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 50911-2013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监测技术规范(完整正版、清晰无水印).pdf

GB 50911-2013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监测技术规范(完整正版、清晰无水印).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25.8 M
标准类别:国家标准
资源ID:74135
免费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GB 50911-2013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监测技术规范(完整正版、清晰无水印).pdf简介: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 50911-2013)是中国国家标准,其全称为《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监测技术规程》。该规范主要针对城市轨道交通(如地铁、轻轨等)的建设过程中,对工程结构稳定性、安全性和耐久性进行监测的技术要求和方法进行了详细的规定。

GB 50911-2013涵盖了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的地质与岩土工程监测、结构健康监测、变形监测、环境监测等多个方面,包括监测点的布设、监测方法的选择、数据的采集、分析与解释,以及监测结果的报告与反馈等内容。它旨在确保轨道交通工程的建设质量和安全,预防和控制可能发生的工程问题,保障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稳定运行。

该规范适用于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的设计、施工、运营和维护等阶段,对于从事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相关工作的设计、施工、监理、监测和管理人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GB 50911-2013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监测技术规范(完整正版、清晰无水印).pdf部分内容预览:

5.1.1支护结构和周围岩土体监测点的布设位置和数量应相 施工工法、工程监测等级、地质条件及监测方法的要求等综合 定,并应满足反映监测对象实际状态、位移和内力变化规律, 分析监测对象安全状态的要求,

2支护结构监测应在支护结构设计计算的位移与内力最大

T/TAF 088-2021 网络关键设备安全通用检测方法.pdf部位、位移与内力变化最大部位及反映工程安全状态的关键部 等布设监测点。

5.1.3监测点布设时应设置监测断面,且监测断面的布设应

映监测对象的变化规律,以及不同监测对象之间的内在变化 程条件及规模进行确定

5.2.1明挖法和盖挖法的支护桩(墙)、边坡顶部水平位移和竖 向位移监测点布设应符合下列规定: 1监测点应沿基坑周边布设,且监测等级为一级、二级时, 布设间距宜为10m~20m;监测等级为三级时,布设间距宜为 20m~30m; 2基坑各边中间部位、阳角部位、深度变化部位、邻近建 (构)筑物及地下管线等重要环境部位、地质条件复杂部位等, 应布设监测点; 3对于出入口、风井等附属工程的基坑,每侧的监测点不 应少于1个; 4水平和竖向位移监测点宜为共用点,监测点应布设在支 护桩(墙)顶或基坑坡顶上。

5.2.1明挖法和盖挖法的支护桩(墙)、边坡顶部水平位移和竖

5.2.2明挖法和盖挖法的支护桩(墙)体水平位移监测点布设 应符合下列规定: 1监测点应沿基坑周边的桩(墙)体布设,且监测等级为 级、二级时,布设间距宜为20m~40m,监测等级为三级时, 布设间距宜为40m~50m; 2基坑各边中间部位、阳角部位及其他代表性部位的 (墙)体应布设监测点; 3监测点的布设位置宜与支护桩(墙)顶部水平位移和竖 可位移监测点处于同一监测断面。 5.2.3明挖法和盖挖法的支护桩(墙)结构应力监测断面及监 测点布设应符合下列规定: 1基坑各边中间部位、深度变化部位、桩(墙)体背后水 土压力较大部位、地面荷载较大或其他变形较大部位、受力条件 复杂部位等,应布设竖向监测断面; 2监测断面的布设位置与支护桩(墙)体水平位移监测点 宜共同组成监测断面; 3监测点的竖向间距应根据桩(墙)体的弯矩大小及土层 分布情况确定,且监测点竖向间距不宜大于5m,在弯矩最大处 应布设监测点。 5.2.4明挖法和盖挖法的立柱结构竖向位移、水平位移和结构 应力监测点布设应符合下列规定: 1竖向位移和水平位移的监测数量不应少于立柱总数量的 5%,且不应少于3根;当基底受承压水影响较大或采用逆作法 施工时,应增加监测数量; 2竖向位移和水平位移监测宜选择基坑中部、多根支撑交 汇处、地质条件复杂处的立柱: 3竖向位移和水平位移监测点宜布设在便于观测和保护的 立柱侧面上; 4水平位移监测点宜在立柱结构顶部、底部上下对应布设

