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BJ/T13-362-2021 城市桥梁隧道景观设计标准(附条文说明).pdf简介:
DBJ/T13-362-2021《城市桥梁隧道景观设计标准》(附条文说明)是一个关于城市桥梁隧道景观设计的专业标准。这个标准主要针对城市中桥梁和隧道的景观设计,旨在提升城市基础设施的美学价值,同时考虑到功能性、安全性和环保因素。
该标准包括了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如以人为本,尊重历史和文化,考虑环境影响,以及强调可持续发展。它涵盖了景观设计的各个要素,如照明、绿化、标识系统、公共艺术、通风设施等的设计要求和指导原则。此外,标准还提供了具体的尺寸、材料、色彩等技术参数,以确保设计的实施效果。
“附条文说明”是对标准中各项条款的详细解读和解释,帮助设计者和相关专业人员理解标准的意图和应用方法。它可能会包括示例、案例研究以及对特定技术或设计问题的详细说明。
总的来说,DBJ/T13-362-2021是城市桥梁隧道景观设计的重要规范,旨在推动城市景观的高质量、人性化和环保化发展。
DBJ/T13-362-2021 城市桥梁隧道景观设计标准(附条文说明).pdf部分内容预览:
1.0.1近年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止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 展阶段,在“以人民为中心”理念指导下,创造优良人居环境成 为城市建设的重要目标。作为数量多、体量大的城市基础设施, 城市桥梁、隧道景观对城市交通环境和人居环境影响重大。 自前福建省各地市的部分城市桥梁、隧道设计中,仍然存在 观感不佳或与环境不协调等问题,景观设计水平有待提升。制定 本标准的主要目的是指导城市桥梁、隧道,无其是量大面广的 股桥梁、隧道的景观设计,以提高设计水平。 1.0.3城市桥梁、隧道给予人们的良好感受,除了与环境协调和 视觉上的美感,还来源于人们在城市桥梁、隧道环境中获得的安 全感、舒适感和愉悦感
3.1.3桥上行人希望与快速行驶的车辆隔离,环境优美时希
3.1.3桥上行人希望与快速行驶的车辆隔离,环境优美时希望有 驻足观景的空间;桥下驾驶员希望视线通透、光线充足:滨水空 间的活动人群希望在桥下遮阴、避雨的同时,也能休想、休闲等。 在城市桥梁景观设计中考虑使用者的安全感、舒适感、愉悦感GB/T 16453.3-2008 水土保持治理 沟壑治理.pdf, 并进行合理的布置和设计,对于提高人们对城市桥梁的整体感受 是非常重要的。
3.1.5城市桥梁存在远、近、高、低、快、慢不同视点
3.1.7主视点场景是景观效果评价的主要对象。借助三
型(倾斜摄影)和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等,可实现“真实场 景的呈现。
3.1.8符合结构受力原理的桥型本身具有力学美。通过添力
能性的多余构件或过度装饰,使外形偏离主体结构形式的做法, 不符合耐久、经济、技术先进等桥梁设计基本原则,呈现的外观 效果也经不起时间的检验 车行桥荷载较大,采用结构不合理、传力路径不清晰的桥型 不利于全生命周期的安全性,也易造成建设、维护成本的大量增 加。
要路段和城市中心区如市民活动聚集区、旅游区、行政中心、商 务中心和同一视野中有古桥、古建群的区域等对景观有特殊要求
的城市桥梁,应进行桥梁景观专项设计。
3.2高架桥、跨线桥、立交桥
3.2.3高架桥的桥下空间采光较差、空间较压抑,适当增加桥下 空间高度或两幅桥之间的采光宽度,有助于减小桥下通行者的压 抑感,提高舒适感。 3.2.4梁式桥在低视点下,内凹的曲面(a)、斜面加倒角过渡(b)相 比竖直面(c)、外凸的曲面(d),视觉上显得梁高较小。
