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土地整治项目规划设计规范TDT1012-2016.pdf简介:
《土地整治项目规划设计规范TDT1012-2016》是中国关于土地整治项目规划设计的专业标准。TDT是 Technical Design and Technical Regulation 的缩写,即技术设计和技术规范。这个规范于2016年发布,其目的是为了规范和指导土地整治项目的规划设计工作,包括但不限于农田整理、土地复垦、土地开发、土地修复等。
该规范详细规定了土地整治项目的选址、规划设计原则、技术要求、工程设计内容、施工技术、质量控制、环境保护、生态修复等方面的要求和准则,旨在提高土地整治项目的科学性、合理性、经济性和可持续性,保障土地整治工作的有效实施和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
遵循这个规范,可以使土地整治项目的设计和实施更加规范,有利于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促进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及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土地整治项目规划设计规范TDT1012-2016.pdf部分内容预览:
安求: a 地形起伏小、土层厚的旱涝保收农田田面设计高程根据土方挖填量确定; b)以防涝为主的农田,田面设计高程应高于常年涝水位0.2m以上; c)地下水位较高的农田,田面设计高程应高于常年地下水位0.6m以上。 8.1.2.1.2滨海滩涂区耕作田块设计应降低地下水位,洗盐排涝,改良土壤,可采用挖沟垒田,培土整地 的方法。 8.1.2.2平原地区水稻田宜采用格田形式。格田设计应保证排灌畅通,灌排调控方便。水田区内格田 高宜为20cm~40cm埋顶宽宜为10cm~20cm
8.1.2.3.1水平梯田断面要素和工程量计算可按附录G执行。 8.1.2.3.2其他断面形式的梯田设计参照GB/T16453.1的规定执行。 8.1.2.3.3在易造成冲刷的土石山区,应就地取材修筑石坎;在土质黏性较好的区域,宜采用土坎;在土 质稳定性较差、易造成水土流失的地区,宜采用石坎、土石混合坎或植物坎。 8.1.2.3.4梯田田坎设计应遵循安全稳定、占地少、用工省的原则,因地制宜选用田坎材料。土质黏着 力愈小或田坎愈高,田坎外侧应愈缓。土坎高度不宜超过2m,石坎高度不宜超过3m,超出上述范围时, 应按土力学方法计算田坎稳定性
JC∕T 2363-2016 烧结保温砖和保温砌块成套生产设备通用技术条件8. 1. 2.4 其他田块
8.1.2.4.1台田设计应体现因地制宜的原则,盐碱化地区的田面设计高程应满足压盐排碱的要求。 8.1.2.4.2坂田和螃、冲田等可参照8.1.2.1的规定进行设计。岗洼田可参照8.1.2.2的规定进行 设计。
8. 1. 2. 5 土方计算
8.1.2.5.1田块土地平整需计算田块内部挖填、客土回填土方量、坎修筑和田块翻耕等工程量。 8.1.2.5.2.田块内部挖填土方量计算按TD/T1039的规定执行。地形虽有起伏但变化比较均匀、不太 复杂的地区宜采用散点法;平坦及高差不太大、地形比较平缓,且田块形状比较方正的地区宜采用方格网 法;高差变化、地形起伏较大及垂直挖深度较大,截面又不规则的地区宜采用截面法
8. 1. 2. 6 土方调配
8.1.2.6.2应合理划分施工区段,区段内挖填平衡,挖(填)方量与运距的乘积之和应最小。 8.1.2.6.3应考虑近期施工
8.1.3耕作层地力保持
8. 1.3. 1客土回填
8.1.3.1.1应根据土壤质地合理选择客土土源,位置宜接近项目区,理化性状和肥力应满足作物生长的 要求。 8.1.3.1.2回填后的田块耕作层厚度应满足6.2.3的要求,宜结合翻耕改良耕作层土壤质地
8. 1. 3. 2 表士保护