5.2.4明挖法和盖挖法的立柱结构竖向位移、水平位移

应力监测点布设应符合下列规定

1竖向位移和水平位移的监测数量不应少于立柱总数量的 5%,且不应少于3根;当基底受承压水影响较大或采用逆作法 施工时,应增加监测数量; 2竖向位移和水平位移监测宜选择基坑中部、多根支撑交 汇处、地质条件复杂处的立柱: 3竖向位移和水平位移监测点宜布设在便于观测和保护的 立柱侧面上; 4水平位移监测点宜在立柱结构顶部、底部上下对应布设 并可在中部增加监测点;

5结构应力监测应选择受力较大的立柱,监测点宜布设在 各层支撑立柱的中间部位或立柱下部的1/3部位,并宜沿立柱周 边均匀布设4个监测点。 5.2.5明挖法和盖挖法的支撑轴力监测断面及监测点布设应符 合下列规定: 1支撑轴力监测宜选择基坑中部、阳角部位、深度变化部 位、支护结构受力条件复杂部位及在支撑系统中起控制作用的 支撑; 2支撑轴力监测应沿竖向布设监测断面,每层支撑均应布 设监测点; 3每层支撑的监测数量不宜少于每层支撑数量的10%,耳 不应少于3根; 4监测断面的布设位置与相近的支护桩(墙)体水平位移 监测点宜共同组成监测断面; 5采用轴力计监测时,监测点应布设在支撑的端部;采用 钢筋计或应变计监测时,可布设在支撑中部或两支点间1/3部 应,当支撑长度较大时也可布设在1/4点处,并应避开节点 位置。

1应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断面进行顶板应力监测; 2监测点宜布设在立柱或边桩与顶板的刚性连接部位和两 根立柱或边桩与立柱的跨中部位,每个监测点的纵横两个方向均 应进行监测。 5.2.7明挖法和盖挖法的锚杆拉力监测断面及监测点布设应符 合下列规定: 1锚杆拉力监测宜选择基坑各边中间部位、阳角部位、深 度变化部位、地质条件复杂部位及周边存在高大建(构)筑物部 位的锚杆; 2锚杆拉力监测应沿竖向布设监测断面,每层锚杆均应布 设监测点;

3每层锚杆的监测数量不应少于3根; 4每根锚杆上的监测点宜设置在锚头附近或受力有代表性 的位置; 5监测点的布设位置与支护桩(墙)体水平位移监测点宜 共同组成监测断面。 5.2.8明挖法和盖挖法的土钉拉力监测点布设应符合下列规定: 1土钉拉力监测宜选择基坑各边中间部位、阳角部位、深 度变化部位、地质条件复杂部位及周边存在高大建(构)筑物部 位的土钉; 2土钉拉力监测应沿竖向布设监测断面,每层土钉均应布 设监测点; 3每根土钉杆体上的监测点应设置在受力有代表性的位置 4监测点的布设位置与土钉墙顶水平位移监测点宜共同组 成监测断面。 5.2.9明挖法和盖挖法的周边地表沉降监测断面及监测点布设 应符合下列规定: 1沿平行基坑周边边线布设的地表沉降监测点不应少于2 排,且排距宜为3m~8m,第一排监测点距基坑边缘不宜大于 2m,每排监测点间距宜为10m20m; 2应根据基坑规模和周边环境条件,选择有代表性的部位 布设垂直于基坑边线的横向监测断面,每个横向监测断面监测点 的数量和布设位置应满足对基坑工程主要影响区和次要影响区的 控制,每侧监测点数量不宜少于5个: 3监测点及监测断面的布设位置宜与周边环境监测点布设 相结合。 5.2.10明挖法和盖挖法的竖井并壁支护结构净空收敛监测断面 及监测点布设应符合下列规定: 1沿竖向每3m~5m应布设一个监测断面; 2每个监测断面在竖并结构的长、短边中部应布设监测点 每全临测断而不产小于2多测线

3每层锚杆的监测数量不应少于3根; 4每根锚杆上的监测点宜设置在锚头附近或受力有代表性 的位置; 5监测点的布设位置与支护桩(墙)体水平位移监测点宜 共同组成监测断面。