3.2.5防撞护栏型式和外立面形状,图(a)、(b)、(c)、(d)视觉厚 重感依次降低。
3.2.10立交匝道一般平曲线半径较小、桥宽较窄,采用金属梁柱 式护栏使视线较通透,有利于提高行车安全感和舒适感。 3.2.12高架桥和跨线桥的引道位置,通常因受道路宽度限制,采 用直立挡墙支挡方式,且地面车道紧邻墙面。墙面适当后退可缓 解行车压迫感,同时获得绿化种植空间
图3.2.12悬挑式墙顶引道示意
3.2.13混凝土护栏、组合式护栏渐变段可参照附图
3.2.13混凝土护栏、组合式护栏渐变段可参照附图:
注:1混凝土护栏;2渐变段;3路缘石 图3.2.13混凝土护栏、组合式
混凝土护栏:2 渐变段:3路
3.2.14桥面绿化设计的相关规定
3.2.14桥面绿化设计的相关规定中:
3.2.15桥下绿化设计的相关规定中:
2较高的绿化植物影响采光和造成行车视线不通透。 3带裂缝工作的桥梁构件,如钢筋混凝土主梁、桥墩盖梁 如爬藤植物长期依附,可能存在根系扩大裂缝的风险,为安全起 见提出本条要求。 5利用桥下空间设置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等,可起到滞留 和自然净化桥面雨水的作用。 3.2.17声屏障设计的相关规定中: 1声屏障与防撞护栏结合设计,如立柱对齐、相互连接等, 减少不必要的构件。 4避免后期增加时产生不必要的附加构件,影响观感。 3218通过绿化遮域 温杰林”的成受
3.2.17声屏障设计的相关规定口
3.3.2有宽阔水域背景的桥梁,尤其需要考虑在岸线、周边高处
行船等远视点下获得流畅、均衡、有韵律感的画面 3.3.3从景观角度,当桥墩较宽或为多柱桥墩时,与河道岸线 交布置的桥墩给人不和谐感。
β.3.4从景观角度,在较窄的河道内布墩对河道景观效果产生较 大影响。
3.3.5桥梁与岸线在桥头、桥下形成层次、功能丰富的关系,通
3.3.5桥梁与岸线在桥头、桥下形成层次、功能丰富的关系,道 过结合设计有望打造成为富有创意、活跃有趣的空间。 3.3.6跨水系桥梁的慢行空间设计相关规定中:
5通过人性化设计,如路面平整抗滑、避免照明对行人产生 眩光、栏杆考虑倚靠观景需求等,提高行人舒适感,
3.4.1在空间不开阔的位置,如较窄的道路、建筑靠近道路、高 架桥下、立交区等,设置体量大或线条复杂的天桥,易造成压抑 惑或凌乱感。商务建筑风貌区、历史建筑风貌区、自然风貌区对 乔梁造型风格要求迥异。平面布置复杂、不规则的天桥,立面造 型则需要更简洁。与地面高差大、道路两侧为边坡的天桥,斜腿 列构桥、上承式拱桥可产生稳定感和均衡感。功能上需要设置顶 棚的天桥,下承式桁架桥具有功能上的协调性,
图3.4.3人行天桥主梁剖面示意
.4.7夜景照明过亮、明暗或色彩变换频率过快,会对行人和标 下驾驶员产生不适感
4.2.2标准编制组在项目前期资料收集和走访调查过
4.2.3隧道照明设计的相关规定中: 12.5~15Hz的闪烁频率(设计速度与灯具间距之比)令驾驶 员感到视觉不适。 2采用连续或半连续灯带布置方式,可使隧道内亮度更均匀 司时产生视觉引导,使洞内行车的视觉效果更好。当相邻灯具之 旬净距不大于灯具发光面长度时,频闪效应对视觉影响很小,可 忽略。 4.2.4通过照明调光控制,使亮度水平更加符合实际的车流量和 洞外亮度情况,从而提高行车舒适感。 4.2.5降低洞口亮度或增加近洞口隧道内的采光,减小隧洞内 创言庭关左到工版 相车舒活庭可洗
4.2.6减光格栅是常见的降1
4.2.7在隧道的半密闭空间内,机动车尾气、噪音无法
行。 4.2.8 减小噪音可提高隧道内行车舒适性,也可减少对洞外环境 的影响。
4.2.9可选择的噪音控制措施有:在洞内顶板、侧墙和下沉
