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50458-2022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GB/T50458-2022 跨坐式单轨交通设计标准及条文说明.pdf简介:
GB/T 50458-2022 是中国国家标准,全称是《跨座式单轨交通工程技术规范》。这个标准主要适用于跨座式单轨公共交通系统的规划、设计、施工、运营和维护。跨座式单轨交通是一种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它是一种在空中或高架桥上运行的轨道交通方式,通常用于城市快速公共交通。
该标准包含了一系列详细的设计要求和规定,如线路规划、轨道结构、车辆设计、站台设施、信号系统、安全防护、环境影响、施工工艺、运营管理和维护保养等方面。条文说明则对标准中的各项内容进行了详细的解释和说明,以便设计者、施工人员和运营人员理解和遵循。
2022版的修订可能考虑了新的技术进步、安全标准和环保要求,旨在提升跨座式单轨交通系统的整体性能、安全性和可持续性。它是我国跨座式单轨交通建设的重要指导文件,确保了这项公共交通方式的健康发展和公众安全。
GB/T50458-2022 跨坐式单轨交通设计标准及条文说明.pdf部分内容预览:
先使用电制动,并应具有冲击率限制;当电制动不足时,摩擦制 动应按总制动力的要求补充不足的制动力,电制动与摩擦制动应 平滑转换。
下列故障运行和对故障列车进行救援的要求:
1当列车损失1/4的动力,在超员状态下,应能在正线的 最大坡道上起动,并可运行到终点,清客后返回车辆基地; 2当列车损失1/2动力,在超员状态下,应能在正线的最 大坡道上起动,并运行到邻近车站: 3一列空载状态的救援车应能将另一列相同编组停在正线 最大坡道上处于超员状态的故障列车牵引或顶推通过最大坡道并 运行至前方车站,清客后返回车辆基地。 4.2.7列车控制宜采用监控及通信网络方式。当采用列车通信 网络控制时,牵引、制动等系统尚应有穴余控制措施。 4.2.8列车空调装置应采用集中控制方式,并应确保制冷效果及 乘客舒适性的要求,人均新风量按定员人数计不应少于10m3/h 当客室内仅有机械通风装置时,人均供风量按定员人数计不应少 于20m/h。
乘客舒适性的要求,人均新风量按定员人数计不应少于10 当客室内仅有机械通风装置时框架办公毕业设计(计算书、部分建筑等),人均供风量按定员人数计 于20m² /h。
燃材料或无卤、低烟的阻燃材料。车辆防火设计应符合现
标准《城市轨道交通车辆防火要求》CJ/T416的有关规定。车 辆内应设有符合车辆部件燃烧特质的火火器具及必要的防护 设施。
4.2.10车辆运行的客室平稳性指标不应大于2.5
4.2.11车厢内部的噪声,在车辆以60km/h的速度运行时,司 机室内的噪声不应超过70dB(A)、客室内的允许噪声不应超过 75dB(A)。车辆内部噪声测量方法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城市轨 道交通列车噪声限值和测量方法》GB14892的有关规定
道交通列车噪声限值和测量方法》GB14892的有关规定, 4.2.12车辆外部的噪声,当列车在露天地面水平直线区段自由 声场内以60km/h速度运行时,在车外距轨道梁中心7.5m、轨 道梁轨面距地面高14.4m、测量仪器距地面高度1.2m处,测得 的连续等效噪声值不应大于75dB(A)
4.2.13电气设备和牵引逆变器应采取可靠电噪声抑制措施
4.2.13电气设备和牵引逆变器应采取可靠电噪声抑制措施
4.2.15在车体下部、车轮外侧应采用隔声裙板进行包裹,裙板
包裹范围应结合减少 保惊强 车辆外部造型综合确定。在车价 内壁及隔声裙板内侧宜喷涂阻尼材料,并应采取吸声措施 4.2.16车辆客室内应设有紧急照明,照度不应低于10lx。