8.1.3.2.1土地平整或坡改梯时,应将表土层剥离,剥离厚度应根据耕作层厚度确定。 8.1.3.2.2应合理设置表土堆放,减少占地和运输成本。表土堆放周围应设临时排水沟。 8.1.3.2.3表土回填率不应低于90%。在水土流失区和风沙区宜苦盖表土。
8.1.3.2.1土地平整或坡改梯时,应将表土层剥离,剥离厚度应根据耕作层厚度确定。 8.1.3.2.2应合理设置表土堆放,减少占地和运输成本。表土堆放周围应设临时排水沟 8.1.3.2.3表土回填率不应低于90%。在水土流失区和风沙区宜苦盖表土。
,1.1应在项目区现有灌排设施的基础上,按规划分区拟定水源工程、灌排渠系和灌排建筑物的
和主要设计参数。 8.2.1.2根据地形地质、水文气象、施工方法、安全经济等条件,工程结构型式宜采用适合当地的定型设 计和装配式结构。 8.2.1.3应根据项目区地形、土壤、气象、水文与水文地质、作物种植以及社会经济条件、生产管理水平、 劳动力条件等,选择渠(管)道输水灌溉、喷灌、微灌等节水灌溉方式。 8.2.1.4采用明渠输水的灌溉工程应符合GB50288和GB/T50600等有关规定,采用管道输水的灌溉 工程应符合GB/T20203等有关规定。 8.2.1.5喷微灌工程系统宜由水源工程、首部枢纽、输配水管网、灌水器以及附属设备、附属建筑物等组 成。喷微灌管网应根据水源位置、地形、地块等情况分级,喷灌系统宜由干管、分干管和支管三级管道组 成,微灌管网宜由干管、分干管、支管和毛管四级组成,项目区面积大的可增设总干管、分支管等。管网应 配备必要的控制阀门、排水阀门以及管网安全设备,量测设备可根据需要安装,在地下管道的各阀门安装 处应设置闸阀井,在管道低洼处和管道末端应设置排水井。 8.2.1.6渠系建筑物设计应使水流流态稳定,水头损失小,满足渠系建筑物防裂、抗渗、抗震、抗冻涨的 需要。除应符合本规范的规定外,设计还应符合GB50288、GB/T50625、GB50003、SL482、SL191等国 家或行业的有关规定。 8.2.1.7水源工程及渠道、渠系建筑物等应设计安全警示标志或安全防护设施
8. 2. 2水源工程
8.2.2.1塘堰(坝)
8.2.2.1.1塘堰(坝)应设置坝体(塘埋)、放水建筑物、泄水建筑物等。 8.2.2.1.2塘堰(坝)容积应根据汇水面积、来水量、复蓄次数、灌溉需水量确定,设计蓄水位应根据蓄水 量、地形条件等计算确定。 8.2.2.1.3塘堰(坝)供水量宜按复蓄次数法、抗旱天数法、塘堰径流法计算,详见附录H。 8.2.2.1.4塘堰(坝)采用混凝土和砌石材料时应按SL319和SL25中的有关规定设计。 8.2.2.1.5塘堰(坝)采用土质材料时,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a)塘堰(坝)断面形式宜设计成梯形断面,塘堰(坝)高不宜超过10m。高度较低时,可采用均匀 土质坝;高度较高时,可采用黏土心(斜)墙坝,坝顶部厚度应大于0.8m,底部厚度应大于 2.0m。 b)塘堰(坝)高宜为3m~10m,顶宽宜为1.5m~3.0m,迎水坡比宜为1.0:1.5~1.0:3.0,背 水坡比宜为1.0:1.5~1.0:2.5。有通行要求的塘堰(坝),顶宽应符合6.4.3的规定。 c) 塘堰(坝)安全超高应取1.0m~1.5m。 d) 塘堰(坝)位于砂壤土基础时,应采取黏土夯实防渗、混凝土或铺设防渗土工布防渗措施。 e) 塘堰(坝)下游坝面应设置排水设施,应满足排水、反滤要求,保证渗透稳定。 8.2.2.1.6放、泄水建筑物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a) 放水建筑物应根据设计流量确定。放水建筑物上下游应与闸门柱和下游渠道衔接。采用放水 管(涵)时,管(涵)四周应做防渗处理。 b) 泄水建筑物应根据基础情况,需采用混凝土或浆砌石衬砌的,混凝土衬砌厚度不应小于20cm 浆砌石衬砌厚度不应小于30cm。
e)塘堰(坝)下游坝面应设置排水设施,应满足排水、反滤要求,保证渗透稳定。
