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SJ∕Z 21570-2020 军用无线通信系统维修性设计指南.pdf简介:
"SJ∕Z 21570-2020 军用无线通信系统维修性设计指南"是中国军方制定的一份技术标准,主要用于规范和指导军用无线通信系统的维修性设计。这份标准可能涵盖了系统的可维护性、可修复性、可检测性、可替换性、可预测性等多方面的设计要求,以确保军用通信系统的高效运行和在复杂环境下的可靠性能。
它可能包括设计原则、维修性评估方法、故障隔离与诊断、维修工作流程、备件管理、维修人员培训等方面的内容。通过遵循此标准,可以提高系统的维修效率,降低维护成本,同时增强系统的战场生存能力。
然而,由于具体的细节和内容并未公开,对于详细的指导内容,你可能需要查阅该标准的全文或者咨询相关领域的专家。
SJ∕Z 21570-2020 军用无线通信系统维修性设计指南.pdf部分内容预览:
类:背负/便携式通信设备 没备和固定式通信设备,这些设备通过不同形式组成
线通信系统维修性设计原!
SJ/Z 215702020
a 遵循预防为主、早期投入的方针GB∕T 18968-2003 墙体材料术语,应把预防、发现和纠正设计、制造等方面的维修性缺陷作为 维修工作重点; b) 遵照GJB368B一2009和有效工程经验,通过规范化的工程途径开展维修性设计; 根据系统功能、使用环境和装载平台等因素合理划分LRU,确保基层级维修的简便、快速; d 维修性设计应与可靠性设计、测试性设计、保障性和安全性设计统一规划,协调进行; e 开展通用化、系列化、组合化设计,降低维修的复杂程度和维修人员要求,减少维修差错,减 少维修停用时间和维修费用
图2维修性设计一般流程
SJ/Z 215702020
b) 建立框图模型。功能层次图反映系统各功能层次的物理划分,是维修性分配和预计的输入 修流程图反映维修活动及其接口关系。 C 确定系统参数并建立数学模型。
SJ/Z 215702020
维修流程图是对应维修 系统一般根据维修方案统 基层级维修流程图。 某型无线通信系统的功能层次框图、LRU划分以及维修流程图的示例参见附录A
某型无线通信系统的功能层次框图、LRU划分以及维修流程图的示例参见附录A。
6.2.4维修性数学模型
式中: M. 系统平均修复时间: n 系统中可更换单元的数量; i 第个可更换单元的故障率: M. 第个可更换单元的平均修复时间
ZaAM. M. E.M
维修性分配的目的是将系统的维 的依据。维修性分配一般应具有以下输入: a)系统的维修性定量要求; 系统的功能层次及其可靠性分配或预计的结果(如故障率); C 系统的工作环境、结构特点和维修方案,包括可达性、可更换性、调整性、故障诊断和隔离方 法等。 维修性分配的输出是系统满足规定维修性要求的分配结果,即分配到系统各LRU的维修性指标,必 要时还应根据用户的要求说明分配的原则、分配方法的选择理由等
始阶段进行维修性分配,并在设计过程中对分 配进行反复修正,使系统各功能层次的维修性定量要求协调一致
维修性分配一般遵循以下原则
维修性分配是一个重复迭代的过程,如图3所示,一般步骤如下: a)明确系统的维修性分配参数M。。 b)绘制系统的功能层次框图,确定系统LRU明细。 确定适用的分配方法将系统的设计指标初步分配到各LRU。 1 按公式(1)计算分配后的系统平均修复时间M。,分析和检查分配后的M。是否与M相一致 (即M。≤M,如果结果不能满足要求,则可采取如下方法调整各LRU的M分配值: 1)通过改进可靠性设计降低LRU的故障率入
2)通过改进可达性或采用模块化设计等减少修复性维修时间, 确认分配结果。
SJ/7 215702020
6.3.5.2利用相似产品维修性数据分配法
