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T 1062-2021 社区生活圈规划技术指南.pdf

TD/T 1062-2021 社区生活圈规划技术指南.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16.9 M
标准类别:建筑标准
资源ID:66567
免费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TD/T 1062-2021 社区生活圈规划技术指南.pdf简介:

"TD/T 1062-2021" 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的一项技术指南,全称为《社区生活圈规划技术指南》。该指南主要针对社区生活圈的规划、设计和管理提供了科学的指导和规范,目的是为了提升社区的便利性、舒适性和活力,满足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促进社区的和谐发展。

社区生活圈,通常指的是以居民日常生活的基本需求为导向,包括商业、教育、医疗、文化、休闲、交通等设施和服务集中的区域。TD/T 1062-2021 提供了社区生活圈规划的总体原则、功能布局、设计标准、实施与评估等方面的具体要求,以及如何根据社区的实际情况,合理配置和优化各类设施,以提升社区居民的生活品质。

指南中可能涵盖的内容包括:社区设施的布局与配置,如商业综合体、学校、公园、公共交通设施等;社区环境的营造,如绿化、公共空间的设计;社区服务的提供,如社区管理、社区活动的组织等;以及如何通过科技手段提升社区管理效率和居民满意度等。

总的来说,TD/T 1062-2021 是一项旨在推动我国社区生活圈规划科学化、人性化的技术指导文件,对于提升社区居民的幸福感和生活便利性具有重要意义。

TD/T 1062-2021 社区生活圈规划技术指南.pdf部分内容预览: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 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50180—2018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

基础保障型服务要素basicindemnificatoryserviceelement 社区生活圈内保障居民日常生活基本需求的服务要素

TD/T 1062—2021

品质提升型服务要素promotingqualityserviceelement 在满足社区生活圈基本需求的基础上可提升居民生活品质的服务要素

特色引导型服务要素characteristicguidingserviceelement 社区生活圈内根据地方实际和地域特色JJF(吉) 96-2016 激光标线仪校准规范.pdf,促进居民生活多样化、特色化的创新型服务

特色引导型服务要素characteristicguidingserviceelement 社区生活圈内根据地方实际和地域特色,促进居民生活多样化、特色化的创新型服务要素

各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宜统筹各方力量,发挥“多规合一”优势,全面落实社区生活圈理念,落实国土 空间统一底图、统一标准、统一规划、统一平台的要求,以国土调查成果数据为工作基础,规范现状评估、 空间方案和行动计划制定、动态监测等工作程序,提高国土空间规划的编制实施质量,协同相关部门保障 社区生活圈有效实施。 不同层面社区生活圈规划的具体工作要求如下。 a)总体规划层面,以补齐服务要素短板、契合社会发展趋势为导向,市级国土空间规划宜充分对接 城市“多中心、网络化”的空间格局,提出城镇与乡村社区生活圈的发展目标、配置标准和布局要 求;县级国土空间规划宜突出乡村社区生活圈的发展要求和布局引导。 详细规划层面,可开展社区生活圈规划专题研究,明确不同社区生活圈的发展特点,全面查找问 题和制定对策,结合详细规划空间单元的划分,落实各类功能用地的布局及各类服务要素配置 的具体内容、规划要求和空间方案,形成行动任务

TD/T 10622021

c)专项规划层面,结合城市体 社区生活圈规划与相关专项规划的关系, 可从补短板、提品质、强特色等角度,对部分重点专项领域开展深入研究

可构建“15分钟、510分钟”两个社区生活圈层级。 a)15分钟层级。宜基于街道、镇社区行政管理边界,结合居民生活出行特点和实际需要,确定社 区生活圈范围,并接照出行安全和便利的原则,尽量避免城市主干路、河流、山体、铁路等对其造 成分割。该层级内配置面向全体城镇居民、内容丰富、规模适宜的各类服务要素。 510分钟层级。宜结合城镇居委社区服务范围,配置城镇居民日常使用,特别是面向老人、儿 童的各种服务要素。

5. 2.1基础保障型服务要素

在GB50180一2018基础上,完善社区服务、日常出行、生态休闲等方面基础保障型服务要素的配置 要求,并补充就业引导、住房改善、公共安全等方面的基础保障型服务要素。具体服务要素和空间配置要 求宜参照表A.1和表A.3选用。 基础保障型服务要素可包括下列内容。 a)夯实社区基础服务。按“15分钟、5~10分钟”两个层级,配置满足居民日常生活所需的健康管 理、为老服务、终身教育、文化活动、体育健身、商业服务、行政管理和其他设施。 b: 提供基层就业援助。依托15分钟社区生活圈配置社区就业服务中心,为就业困难人群提供职 业技能培训和信息共享,引导各类企业、公益组织等提供就业岗位。 保障基本居住需求。依托15分钟社区生活圈,根据本地住房保障政策,提供标准合理、规模适 宜的保障性住房;建设面向就业人群的租赁住房,商务社区、产业社区可适当提高比例。 d 倡导绿色低碳出行。依托15分钟社区生活圈,构建由城市道路、绿道、街巷、公共通道等组成的 高密度慢行网络,实现通畅顺达、尺度宜人,提升慢行安全性和舒适性;配置公交车站,并满足 500m服务半径范围全覆盖,其中人口密集地区宜满足300m服务半径范围全覆盖。 e)布局均衡休闲空间。按“15分钟、5~10分钟”两个层级配置公共绿地,并结合附属绿地挖潜,形 成大小结合、层次丰富、体现人文特色的休憩空间。 f 构建社区防灾体系。按“15分钟、510分钟”两个层级配置避难场所、应急通道和防灾设施,充 分利用现有资源,建立分级响应的空间转换方案,有效应对各类灾害

