调控。 [改写自:GB/T27341,3.5]

饮用水水质风险 drinkingwater qualityrisk

2.0.3水质风险识别

对供水过程中发生水质问题的可能性及其影响进行分析并 成结论的过程。 [改写自:GB/T23694,3.3.3]

2.0.4水质风险评估

对水质风险问题发生的可能性与严重性综合定级的过程, 改写自:GB/T23694,3.3.1]

2.0.5水质风险管控

减少或避免水质风险问题发生、降低风险影响的管理策略 控制措施。 [改写自:GB/T23694,3.1.7和3.4.2]

2.0.6关键水质指标

各供水环节中反映水质基本特征并与供水质量密切相关的 质指标。

城镇供水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为控制饮用水质量而自行节 控制指标。

城镇供水系统中水质风险显著、影响供水质量以及通过监控 可防止、消除某一水质安全危害或将其降低到可接受水平的位置 或环节。

2.0.9工艺监控参数

为表征关键控制点的工作状态,需进行观测和调控的相关运 行参数

3.0.1应结合原水特点及供水系统运行实际情况,开展全过程水

3.0.3供水系统各工艺单元及重点环节应对关键水质指标

3.0.6供水系统各环节和工艺内控指标检测结果不符合要求

家标准《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的规定,必要时

家标准《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的规定,必要时应通过预 处理尽可能降低浑浊度。

4.0.1城镇供水企业应制订并组织实施水质管控计

4.0.1城镇供水企业应制订并组织实施水质管控计划。水质管 控计划应包括下列内容: 1评估供水系统; 2水质风险的识别与评估; 3控制措施的识别与评价; 4确定关键控制点,并明确关键指标限值、监控措施、纠偏措 施等; 5为正常运行情况建立纠偏行动方案; 6建立完整的水质管控计划表; 7文件记录与管理。 4.0.2应根据饮用水水质风险程度,对供水系统进行全过程微生 物、毒理、感官性状和一般化学指标等的风险分析。风险分析应包 括下列内容: 1法律法规对饮用水及涉水材料的安全卫生要求; 2产品、操作和环境; 3本地或类似供水系统历史上水质事故案例; 4科技文献,包括相关类别产品的风险控制指南; 5运行管理经验。 4.0.3水质风险分析应识别供水系统全过程中,在每个环节根据 预期被引人、产生或增长的所有潜在风险及其原因,具体内容宜按 本规程附录A执行。 4.0.4水质风险识别的对象应为供水系统全过程,对供水系统进 行风险识别后,应进行水质风险评估。水质风险评估方法应按本 规程附录B执行。

4.0.5应针对识别的风险,评估风险发生的严重性和可能性,当

4.0.5应针对识别的风险,评估风险发生的严重性和可能性, 这种潜在风险可能发生且后果严重,则应确定为显著风险,并应 存风险评估依据和结果的记录。

4.0.6应对识别出的水质风险采取对应的水质风险管控措施。

并应制订监测与控制的措施。

5.1.1原水的水质监测项目及频次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城镇供

5.1.1原水的水质监测项目及频次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城镇供 水厂运行、维护及安全技术规程》CJJ58的有关规定,并可结合当 地情况增加监测频次和其他监测项目。

5.1.2对于河流型水源,在汛期和台风影响期间,应对浑浊度等

5.1.3对于湖库型水源,当季节性藻类暴发时,应对藻类、嗅味物

.1.3对于湖库型水源,当季节性藻类暴发时,应对藻类、嗅味物 质、微囊藻毒素等关键指标进行监测;当存在锰超标风险时,应对 孟等关键指标进行监测。

利行在认、恤、叶、氟化物、萌酸益、总吸反、因十代左

.1.5根据水源水质特征,可在取水口或水厂进水口处设置水质 益测预警设施

5.2.1采用明渠输水时,应加强沿程污染的防控措施;采用管道 输水时,可设置藻类控制设施和应急处置设施。 5.2.2对于长距离输水,应分别在取水口和水厂进水口处设置水 质监测占、具体指标宜根据当地情况确定

6.1.1出厂水水质控制应以龙头水水质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生活 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的有关规定为目标,并应根据管网中水 质变化留有裕度。各地应结合实际情况,确定出厂水质指标及控 制限值。 6.1.2出厂水浑浊度宜小于0.5NTU,并宜设置在线浑浊度仪进 行实时监测

.1.2出厂水浑浊度宜小于0.5NTU,并宜设置在线浑浊度仪达 行实时监测

厂水余氯不宜大于2mg/L。管网末梢水中消毒剂余量应符合现 行国家标准《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的有关规定,对于大 型配水管网,宜采取氯胺消毒或中途补氯等方式。

