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JJT-7-2017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CJJT-7-2017-城市工程地球物理探测标准.pdf简介:
"CJJT-7-2017"是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城市工程地球物理探测专业委员会发布的一项标准,全称为《城市工程地球物理探测技术规程》。这个标准主要针对城市工程中的地球物理探测活动,提供了一套科学、合理、规范的技术指导。
该标准涵盖了城市工程中常见的地质、环境、地下管线、建筑物结构等地质物理探测方法和程序,包括电法勘探、磁法勘探、重力勘探、地震勘探、地温探测等多种地球物理探测技术。其目的是为了保证探测工作的准确性、可靠性,防止因探测失误导致的工程安全事故,同时提高城市工程的施工效率和质量。
标准内容详细规定了探测前的准备工作、探测过程的操作规范、数据处理和解释方法,以及探测结果的报告和验收要求。它是城市工程地球物理探测活动的技术依据,对于规范行业行为,保障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顺利进行具有重要作用。
CJJT-7-2017-城市工程地球物理探测标准.pdf部分内容预览:
本标准第4.1.9条的规定
1成果图件应包括地电断面图、平面等值线图、平面剖面 图、部面地质解释图; 2解释应结合相关资料划分异常或异常带,推断异常性质, 确定异常的平面位置;根据相关资料条件,可推断异常的埋深、 规模。
岩溶、采空区和富水区,测定场地地下不同深度岩土厂 参数。
4.5.2电测深法应根据任务要求和工作条件别墅建筑全套施工图,按本标准附录B 选择装置形式。
4.5.3工作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4.5.3工作布置应符合下列
1测点间距应小于探测自标理深的一半,异常上的测点不 宜少于2个; 2同一电性单元的装置方向应保持不变。
电极距AB应满足资料解释的需要; 2测量电极距MN与相应的供电电极距AB可采用等比或 非等比形式,测量电极距MN与相应的供电电极距AB之比值 不应大于1/3; 3三极或联合测深中的无穷远极应位于测量偶极的中垂线 上,无穷远距离宜大于最大AO或A'O的5倍;因条件限制不 能垂直布设无穷远极时,应增大无穷远极距离,最远可增至供电 点与记录点间距AO或AO'的10倍; 4五极纵轴测深的供电极距L应大于2倍~3倍探测自标 的埋深,测量极距应为L/30~L/40。 4.5.5现场作业遇障碍物时,可在1/2线(点)简距的范围内 移动测线(点)。 4.5.6布置测站应远离高压线、变压器等大型电力设施。工作 电源、仪器应分开放置,仪器的绝缘电阻应大于2M2。 4.5.7现场工作时,供电导线与测量导线应分开敷设。 4.5.8测量电极宜使用不极化电极。当使用非不极化电极时 应在极化补偿稳定后升始观测。 4.5.9供电电极应垂直地面插人安置,当采用多电极供电时 电极应以接地点为中心呈环形或垂直放线方向线形对称布置,环 形半径或线形长度应小于AB/2的1/20。
4.5.10电测深法应现场即时计算视电阻率值,开草绘电测深曲 线图。完整的电测深曲线应符合下列规定: 1曲线首支应能追索出第一层渐近线; 2当以无穷大电阻率值的高阻电性层为底部电性标志层时 邮线尾支渐近线应呈45°上升; 3当以有限电阻率值电性层为底部电性标志层时,进入曲 线尾支渐近线应有明显的拐点。 4.5.11每天现场工作结束,应将原始记录妥善保管,并应进行 备份。 4.5.12质量检查与评价应符合本标准第4.1.8条、第4.1.9条 的规定。 4.5.13进行资料解释前,应对电测深曲线进行圆滑处理,首尾 支渐近线、王要电性标志层应反映明减。 4.5.14资料解释应在分析研究曲线类型、斜率、渐近线、极值 点、拐点、局部畸变点基础上,推断目标异常的性质、平面位 置、理深、规模。 4.5.15电测深法的成果图应主要包括电测深曲线、地电断面 []平 [] 2 2]
