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J130-1990钢筋混凝土升板结构技术规范.pdf

GBJ130-1990钢筋混凝土升板结构技术规范.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3.1 M
标准类别:国家标准
资源ID:140377
免费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GBJ130-1990钢筋混凝土升板结构技术规范.pdf简介:

GBJ130-1990《钢筋混凝土升板结构技术规范》是中国在1990年发布的一部关于钢筋混凝土升板结构设计和施工的国家标准。这部规范主要针对的是升板结构,这是一种常见的工业与民用建筑结构形式,尤其适用于跨度较大、荷载分布不均、需要快速施工的场合,如体育馆、仓库、大型厂房等。

该规范详细规定了钢筋混凝土升板结构的设计原则、计算方法、材料选择、施工工艺、质量控制等方面的要求,包括升板的荷载计算、结构稳定性分析、施工过程中的变形控制、板的浇筑和养护等。它旨在确保升板结构的安全性、可靠性和经济性,同时也为建筑师、工程师和施工人员提供了设计和施工的指导依据。

随着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该规范可能已经有所更新或被新的规范所替代。如果你需要最新的相关规范信息,建议查阅最新的标准或者咨询专业的建筑工程师。

GBJ130-1990钢筋混凝土升板结构技术规范.pdf部分内容预览:

钢筋混凝土升板结构技术规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现浇箱梁 施工方案.主编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 原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 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施行日期:1991年3月1日

主编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 原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 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施行日期:1991年3月1日

关于发布国家标准《钢筋混凝土升板

(90)建标字第249号 根据国家计委计综[1984」305号文的要求,由中国建筑科学 研究院会同有关单位共同制订的《钢筋混凝土升板结构技术规 范》,已经有关部门会审,现批准《钢筋混凝土升板结构技术规 范》GBJ130一90为国家标准,自一九九一年三月一日起施行。 本标准由建设部负责管理。具体解释等工作由中国建筑科学 研究院负责。出版发行由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负责组织。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一九九年五月十八日

本规范是根据国家计委计综[1984]305号文的要求,由中国 建筑科学研究院会同有关单位共同编制而成的。 本规范是在部标准《升板建筑结构设计与施工暂行规定》 (JGJ8(一)一76)和《升板建筑结构设计与施工暂行规定的 补充规定》(JGJ8(二)一79)的基础上进行了合并和修改,吸 收了近十几年来的设计、施工实践经验和科研成果,增加了密肋 板、格梁板设计计算和构造、盆式升板法设计与施工、现浇柱与 工具柱施工以及墙体和筒体的施工等内容。在编制过程中,以多 种方式广泛地征求了全国有关单位意见,反复修改,最后由我部 会同有关部门审查定稿。 本规范共分十一章十一个附录。其中设计部分六章,施工部 分四章,验收部分一章。这三部分的内容是紧密联系的。其主要 内容有:总则,设计计算与施工的基本规定,板、柱、板柱节 点、抗侧力等结构的设计与施工及升板结构工程的质量标准与验 收。 为了提高规范质量,请各单位在执行本规范的过程中,注意 总结经验,积累资料,随时将有关意见和建议寄交中国建筑科学 研究院结构所,以便今后进一步修改时参考。

建 设部 一九九O年五月

第一章总 1 第三章板的设计 4 第四章柱的设计· 14 第一节 第五章板柱节点设计 24 第一节板柱节点 24 2 ··· 第六章升板结构的抗侧力设计 31 第一节一般规定 ++.....+ ·: 31 第二节内力和位移计算· 32 第三节构造要求 +·. 36 ··。 39 第一节一般规定 39 第节预制柱的施工….….....….…....….……..·· 39 第三节现浇混凝土柱的施工 40 第四节工具柱的施工…… 42 第八章板的制作 44 第一节胎模施工 44 第二节隔离层 44

入cb一 一柱帽半宽与等代框架梁跨度之比 A一一柱帽计算高度与柱高之比 、一一等代框架梁左、右端刚域长度与梁跨度之比 、一一柱上、下端刚域长度与柱高之比 、一一带刚域梁左、右端的线刚度修正系数 、一带刚域柱上、下端的线刚度修正系数

