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J50T-299-2018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BJ50T-299-2018:民用建筑敷设供暖技术标准.pdf简介:
"DBJ50T-299-2018"是中国北京市的地方标准,全称为《民用建筑供暖系统设计技术规程》。该标准主要针对民用建筑的供暖系统设计提出了一系列的技术要求和规范。以下是部分内容简介:
1. 适用范围:该标准适用于新建、改建和扩建的民用建筑,包括住宅、公共建筑等,对供暖系统的类型选择、设计参数、施工安装、运行维护等方面都有规定。
2. 系统设计:规定了供暖系统的类型,如集中供暖、分散供暖、区域供暖等,并对供暖系统的热源、管道、设备、控制等做出了详细的设计指南。
3. 节能与环保:强调了供暖系统的节能要求,包括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碳排放,以及对环保材料和设备的选用。
4. 安全与舒适:对供暖系统的安全性、稳定性、舒适性进行了规定,如防止火灾、保证室内温度适宜等。
5. 施工与验收:对供暖系统的施工工艺、验收标准等进行了详细说明,以确保供暖系统的工程质量。
总的来说,DBJ50T-299-2018标准为民用建筑供暖系统的规划设计、施工和运维提供了科学、合理、环保的指导,对于提升民用建筑的供暖质量和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DBJ50T-299-2018:民用建筑敷设供暖技术标准.pdf部分内容预览:
3.6.1集中供暖空调系统的水质及其保证措施应符合国家现行
3.6.1集中供暖空调系统的水质及其保证措施应符合国家现行 有关标准的要求。供暖板地面辐射供暖系统应设置脱气除污器。 毛细管网辐射系统应独立设置系统,并设置脱气除污器。 3.6.2户内系统的热媒温度、压力或资用压差等参数与热源不 元配时,应根据需要采取设置换热器或混水装置等措施。换热器 或混水装置宜接近终端用户
3.6.3采用集中热源的住宅建筑,楼内供暖系统设计应符合下
1应采用共用立管的分户独立系统形式: 2同一对立管宜连接负荷相近的户内系统; 3一对共用立管在每层连接的户数不宜超过3户; 4共用立管接向户内系统的供、回水管应分别设置关断阀, 其中一个关断阀应具有调节功能; 5共用立管和分户关断调节阀门,应设置在户外公共空间 的管道井或小室内; 6每户的分水器、集水器,以及必要时设置的热交换器或混 水装置等入户装置宜设置在户内,并应远离卧室等主要功能 房间; 7采用分户热计量的系统应安装相应的热计量或热量分摊 装置; 8低温热水地面辐射供暖系统工作压力不应大于0.8MPa。 建筑高度超过50m的低温热水地面辐射供暖系统宜竖向分区。 3.6.4对设置独立热源的户内系统JGJ176-2009《公共建筑节能改造技术规范》.pdf,循环水泵的流量、扬程应符 合户内供暖(冷)系统的要求,系统定压值应符合加热部件的承压 要求。
5分支环路的设置应符合下列
1连接在同一分水器、集水器的相同管径的各环路长度宜 接近;现场敷设加热管时,各环路长度不宜超过120m;当各环路 长度差距较大时,宜采用不同管径的加热管,或在每个分支环路 上设置平衡装置; 2各主要房间应独立设置环路,面积小的附属房间内的加 热管、输配管可串联; 3进深和面积较大的房间,当分区域计算热负荷时,各区域 应独立设置环路; 4不同标高的房间地面,不宜共用一个环路。 3.6.6加热管的敷设间距和供暖板的铺设面积,应根据房间所 需供热量、室内计算温度、平均水温、地面传热热阻等确定。 3.6.7加热管距离外墙内表面不得小于100mm,与内墙距离宜 为200mm~300mm。距卫生间墙体内表面宜为100mm ~150mm
度均匀的原则,并考虑管材充允许的最小弯曲半径,采用回折 平行型等布管方式。热负荷或冷负荷明显不均匀的房间,宜 温管段或低温管段优先布置于房间热负荷或冷负荷较大的 或外墙侧。
