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H/T 5060-2022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和预览
MH/T 5060-2022 民用机场填海工程技术规范.pdf简介:
MH/T 5060-2022《民用机场填海工程技术规范》是一份由中国民用航空局颁发的技术标准,主要用于指导民用机场在填海区域进行工程建设的过程。该规范详细规定了填海工程的设计、施工、质量控制、环境保护以及安全等方面的要求,以确保填海工程的顺利进行并符合机场运行的需要。
主要内容可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填海工程规划:对填海区域的地质、水文、生态环境进行评估,确定合理的填海方案和施工方法。
2. 地质与结构设计:对填海体的材料选择、结构设计、沉降控制等进行详细规定,确保填海体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3. 环境保护:对填海工程可能对周边环境造成的影响进行评估,并提出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如海洋生态修复、噪声控制等。
4. 施工管理:规定施工工艺流程、质量控制、进度管理、安全措施等,确保工程质量和施工效率。
5. 监督与验收:对工程的施工过程和工程完成后进行严格的监督和验收,以保证工程达到预期的设计目标。
该规范的发布,对于保障民用机场填海工程的科学、合理、环保和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是机场建设的重要依据。
MH/T 5060-2022 民用机场填海工程技术规范.pdf部分内容预览:
5.4.1直立式海堤结构形式可采用沉箱、钢圆筒等。沉箱可采用矩形、圆形、椭圆形、花篮形 等。海堤上部结构可采用现浇混凝土,临水面根据受力情况和挡浪要求可采用直立面或弧形 面等
5.4.3直立式海堤堤顶高程应符合下列要求
1允许越浪的直立式海堤,堤顶高程应根据越浪量控制标准通过模型试验确定, 越浪量控 制标准可按本规范第5.2.5条执行;
Z. = EHWL +n + 4
式中:Z。一防浪墙顶高程(m); EHWL一相应重现期的年极值高水位(m); m相应重现期的H1%静水面以上的波峰面高度(m); △富裕值(m),根据使用要求可取0m~1.0m。 5.4.4直立式海堤可设置反“L”形挡浪墙或弧形挡浪墙DB12T 1002—2020标准下载,或在直立式海堤前设置防波堤、潜 堤等。 5.4.5直立式海堤护底范围应结合波浪、水流和地基等条件确定,必要时通过模型试验进行 验证。 5.4.6直立式海堤承载能力极限状态的计算或验算,应包括下列内容: 1墙底面和墙身各水平缝及齿缝计算面前趾的抗倾稳定性; 2沿墙底面和墙身各水平缝的抗滑稳定性; 3沿基床底面的抗滑稳定性; 4基床和地基承载力;
6.1.1陆域形成设计方案应根据场区海域环境条件、工程地质条件、机场填海工程场地分区、 填料来源和性质、场地地基处理要求、施工可操作性、工期和投资等因素确定,陆域形成宜与 场地地基处理相结合。
4分隔围堰设计; 5陆域形成填筑设计; 6环境保护措施。 6.1.3陆域形成设计应根据机场总平面布置、各场地分区填筑要求、海域环境、海陆域联系和 建设时序等,合理划分陆域形成分区。 【条文说明】机场填海工程场地分区多且衔接复杂,各场地分区填筑要求不同。如果陆域形成分 区与机场填海工程场地分区边界不一致,在填料种类较多时将可能使各场地分区的填料性质及 分布不均匀,由此导致地基处理的复杂性和成本增加。 由于机场填海工程规模大、填料种类多,陆域形成工程设计中需要充分考虑不同场地分区 对填筑质量的要求,做好不同性质填料、不同填筑工法区域的合理过渡和衔接,提高场地的均 匀性。 6.1.4陆域形成设计应根据机场总平面布置、填海区域地形、工程地质条件、填料类型、填筑 方法等规划清淤土处置区。 【条文说明】陆域形成过程中,挤淤或清淤等处理方式一般会产生大量的淤泥,需要结合机场填 海工程场地分区的建设时序及设计要求,做好淤泥处置工作,充分利用,同时减少对环境的 影响。