6.1.4出厂水应满足管网输配对化学稳定性和生物稳定性

.1.5出厂水的检测指标及频次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城市供力 水质标准》CJ/T206的有关规定,日检指标应加测pH值和当址 寺征污染物指标

6.2.1生物预处理监测与工艺控制应符合下列规定: 1日常运行时应对进出水的水温、溶解氧、浑浊度、电导率、 pH值、高锰酸盐指数、氨氮等常规指标进行管控,监测频次应至 少为1次/d,宜设置在线监测; 2生物预处理出水的溶解氧宜大于3.0mg/L,当后端为长 距离管道或湖库等湿地时,溶解氧应大于6.0mg/L;

3当进水水温低于12℃且氨氮浓度高于0.5mg/L时 长水力停留时间;当冬季水温低于4C时,宜采取其他工艺或 应急处理。

6.2.2化学预处理监测与工艺控制

1 采用化学预氧化工艺时,投加点和加注量及接触时间应根 据原水水质状况并结合试验确定; 2氯、次氯酸钠作为氧化剂时应管控游离氯和三卤甲烷等指 标,臭氧作为氧化剂时应管控溴酸盐、甲醛等指标,二氧化氯作为 氧化剂时应管控余二氧化氯、氯酸盐、亚氯酸盐等水质指标; 3臭氧投加量宜为0.5mg/L~1.5mg/L,实际投加量可根 据试验确定;接触池出水端应检测水中臭氧浓度,宜小于或等于 0.1mg/L; 4高锰酸钾投加宜设置在混凝剂投加点前,投加量可根据试 验确定,接触时间不应少于3min;高锰酸钾配制浓度宜为1%~ 3%,应采用计量投加与待处理水充分混合

6.2.3粉末活性炭吸附监测与工艺控制应符合下列规定:

1粉末活性炭投加点宜根据水处理工艺流程综合确定,宜加 原水中,经过与待处理水充分混合、接触时间不低于30min后 再投加氯或二氧化氯; 2粉末活性炭的投加量可根据试验确定,湿投的炭浆液的调 浓度宜为5%~10%。

1原水应加强浑浊度或含沙量的监测,当原水浑浊度大于 5000NTU或含沙量大于10kg/m?时,应计人含沙量对水泵特定的 影响; 2高浊度水沉淀处理混凝剂和絮凝剂的使用,应符合现行行 业标准《高浊度水给水设计规范》CJJ40的有关规定; 3混凝剂和絮凝剂应符合卫生安全要求,采用铝系混凝剂 时,出水残余铝检测每月不应少于1次;采用聚丙烯酰胺时,丙烯

酰胺单体检测每月不应少于1次; 4宜采用高量程浑浊度在线监测仪监测出水浑浊度,并应符 合现行行业标准《城镇供水水质在线监测技术标准》CJJ/T271的 有关规定。

6.3.1混凝沉淀工艺应管控沉淀出水浑浊度,浑浊度不宜大于 3.0NTU;当沉淀池直接接人活性炭滤池时,出水的浑浊度不宜大 于1.0NTU

6.3.2当原水低温低浊时,应采取优化混凝剂种类或投加助凝

剂、调节原水pH值等措施。

6.3.3应控制沉淀出水藻类计数,藻类计数不宜大于100万

6.3.3应控制沉淀出水藻类计数,藻类计数不宜大于100万 cells/L。对于高藻原水应采取预氯化、提高混凝剂投量等措施

6.3.4使用铝盐混凝剂的水厂应控制混合进水的pH值。

6.3.4使用铝盐混凝剂的水广应控制混合进水的pH值。当原 水pH值大于8时GB 3836.1-2010标准下载,可通过加酸或二氧化碳降低pH值,或联合使 用铁盐混凝剂。

6.3.8气浮工艺浮渣厚度宜控制在50mm~100mm,排渣)

理气浮池释放器,或优化混凝运行参数、增加回流水量或溶气压 力;当达不到处理要求时,应采取预氧化、投加活性炭等预处理 措施。

6.4.1滤后水浑浊度不宜大于0.3NTU。有条件时可增加颗粒

计数,粒径不小于2μm的颗粒数不宜大于200CNT/mL。 6.4.2应加强对滤池出水浑浊度的监测,监测频次每班不应少于 2次;有条件的可设置浑浊度在线监测仪,并应对单格滤池进行巡 回监测

6.4.8应检测滤池滤料含泥量,检测频率宜为每半年1次。当样 品的含泥量大于0.2%时工程造价的构成,应对滤池进行清洗。 6.4.9当滤池出现红虫等水生微型动物时,应对滤池进行清洗 消毒。

6.4.8应检测滤池滤料含泥量,检测频率宜为每半年1次。当样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