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规范下载简介和预览
SJ∕Z 21572-2020 军用无线通信系统安全性设计指南.pdf简介:
"SJ∕Z 21572-2020 军用无线通信系统安全性设计指南",这是一个关于中国军用无线通信系统安全性设计的标准。"SJ"通常是中国标准的代号,"Z"代表推荐性国家标准,"21572-2020"则是标准的编号和发布年份。这个标准主要为军用无线通信系统的安全设计提供了指导,旨在确保这些系统的安全性,包括信息传输的加密、抗干扰、抗窃听、系统完整性保护等方面。
它涵盖了无线通信系统的安全架构设计、密码学应用、网络安全控制、物理安全措施、以及安全管理体系等多个方面,以满足军用通信的高保密性和可靠性要求。具体可能包括但不限于数据加密算法的选择、安全协议的实施、系统漏洞的识别与修复、安全审计与监控等。
这个标准对于保障军事情报通信、指挥调度等关键信息系统的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是推动我国军用无线通信技术发展和安全防护的重要规范。
SJ∕Z 21572-2020 军用无线通信系统安全性设计指南.pdf部分内容预览:
5. 2. 2 定量要求
PA 事故率或事故概率的数值,单位为次每单位时间或百分率(%); Ps 安全概率的数值,不发生事故概率; NA 事故总次数的数值,包括由于装备或设备故障、人为因素及环境因素等造成的事故的总次数; NT 寿命单位总数的数值,表示装备总使用持续期的度量,如工作小时、任务次数。
事故概率的数值,单位为次每单位时间或百分率(%); Ps 安全概率的数值,不发生事故概率; NA 事故总次数的数值,包括由于装备或设备故障、人为因素及环境因素等造成的事故的总次数 NT 寿命单位总数的数值,表示装备总使用持续期的度量,如工作小时、任务次数。
GB∕T 3810.10-200陶瓷砖试验方法 第10部分湿膨胀的测定SJ/7 215722020
开展安全性设计的基本原则: a 坚持安全第一的原则,在各种方案选择及因素权衡时,应将安全性设计放在首位,以确保人员, 设备、设施和工作场区安全 b) 遵循预防为主、早期投入的指导方针,在研制早期尽可能开展系统安全性工作,以降低系统中 危险发生的数量及其风险,通过及时、有效、经济的方式将安全性融合到产品设计中去。
SJ/Z215722020
SJ/7 215722020
6.1.1确定要求的原则和依据
6.1.2指标要求分解
SJ/Z215722020
系统中设备有操作使用要求的,安装应符合人机工程学要求。使工作人员在操作、保养、 维护、修理或调整过程中避免出现危险; 系统中各设备应有接地装置,设备应可靠接地,防止漏电伤人; 5 设备外壳不应有尖锐棱角; 6) 应提出关于环境危险的防护要求,确保人员执行任务全过程的安全和健康; 7 应采取措施消除或控制系统试验中可能发生的各种危险,保证系统试验过程中人员安全; 8) 系统设施应提供避难场所或安全出口,并与危险源隔离; 系统设施内应采取有效的防火措施,失火时,具有迅速灭火并恢复系统设施内环境的能力, 确保人员安全; 10)对系统设计可能隐含的危险,应在装调、使用、维护和修理说明书给出报警和注意事项, 并在可能的危险零部件、 器材、设备和设施上标出醒目的标记和警示,使人员、设备安全 得到保护。 设备安全要求: 过载、 防过热防漏电、防电压过压、防过流设计,确保使用安介 应对电源等可能导致安全性事故的硬件部件实施保障性设计,设计亢余备件,当某个部件 出现故障时, 不应影响系统保持持续运行; 3) 应对饺备进行热交 散热措施应进行保障性设计 供备 用散热装置,确 保出现故障时能肩动名 备用系统保持系统的持续运行: 4) 零 部件 5) 立对电源、 信号线 天线入口采取屏 教 波和防雷措施: 6) 插座接头应有防误插设计,具有 的插 警示标 7 设备的设计应尽 量减补 少恶尘环境 度 噪 声、毒气 加速度 振动、冲击 线等) 所导致的危险
