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老工业区功能提升技术规程及条文说明.pdf

城市老工业区功能提升技术规程及条文说明.pdf
标准编号:T/ASC25-2022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16.6 M
标准类别:建筑标准
资源ID:78976
免费资源

T/ASC25-2022标准规范下载简介和预览

城市老工业区功能提升技术规程及条文说明.pdf简介:

城市老工业区功能提升技术规程,主要是针对城市中长期存在的、由于工业历史发展形成的老旧工业区域进行改造和升级的指导性文件。这种规程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规划与设计:规程会规定如何对老工业区进行空间布局优化,如调整产业结构,引入新兴产业,构建绿色生态空间等。它也包括对建筑物、基础设施的改造,使其符合现代城市功能需求。

2. 环境保护:强调对老工业区的环境治理,如污染源的控制、废弃物处理、噪音减震等,以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

3. 历史文化保护:老工业区往往承载着城市的历史记忆,规程会规定如何在改造中保护和利用这些历史遗产,如工业遗产的活化利用等。

4. 交通与基础设施:提升区域内的交通设施,如改善公共交通、增设停车设施,提升区域的可达性和便捷性。

5. 社区建设:关注居民的生活质量,提升社区服务设施,比如增设社区活动中心、公共绿地等。

6. 法规执行:明确改造过程中的法律法规要求,确保项目的合法性,同时保障居民的权益。

条文说明通常会详细介绍上述各部分的具体操作方法、技术标准、实施步骤和时间表,以及可能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它旨在为城市老工业区的改造提供明确的行动指南,推动其功能的转型升级,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多维度提升。

城市老工业区功能提升技术规程及条文说明.pdf部分内容预览:

6.0.1人群画像分析数据包括但不限于卫星图、航拍图、夜间 灯光、POI、LBS、社交网络文本等,可采用城市研究领域可获 取的时空数据,分析老工业区功能提升相关目标人群的种类、数 量和空间分布,刻画其时空轨迹,获取其生产、生活的空间 需求。 6.0.4本条为城市规划工作中对地块控制指标的要求。地块为 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时,尚应符合自然资源部发布修订的《工业项

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时,尚应符合自然资源部发布修订的《工业项 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征求意见稿)》中对容积率、建筑系数 行政办公及生活服务设施用地所占比重3项规范性指标的规定。

JC∕T 2199-2013 泡沫混凝土用泡沫剂7.1公共服务设施提升

7.1.1功能提升为城市公共服务功能转换型时,公共服务设施 应以某一项或某几项为主导,以配套商业服务等其他必要设施为 辅助。 7.1.2公共服务设施宜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布置方式。在 符合消防、建筑设计及历史建筑修复修等有关技术规定、满足 功能空间合理实用的前提下,鼓励在具备条件的建筑单体内集中 水平或垂直混合布置公共服务设施,宜布置于建筑首层;当确实 无法布置于建筑首层时,应设置单独出入口并符合无障碍设计的 有关规定。 7. 1.3 例如,长度 24m~28m、宽度 13m~15m、坡度<5%的

7.1.1功能提升为城市公共服务功能转换型时,公共服 应以某一项或某儿项为主导,以配套商业服务等其他必要 辅助。

符合消防、建筑设计及历史建筑修复修缮等有关技术规定、满 功能空间合理实用的前提下,鼓励在具备条件的建筑单体内集 水平或垂直混合布置公共服务设施,宜布置于建筑首层;当确 无法布置于建筑首层时,应设置单独出入口并符合无障碍设计 有关规定。

7.1.3 例如,长度24m~28m、宽度13m~15m、坡度<5%

7.1.3例如,长度24m~28m、宽度13m~15m、坡

矩形开放空间可改造为篮球场休闲健身场地;长度90m~120r 宽度45m90m的矩形开放空间可改造为供一般性比赛使用 标准足球场地;长度45m~50m、宽度30m~35m的矩形开放 间可改造为7人制非标准足球场地

7.2生态与环境景观提升

7.2.4滨水老工业区生态与环境景观提升应基于低影响开发原 则,因地制宜,综合考虑降雨条件、场地特征、空间需求、成本 投入等多方面因素,将滨水生态系统和城市排水系统整合,通过 工程性与非工程性措施实现源头、传输与末端的控制,进而实现 环境、社会与经济多元目标及综合效益的整体优化。 7.2.5例如,对老工业区内代表性生产设备、生产工艺流程 (如反映工艺流程的空间组团、大型机械设备流线等)与生活空 间进行保护和再利用,实现历史场景展示,

(如反映工艺流程的空间组团、大型机械设备流线等)与生活空 间进行保护和再利用,实现历史场景展示。

7.3.1老工业区中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特色的街道,除已纳入历 史文化名城保护范围的各类传统街巷外,尚应包括见证工业化进 程的相关道路、重要的物资运输通道等。原有道路评估应包括道 路断面尺度、转弯半径、行车速度、路基路面条件等因素;改造 提升应对转弯半径过大、宽度不适宜、设计时速过低、边缘至建 构筑物间距过小等指标进行民用化调整

7.3.1老工业区中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特色的街道,除

7.3.2老工业区地下空间综合规划利用可参考现行技术标准, 包括但不限于《既有城市工业区浅层地下空间综合开发导则》 (送审稿)等。地下空间开发流程和要求一般包括:地下空间资 源评估;根据老工业区开发模式、功能提升定位、地下空间规 模,进行地下空间开发量和功能适宜性评价、地下空间需求分 析;明确地下空间规划布局、平面组织形式与地上地下关系等, 提出地下空间综合利用方案。 停车设施应结合地下空间统一考虑,宜采用多种形式的停车 方式以满足非机动车和机动车的停车需求。应因地制宜布置非机 动车棚,并配置充电设施;宜结合道路交通条件布置机动车泊 应,并预留安装电动车充电设施的条件;可增设交通标志,在非 交通性道路或支路设置夜间临时停车位。

GB 50216-2019:铁路工程结构可靠性设计统一标准(无水印,带书签)7.3.2老工业区地下空间综合规划利用可参考现行技

指导性两类。前者为必须遵照执行,后者为参照 1.规定性指标一般为以下各项: (1)用地性质: (2)建筑密度(建筑基底总面积/地块面积); (3)建筑控制高度; (4)容积率(建筑总面积/地块面积); (5)绿地率(绿地总面积/地块面积); (6)交通出人口方位; (7)停车泊位及其他需要配置的公共设施。 2.指导性指标一般为以下各项: (1)人口容量(人/公); (2)建筑形式、体量、风格要求; (3)建筑色彩要求; (4)其他环境要求

8.1.2老工业区建筑密度通常小于新区规划指标,可结

空地布置广场用地与社会停车场等,补足公共服务设施。 8.1.5工业区的路网密度一般高于城区,路网密度与风格在 重既有格局的前提下,应尽量采取小网格,建立与城市主于道 周边道路的联系。

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的“窄马路、密路网”的城市道路 高理念,综合考虑老工业区、厂区内道路退线:厂区内道路 以不退线为主;厂区周边道路或转变为城市道路的厂区道路应

地道路退线管理规定作适当安排

空间改造难度DB32∕T 1719-2011 聚苯乙烯泡沫中残留发泡剂的测定,建设规模应考虑资金流转平衡、独立运转可行 性、业态的多元性和特色化,宜控制在2年内建成投入运营,故 建议控制在5公顷左右。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