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湖州市海绵城市建设实施导则(试行)(湖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2016年11月).pdf简介:
湖州市海绵城市建设实施导则(试行)(湖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2016年11月).pdf部分内容预览:
微灌等措施。 (10)雨水回用系统供水管材应采用钢塑复合管、PE管或其他内壁防腐性 能好的给水管材。管材及接口应满足相关国家标准的要求,
6.2.12雨水系统监控
(1)雨水控制与利用系统应设置雨水监控设施,一般应设置外排水流量监 测、雨量监测设备以及雨水储存池、调节池的液位计等。 (2)雨水收集、处理和回用系统宜设置以下控制方式:自动控制、远程控 制、就地手动控制。 (3)自动控制弃流装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电动阀、计量装置宜就地分散设置,控制箱宜集中设置,并宜设在室内 2)应具有自动切换雨水弃流管道和收集管道的功能,并具有控制和调节弃 流间隔时间的功能。 3)流量控制式雨水弃流装置的流量计宜设在管径最小的管道上。 4)雨量控制式弃流装置的雨量计应有可靠的保护措施
6.3.1城市道路海绵性设计内容包括道路高程设计、绿化带设计、道路横断面设 计、海绵设施与常规排水系统衔接设计。 6.3.2当城市道路(车行道)径流雨水排入道路红线内、外绿地时,在低影响开 发设施前端,宜设置沉淀池(井)、弃流井(管)等设施,对进入绿地内的初期 雨水进行预处理或弃流,以减缓初期雨水对绿地环境及低影响开发设施的影响。 6.3.3城市道路低影响开发设施(海绵体)的选择应以因地制宜、经济有效、方 便易行为原则,在满足城市道路基本功能的前提下,达到相关规划(或上位依据 提出的低影响开发控制目标与指标要求。
的汇流与转输,经截污等预处理后引入道路红线内、外绿地(绿化带)内,并通 过设置在绿地内的雨水渗透、储存、调节等为主要功能的低影响开发设施(海绵 体)进行处理。 6.3.5城市道路海绵性设计应遵循以下流程:①工程场地现状及项目设计条件分 析;②确定项目低影响开发控制规划目标及指标要求;③海绵体方案设计;技术 选择与设施平面布置;汇水区雨水分析;海绵体水文、水力计算、土壤分析: 5项目海绵设施规模确定;③城市道路标准横断面竖向设计,绿地(绿化带)内 竖向设计;?项目方案比选、技术经济分析。 6.3.6新建道路应落实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LID)建设要求。道路设计应优化 道路横坡坡向、路面与道路绿化带及周边绿地的竖向关系等,便于路面径流雨水 汇入低影响开发设施。不同路面结构交接带及道路外侧宜设置绿化带,便于海绵 设施布置及路面雨水收集排放。 6.3.7现状道路改造时,应对人行道、绿化带进行海绵体改造。条件许可时,宜 对现状道路横断面优化设计。 6.3.8新建、改扩建城市道路设计车行道、人行道横坡应优先考虑坡向海绵体绿 地、绿化带。中央绿化带、侧分隔带宜设置涵水带,并设置溢水管道系统外排城 市管网。道路后退绿化带(非紧邻商业店面),可设置浅草沟涵水。滨河绿地带 应结合非硬质挡墙区域,设置浅草沟及过滤带,以净化初期雨水DB∕T 29-264-2019 天津市城市综合体建筑设计防火标准,自流入渗排河 6.3.9新建、改扩建城市道路海绵体形式:城市道路绿化带宜采用下沉绿地、生 物滞留设施、植草沟等设施。面积、宽度较大的绿化带、交通岛、渠化岛等区域 可依据实际情况采用雨水湿地、雨水花园、湿塘、调节塘、调节池等设施。植草 沟断面形式宜采用抛物线型、三角形或梯形;植草沟、下沉式绿地详见前述城市 绿地海绵化建设要求;周边雨水宜分散进入下沉式绿地,当集中进入时应在入口 处设置缓冲:当采用绿地入渗时可设置入渗池、入渗井等入渗设施增加入渗能力
