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B37/T 5206-2021 城市雨水控制利用系统监测及评价技术标准.pdf简介:
DB37/T 5206-2021 是中国山东省地方标准,全称为《城市雨水控制利用系统监测及评价技术标准》。这个标准主要针对城市雨水管理中的雨水控制利用系统进行详细的监测和评价,旨在提高城市雨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对传统水资源的压力,同时也有利于环境保护和城市可持续发展。
该标准可能包括的内容有:
1. 系统的监测内容:可能涵盖雨水收集、存储、处理、利用等各个环节的设备性能、运行状态、水质、水量、效率等指标的监测方法和要求。
2. 评价体系:可能包括雨水控制利用系统的整体功能、环境影响、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多个方面的评价标准和方法。
3. 数据采集和处理:规定了数据采集的频率、方式,以及数据处理和分析的方法,以确保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4. 管理和维护:提出了雨水控制利用系统的维护管理要求,包括定期检查、故障排查、维护保养等方面。
5. 安全和环境影响:强调了雨水控制利用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对环境和人员安全的保护措施。
总之,DB37/T 5206-2021 是一项重要的技术标准,对于推动城市雨水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可持续化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DB37/T 5206-2021 城市雨水控制利用系统监测及评价技术标准.pdf部分内容预览:
式中:C为场径流总量控制率,%;R为总降雨量,mm;D为总径 流深,mm。
1为了便于在执行本标准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 度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 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 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该这样做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该这样做的 用词: 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 4)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可以这样做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可”;反面词采用“不可”。 2条文中指明应按其他有关标准执行的写法为:“应符 合的规定”或“应按执行”
《海绵城市建设评价标准》GB/T51345 《城市排水防涝设施数据采集与维护技术规范》GB/T51187 《城镇污水水质检验方法标准》CJ/T51 《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HJ/T91 《水质采样方案设计技术规定》HJ495
《海绵城市建设评价标准》GB/T51345 《城市排水防涝设施数据采集与维护技术规范》GB/T51187 《城镇污水水质检验方法标准》CJ/T51 《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HJ/T91 《水质采样方案设计技术规定》HJ495
T/BJWSA 0010-2020 水域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建设规范.pdf城市雨水控制利用系统监测及评价
DB37/T5206—2021
住房城乡建设部备案号:J16715一2021
术语 30 基本规定· 31 监测· 33 评价 34
.0.1制定本标准的意义和目的
括河、湖、池塘、湿地等大然水体,也包括下凹绿地、雨水花园 等人工修建的可对雨水进行控制并加以利用的城市雨水控制利用 系统。雨水通过这些海绵体下渗、滞蓄、净化、回用,从而可有 效提高城市排水系统的标准,缓减城市内涝的压力。 《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通过海绵城市 建设,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将 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20%以上 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 达到目标要求。 2015年4月以来,国家先后公布两批中央财政支持海绵城 市建设试点。山东省2016年也启动海绵城市省级试点建设,确 保到2020年全省城市建成区25%以上的面积实现海绵城市改 造。因此为便于科学管理,特制定本标准以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保证海绵城市建设效果,规范城市雨水控制利用系统的监测和 评价。
1.0.2规定了本标准的适用范围。
传统城市开发建设模式下,建筑及交通用地需求急剧增大, 城市下垫面不透水比例持续显著增加,水的循环路径遭到破坏 城市水文特征发生变化,水生态、水环境和水资源等受到巨大影 响,灾害风险发生的频率增加。通过城市雨水控制利用系统建 设,构建水源涵养型城市生态下垫面,强化雨水径流管控,能最 大限度维持城市开发前后自然水文特征不变,修复水生态、保护 水环境、涵养水资源、提高城市防灾减灾能力。 传统做法过度依靠管网进行排水,切断了雨水的径流过程 使城市下垫面对雨水径流的滞蓄、渗透和净化的功能丧失,自然 的海绵体功能消失。城市雨水控制利用系统建设改变了传统的技 术路线和方法,充分发挥自然下垫面海绵体功能,既能缓解生 态、环境、资源的压力,又能通过灰绿结合,降低工程造价和运