4.2.16车辆客室内应设有紧急照明,照度不应低于10lx
4.3.1列车的两端宜设有紧急疏散门,两侧的客室侧门可作为 紧急疏散使用。固定编组的车厢之间应设置贯通道,贯通道应符 合现行行业标准《城市轨道交通车辆贯通道技术条件》CJ/T 353的有关规定。
疏散的应急救援方式。当列车端部设有端门时,可采取纵向疏 散,端门的宽度不应小于600mm,高度不应小于1800mm,列车 间纵向救援渡板可结合端门门体设置;横向救援使用的两列车间 门对渡板可常备于车站;每个客室门上方宜配备垂向疏散的缓降
装置或在纵向检修疏散通道常备垂向救援梯,缓降装置应满足缓 降至区间纵向检修疏散通道的高度要求。当列车端部不设置端 门,以及正线区间不具有横向救援条件的区段,在客室门外侧应 设置应急疏散中转平台。 4.3.3列车宜配置应急储能牵引动力装置,当正常牵引供电中 断时,列车超员(AW3)可维持运行至近车站。 4.3.4列车应配备停放制动装置。停放制动的能力应满足列车 超员(AW3)时在最大坡道上可靠停放。 4.3.5车体应设置接地或防漏电保护装置。当车体与回流轨侧 的集电装置不连通时,车体上应设置接地板电刷。车辆内各电气 设备应有防止乘客及检修人员触电的保护措施 4.3.6列车应设置报警系统,客室内应设置乘客紧急报警装置 乘客紧急报警装置应具有乘 控制中心与乘客间双向通
装置或在纵向检修疏散通道常备垂向救援梯,缓降装置应满足缓 降至区间纵向检修疏散通道的高度要求。当列车端部不设置端 门,以及正线区间不具有横向救援条件的区段,在客室门外侧应 设置应急疏散中转平台。
4.3.6列车应设置报警系统,客室内应设置乘客紧急报誉
乘客紧急报警装置应具有乘务员或运营控制中心与乘客间双向 话功能。
4.3.7客室车门系统应设置安全联锁,并应保证车
5km/h时不能开启、车门未全关闭时不能起动列车。
4.3.8用于严寒和寒冷地区的跨座式单轨车辆,应加装
4. 4 车辆与相关系统
4.4.1车辆的牵引及辅助系统的主保护应与牵引变电所保护相 协调,并应在各种短路状态下能安全分断。主电路、辅助电路、 控制电路应具有完整可靠的保护。各种保护的整定值、动作时 间、动作程序的设定应正确无误,并应具有故障显示和故障切除 功能。
4.4.3列车应设有广播系统、无线通信系统、乘客信息
4 列车应装设列车自动控制(ATC)或列车自动防护
4.4.4列车应装设列车自动控制(ATC)或列车自云
(ATP)信号车载设备,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采用人工驾驶模 式、有人值守的自动驾驶模式或无人值守的全自动运行模式。 4.4.5列车全自动运行系统(FAO)应由信号系统、通信系 统、供电系统、综合监控系统、轨道系统、站台屏蔽门等多系统 融合。全自动运行列车应采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数字通信技术, 系统构成应经济合理、安全可靠、易于扩展、操作方便、维修简 便,车辆应具有自动唤醒、自检、自动休眠等功能
.1.1跨座式单轨交通的限界应分为车辆限界、设备限界和 筑限界。车辆限界应包括集电装置限界和接地装置限界,设备 界应包括接触轨限界和接地板限界。
最大动态包络线。车辆限界可按线路敷设方式分为高架线及地面 线车辆限界和地下线车辆限界,同时可按运行区域分为区间车辆 限界和车站车辆限界。高架线及地面线车辆限界应在地下线车辆 限界的基础上,另加上风荷载引起的横向和竖向偏移量。
5.1.4设备限界应符合下列规
1直线地段设备限界应根据车轮系统和悬挂系统故障状态 的影响因素确定; 2曲线地段设备限界应在直线地段设备限界的基础上,根 据平面曲线半径和车辆参数等按本标准附录A计算。 5.1.5建筑限界应在设备限界的基础上,确定设备和管线安装 尺寸后的最小有效断面。设备和设备限界之间宜留出50mm的 安全间隙。当建筑限界侧面和顶面没有设备或管线时,建筑限界 和设备限界的间隙不宜小于200mm,困难条件下不得小 于100mm。