6.3.10道路透水材质选用应满足以下规定
6.3.10道路透水材质选用应满足以下规定: (1)人行道、广场铺装材质宜选用透水铺装,同时铺装结构层也应采用透 水结构。人行道、自行车道、步行街、城市广场、停车场等轻型荷载路面的透水 甫装结构应满足小时降雨量45mm表面不产生径流的标准。透水铺装、路面的强 等功能性设计应满足有关标准规范的要求。结构层宜采用透水设计,以降低含 水线高度,避免虹吸现象导致面层潮化,生苔结冰,影响通行基本功能。位于公 园、景区等的城市道路非机动车道和机动车道可采用透水沥青路面或透水水泥混 锭土路面。透水铺装、透水路面设计应满足有关标准规范的要求。 (2)非机动车道路面宜优先选用透水混凝土、透水沥青材质。全透水路面 吉构设计时应特别考虑土基渗透性和荷载大小,必要时应在土基中设置排水盲沟 (管),排水盲沟(管)应与市政排水系统相连,并有防倒流措施。 (3)城市支路、住宅道路车行道在满足荷载使用要求的前提下,可选用透 水混凝土、透水沥青材质。 (4)城市十道、快速路主车道慎用透水面层。 (5)透水铺装路面结构应满足《透水水泥混凝土路面技术规程》CJJ/T135 《透水沥青路面技术规程》CJJ/T190、《透水砖路面技术规程》CJJ/T188、《透水 专铺装施工与验收规程》DB11/T686的相关规定。
6.3.11城市道路设计技术措施
(1)透水路面下渗排管、渗管(渠)时应采用透水土工布外包处理JC 937-2004 软式透水管,防止 管渠堵塞。 (2)大型立交绿地内宜采用下沉绿地、雨水湿地、雨水花园、湿塘、调节 塘、植草沟等设施。立交路段内的雨水应优先引导排入绿地内。 (3)城市高架路下应根据建设条件和水质监测情况设置雨水弃流、调蓄, 利用设施,如雨水桶、滞蓄池等。
(4)城市道路绿化带内低影响开发设施(如下沉绿地、雨水湿地、雨水花 园、湿塘、植草沟),应采取必要的防渗措施,防止雨水侵蚀路基;同时做好路 缘石开口的导流、消能等措施。 (5)低影响开发设施应通过溢流排放系统(雨水口、溢流井、渗管等)与 城市雨水管渠系统相衔接,保证上下游排水系统的顺畅。 (6)路面排水可利用道路及周边公共用地的地下空间设计调蓄设施。当红 线内绿地空间不足时,可由政府主管部门协调,将道路雨水引人道路红线外城市 录地内的低影响开发设施进行消纳。当红线内绿地空间充足时,也可利用红线内 低影响开发设施消纳红线外空间的部分雨水。 (7)在低影响开发设施的建设区域,城市雨水管渠和泵站的设计重现期 径流系数等设计参数应按《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中的相关标准执行 (8)城市道路经过或穿越水源保护区时,应在道路两侧或雨水管渠下游设 计雨水应急处理及储存设施。雨水应急处理及储存设施的设置,应具有截污与防 正事故情况下泄露的有毒有害化学物质进入水源保护地的功能,可采用地上式或 地下式。 (9)低影响开发设施内植物宜根据绿地竖向布置、水分条件、径流雨水水 页等进行选择,宜选择耐盐、耐淹、耐污等能力较强的本土植物。 (10)生物滞留带自上而下依次设置蓄水层、植被及种植土层、碎石垫层 防渗膜等。 (11)透水铺装 1)人行道采用透水性铺装,透水人行道可以提高降水资源的利用率,增加 城市可透水面积,加强地表与空气的热量和水分交换,同时与生物滞留设施相结 , 改善城市地表植物与土壤微生物的生存条件和调整生态平衡。 2)透水铺装种类:透水铺装按照面层材料不同可分为透水砖铺装、透水水
.1城市绿地与广场应在满足自身功能的基础上积极开展低影响开发建设,有 实相关规划提出的海绵城市控制目标与指标要求,成为推动海绵城市建设的