a) 放水建筑物应根据设计流量确定。放水建筑物上下游应与闸门柱和下游渠道衔接。采用放水 管(涵)时,管(涵)四周应做防渗处理。 D 泄水建筑物应根据基础情况,需采用混凝土或浆砌石衬砌的,混凝土衬砌厚度不应小于20cm 浆砌石衬砌厚度不应小于30cm
8. 2. 2. 2小型拦河坝
8.2.2.2.1小型拦河坝(雍水坝或溢流坝)宜由坝体、防渗铺盖、消力池、海漫及防冲槽
可由上游护坡、翼墙、边墩、下游翼墙和护坡组成。取水口应与下游输水工程衔接。 8.2.2.2.2坝顶和下游部分宜做成溢流面,溢流面由顶部曲线段、下游面中间直线段和下部反弧段三部 分组成,反弧段尺寸主要由下游消能防冲要求确定。
8.2.2.2.3设计流量应取设计频率的天然洪峰流量。
a)取水工程需要引取河道枯水期全部流量时,坝顶高程等于取水工程设计水位加安全超高。 b)取水工程引取流量小于河道枯水期流量时,坝顶高程等于取水工程设计水位减去溢流水深 2.2.2.5溢流段长度可根据坝顶泄流量及单宽流量来确定,单宽流量由河床地质条件确定。
8. 2. 2. 3管并
2.2.3.1管并单并设计出水量、控制面积、井距、井数的确定应符合GB/T50625的规定,成井后 抽水试验,并应复核设计出水量、动水位等。计算详见附录I
8.2.2.3.2管井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a)井深应根据拟开采含水层(组、段)的埋深、厚度、地下水类型、水质、富水性及其出水能力等因素 综合确定。 b)井深大于150m时,宜采用钢管、钢筋混凝土管;井深小于150m时,宜采用混凝土管或塑料 管材。 c 沉淀管长度应根据含水层岩性和井深确定,松散地层时,浅井宜为2m~4m、深井宜为4m~8m; 基岩时,宜为2m~4m。 d)过滤器类型应根据含水层的性质选用,主要包括填砾过滤器和非填砾过滤器。 e 在均质含水层中设计过滤器,含水层厚度小于30m时,宜取含水层厚度或设计动水位以下含水 层厚度;含水层厚度大于30m时,宜根据含水层的富水性和设计出水量确定;非均质含水层中 的过滤器应安置在主要含水层部位,层状非均质含水层【三层】3264平米框架教学楼毕业设计(计算书、建筑、结构图),过滤器累计长度宜为30m,裂隙、溶洞 含水层,过滤器累计长度宜为30m~50m。 f 设计过滤管直径时,应根据设计出水量、过滤管长度、过滤管面层孔隙率和允许过滤管进水流速 确定。
8.2.2.4.1设计出水量、控制面积、井距的确定及结构设计应根据GB/T50625的规定执行。
8.2.2.4.1设计出水量、控制面积、并距的确定及结构设计应根据GB/T50625的规定执行。 8.2.2.4.2宜根据水文地质条件、施工条件、施工方法和当地建材等因素选择圆筒形、阶梯形和缩 颈形
8.2.2.4.3井深和井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a)井深应根据含水层岩性、厚度、地下水埋深、水位变幅和施工条件等因素确定,基岩中的大口井 宜将井底设在富水带下部。 b)井径应按水文地质条件、设计出水量、抽水设备、施工条件、施工方法和工程造价等因素确定。 3.2.2.4.4井筒壁厚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a)井筒材料强度等级:砖应大于MU7.5,砌石应大于MU20,混凝土应大于C10,钢筋混凝土的混
2.4.4井筒壁厚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a)井筒材料强度等级:砖应大于MU7.5,砌石应大于MU20,混凝土应大于C10,钢筋混凝土的混 凝土应大于C15,钢板应为碳素结构钢Q235。 b)并筒壁厚与配筋应根据设计井深、土压力、地下水埋深等条件通过结构计算确定
8. 2. 2. 5蓄水池
8.2.2.5.1蓄水池主要包括池体、沉砂池等DB22/T 2879-2018标准下载,有开散式和封闭式两种类
2.2.5.1蓄水池主要包括池体、沉砂池等,有开散式和封闭式两种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