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规范下载简介和预览
07-中国高校校园规划.pdf简介:
中国的高校校园规划,通常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 教学区:这是校园的核心部分,包括教学楼、实验室、图书馆、科研中心等,旨在为学生和教师提供高效、舒适的学习和研究环境。
2. 住宿区:通常包括宿舍楼、食堂、浴室、洗衣房等,为学生提供便利的生活设施。
3. 体育设施:如体育馆、运动场、健身房等,以满足学生的体育锻炼需求。
4. 公共设施:如行政楼、服务中心、医务室、邮局、超市等,提供日常服务。
5. 绿化与景观:注重校园的生态环境建设,包括绿地、公园、湖泊、雕塑等,营造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6. 文化艺术区:可能包括艺术馆、剧院、音乐厅等,以促进学生的艺术修养和校园文化。
7. 创新创业区:随着高等教育的深化,许多高校开始设立创新创业区,提供孵化平台、实验室等,支持学生创新和创业。
8. 交通与停车:通常会规划合理的交通线路和停车场,以方便师生出行。
9. 环保与可持续发展:现代高校校园规划越来越注重绿色建筑和环保理念,如太阳能、雨水收集系统等。
总体来说,中国的高校校园规划不仅注重学术科研,更倾向于打造一个全方位、多功能、生态环保的生活学习社区。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数字化、智能化的元素也在逐步融入校园规划中。
07-中国高校校园规划.pdf部分内容预览:
2.万柔 该方案基本保留了基地原有的地形地貌特征,将 斤有的建筑都集中到基地的中部,形成一个比较完整 的圆形,具有十分强烈的围合感,围合的中心是个人 工岛,将图书馆放置其上。建筑布置上,整个建筑群 期南开散,每栋建筑都一面临水一面临绿化。建筑设 计上对采光和通风考虑得较多,充分结合了当地的自 然条件。 该方案最大的特色是建筑的集中布置,为绿化预 留出了充分的空间,使整个基地的生态系统得到最大 程度的保护。建筑虽然集中,但是在具体设计上,充 分考虑了建筑的外部景观条件。同时,该方案进行了 比较仔细和深入的外部自然条件分析,单体设计上充 分考虑了环保和节能的要求,使整个方案具有很强的 主态性。该方案的问题在于,但是由于学校生活有很 虽的时间性,建筑的过度集中会带来局部的大量瞬间 通。该方案由四条外部道路解决交通问题,因此在 不路与轴线的交点处有可能会形成临时的拥挤。 3.方案三 该方案将轴线由正南北转为斜向,同时强化了东 西向轴线,主体建筑顺应两条轴线布置,两条轴线的 区分表现在南北向的轴线重在景观,而东西向的轴线 是主要的功能轴线。在布局上注重了不同功能之间 约区分,将教学区与教师生活区分开布置,之间用水 隔开,在整体上北部和中部建筑比较密集,南部以 录化为主,中间以水系为分隔,形成了面朝南部的开 放体系的格局。 这一方案中,建筑及显出比较强的内向性,不论 群体还是组团都采用了一种比较完整而且封闭的体 与院落,绿化与景观布置在建筑的外围。从整体上 ,相比其他方案,这个方案注意到了基地在东西向 伸展的趋势,因此更强化了东西向的轴向联系,使 个设计显得更为舒展。该方案的不足之处在于建筑 大部分绿化相隔较远,对于校园来说,单靠水体营 环境是不完全的。
4.方案四 从功能分区与校园形态上来看,该方案没有十分 强烈的轴线,格局上相对比较均质,利用公共教学区 和行政区两者之间的联系构成了整个校园的南北向轴 线。方案基本保留了基地原有的水系格局,并且在河 道两边留出了一定宽度的绿化带,使得绿化体系能够 参透到各个功能区中间。建筑布局借鉴了江南水乡的 特色,将建筑的体量减小或院落状布置。环境设计上 运用了街、院、桥等设计元素,建筑组团的临水面都 经过了仔细的处理,使整个方案显得活泼而自然。 该方案最大的特色在于注重继承了地方的传统特 色,这一点在尺度和建筑组团内部空间处理上得到了 充分的体现。同时它也巧妙的利用了基地内原有的水 网,也借鉴了很多江南园林的设计手法,使水环境的 设计成为该方案的精彩之处。虽然整体上建筑密度比 较高,但是由于利用了水系两边的绿化,使得建筑与 环境仍然结合得比较好。