6.9加热管应按系统实际工作条件确定,并应符合行业标准
3.6.11输配管宜采用与供暖板内加热管相同的管材。 3.6.12每个环路进、出水口,应分别与分水器、集水器相连接。 分水器、集水器最大断面流速不宜大于0.8m/s。每个分水器、集 水器分支环路不宜多于8路。每个分支环路供回水管上均应设 置可关断阀门。
3.6.13分水器前应设置过滤器:分水器的总进水管与集水器的
总出水管之间宜设置清洗供暖系统时使用的旁通管,旁
平便管开来作芳通管使用,平衡管上不应设直1。通管和年 衡管的管径不应小于连接分水器和集水器的进出口总管管径。 3.6.14分水器、集水器上均应设置手动或自动排气阀。 3.6.15加热管出地面与分水器、集水器连接时,其外露部分应 加柔性塑料套管。 3.6.16每个分支环路埋设部分不应设置连接件。 3.6.17装配式居住建筑户内供暖系统的供回水管道应敷设在 架空地板内,并且管道应做保温处理。当无架空地板内时,供暖 管道应做保温处理后敷设在装配式居住建筑的地板沟槽内。 3.6.18低温热水地面辐射供暖系统的分、集水器宜设置在架空 地板上面或其他便于维修管理的位置。 3.6.19装配式居住建筑设计低温热水地面辐射供暖系统时应 符合下列规定: 1系统的工作压力不应大于0.8MPa; 2宜按房间划分供暖环路并配置室温自动调控装置; 3地面加热管上面不应设置与该系统无关的其他管道与管 线。地面加热管铺设应预留其他管线的检修位置。
3.7.1管道的压力损失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3.7.1管道的压力损失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式中:△P 加热管的压力损失(Pa); △Pm—摩擦压力损失(Pa); AP 局部压力损失(Pa);
3.7.2铝塑复合管及塑料管的摩擦阻力系数,可按下列公式 计算:
中:入 摩擦阻力系数; 6 一水的流动相似系数; Re,一实际雷诺数; U 水的流速(m/s); 从 与温度有关的运动黏度(m?/s) Re. 阻力平方区的临界雷诺数; kd一 管子的当量粗糙度(m),对铝塑复合管及塑料管, (m); 管子的计算内径(m); dw一 管外径(m); Ad. 管外径允许误差(m):
3.7.3铜管的摩擦系数可按下式计算:
2.51 K/dn 1 (Rev 3.72 dnu Re μ1
3.7.7热水地面辐射供暖系统分水器、集水器环路的总压
3.8.1加热电缆热线间距不宜小于100mm。加热电缆热线与外 墙内表面距离不得小于100mm,与内墙表面距离宜为200mm ~300mm。
3.8.2加热电缆长度和布线间距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1+e)β·Qi Pr F, S~1000
式中:L一一按加热电缆产品规格选定的电缆总长度(m); e一向下传热量占加热电缆供热功率的比例,根据地面 构造按表3.8.2取值; β一一考虑家具等遮挡的安全系数; Qi——房间所需地面向上的散热量(W),按本标准第3.5. 4条计算确定; P一加热电缆额定电阻时的线功率(W/m),根据加热电 缆产品规格选取; S一加热电缆布线间距(mm); F 一敷设加热电缆的地面面积(m)
表3.8.2加热电缆供暖地面向下传热量占加热电缆供热功率的比例
注:计算条件为:加热电缆外表面温度为45℃、敷设间距为200mm;采用聚苯乙烯: 塑料板时,绝热层厚度为20mm,填充层厚度为40mm;采用发泡水泥时,绝热层厚 可40mm,填充层厚度为35mm
3.8.3每个房间宜独立设置加热电缆回路。当房间所需供热功 率和加热电缆总长度超过产品规格中单根加热电缆的最大总功 率或总长度时,应将电缆分设成2个或多个独立回路。每个回路 加热电缆的最大总功率或总长度确定时,还应符合下列规定: 1不宜超过所选温控器的额定工作电流; 2不应超过产品规格限制。 3.8.4加热电缆宜采用平行型布置。
3.9电热膜供暖系统设计
3.9.1 建筑物供暖房间所需要的电热膜数量,应按下式进行 计算:
N=(1+k)P/P.