6.1.4陆域形成设计应根据机场总平面布置、填海区域地形、工程地质条件、填料类型、填筑 方法等规划清淤土处置区。 【条文说明】陆域形成过程中,挤淤或清淤等处理方式一般会产生大量的淤泥,需要结合机场填 海工程场地分区的建设时序及设计要求,做好淤泥处置工作,充分利用,同时减少对环境的 影响
模拟或模型试验进行分析预测,制定相应措施。
6.2.1陆域形成场地高程应与机场地势设计高程相衔接。机场地势设计高程应符
1符合《民用机场飞行区技术标准》(MH5001)对各部位坡度和障碍物限制的规定; 2机场填海工程场地分区的地势应满足使用要求,并能合理衔接; 3满足场区排水和内涝防治的需要; 4未设高于场地地势的海堤时,应满足防潮防洪标准和允许越浪量的排水要求; 5应考虑未来可能出现的场地沉降和不均匀沉降影响; 6通过多方案比较,选择工程全寿命期费用较小的设计方案。 【条文说明】地势设计高程,是指机场永久设施相关的地面设计高程,包括道面、土面、道路等 高程
6.2.2陆域形成场地高程设计方案、排水设计方案宜结合机场永久排水模式确定。机场永久折
6.2.2陆域形成场地高程设计方 儿场水久 水模式应符合下列要求:
水模式应符合下列要求!
1可采用直排自流模式、二级缓冲模式等
及陆域形成后需要增加或卸载土方的高度等确定。 【条文说明】陆域形成场地交工面高程,是指填海工程设计确定的陆域形成场地交工面高程。陆 域形成后,为达到机场地势设计高程,通常还需要进行填方、卸载、地基处理、铺设结构层等。
6.3.2水上料源开采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1设计内容应包括取料区设计、工程量计算、设备配置、工艺与运输方案、环境监测与保 护设计等; 2取土量大、工程条件复杂的区域,应研究开采作业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3开采方式应根据陆域形成填筑工程要求、料源性质、环境要求、拟选用设备性能及组合 等确定; 4开挖边坡的设计应根据边坡稳定性分析成果确定; 5水上料源区距填筑区较远时,宜在填筑区附近设置储泥坑。 【条文说明】进行水上料源开采时,料源区的土质、水动力条件、开采方式与设备等均影响水下 边坡的稳定,而水下边坡的稳定直接影响工程量和工程造价。因此,在进行水上料源开采设计 时,需要掌握料源区各种动力因素与泥沙运动的关系,进行边坡稳定性分析,确定合理的边坡 参数。 储泥坑需要避开水下建筑物、障碍物、爆炸物、水产养殖区及环境敏感区,优先选择土质 较软、水下地形平坦、与取料区有航路联通、风浪较小、水流平缓的区域。储泥坑的平面尺度、 深度、库容量满足抛泥船舶及吹填船舶安全作业的要求
6.3.3陆上料源开采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1设计内容应包括开采边界与深度、边坡坡度、各类土石方量计算、开采工艺与爆破方 案、开采时序、运输方式与路径、水土保持、环境保护等; 2开采边界与深度、边坡坡度应根据地质条件、土石方量需求等因素综合确定,满足边坡 稳定要求; 3各类土石方的开采时序应结合机场填海工程场地分区对填料的要求,分层、分条有序 开采; 4应合理规划运输方式与路径
6.4.1分隔围堰宜结合机场填海工程场地分区、分期建设要求和陆域形成方案等设置。 【条文说明】设置分隔围堰的目的是,根据各区域的填筑、地基处理和工期等要求,将大面积的 镇海区域快速分隔,以便形成各区域的独立、同步流水作业区;同时形成联系陆域和海堤的施 工道路,
