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DHA503-2021 供热规划标准及条文说明.pdf

T/CDHA503-2021 供热规划标准及条文说明.pdf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41.9 M
标准类别:建筑标准
资源ID:66755
免费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和预览

T/CDHA503-2021 供热规划标准及条文说明.pdf简介:

"T/CDHA503-2021"似乎是一个标准编号,但是具体的"供热规划标准及条文说明"没有提供足够的信息。在中国,类似的编号可能对应于由某个标准化组织或政府部门发布的行业标准或规程,比如由中国城市规划协会或者住房城乡建设部等制定的城市供热规划相关标准。

这种标准通常会详细规定供热工程的设计、建设和运行要求,包括供热系统的规划布局、供热源选择、热源设备配置、供热管网设计、节能减排措施、环保要求等。条文说明则会对标准中的各项规定进行详细的解读和说明,帮助理解和执行标准。

如果你需要了解该标准的具体内容,建议直接查询相关标准化机构或政府部门的官方网站,或者联系标准的出版者获取详细资料。

T/CDHA503-2021 供热规划标准及条文说明.pdf部分内容预览:

5.2.13在确保安全和经济的前提下,可利用核电厂余热向周边 地区集中供热,或采用低温核供热方式。

地区集中供热,或采用低温核供热方式。

5.2.14乡村供热应符合下列规定

1周边附近有余热或县城附近或郊区的密集居住地GB 51022-2015 门式刚架轻型房屋钢结构技术规范,可以 采用集中供热方式; 2居住分散的乡村供热能源应优先采用本地可再生能源, 宜采用生物质、太阳能、空气源热泵等分户式供暖方式。

6.1.1供热热源规划应结合国家及当地的能源形势和相关规划, 科学合理、技术经济可行。 6.1.2供热热源规划采用的能源应稳定可靠,并应考虑能源消 耗总量和强度指标。 6.1.3供热热源规划应对水资源、能源供应及运输等外部条件 进行分析,并应落实热源选址。

5.2.1热电联产的供热能耗应使用拥分摊法进行分摊计算, 热能耗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AhwXQhw+AhsXQh +Ein Xce Qh +Qh

To Tws X ln Tbw To 入hs = 1

式中: CQ 热源能耗指标(燃料为燃煤或全部为电力: kgce/GJ,燃料为燃气:Nm/GJ),天然气参考热 值为35.6MJ/Nm3; 热源燃料消耗量(燃料为燃煤:kgce,燃料为燃 气:Nm3); Eim 热源耗电量(kWh);当热源为锅炉、水源热泵

表6.2.2建筑供暖热源能耗指标

3热电联产应采用热电协同方式。热电联产作为基本热源 承担的基本热负荷占供热区域最大热负荷的比例应符合下列

规定: 1 以供暖热负荷为主的供热系统,比例宜取0.5~0.7; 2 既有工业热负荷又有供暖热负荷的系统,比例宜取0.6~ 0.8; 3以工业热负荷为主的供热系统,且热负荷的李节峰谷差 及日峰谷差不大时,比例宜取0.8~0.9。 6.2.4采用热电联产供热时,供暖期的热电比应符合表6.2.4 的规定。