5.13进行资料解释前,应对电测深册线进行圆滑处理,首 渐近线、主要电性标志层应反映明显。
点、拐点、局部畸变点基硼上,推断目标异常的性质、 置、埋深、规模。
4.6.1高密度电阻率法可用于城市地质灾害调香、工程选址、 地下断层定位、地下水勘探、堤坝隐愚探测、地下污染范围的圈 定等。
4.6.2使用的仪器设备应符合下
1仪器应具有即时采集、显示功能,以及对电缆、电极接 地、系统状态和参数设置的监测功能;供电方式应为正负交变的 方波; 2多芯电缆应具有良好的导电和绝缘性能:芯线电阻不应 大于102/km,芯间绝缘电阻不应小于5MQ2/km; 3电极阵列的接插件应具有良好的弹性簧片和防水性能;
4.6.3工作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装置形式可根据任务要求和场地条件,按本标准附录B 选择; 2应根据分辨力要求,选定点距、线距,异常部位应加密 电极极距和隔离系数应根据探测自标的深度、规模确定,最大隔 离系数应便探测深度不小于自标理深: 3实施滚动观测时:每个排列伪部面底边应至少有1个数 据重合点;当底边出现2个点以上的空白区时,应在成果图中标 明或减小探测深度; 4测线两端的探测范围应处于选用装置的有效范围之内 则线两端超测区的长度不宜小于装置长度的1/3: 5同一排列的电极宜呈直线布置,电极位置与设计位置的 偏离浴跑极方向不宜大于该极距的1/10,沿垂直跑极方向偏离 不宜大于该极距的1/5.并应记录偏离的电极位置; 6改善硬化地面电极接地条件时,不得破损地面结构或地 下设施。
+.6.5数据采集应符合下列规定:
1现场应在极化稳定和建立恒稳电流场后,测试供电方波 周期和确定滤波器截止频率:遇强电于扰时,应加大供电电流提 高信噪比; 2复杂条件下,应采用两种不同装置形式观测,但不得相 互替代观测数据; 3每种装置观测的坏点数不应超过1%;意外中断恢复观 测时,重复观测点数不应少于2个; 4偶极装置及井间、三维观测时,应观测电压、电流值后 计算视电阻率值;远电极极距(B应大于50A; 5现场观测时,应记录排列位置,并应注明特殊环境因素。
4.6.7质量检查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可选择两层或两列进行重复观测: 2可采用相邻排列重合部分电极、采用同一供电测量方式, 通过散点观测检查异常点数据。 4.6.8资料处理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数据预处理时可进行数据平滑、滤波处理: 2 建立初始模型时,可采用伪剖面法、反投影法; 3反演成像时,应将正演获得的理论值与相应的实测值相 减获得残差值,再利用反演计算获得电阻率的分布: 4资料分析应符合下列规定: 1)部面分析时,应根据单个成像部面资料,分析确定出 剖面中的电性结构; 2)对比分析时,应根据不同成像部剖面资料对比,分析确 定部面中规模基本相同或相似的电性结构; 3)应在分析确定电性结构基础上,结合其他有关资料综 合推断电性异常。 4.6.9对于数据突变点、畸变点,可结合相邻测点数值进行 修正。 4.6.10地形校正时,除应对测点在断面中的位置进行归正外, 还应对观测数据进行装置系数修正。 4. 6. 11 绘制电阻率断面图应设置色标,同一场地的色标应 一致。 4.6.12对于具备地质资料的测段宜进行正演计算,获得其余测 段的解释依据资料。 4.6.13资料解释应符合下列规定: 1成果图应主要包括电阻率断面图、平面剖面图、平面部副 面地质解释图;
6.13资料解释应符合下列规
13资料解释应符合下列规定:
1成果图应主要包括电阻率断面图、平面剖面图、平面部 面地质解释图; 2有钻孔资料的测段,应结合地层电性资料对反演计算进 行约束; 3地质条件复杂时,可通过钻孔电阻率测试,校核高密度
阻率法测试结果; 4应结合其他相关资料,识别判定电阻率断面图的假异 6.14数据处理及成果解释,宜结合钻探或其他探测成果修 度转换系数或解释深度。
4.7.1激发极化法可用于探测地下金属埋设物、探测地下水、