维成本。 技术路线由传统的“末端治理”转为“源头减排、过程控 制、系统治理”;管控方法由传统的“快排”转为“渗、滞、 蓄、净、用、排”,通过控制雨水的径流冲击负荷和污染负荷 等,实现城市雨水控制利用系统建设的综合目标。
2.0.2雨水场径流总量控制率能够反映不同强度、类型场降雨
雨水控制利用系统雨水径流控制要求的建设项目或其包含的一个 或若干设施所服务的汇水范围
2.0.4城市水体包括但不限于城市排水系统的各类受纳力
2.0.5海绵城市表明城市可以像海绵一样具有“吸水”利
2.0.5海绵城市表明城市可以像海绵一样具有“吸水”和“释
水”功能,主要指城市能够截留和积蓄部分或很大部分的降水, 每绵城市要想实现这一功能,就需要大量的海绵体,而海绵体正 是指一个个吸水和释水的天然场地或者人工修建的设施(单 体),是海绵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原有或规划新建设的城 中河、池塘、湖泊,以及人工修建的屋顶绿化、透水铺装、下凹 式绿地、雨水收集利用设备等基础设施,具有对雨水的吸纳、蓄 滞和缓释作用,均是构成“海绵城市”这一块“大海绵”的海 绵体
3.0.1规定了城市雨水控制利用系统建设效果的评价原则和评 价结果。 城市雨水控制利用系统建设应以解决城市内涝、雨水资源流 失、水体黑臭等问题为突破口,优先选择城市积水内涝、水体污 梁等问题突出的排水或汇水区域,推进区域整体治理,逐步实现 “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可根 据积水点、污废水排水口和合流制溢流排水口上溯,科学划定排 水分区并制定城市雨水控制利用系统建设方案。 城市建成区面积以《中国城市统计年鉴》评价年的数据 为准。
3.0.2规定了项目实施有效性评价中监测项目的选择
为了节约评价成本和时间,提高评估效率,选择具有典型代 表性的项目进行监测评价,借此可以总结当地城市雨水控制利用 系统建设的典型做法,也为水文水力模型评价的参数率定与验证 提供数据支撑。 监测的典型项目类型主要包括建筑小区、道路、停车场及广 场、公园与防护绿地。其中DB3401/T 229-2021 住宅二次供水标准化泵房建设规范.pdf,所选建筑小区类监测项目宜涵盖居 住、商业和工业用地等用地类型。可在典型项目内选择对应汇水 范围明确,且进出水设施便于安装水量、水质监测设备的单项设 施进行监测。 典型监测项目的选择宜符合以下原则:(1对解决排水分区内 的积水、径流污染等问题具有较显著贡献:②项目采用的技术措 施和规模具有代表性;③管网资料齐全,对管网缺陷进行检测并 完成修复(如清淤等)工作。
水文特征具有丰水年、平水年、枯水年三个典型特征年份, 但其水文变化是以年为一个周期,故本标准要求进行至少一年的 连续监测。 城市雨水工程基于统计学意义上的城市水文进行设计,实际 降雨径流水量、水质的随机性与不确定性均很大,采用实际暴雨 或大量监测来评估工程设施的建设成效是不现实的,故采用现场 蓝测与水文模型模拟、图纸查阅和现场检查相结合的方法对城市 雨水控制利用系统建设效果进行综合评价
4.1.1规定了城市雨水控制利用系统建设的具体监测内容
城市雨水控制利用系统建设通过源头减排、过程控制和系统 冶理的方式较好地模拟自然水循环,维持和保护土地开发前的自 然水文状态,调节和改善城市雨水一径流关系,改善径流水质 从而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应结合数据监测和数值模拟方式 科学评估设施对项目、排水分区外排峰值流量、峰现时间、径流 本积、积水内涝的控制效果:渗滞设施表层土壤或人工介质渗透 能力、表层滞蓄空间的排空时间变化情况及对径流控制效果的影 问;监测年及各月的径流体积控制率、水量平衡分析;下垫面的 径流污染特征;设施及其对项目、排水分区径流污染的控制效果 EMC);水体水质的变化特征。 通过恢复自然径流过程,来实现城市雨水控制利用系统建设 的目标。监测主要包括监测点位、监测方案、监测方法和监测数 据采集与分析四部分内容,对径流体积、峰值流量、频率和水质 等进行科学有效的监测,是城市雨水控制利用系统监测的主要 内容。
4.2.1典型海绵体包括下沉绿地、透水铺装、植草沟
园等具有雨水调蓄功能的低影响开发设施,
【太原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02年)5.1.1规定了城市雨水控制利用系统建设的具体评价内容
3.城市水体环境质量 雨水径流污染是城市水体污染的主要污染源之一,通过城市 雨水控制利用系统建设措施对径流污染进行控制,一方面可以缓 解径流污染的压力,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从源头解决管网错接、混 接等雨污分流难的问题。 黑臭水体治理的技术路线:控源截污、内源治理、生态修 复、活水保质、长“制”久清,城市雨水控制利用系统建设在 控制径流污染与水质净化、岸线生态修复以及活水保质等方面都 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灰绿结合,有利于降低工程造价和运维 成本。 我国不同地区城市降雨特征、合流制管网运行情况、受纳水 本水环境容量、溢流污染本底情况等差异较大,合流制溢流污染 控制工程经验和数据积累尚不足,本标准在总结美国合流制溢流 污染控制经验做法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提出合流制溢流污 染控制标准。 美国以调蓄措施为主的合流制溢流污染控制标准主要为年均 溢流频次、年均溢流体积削减率;以处理措施为主的控制标准主 要为年均溢流污染物SS总量削减率与浓度排放限值、大肠杆菌 浓度排放限值等。美国多个州年均溢流频次控制标准为4~6次: 美国波特兰市年均SS总量削减率不低于70%,月均SS排放浓 度不超过45mg/L,西雅图市年均SS总量削减率不低于50%, 年均可沉降悬浮固体(settleablesolids)排放量不超过0.3mL/L h,月均大肠杆菌排放浓度不超过400CFU/100mL。我国南方某 城市雨水控制利用系统建设试点城市年均溢流频次控制标准为不 超过15次(控制前年均溢流频次为140次,削减率约为89%)。 除水体不黑臭的基本要求外,通过城市雨水控制利用系统建 设,水环境质量应有所改善,但对于雨大,总有极端暴雨导致的 合流制溢流污染及分流制径流污染发生,因此,本标准对上下游 断面水质变化的要求只针对早大。 4.项目实施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