6. 1.2. 2 定量指标分解
SJ/Z 215722020
6.2.2系统危险分析(SHA)
SJ/Z 215722020
6.2.3使用和保障危险分析(0&SHA)
6.3.1风险评价方法
危险可能性等级给出了发生危险的可能程度的定性度量,其规定见表1。对于具体的设备,应明 定经常、很可能、偶然、很少、极少及总体的大小,其定义应得到用户的认可。
SJ/Z 215722020
6.3.4风险评价指数
表3风险评价指数矩阵
6.3.5风险接受准则
有了风险评价指数,还需要制定风险
6.4确定安全性设计准则
SJ/Z 215722020
任进行危险识别和风险评价后,应完善初步制定的安全性设计准则,并经过评审确定,作为设计 依据提供给设计人员。确定安全性设计准则的依据一般包括: a) 系统的安全性定性、定量要求; b 系统的类型,重要程度及使用特点; 合同规定引用的有关法规、条例、规范、标准、手册等提出的安全性设计要求或准则,如GJB/Z 99—1997、GJB/Z900A—2012、GJB219B—2005、GJB367A—2001等; d 系统危险识别、危险的风险评价结果; e 相似通信系统的安全性设计准则和已有的安全性设计实践经验
SJ/7215722020
SJ/Z215722020
[6. 5. 2. 2 系统供电安全设讯
系统中电源分系统及设备供电应采用过压 a)一次电源隔离设计:除另有要求外,设备上应该有能够把设备同供电电源各极完全断开的开关; b)1 保护措施:电源分系统应采用过压欠压、过流、漏电及极性反接保护装置,采用保护装置后 应不影响系统的正常工作; 交流供电时,交流电源的零线不允许与设备的机壳、地线相连接; 根据系统的复杂程度,应设置总的或分级的过载和短路保护装置,当出现故障时,保护装置应 能将故障部分与相应的供电电源断开; e 在所有可能由于过电压、过电流、泄露电流或类似作用发生危险的地方,应留有足够的电气间 隙、爬电距离以及电流通路; 电源分系统的接通、断开和控制,应保证有最大限度的安全性,应有防误接通、误断开措施, 手动控制要保证操作运动的作用清楚明了,必要时可辅以提示性文字和图形符号; 名 安装于箱体内的设备,直接使用载体的电源供电时,应该通过熔断器与该电源连接; h) 系统的供电在结构上一般应该有避免极性接反的措施。电池的正负极应该有防止短路的措施, 用三相交流电源供电的设备,应该有避免相序接错的措施; 1 设备的信号预埋线与动力线应分开布置; 设备的电源输入端和机壳之间(电源开关处于接通位置)有绝缘要求的外部带电端子与机壳之 间的绝缘电阻在正常大气条件下应不小于100M2,在潮湿环境下应不小于2M2; k) 电源的接通、断开和控制,应保证有最大限度的安全性,应有防误接通、误断开措施,手动控 制要保证操作运动的作用清楚明了,必要时可辅以提示性文字和图形符号; 电压为70V~500V交流有效值或直流的所有触点、接点或类似装置,应有防止维修人员偶然 接触的防护措施; m) 电压超过500V的部位,不允许裸露,应有妥善的绝缘、密封措施; n) 具有1000V以上高压的分机,原则上应设置安全门开关; 对工作电压高于1000V而未采取其他防护措施的组件应加防护罩,并加设安全联锁装置,保 证外罩开启时,立即断电; 高压电路中的电容器两端,应有放电开关、放电棒或其他措施,使电容器能迅速放电至安全电 压,为防止介质极化恢复过程再次产生高压,放电电路应能联接到高压线路上持续放电; 应配有防护器材和专用防护工具,其耐压强度不应低于所触及电压的2.5倍。
JJF(吉) 84-2015 行星式水泥胶砂搅拌机校准规范.pdf6.5.2.3系统防雷击设讯
SJ/Z 215722020