第2·0·1条升板结构的整体布置应保证建筑物在施工及 使用过程中的稳定性。建筑物中的电梯井、楼梯间等可作为抗侧 力结构,在提升过程中尚可利用相邻坚固建筑物作为升板结构的 临时支撑。 第2·0·2条升板结构的平面与柱网可灵活布置,有抗震 设防要求时,结构布置宜均匀、对称,其刚度中心宜与质量中心 重合。 第2·0·3条升板结构的承载力应采用下列公式进行设计 和计算: 二、非抗震设计时:

十 结构重要性系数,对安全等级为一级、二级、三级 的结构构件,应分别取1.1、1.0、0.9。结构安全等 级应按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设计统一标准》的规定 确定; S一一内力设计值。包括轴力设计值、弯矩设计值、剪力 设计值、扭矩设计值等。应根据不同的结构构件,按 施工和使用两个阶段分别计算确定; R一一结构构件的承载力设计值; RE一一结构构件承载力的抗震调整系数。 三、承载力的抗震调整系数按表2·0·3取用。

注:本规范中的“剪力墙”即为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的 “抗震墙”

第2·0·4条升板结构应按提升与使用两个阶段设计。结 构的截面尺寸、配筋宜由使用阶段的内力控制。提升阶段的提升 程序及板柱节点的连接固定措施,应由施工单位与设计单位共同商 定。

筋混凝土结构构件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 表2·0·

第2·0·4条升板结构应按提升与使用两个阶段设计。结 构的截面尺寸、配筋宜由使用阶段的内力控制。提升阶段的提升 程序及板柱节点的连接固定措施,应由施工单位与设计单位共同商 定。

第3·1·1条升板结构根据柱网尺寸、荷载大小、刚度和 开洞要求及施工条件,可采用钢筋混凝土和预应力混凝土平板、密 肋板及格梁板等型式。 第3·1·2条钢筋混凝土平板的厚度,不应小于柱网长边 尺寸的1/35;密肋板的肋高(包括面板厚度),不应小于柱网长边 尺寸的1/30;格梁板梁高(包括面板厚度),不应小于柱网长边尺 寸的1/20。 第3·1·3条板在提升和使用阶段的计算,应按板的纵横 两个方向进行。 提升阶段板的安全等级,可降低一级,但不得低于三级。 第3·1·4条密肋板的肋间距、高度、宽度及面板厚度符 合构造要求时,其内力可采用T形截面特征按平板计算。 第3·1·5条常用矩形柱网平板、密肋板和格梁板的内力 可按本章规定的简化方法计算;对柱网较特殊的板、受集中荷载 及开孔的板,可应用有限元等方法作专门分析计算。 第二节提升阶段计算

第3·2·1条提升阶段板的内力设计值S,应按下式计算: S=(cCGk+coCcoQcx)·K+CW:(3·2·1) 式中α一板自重作用分项系数,应为1.2; 一一提升差异作用分项系数,应取1.25; Gk一板自重标准值(kPa);

Qck一一楼板上的施工荷载,宜取0.5kPa,顶层板施工荷 载宜取小于1.5kPa,当采用升提或升滑施工时可 取2.5kPa;若有堆砖荷载则另加,其堆砖荷载值 不宜大于0.5kPa; W:一一板的提升差异值或搁置差异值,按本章规定取用; K一一动力系数,应取1.2; Ca、Cco、C一一分别为板自重、施工荷载和提升差异的作用效应 系数。 第3·2·2条提升阶段,板的纵横两个方向的弯矩,可采 用等代梁法按下列规定进行计算: 一、等代梁的计算跨度,应取柱子中心线之间的距离。相应 的计算宽度应取垂直于计算跨度方向的两相邻区格板中心线之间 的距离(图3·2·2)