5. 2.2品质提升型服务要素

契合社区需求,提供高品质、多样化的社区服务,以及舒适的出行和休闲环境,重点配置社区服务、日 常出行和生态休闲等方面的品质提升型服务要素。具体服务要素和空间配置要求宜参照表A.2选用。 品质提升型服务要素可包括下列内容。 提供多元社区服务。根据社区类型及居民需求,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增加健康管理、为老服 务、终身教育、文化活动、体育健身、商业服务等品质提升型服务要素。 b)合理有序配置停车。系统灵活布局停车空间,鼓励采用开放配建停车、分时共享等方式提供停

TD/T 1062—2021

车空间,制定差异化的停车管理办法。 C 塑造宜人空间环境。依托各类公园绿地、附属绿地、绿道、小微公共空间等,构建覆盖均衡、点线 面相结合的绿色开放空间网络。多利用边角地建设口袋公园。根据活动类型和人群特征,设计 和营造尺度宜人的活动场地和丰富的活动设施,满足社区文化表演、小型展览与集市等活动 需求,

5.2.3特色引导型服务要素

特色引导型服务要素可根据下列导向配置。 a)打造具有附加功能的特色社区。适应社区发展导向,配置面向不同人群、体现创新性和多样化 的服务要素,不断探索、送代优化。如共享办公、居家办公等灵活就业和创新创业空间:提升素 养、陶冶性情的青少年活动设施;嵌人式、多功能的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定制化、特色化的健康管 理和养生保健设施;主题型、专业化的文化展示场馆和体育运动场馆等。 b)构建面尚未来的社区生活场景。运用智能化手段,改善服务要系的空间布局和服务效能

5.3.1.1空间结构

与“多中心、网络化、组团式”城市空间发展格局相衔接,加强社区生活圈与各级公共活动中心、交通 纽节点的功能融合和便捷联系,倡导TOD(公交导向型发展)导向,形成功能多元、集约紧凑、有机链 接、层次明晰的空间布局模式,

5. 3. 1. 2 要素布局

5.3.1.3共享使用

鼓励学校、单位附属设施等向社区开放共享、分时使用

5.3.1.4弹性适应

适应未来人口结构、生活方式与行为特征、技术条件等变化趋势,预留弹性发展空间

5. 3. 2. 1场所营造

TD/T 10622021

深人挖掘社区自然环境、历史风貌资源,注重文脉保护与传承,可植人人文、美学、艺术等元素。提升 街道、广场空间的舒适度与场所感,推进无障碍和老人、儿童友好型设计,配置充足的休憩、观赏、健身、照 明等设施。

5.3. 2. 2环境改善

制定服务要素的选址与建筑场地设计等精细化要求,鼓励绿色低碳技术的应用,促进生态绿化 化与景观优化。

可构建“乡集镇、村/组”两个社区生活圈层级,强化县域与乡村层面对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 统筹。 a) 乡集镇层级。宜依托乡集镇所在地,统筹布局满足乡村居民日常生活、生产需求的各类服务要 索,形成乡村社区生活圈的服务核心。县城可在完善自身服务要索配置的同时,强化综合服务 能力,实现对周边乡集镇的辐射。 b)村/组层级。宜依托行政村集中居民点或自然村/组,综合考虑乡村居民常用交通方式,按照15 min可达的空间尺度,配置满足就近使用需求的服务要素,并注重相邻村庄之间服务要素的错 位配置和共享使用。

保障乡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实现生产生活设施的便利化:有条件地区可结合实际情况

本公共服务水平,实现生产生活设施的便利化:有条件地区可结合实际情况,完善各类公

TD/T1062—2021

乡集镇层级的布局指引可包括如下方面。 a)倡导多元和谐的空间结构。科学把握不同类型乡集镇的发展规模、区位条件、资源票赋、建设阶 段等情况,协调产业、住宅、公共服务、生态环境、安全防灾等布局关系,形成尊重历史、融合自 然、适度集聚、有机联系的空间格局。 6 构建活力便捷的乡集镇中心。文化、体育、医疗、教育等服务要素宜邻近生活性街道、交通节点, 公园水系等布局,形成功能复合、便捷可达、环境宜人的乡集镇公共活动中心。

DB21/T 3284-2020 绿色建筑施工质量验收技术规程.pdf6.3. 2 村/组层级

村/组层级的布局指引可包括如下方面。 a 因地制宜布局村庄居民点。坚持节约集约用地原则,顺应村庄发展规律和传统肌理格局,合理 布局村庄居民点。居民点迁建和撤并应尊重民意,留住乡愁。 b 引导要素适度集聚。构建生活生产生态融合、服务要素适度集中、空间尺度舒适宜人的空间 格局,各类服务要素可结合乡村生产生活及出行休闲习惯统筹布局,围绕现状公共空间、公交 站点、特色公建、古树名木等打造乡村公共活动中心,作为居民日常活动、办事、交往的主要 场所。 弹性预留发展空间。为适应乡村地区产业发展和生活品质需求的变化,宜预留一定空间,使各 类服务要素功能、类型和规模有条件弹性转换

[6. 4. 1风貌影显

尊重山水格局,保育田林资源,推动生活、生产、生态等空间的环境整治,营造山水相依、林田交织、 然、淳朴整洁的乡村特色风貌。新建乡村建筑宜采用自然乡土的手法,在空间肌理、高度形态、色 屋顶立面等方面传承地方特色。

6. 4. 2 场所营造

融合传统文化,波取乡土元素,鼓励就地取材,营造具有本地特色的村落公共空间和村民交 增强乡村社区的归属感,

TD/T 10622021

立足地方实际GB 50684-2011 化学工业污水处理与回用设计规范,统筹经济能力和资源条件,结合居民需求,评估主要影响因索,差异化确定各类 素的内容和指标,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