6.4.1分隔围堰宜结合机场填海工程场地分区、分期建设要求和陆域形成方案等设置。 【条文说明】设置分隔围堰的目的是,根据各区域的填筑、地基处理和工期等要求,将大面积的 填海区域快速分隔,以便形成各区域的独立、同步流水作业区;同时形成联系陆域和海堤的施 工道路。 6.4.2分隔围堰宜在海堤具备掩护条件下进行建设,当外围海堤不具备掩护条件时应采取防护 措施。 【条文说明】当分隔围堰与海堤同步或在海堤未合龙前实施时,分隔围堰要考虑防潮功能,布置 上需要统筹考虑龙口布置及截流施工的影响,还要考虑分隔围堰两侧可能出现的水位差及其作 用下的渗流稳定
措施。 条文说明)当分隔围堰与海堤同步或在海堤未合龙前实施时,分隔围堰要考虑防潮功能,布置 上需要统筹考虑龙口布置及截流施工的影响,还要考虑分隔围堰两侧可能出现的水位差及其作 用下的渗流稳定
6.4.3分隔围堰的平面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DB31/T 283-2015标准下载1应满足陆域形成填筑和地基处理作业要求; 2应有利于形成独立的分区作业条件; 3宜结合施工道路、正式道路等建(构)筑物布置
6.4.4分隔围堰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1设计内容应包括结构形式、尺寸、构造、计算验算等; 2应考虑施工荷载,满足使用要求; 3宜分段设计,并做好各段间的衔接处理
.4.5分隔围堰结构形式应根据地形地质条件、建筑材料、施工进度等因素进行选择,可采用 土石围堰、土工织物充填袋围堰等
6.4.6分隔围堰的堰顶高程应根据潮水位、陆域形成场地高程、预留场地沉降
6.4.7分隔围堰应进行沉降和稳定性计算DB62∕T 2997-2019 公路工程工地建设标准,并统筹考虑围堰与相邻场地的地基处理方案 6.4.8分隔围堰边坡可根据需要设置护面与倒滤层
6.5陆域形成填筑设计
6.5.1陆域形成填筑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1应对填筑场地进行变形和稳定性计算; 2原地基存在厚层状软弱土时,应采用分层填筑设计,分层厚度及填筑速率应根据稳定性 计算分析、施工工艺等因素确定; 3填筑工艺应根据填料类型和来源方式确定: 4同一填筑分区宜采用性质相同或相近的填料; 5应结合机场填海工程场地分区的建设要求进行填料选择,减少对后续建设的不利影响, (条文说明)填海工程场区的工程地质条件比较复杂,原地基存在的深厚软弱土层含水量高、强 度低,在填筑体载荷作用下极易出现变形和挤压,产生滑移和挤出,形成强度更低、压缩性更 大的淤泥包,淤泥包厚度可达数十米,面积可达数千平方米,由此造成新的地基不均匀。机场 填海工程场地分区多且使用要求不同,地下管网复杂,尤其是飞行区对地基的不均匀沉降、航 站区对地基填土的均匀性要求高,如果在陆域形成填筑中出现大面积的淤泥包现象,将对后期 工程建设造成极大的困难并付出高昂的经济代价。因此,当填海机场原地基存在厚度较大的软 弱土时,在工程设计和施工过程中需要严格控制填筑厚度和填筑速率,并对可能出现的淤泥隆 起、挤出采取监控和处置措施。 6.5.2填筑工艺宜根据机场各场地分区的地基处理方案,以及填料类型、来料方式、海域条 件、地形地貌等因素,选择水力吹填法、水上抛填法、陆上推填法或几种填筑工法的组合。 6.5.3采用水力吹填法时,应根据吹填规模、设备组合以及填筑区环境等因素进行填筑设计, 并符合下列要求: 1水力吹填施工分区应根据机场各场地分区建设的用地要求、填料性质、吹填面积、现场 条件、施工设备及方法等确定; 2吹填管线应根据施工设备性能、料源区(或储泥坑)的区域划分、工程要求、现场条件 等进行布设。其中:水上管线有碍航道或距离较长时宜设置水下管线;陆上管线宜平直并避免 与公路、铁路和建(构)筑物交叉,水、陆管线连接处应设置连接平台并适应水位变化; 3飞行区道面影响区吹填主管线宜沿跑道中心线设置; 4吹填管口应远离海堤、分隔围堰坡脚以及已有建(构)筑物; 5排水口的位置、数量和结构形式应根据吹填区的地形地貌、吹填区形状、吹填规模、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