式中:N 所需电热膜的数量(片); P 计算房间的热负荷值(W); Pm 每片电热膜对供暖房间的有效功率(W); k 附加运行系数,取0.2。
3.9.2所需电热膜数量的计算结果出现小数时,应取
3.9.3顶层房间地面安装电热膜时需考虑通过楼板向下传热增 加电热膜的片数。
3.9.4确定房间内安装电热膜片数时,应校核地面或棚面
的平均温度,且不应高于本标准第3.1.3条或第3.9.6条的最高 限值。
3.9.5电热膜供暖的地面宜设置伸缩缝。伸缩缝不应小 于8mm。
3.9.5电热膜供暖的地面宜设置伸缩缝。伸缩缝不应小
3.9.6安装电热膜的棚面表面平均温度不应高于36℃。
3.9.6安装电热膜的棚面表面平均温度不应高于36℃。 3.9.7安装电热膜时应采用金属龙骨做骨架,龙骨应直接固定 在房间上部楼板表面。
3.9.10饰面完成后,不应再做二次装修和遮挡
构形式,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有龙骨结构形式应为龙骨、绝热层、电热膜、饰面层; 2无龙骨结构形式应为绝热层、电热膜、饰面层。 3.9.12电热膜应安装在距地面200mm~2000mm的墙面部位。 3.9.13安装电热膜的墙平均温度值不应高于35℃。 3.9.14地面的固定设备、橱柜、卫生洁具、淋浴区的下方及管道 安装位置不应布置电热膜。当卫生间、棚面布置电热膜有困难 时,可将电热膜布置在无管道、无遮挡的侧墙面。 3.9.15电热膜发热区范围内,不得有任何相互搭接的现象。 3.9.16电热膜与室内各墙面和设施的最小距离应符合表3.9. 16的规定。
3.9.16电热膜布置的最小距离(mm
GB-T13477.11-2002建筑密封材料试验方法第11部分浸水后定伸粘结性的测定.pdf3.9.17电热膜地面辐射供暖系统应设置均匀分布的过热保护
3.9.17电热膜地面辐射供暖系统应设置均匀分布的过热保护 装置,且电热膜功率密度不宜大于200W/m
3.10.1采用集中热源的住宅热水辐射供暖系统应设置分户热 计量和室温调控装置。 3.10.2采用集中热源的辐射供暖系统应能实现气候补偿,自动 控制供水温度。 3.10.3地面辐射供暖水系统室温控制可采用分环路控制和总 体控制两种方式,自动控制阀宜采用电热式控制间,也可采用自 力式温控阀和电动阀,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当采用分环路控制时,应在分水器或集水器处的各个分 支管上分别设置自动控制阀,控制各房间或区域的室内空气
(血度; 2当采用总体控制时,应在分水器或集水器总管上设置自 动控制阀,控制整个用户或区域的室内空气温度。 3.10.4当采用加热电缆辐射供暖时,每个独立加热电缆辐射供 暖环路对应的房间或区域应设置温控器。
赣03J001 建筑做法说明.pdf.10.5温控器设置及选型应符合下列规定:
1室温型温控器应设置在附近无散热体、周围无遮挡物、不 受风直吹、不受阳光直晒、通风干燥、周围无热源体、能正确反映 室内温度的位置,且不宜设在外墙上; 2在需要同时控制室温和限制地表面温度的场合,应采用 双温型温控器: 3当加热电缆辐射供暖系统仅负担一部分供暖负荷或作为 值班供暖时,可采用地温型温控器; 4·对开放大空间场所,室温型温控器应布置在所对应回路 的附近,当无法布置在所对应的回路附近时,可采用地温型温 控器; 5地温型温控器的传感器不应被家具、地毯等覆盖或遮挡: 宜布置在人员经常停留的位置且在加热部件之间; 6对浴室、带沐浴设备的卫生间、游泳池等潮湿区域,室温 型温控器的防护等级和设置位置应符合国家现行相关标准的要 求;当不能满足要求时,应采用地温型温控器; 7温控器的控制器设置高度宜距地面1.4m,或与照明开关 在同一水平线上。 3.10.6壁挂炉辐射供暖系统宜采用混水装置,并宜采用室内温 控、循环水泵及壁挂炉联动的整体控制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