5.2.10明挖法和盖挖法的竖井并壁支护结构净空收敛

及监测点布设应符合下列规定: 1沿竖向每3m~5m应布设一个监测断面; 2每个监测断面在竖并结构的长、短边中部应布设监测 每个监测断面不应少于2条测线,

下存在承压水时,宜适当增加监测点; 3回弹监测标志埋入基坑底面以下宜为20cm~30cm。 5.2.12F 明挖法和盖挖法的地下水位观测孔布设应符合下列 规定: 1地下水位观测孔应根据水文地质条件的复杂程度、降水 深度、降水的影响范围和周边环境保护要求,在降水区域及影响 范围内分别布设地下水位观测孔,观测孔数量应满足掌握降水区 域和影响范围内的地下水位动态变化的要求; 2当降水深度内存在2个及以上含水层时,应分层布设地 下水位观测孔; 3降水区靠近地表水体时,应在地表水体附近增设地下水 位观测孔

水平位移、土体分层竖向位移和孔隙水压力监测点布设,应 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的 规定。

5.3.1盾构管片结构竖向、水平位移和净空收敛监测断面及监

5.3.1盾构管片结构竖向尚、水平位移和净空收敛监测断面及监 测点布设应符合下列规定: 1在盾构始发与接收段、联络通道附近、左右线交登或邻 近段、小半径曲线段等区段应布设监测断面; 2存在地层偏压、围岩软硬不均、地下水位较高等地质条 件复杂区段应布设监测断面;

.3.1盾构管片结构签可、 测点布设应符合下列规定: 1在盾构始发与接收段、联络通道附近、左右线交登或邻 近段、小半径曲线段等区段应布设监测断面; 2存在地层偏压、围岩软硬不均、地下水位较高等地质条 件复杂区段应布设监测断面:

3下穿或邻近重要建(构)筑物、地下管线、河流湖泊等 周边环境条件复杂区段应布设监测断面; 4每个监测断面宜在拱顶、拱底、两侧拱腰处布设管片结 构净空收敛监测点,拱顶、拱底的净空收敛监测点可兼作竖向位 移监测点GB∕T 41030.1-2021 太阳能 集热器部件与材料 第1部分:真空集热管 耐久性与性能,两侧拱腰处的净空收敛监测点可兼作水平位移监 测点。

5.3.2盾构管片结构应力、管片围岩压力、管片连接螺栓应力

5.3.3盾构法隧道的周边地表沉降监测断面及监测点布

1监测点应沿盾构隧道轴线上方地表布设,且监测等级为 级时,监测点间距宜为5m~10m;监测等级为二级、三级时, 监测点间距宜为10m~30m,始发和接收段应适当增加监测点; 2应根据周边环境和地质条件布设垂直于隧道轴线的横向 监测断面,且监测等级为一级时,监测断面间距宜为50m~ 100m;监测等级为二级、三级时,间距宜为100m~150m; 3在始发和接收段、联络通道等部位及地质条件不良易产 生开挖面塌和地表过大变形的部位,应有横向监测断面控制: 4横向监测断面的监测点数量宜为7个~11个,且主要影 响区的监测点间距宜为3m5m,次要影响区的监测点间距宜为 5m~10m。 5.3.4盾构法隧道的周围土体深层水平位移和分层竖向位移监

1地层疏松、土洞、溶洞、破碎带等地质条件复杂地段, 软土、膨胀性岩土、湿陷性土等特殊性岩土地段,工程施工对岩 土体扰动较大或邻近重要建(构)筑物、地下管线等地段,应布 设监测孔及监测点; 2监测孔的位置和深度应根据工程需要确定【防城港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暂行规定》(拟稿),并应避免管 片背后注浆对监测孔的影响; 3土体分层竖向位移监测点宜布设在各层土的中部或界面 上,也可等间距布设。

1孔隙水压力监测宣选择在隧道管片结构受力和变形较大、 存在饱和软土和易产生液化的粉细砂土层等有代表性的部位进行 布设; 2竖向监测点宜在水压力变化影响深度范围内按土层分布 情况布设,竖向监测点间距宜为2m~5m,且数量不宜少于 3个。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