三、嘉定新城校区方案综述
基地成横向规则型,面积66.67公项,规划在校 生规模约10.000人。基地南面是学生公寓区,而东面 是城市的服务中心,一条沿河的城市绿化带从南面穿 过基地。与基地外部的功能的联系成为这一轮规划需 要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 纵览这一轮的所有方案,基本上都选择了保留和 改造原有的城市绿化带,而且将主要功能安排在基地 中部的传统方式。但是由于基地东西相比较长,在如 向解决内部联系以及轴线关系的处理上,各个方案还 是有很大的不同
该方案是这一轮四个参加投标方案中最为概念的 个。其设计的出发点来源于对现状肌理的分析。根 据水系与村落农田的格局,形成了规划设计的四个方 向。在功能布局上,南北向的绿化和广场延续了城市 的滨水绿化通道将基地分为两大部分,S形的路网南 则基本是开放空间,主要的教学功能布置在北部公共 绿化的两侧,行政、图书馆、会堂等建筑则散布在绿 化中。 从整体上看,这个方案比较注重环境与建筑之间 的穿插,使建筑都拥有比较好的景观。同时,利用这 种穿插打破了传统的轴线一一功能分区的关系。在绿 化上,注重了与城市绿化体系的结合。但是,在尺度 的把握上,本设计有所忽略,很多建筑物之间的距离 都明显偏大。而且,与周边城市服务设施的联系上也 有欠考虑。
通系统分析图 31 开发时序座 模型鸟眼
通系统分析图 图31 开发时序图 模型鸟 宝新城校区方案四总平面
4.方案四 和前一个方案一样,本方案为了为城市绿化带 留出空间,也将轴线偏移到中心的一侧。比较有特 色的是该方案在平面上引入了一个新的斜向的肌 里。南北向轴线并没有采取规则、对称的方法,而 是将绿化、人工环境、建筑三者相结合,在中部营 造了一个比较活泼的开放空间。同时由于基地东西 方向上距离比较大,因此方案设置了多个绿化核 心,使建筑组团与绿化相互交错融合。建筑本身采 用院落式与行列式相互结合的手法,造了斜向的 肌理。 从平面上看,由于引入了新的斜向肌理,使平 面更加活泼。绿化的布置方式也使更多的建筑能够 享受到比较好的绿化景观,避免了基地过于狭长带 来的中心影响面过小的不良后果。在建筑与环境 上,尺度把握得较前面几个方案更好,空间感觉也 销胜一筹。建筑的院落与环境设计手法上借监了江 南园林与江南水乡的格局特色,很好地体现了地方 的传统特色。同时在与学生公寓区与城市共享服务 区的关系上,方案处理得比较得当。
四、闵行校区方案综述 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位于上海市闵行区紫竹科 学园内,距离外环线约10千米,规划用地面积117.3 公项,可容纳17.000名在校生。 虽然基地的限制条件最多,但是比较意外的是 这一轮方案却成为三轮方案中差异最大的一轮。由于 基地本身的条件,决定了功能上都以中心的河流为核 心绿化带,教学建筑沿周边摆放,体育则集中在东北 唯一一片面积比较大的地方。因此,各个设计单位主 要的经历就放在建筑以及环境形式的设计上,其中确 实有许多值得称道的闪光之处。 1.方案一 该方案在设计是引入了很多的曲线的元素,没有 使用传统的大轴线形式。在结构上非常明确,核心区 从里到外采用了公共绿化一公共教学建筑-道路的布 局结构。中心的沿河绿化带贯穿南北,使整个校园在 视线上非常通透。唯一的轴线或者说规则的平面形式 出现在校门入口处,大型的圆形绿化广场和图文信息 中心构成了整个校园的视线中心。公共教学建筑呈不 规则的组团状分布在中心绿带边的半岛上,拥有非常 好的景观。 该方案没有采用传统的校园平面形式,让人有耳 目一新的感觉。交通上采用明确的人车分流体制,使 得内部的绿化与步行体系非常完整。在建筑上,故意 将体量缩小,强化了建筑之间的组团感,结合大面积 的中心绿化,使得整个校园拥有非常好的视线与景观 条件。但是客观上说,刻意的将校园建筑设计为类似 的形式多少是有些理想化的LD∕T 74.4-2008 建设工程劳动定额 安装工程-通风空调工程,会造成事实上的困难。 同时,过于多变和非规则的建筑形式对设计者在空间 和形态上提出更高的要求。此外,校园主干道的线形 设计也有待酌