1极化率测量分辨率应达到0.1%; 2 延时与积分的时间应可调GB∕T 14390-1993 工程陶瓷高温弯曲强度试验方法,且充允许相对误差为1.0%, 3 极化率叠加次数不应小于2,且可调; 4应具有占空比为1:1,供电周期为4s、8s、16s、32s的 标准供电制式; 5供电时间精度不应小于1.0%。 4.7.5工作布置与数据采集应符合下列规定: 1激发极化法可按电测深法、电部面法或充电法进行布置 量电极应使用不极化电极: 2现场宜采用短导线方式,并通过试验广解工作区域的激 电特征,确定供电周期、断电延时: 3工作时,宜采取减小供电极距、供电导线与测量导线分 离等措施; 4应采用供大电流激发,且供电电流变化不应大于5.0%; 5二次场的电位差值应大于 0.5mV;
6仪器的调零工作应在规定的供电时间内完成,不得延长; 7在计算取得视电阻率、视极化率基础上,应根据任务目 的不同,选择计算观测衰减度、视激发比、衰减时或偏离度等 参数; 8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应进行重复观测和检查观测: 1)断电后某一瞬间的二次场电位差小于0.5mV: 2)米用短导线方式直读视极化率时,二次正尚供电与反 供电所测出的视极化率的平均值之差:正常时超过 0.1%或十扰较严重时超过0.2%: 3)在观测读数的前后,发现有明显的十扰; 4)视激发比值大于或接近于衰减度值。 4.7.6重复观测检查数值的取舍应符合下列规定: 1参与算术平均值计算的一组视极化率值中,最大值与最 小值之差不得大于5.0%;参与算术平均值计算的组视激发比 值中,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不得大于7.0% 2误差超限的观测数据可舍去,但舍去数不应超过观测数 的10%:当出现超差过大的数据时,应停止观测,待查明原因 并经处理后方能继续工作。 4.7.7激发极化法在异常区可采用相对误差进行质量评价,在 背景区宜采用均方相对误差进行质量评价。观测参数的相对误 差、均方相对误差不得大于充许误差。 4.7.8资料处理与解释应符合下列规定: 1成果图应主要包括实际材料图、各参数等值线断面图 平面面图、测深用线、平面剖面地质解释图等; 2资料解释时应以电性异常为基础,结合其他有关资料做 出综合推断;找水时,可依据半衰时等多个参数的探测结果,评 价富水性。
6仪器的调零工作应在规定的供电时间内完成,不得延长; 7在计算取得视电阻率、视极化率基础上,应根据任务目 的不同,选择计算观测衰减度、视激发比、衰减时或偏离度等 参数; 8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应进行重复观测和检查观测: 1)断电后某一瞬间的二次场电位差小于0.5mV: 2)采用短导线方式直读视极化率时,二次正尚供电与反 司供电所测出的视极化率的平均值之差:正常时超过 0.1%或干扰较严重时超过0.2%; 3)在观测读数的前后,发现有明显的十扰: 4)视激发比值大于或接近于衰减度值。
4.7.6重复观测检查数值的取舍应符合下列规定:
1参与算术平均值计算的一组视极化率值中,最大值与最 小值之差不得大于5.0%;参与算术平均值计算的一组视激发比 值中,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不得大于7.0%; 2误差超限的观测数据可舍去,但舍去数不应超过观测数 的10%;当出现超差过大的数据时,应停止观测,待查明原因 并经处理后方能继续工作。 4.7.7激发极化法在异常区可采用相对误差进行质量评价,在 背景区宜采用均方相对误差进行质量评价。观测参数的相对误 差、均方相对误差不得大于充许误差。 4.7.8资料处理与解释应符合下列规定: 1成果图应主要包括实际材料图、各参数等值线断面图
DL/T 1100.6-2018 电力系统的时间同步系统 第6部分:监测规范8资料处理与解释应符合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