2.密肋板的等代梁截面惯性矩,应取计算宽度范围内所有肋 按T形截面计算的惯性矩之和。格梁板的等代梁截面惯性矩,应 取柱轴线两侧板中心线范围内的T形截面主梁惯性矩与次梁惯 性矩之和。密肋板肋的翼缘计算宽度和格梁板主梁及次梁的翼缘 计算宽度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的有关规 定; 3.当采用预制混凝土模壳时,其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 C15。当预制模壳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小于密肋板或格梁板的0.6 倍时,可考虑模壳与板的共同工作。 第3·2·3条当按等代梁法计算提升差异内力时,对一般 提升法,提升差异内力应为分别计算仅由任一支座提升差异 10mm产生的内力;对盆式提升法,提升差异内力应按设计盆曲线 并考虑任一支座提升差异5mm产生的内力。提升差异内力应按 本规范附录一的有关公式计算确定。 第3·2·4条平板和密肋板的等代梁弯矩设计值,可按表 3·2·4的比例分配给柱上板带和跨中板带。

平板与密肋板柱上板带和跨中板带弯矩分配比例

注:在总弯矩量不变的条件下,必要时允许将柱上板带负弯矩的10%分配给跨 板带

第3·2·5条两个方向主次梁相互垂直,且相邻主梁间仅 布置两根次梁的格梁板,其等代梁弯矩设计值应分别按下列公式 分配给主次梁:

第3·2·5条两个方向主次梁相互垂直,且相邻主梁间仅 布置两根次梁的格梁板,其等代梁弯矩设计值应分别按下列公式 分配给主次梁:

Mm= E1m ZElm+ZaEl M M= αEIm >EIm+aEls M

式中M一—格梁板的等代梁弯矩设计值; Mm一—格梁板的主梁弯矩设计值; M一一格梁板的次梁弯矩设计值; Im——格梁板的主梁的截面惯性矩; 格梁板的次梁的截面惯性矩; 品 弯矩分配时次梁有效刚度系数 取用。其他情况的格梁板可

W一风荷载标准值(kPa); Q一一活荷载地震组合值。对按实际情况计算的活荷载取 100%;按等效楼面均布活荷载计算的书库、档案库 取80%,一般民用建筑取50%; Ek一—水平地震作用的标准值,按本规范第6·2·3条规 定进行计算; C。、C。一一分别为板自重和就位差异的作用效应系数; Co一活荷载作用效应系数; CB一一水平地震作用效应系数; C。一一风荷载作用效应系数。 第3·3·2条使用阶段板的重力(不考虑动力系数)及就 位差异所产生的内力,仍可按本章写3·2·2条、第3·2·3条 的规定进行计算。 第3·3·3条当垂直荷载作用下的平板和密肋板,采用经 验系数法计算使用阶段板的内力时TB/T 2471-2021 道口信号机.pdf,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活荷载为均布荷载,且不大于恒荷载的三倍; 二、在使用阶段每个方向至少应有三个连续跨; 三、任一区格内的长边与短边之比不应大于1.5; 四、在同一方向上的最大跨度与最小跨度之比不应大于1.2。 第3·3·4条按经验系数法计算时,应先算出除板所受的 重力外的所有垂直分布活荷载产生的板的总弯矩设计值,然后按 表3·3·4确定柱上板带和跨中板带的弯矩设计值。 对方向板的总弯矩设计值,应按下式计算:

对y方向板的总弯矩设计值,应按下式计算: 公

对y方向板的总弯矩设计 gbx(l 2bce My=一 8

gbx(l 2bce 8

式中ba一一柱帽在弯矩方向的有效宽度与无梁楼盖的要求相 2

同;当无柱帽时取零; 垂直分布活荷载设计值(kPa)。 经验系数法板带弯矩值

注:①在总弯矩量不变的条件下,必要时允许将柱上板带负弯矩的10%分配给 跨中板带。 ②表3·3·4为无悬臂板的经验系数,对较小悬臂板仍可采用Q/SY 06515.11-2016 炼油化工工程电气技术规范 第11部分:并联电容器装置.pdf,当悬臂较大 且其负弯矩大于边支座截面负弯矩时,应计算悬臂弯矩对边支座与内跨 的影响。 第3·3·5条 当不符合本规范第3·3·3条中任一款的平 板和密肋板以及格梁板,均可采用等代框架法按下列规定进行计 算: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