表6.2.4热电联产供热期热电比

6.2.5燃煤、燃气及生物质热电联产厂区用地规模/指标可按表 6.2.5的规定执行。

燃气及生物质热电联产厂区用地规机

内生产企业的正常运行为基础确定供热能力,并应充分利用工业 余热。

性。工业生产与供热需求无法同步时,供热系统应根据工业生产 情况配备蓄热设备或备用补充热源

4.1调峰热源容量应根据供热系统的安全性、经济性分析确 。调峰燃气热源宜采用分布式设置并靠近末端用户。 4.2供热锅炉房热源能耗指标应符合表6.4.2的规定

6.4.1调峰热源容量应根据供热系统的安全性、经济

6.4.2供热锅炉房热源能耗指标应符合表6.4.2的规定

6.4.2供热锅炉房热源能耗指标应符合表6.4.2的规定

表6.4.2供热锅炉房热源能耗指标

6.4.3锅炉房用地指标宜按表6.4.3的规定执行。

表6.4.3锅炉房用地指标

6.4.4供热锅炉的烟气余热应进行回收利用。

6.5 其他清洁热源

6.5.1污水源热泵的规模应根据污水处理量和周边地

5.1污水源热泵的规模应根据污水处理量和周边地区热负荷

需求确定,热泵机房的用地指标可按36m/MW执行。 6.5.2大型核能热电联产的供热规模应根据核电机组容量和周 边地区热负荷需求确定,同时应对核能利用安全进行审查评估, 电厂供热设施的用地指标可按表6.5.2的规定执行。

表6.5.2核能热电联产供热设施用地指标

6.5.3低温核供热应根据城市总体热负荷需求,进行模块化的 组合和建设,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低温核供热堆选址应综合考虑人口、安全、环境和经济 等因素,并应与人口集中居住区保持安全距离; 2低温核供热应作为区域供热基本热源

7.1热网介质和参数选取

7.1.1承担民用建筑物供暖、通风、空调及生活热水热负荷的 供热管网:供热介质应采用水:管网供、回水设计温度宜按下列 原则确定: 1以热电厂或大型区域锅炉房为热源时,设计供水温度可 取110℃~150℃,回水温度不应高于60℃; 2长输供热管网设计回水温度不应高于40℃; 3以小型区域锅炉房为热源时,设计供、回水温度可采用 用户室内供暖系统的设计温度; 4多热源联网运行的供热系统,各热源的设计供、回水温 度应一致。当区域锅炉房与热电厂联网运行时,宜按热电厂的 供、回水温度确定。 7.1.2同时承担生产工艺热负荷和供暖、通风、空调、生活热 水热负荷的供热管网,供热介质应按下列原则确定: 1当以水为供热介质能够满足生产工艺需要,且技术经济 合理时,供热介质应采用水; 2当供暖、通风、空调、生活热水热负荷为主要负荷,生 产工艺又必须采用蒸汽供热,经技术经济比较合理时,可采用水 和蒸汽两种供热介质; 3当生产工艺热负荷为主要负荷,且必须采用蒸汽供热时, 供热介质应采用蒸汽。

7.1.3蒸汽管网的设计参数应满足热用户生产工

求,蒸汽凝结水宜回收利用

7.2.1供热管网的布置应在国土空间规划的指导下,根据热负 荷分布、热源位置、其他管线及构筑物、水文、地质条件等因 素,经综合比较后确定。

1城镇道路上的供热管道应沿道路敷设,并宜敷设在车行 道以外,同一条管道宜沿道路的一侧敷设; 2供热管道应敷设在易于检修和维护的位置; 3供热管网选线时宜避开土质松软地区、地震断裂带、滑 坡危险地带以及高地下水位区等不利地段; 4供热管道宜避开多年生经济作物区和农田基本设施; 5供热管道应避开重要的军事设施、易燃易爆仓库、国家 重点文物保护区等。 7.2.3管道敷设方式应结合国土空间规划的要求,并应符合下 列规定

7.2.3管道敷设方式应结合国土空间规划的要求,并应符合下 列规定: 1城镇道路上和居住区内的供热管道应采用地下敷设。当 地下敷设困难时,可采用地上敷设,并应与环境相协调。

1城镇道路上和居住区内的供热管道应采用地下敷设。 地下敷设困难时,可采用地上敷设,并应与环境相协调。 2工业区的供热管道,宜采用地上敷设。 3供热管道地下敷设时,宜采用直理敷设。 4当城镇规划有地下综合管廊时,供热管道宜人廊敷设

7.3.1供热管网应进行稳态水力分析,确定供热主于管的管径 和热力站、中继泵站等设施的规模及位置。 7.3.2长输供热热水管网应进行动态水力分析,确定管网承压 和运行方式。