2.方案二 该方案在现有的水系基础上进行了改造,在原有 水系线形的基础上塑造曲线形的水体与弧形的步道 司时以周边人工绿化构成了整个校园的南北轴线。核 心区中的公共教学区位于轴线的东侧,轴线西侧则主 要是绿化。与其他方案不同,该方案将图文信息中心 布置在了基地的东侧,而不是主轴线上,因此又引入 一条东西向的辅助轴线。建筑的布置上则采用了不 规则的行列式的做法。 不规则的建筑形式往往会与环境形成比较强烈的 穿插,这一点在这一方案中得到了体现,使得主要功 能区与公共绿化在主体相互分离的状态下,仍然能 相互融合。在其他方面,建筑的形式比较简洁,也充 分考虑到了人车分行的要求。不过,总的来说,环境 没计采用的是一种比较人工化的手法。行列式的建筑 之间距离较大,导致整体上出现平均化的趋势。主要 道路上,局部的线形似平也有欠妥当。
3.方案三 这个方案在几轮的投标方案中是比较有特色的 个。该方案引入了“聚落”的概念,强调各个功 能的建筑组团的内聚性,各组团之间保持相互的独 立,因此建筑群呈现出村落的形式散布在校园的绿 化中。在组团的构成上,入口处多为开放空间,为 组团中人的公共活动提供场所,建筑内部围合不同 的小院落,产生宁静、优雅的教学及讨论空间,进 步强调了内向性和组团功能相对的单一性。大型 的公共建筑则按照需求独立布置,图文信息中心处 在基地的中心,构成视线的焦点。 院落状的建筑组团使得功能的划分非常明确 同时也有利于增强各个院系学生的归属感。另外, 不同大小的院落相互错落,大大的丰富了空间层 次。紧凑的建筑布局时的绿化的空间更大,生态型 也更好。但是,通常这样的布局形式会形成建筑与 环境对立的界面,如何处理好与环境的关系是这种 设计手法需要解决的问题,在这个设计中,这一点 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中心绿化带的处理也略显 得简单。由于各个组团的建筑距离很远,之间的空 间如何处理,在这个规划中也没有得到详细地说 明。
4.方案四 该方案充分结合了华东师范大学老校区环境构成 为特点,保留了三个景观元素一 河道景观轴、步行 由线以及水体景观核心。景观轴线和步行轴线的方向 部为南北向,穿过校内开放的水面这一公共的绿化核 心。这样既体现了老校区的格局特色,又与原有的基 也条件相协调,并且同时也兼顾了使用者运动的主要 充线方向。 在水系的处理上,该方案保留了基地的主要水网 持征,只是稍加整治并且将位于基地中央的鱼塘略为 广大,形成完整的水网体系和景观核心。这么做不仅 又是延续了基地的格局关系,而且在建造成本、处理 与周边水网的关系方面都大有好处。校区内的河道体 系结合自然绿地,成为校园内部的生态景观核心,并 形成开阔疏朗的大尺度环境与开阔的视野,并向周边 石展成网络状的生态绿化体系。 依托这一生态网络,建筑以组群的形式自由而有 地展开,隔水相望,而组群内部组织紧凑,以一系 创街道庭院形成近人尺度的活动空间形成疏密相间, 长驰有度的规划结构,使校园在空间尺度和景观上形 成紧密和疏朗的强烈对比,同时也可以适应不同活动 一绿化网络之中,通过广场 绿化、平台绿化、庭院绿化等强调人工化的环境与自 然生态环境的紧密结合,在整体、大尺度、连续的生 态绿化空间中,营造适宜尺度的局部绿化环境。 规划方案在校园整体规划结构上,综合考虑了校 园与自然、校园与大学园区、 校园与学校自身特色 方面的关系,追求兼具生态性、 开放性和人文性的现 代化大学校园空间。从建筑组团的形势来看该方案可 以说兼具了前面几个方案的优点:整体上,各个功能 是以聚落的形式出现, 但是在内部空间的处理上 灵活而多变,使得空间更加丰富而多变;同时,单体 建筑本身规整,具有更强的现实意义。中心绿化带与 人工环境的相互结合也比较好,并且充分考虑到了建 筑本身在景观上的作用。
同济汽车学院总体规划的回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