尺寸后的最小有效断面。设备和设备限界之间宜留出50 安全间隙。当建筑限界侧面和顶面没有设备或管线时,建 和设备限界的间隙不宜小于200mm,困难条件下不 于100mm。
5.1.6当相邻的两线间无墙、柱及其他设备时,两讠
的安全间隙不得小于100mm。
降量和位移变形量等。
5.1.8A型车的车辆限界和设备限界应符合本标准附录B的规 定。当选用A型车以外的车辆时,应重新计算车辆限界、设备 限界和建筑限界
5.2制定限界的主要技术参数
表 5.2. 1车辆主要技术参数
5.2.2制定限界的其他参数和要求应符合下列规定:
1轨道梁最大超高率应为12%: 2简支轨道梁走行面与导向面、稳定面间直角度应为 ±5/1000rad; 3超高设置方法应为曲线轨道梁内侧降低半超高,外侧抬 高半超高; 4A型车辆侧面安装的接触轨中心距轨道梁顶面高度应为
685mm;B型车辆侧面安装的接触轨中心距轨道梁顶面高度应根 据工程选定的B型车辆确定; 5高架及地面线风荷载应为500N/m²,当建设地区的风荷 载大于500N/m²时,应采用当地风荷载数值重新计算限界; 6当区间设置纵向检修疏散通道时,最小平台宽度应符合 表 5. 2. 2 的规定。
向检修疏散通道的最小平台宽度取值
5.3制定建筑限界的原则
5.3.1 建筑限界应分为高架线、地面线、地下线及车场线建筑 限界。
5.3.1建筑限界应分为高架线、地面线、地下线及车场线建筑 限界。 5.3.2建筑限界的坐标系应为正交于名义轨道梁中心线的平面 内直角坐标系,通过轨道梁顶面中点引出的水平坐标轴应以X 表示,通过该中点垂直于水平坐标轴的垂直坐标轴应以Y表示。
1高架线、地面线的区间建筑限界,应按高架线、地面线 设备限界及设备安装尺寸计算确定; 2A型车轨道梁顶面距轨道梁桥墩盖梁面的距离不应小 于2100mm; 3纵向检修疏散通道或疏散中转平台和设备限界的安全间 隙不应小于50mm。纵向检修蔬散通道的平台宽度应符合本标准 表5.2.2的规定;直线地段和曲线地段蔬散中转平台高度宜统 一,并应按曲线地段任何状态下不高于车辆地板面确定。
1地下区间建筑限界与设备限界之间的空间,应根据设备
和管线安装尺寸确定,并应预留安装误差值、测量误差值和变 形量。 2直线地段矩形隧道建筑限界,应在直线地段设备限界的 基础上,按下式计算确定: 1)建筑限界宽度
轨道梁中心线至隧道右侧壁净空距离:
ACR17CDX1101 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设计与安装图 集(安科瑞电气股份有限公司2017年5月).pdf轨道梁中心线至隧道左侧壁净空距离
Br= Xs(max) +b1 +c
Bi= Xs(max) +b2 +c
H= Hi+H2 H,=Ys(max)1 +h+c
式中:H一 矩形隧道建筑限界高度(结构底板至隧道顶板净 高)(mm); Hi一 简支轨道梁顶面至隧道顶板底面高度(mm); H2一一简支轨道梁顶面至结构底顶面高度(mm); h一一隧道顶部设备或支架最大安装高度值(mm)。 3直线地段马蹄形隧道建筑限界,在直线地段设备限界基 础上,宜符合下列规定:
1)直墙马蹄形隧道建筑限界,宜按矩形隧道建筑限界设 计,拱顶曲率半径的制定应满足本标准第5.1.5条中 最小间隙的要求; 2)曲墙马蹄形隧道建筑限界,宜按直墙马蹄形隧道建筑 限界设计,曲墙曲率半径和仰拱曲率半径宜根据周边 地质情况确定。 曲线地段矩形及马蹄形隧道建筑限界,在曲线地段设备 为基础上JCT2315-2016 球化天然石墨,应按下列公式计算确定: 1)曲线地段内侧建筑限界宽度:
)曲线地段外侧建筑限界宽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