7.4.1中继泵站及隔压站的选址及规模除应依据水力

中继泵站及隔压站的选址及规模除应依据水力计算及水

压图的分析外,还应结合周边道路、供电、供水等外部市政配套 条件确定。

源情况、热网布局和系统水容量确定。集中补水站可与隔压站、 中继泵站、热力站等合并设置

表7.4.3中继泵站、隔压站用地规模

文,力日 先企: 1居住建筑区的热力站宜独立设置,公共建筑的热力站可 与建筑结合设置; 2热力站的供热范围不应超过本街区,单座热力站供热规 模不宜大于15万m; 3宜采用楼宇式热力站

7.4.6热力站用地规模可按表7.4.6的规定执行

表7.4.6热力站用地规模

8投资估算及社会经济效益分析

8.1.1规划建设项目工程量统计和建设投资估算应按国土空间 规划或详细规划的规划年限分阶段进行。 8.1.2投资估算范围应与规划确定的各项工程内容相一致,并 应包含热源、供热管网、中继泵站、热力站(隔压换热站)等。 8.1.3投资估算应按国家有关部门颁发的相关文件执行,可采 用估算指标、概算(综合)定额或类似工程的实际投资指标进行 编制。 8.1.4估算指标、概算指标应根据规划区域同期的设备、材料 的市场价格及费用进行测算,其他费用按国家及当地费用文件 计取。

8.1.4估算指标、概算指标应根据规划区域同期的设备、材 的市场价格及费用进行测算,其他费用按国家及当地费用文 计取。

8.2社会经济效益分析

8.2.1规划方案应进行社会、经济、节能、环境效益分析与 对比。 8.2.2社会经济效益分析应按国土空间规划或详细规划的规划 年限,分阶段进行,分析对比应以规划基准年的数据为基准。 8.2.3社会效益分析应阐述供热规划对实现国家和地方的社会 发展目标所产生的贡献和影响,包括对所在地居民收入、生活水 平、生活质量、居民就业等因素的影响,以及规划实施前后的节 能、环境效益。

发展目标所产生的贡献和影响,包括对所在地居民收入、生活 平、生活质量、居民就业等因素的影响,以及规划实施前后的 能、环境效益。

8.2.4经济效益分析应包括运行成本分析

经济效益分析应包括运行成本

DB43/T 1300-2017 智能检查井盖8.2.5节能效益分析应包含供热用能总量、单位供热面积用能

量、节能率、相对基准年的节能量等内容,并应分阶段计算规 实施后相对于现状主要供暖形式的年节标煤量。

.2.6 环境效益分析应根据当地土地资源、水资源、环境承奉

.2.6环境效益分析应根据当地土地资源、水资源、环境承载 进行分析,测算规划实施后的碳排放总量、污染物浓度及总 量,并应分析相对基准年的污染物减排量。

附录A供热规划编制内容

A.0.1国土空间总体规划阶段的供热规划应包括下列主要 内容: 1分析供热系统现状、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2依据地区空间规划确定的发展规模,预测地区热负荷和 年供热量; 3依据所在地空间规划(总体规划)、环境保护规划、能源 规划及能源资源条件,确定供热能源种类、热源发展原则和供热 方式; 4依据用地功能布局、热负荷分布,确定供热方式、供热 分区、供热热源规模和布局JG∕T 201-2007 建筑幕墙用钢索压管接头,包括热源种类、个数、容量和 布局; 5依据供热热源规模、布局以及供热负荷分布,确定热网 主十线及主要附属设施布局; 6依据所在地社会经济发展及环境承载力,分析社会效益 (节能减排效果): 7依据近期发展要求、环境治理要求以及供热系统改造要 求,确定近期建设重点项目及投资估算: 8实施保障措施。 A.0.2详细规划阶段的供热规划应包括下列主要内容: 1分析供热设施现状、特点以及存在问题; 2依据详细规划提出的技术经济指标,计算热负荷和年供 热量; 3依据总体规划确定供热方式; 4依据总体规划,结合详细规划用地布局,落实供热热源 规模、位置及用地;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