效落实相关规划提出的海绵城市控制目标与指标要求,成为推动海绵城市建设的 主体。
6.4.2绿地与厂场及其周边的径流经过有组织的江流与转输,在预处理后引入城 市绿地内的海绵设施,通过及时消纳径流雨水并衔接区域内的雨水管渠系统和超 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切实提高区域内涝防治能力。 6.4.3城市绿地与广场海绵性设计对象包括公园绿地、防护绿地及广场用地,
辅。 (2)防护绿地的海绵性措施选择应以入渗为主,净化为辅, (3)广场用地的海绵性措施选择应以入渗为主,调蓄为辅, (4)城市绿地与广场海绵性设计应遵循以下流程 1)依据上位规划明确项目的海绵性控制指标; 2)对用地范围内的现状和规划下垫面进行解析: 3)根据控制指标和下垫面解析结果,确定城市绿地内海绵措施的规模和雨 水利用总量。 6.4.5应在满足相关设计规范及自身功能条件下,按照因地制宜、经济有效、方 便易行的原则,将雨水处理设施与景观计相结合,选择适宜于城市绿地的海绵措 施及设施。城市广场的平面、竖向布局应综合考虑雨水的排放,并与城市雨水管 渠系统和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相衔接。大型广场可配备雨水调蓄池,收集到的 雨水可用于路面冲洗、绿化灌溉及景观水景营造等功能。 6.4.6应在满足相关设计规范及自身功能条件下,选择适宜于城市绿地的海绵措 施及设施,鼓励采用透水铺装、生物滞留设施、植草沟、生态树池等小型、分散 式低影响开发设施消纳自身径流雨水。 (1)透水铺装 1)城市绿地内的硬化地面应采用透水铺装入渗,根据土基透水性可采用半
对于含道路汇水区域的生物滞留设施应选用植草沟、沉淀池等对径流雨水进行预 处理。污染严重区域应设置初雨弃流设施,弃流量根据下垫面旱季污染物状况确 定。 5)防护绿地内的生物滞留设施应根据防护类型合理选用。港渠周边生物滞 留设施宜紧邻港渠分散布置,单个规模不宜过大,可不设置溢流设施;高压走廊 防护绿地内的生物滞留设施设置,应在符合相关设计规范的前提下谨慎选用。 (4)下沉式绿地 1)下沉式绿地应合理确定下沉深度和蓄水深度,应根据植物耐淹性能和士 壤渗透性能确定,一般为100~200mm。完善溢流设施设置,保障暴雨条件下的 益流排放,溢流口顶部标高一般应高于绿地50~100mm。当径流污染严重时,下 凹式绿地的雨水进水口应设置拦污设施。 2)下沉式绿地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①植物要求:应符合园林植物种植及园林绿化养护管理技术要求,宜选用 耐渍、耐淹、耐旱的乡土植物品种,避免植物受到长时间浸泡而影响正常生长 影响景观效果。 ②合理设置绿地下沉深度和溢流口,绿地内应设置溢流口(如渗井),保证 暴雨时径流的溢流排放,与硬化地面衔接区域应设有缓坡处理,与非透水铺装之 间应做防水处理。 3)公园及厂场用地宜选用下沉式绿地,但需与硬化地面、水体及溢流设施 相结合。 4)防护绿地应根据港渠、道路、高压走廊等不同防护用地类别,确定是否 采用下沉式绿地。改造项目应根据防护类型、现有植物品种等因素确定具体下沉 深度。 (5)排水植草沟:植草沟指种有植被的地表沟渠,可收集、输送和排放径
6.4.11应限制地下空间的过度开发,为雨水回补地下水提供渗透路径。 6.4.12根据设施水分条件、径流雨水水质、土壤渗透性能、城市气候特点等条 件合理选择耐淹、耐盐、耐污的乡土植物品种,
DB37∕T 5140-2019 水泥土插芯组合桩复合地基技术规程6.5.2城市水系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