6.5.2.4系统设备防静电设计
静电放电可能造成电气、电子元器件损坏,使系统产生危险,可采取的措施有: a 装有键盘、控制板、手动控制器或键锁的系统的设计应使人员产生的静电逸散到基板,绕过对 静电敏感的元器件; 6 防静电地线不得接在电源零线上,应单独接在地线汇集点; 防静电工作区的环境相对湿度应控制在40%~70%范围内为宜; 在不影响设备实时性要求的情况下,应采取由大电阻和大电容(至少100pF)组成的RC网络作 为双极性器件的输入,以减少静电放电的影响; e 双极型器件设计应避免在静电放电下在PN结耗尽区出现高瞬态能量密度,对于关键元件应采 用串联电阻来限制静电放电电流或利用并联元件分流; 电接地的连接线应有足够的机械强度和化学稳定性,防静电地面应采用导电橡胶与接地导体粘 接,接触面积应不小于10cm²; g 接地母线截面积应不小于25mm²,支线截面积应不小于16mm²,设备和工作台的接地线应采 用截面积不小于10mm²的多股铜质导线。
6.5.2.5系统设备热设讯
在任意的工作条件下和有人值守的地方,设备的暴露部件(包括机壳),在坏境温度为25℃的条件 下,其温度应不超过60℃,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正面板操作控制装置的温度不能超过49℃。在系统设 计过程中,可采取的防高温热设计措施有: a 设备应有良好的热设计,保证设备在规定的高温条件下工作时,全部装置、部件、器件的工作 温度不超过允许值。 b 设备工作产生高温高热时易损的装置、部件或器件,应有过热告警和保护装置,在温度超过允 许值发生告警,或停止工作或降低工作量。 为防止过热和过冷对人员伤害,可在设备和人员之间设置隔热层或辐射屏蔽。对于散热器等释 放热量的地方,贴上警告标志。 d) 对于设备中易发热的元器件设置散热器,对发热大的功放模块和电源分系统进行热设计仿真, 从设计上保证把设备产生的热量迅速散发出去。 e) 有强迫冷却措施的设备,应装设联锁机构,保证冷却系统启动后,设备方可工作。 f 便携通信收发终端可采用经济可靠的自然冷却,采用大热耗电子元器件贴装机箱壁面,利用金 属的良好导热性进行散热,并加散热肋片,增加换热面积来提高机壳与外界的换热能力。 g) 工作时产生的温升,不得降低设备和载体的各项安全性能指标。 h 对于机载通信设备,由于飞行高度、温度变化很大,采用直接强迫空气冷却的设备易被潮气所 充塞,应把设备与冷却空气隔离开,或采用间接冷却。 1 车载无线通信设备应装在抗恶劣环境条件的外壳内。可采用的热设计措施有:将热量传至对流 表面的内部低热阻导热冷却路径上,能限制和引导上升气流并能遮雨、雪、沙尘等的百叶窗、 垂直肋片式扩展表面和外表面的热反射涂覆层。 J 对于舰载无线通信设备,应避免在空气的露点温度以下工作,以免水气冷凝造成电气短路、点 化学腐蚀等。密封式机箱的强迫风冷系统,一般在内部应设有空气循环系统,外表面常用空气 一淡水换热器。装在露天甲板及杆上的设备,应加装防水外壳,其外表面由自然对流冷却。 k)固定通信台站设计应考虑高温条件下的散热能力以及电源、空调、通信设备等超负荷运行及老 化造成的安全问题。
SJ/Z 215722020
【冀】J16J163:FR复合保温墙板建筑构造(带书签)6.5.2.6系统设备机械安全设计
a) 兼作电气和机械连接的螺钉,应安装牢固防止松动,当机械连接松动在电气上可能造成危害时 电气连接应与机械连接分开; 6) 重要的或会引起严重后果的启动开关(按钮、旋钮),应有误碰装置; C 机柜内的插箱应有限位和紧固装置,且在推拉时应不损伤连接电缆; d) 设备结构和选材应合理,外壳和构件应有足够的刚度和机械强度; e)机柜插箱、电路插板、插头、插座等应有防误装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