道敲口段侧墙设置吸声材料或结构;采用低噪音路面;隧道风机 配置隔声罩和消声器;选用低噪声风机;在洞口设置声屏障或多 层次绿化带:采用低噪音、不易松动的截水沟:降低隧道行车速 度等。需要根据噪音控制需求、造价、建设条件等进行选择。 4.2.10城市浅理隧道在适当位置开设一定数量的通风采光口,可 有效减轻洞内行车的压抑感:增加洞内空气与外界的交换,改善 洞内空气环境:在近洞口的隧道内开口,使亮度过渡自然:还有 利于洞内声能消耗, 降低开口位置亮度,可以采用架空上盖有色玻璃等半透光材 料、侧面通风,开口周边种植遮挡光线的植物等。 4.2.11隧道空气净化系统可包含静电除尘、二氧化氮过滤等功能 模块,起到提高隧道空气质量和能见度、降低粉尘和尾气对周边 环境影响的作用。
4.3.1洞内行车时驾驶员精神集中,其视线集中于止前方和侧前 方的狭窄场景,且连续快速推进,因此洞内装饰应简洁、明快, 避免增加较强的视觉吸引而分散驾驶员注意力。隧道环境设计提 出的降噪措施等要求需要在洞内装饰设计中落实。 4.3.2在快速移动的行车视点下,不流畅的纵向线条、打破规律 的布置将被放大,使人产生突元感,包括照明灯具、轮廓灯、路 缘石、路面标线、装饰板的线条、设备箱室等。
吸声材料可选择具有适当孔径、孔隙率且孔洞开放、相互连通的 多孔和纤维类吸声材料。吸声结构可采用穿孔、微穿孔等共振类 吸声结构、复合吸声结构及空间吸声体等。 4.3.6对于特长隧道,持续的单调场景易使驾驶员视觉疲劳,宜 通过特殊景观设计加以改善。主要为景区和旅游服务的、车速较 低的隧道,可通过洞内景观设计烘托氛围
通过特殊景观设计加以改善。主要为景区和旅游服务的、车速软 氏的隧道,可通过洞内景观设计烘托氛围
4.4.1环境与洞门等构筑物构成的立体空间,不同于道路、桥梁 的视觉场景,宜通过景观设计,丰富行车视觉感受。隧道环境设 计提出的减光措施、降噪措施等要求需要在洞口景观设计中落实 4.4.2隧道洞口的主视点一般为逐渐靠近洞口和从隧道内驶出的 车行动态视点。主视点场景是景观效果评价的主要对象。借助三 维实景模型(倾斜摄影)和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等,可实 现“直实”场景的呈现
车行动态视点。主视点场景是景观效果评价的主要对象。借助三 维实景模型(倾斜摄影)和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等,可实 现“真实”场景的呈现。
下沉式隧道洞口景观设计的木
1对侧墙墙面的图案装饰需特别慎重。图案元素可以从当地 文化中提炼,需要确保设计品位,否则会适得其反。
.4.4平直式隧道洞口景观设计的相关规定中:
5端墙式洞门具有建筑特点和门户象征意义,可通过突出其 建筑风格CJJ 83-1999 城市用地竖向规划规范,展示地域历史、人文或时代特征。无论洞门建筑还是 标志性雕塑,应注重尺度的把握,应谋求有共识的美学趣味,避 免浮夸、怪异、庸俗的设计。
4.5.1主通道的净宽和净高设计的相关规定中:
4.5.1主通道的净宽和净高设计的相关规定中:
规定的最小净宽为3.75m、最小净高为2.5m,可在此基础上加大。 2高宽比小的通道易显压抑。 3主通道与出入口连接处为明暗过渡段,增加净高有利于采 光,缓解行人进入通道时的压抑感;此处人流交织密集,增加净 高有利于减少噜杂感;同时也有利于通风。 4.5.2地下封闭空间易产生不安全感、压抑感,在道路中分带等 位置开设天窗,与外部环境通,可减少这些消极情绪,同时改 善通道内空气环境和光环境。 4.5.3在用地等条件适宜的情况下,通过人行地道与下沉广场结 合,打造生动有趣的、兼具过街功能的公共活动空间,也可改善
.5.3在用地等条件适宜的情况下,通过人行地道与下沉厂场统 合,打造生动有趣的、兼具过街功能的公共活动空间GB 50320-2014 粮食平房仓设计规范(完整正版、清晰无水印),也可改善 通道内的光环境和空气环境。
人行地道装饰设计的相关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