该方法利用相似系统的维修性数据进行分配, 作为新研制或改进系统的维修性分配依据。一般步骤 下: a) 确定维修性设计指标M。 b 收集相似系统的维修时间数据并进行数据处理,得到相似系统的平均修复时间M。及其第计 可更换单元的平均修复时间M; c)按公式(2)计算第个可更换单元的的分配值M
SJ/Z 215702020
6.3.5.3按故障率分配法
Men MaM. M
该方法适用于已分配了可靠性指标或已有可靠性预计值的系统。一般分配步骤如下: a)确定维修性设计指标M。; b)确定第个可更换单元的故障率入; c)按公式(3)计算系统的平均故障率元:
元一一系统的平均故障率。 d)按公式(4)计算第i个可更换单元的的分配值M
6.3.5.4按故障率和设计特性的综合加权分配法
组成设备复杂性、可测试性、可达性等 具体设计方法已确定时,可采用按故障率和设计特性的综合加权分配法。该方法将复杂性、可测试性、 可达性、可更换性、可调整性、维修环境等因素转化为加权因子(可参考GJB/Z57一1994的附录B并结 合系统的设计特性确定加权因子及其取值范围),按照故障率与设计特性的加权因子进行分配。一般步 聚如下: a)分析系统的设计特性,确定第个可更换单元的加权因子Kj; b)按公式(5)计算第个可更换单元的加权因子之和K:
K—第i个可更换单元的加权因子之和; 系统第个可更换单元的加权因子数量 Ki—第i个可更换单元的第项加权因子。 c)确定第个可更换单元的故障率,按公
K一一第个可更换单元的加权因子之和; 系统第个可更换单元的加权因子数量; 一第个可更换单元的第/项加权因子。 c)确定第i个可更换单元的故障率入,按公式(6)计算平均故障率元:
d)按公式(7)计算加权因子平均值K:
K一一加权因子平均值。 e)按公式(8)计算第个可更换单元的修复时间加权系数B
B, = K/ a.K
一第个可更换单元的修复时间加权系数。 f)按公式(9)计算第i个可更换单元的平均修复时间M
SJ/Z215702020
用该方法进行分配时,需清楚系统的设计特性。该方法中的加权因子是从各因素对维修性指标的 向来考虑的。对维修时间影响越不利的因素,其K,就越大,
6.4.5维修性预计方法
6.4.5维修性预计方法
SJ/7 215702020
表2维修性预计方法比较
6.4.5.2单元对比预计法
该方法适用于方案阶段的早期预计。在设计初期缺少可靠性、维修性信息时,若已知系统中某一可 更换单元的修复时间或维修频率,其他可更换单元可以此为基准,通过与基准可更换单元比较维修复杂 度,预计相关指标。预计步骤如下: a)确定系统包含的可更换单元: b)按公式(10)计算第个可更换单元的相对故障率系数k
式中: K——第个可更换单元的相对故障率系数; 入0———基准可更换单元的故障率。
一第个可更换单元的相对故障率系数;
he 第个可更换单元的相对维修时间系数; 取值1~4,分别对应检测隔离故障、拆卸、装配、检验四项活动; 第个可更换单元的第项维修活动时间与基准可更换单元相应时间的比值; 10/ 基准可更换单元的第/项维修活动时间占总维修时间的比值; 第个可更换单元的第/项维修活动时间; 基准可更换单元的第/项维修活动时间。 d)按公式(13)计算系统平均修复时间的预计值:
《铅酸蓄电池用极板 GB/T23636-2017》式中: 基准可更换单元的平均修复时间
和公式(12)计算第个可更换单元的相对维修时间
MeroE"hak, hk
6.4.5.3功能层次预计法
SJ/Z 215702020
在详细设计阶段,掌握系统功能层次并确定了可更换单元明细、诊断方案、修复方法、安装方法及 检验等维修性设计细节时,可采用功能层次预计法。 按公式(14)预计系统平均修复时间M,:
Mam———第个可更换单元完成一次修复性维修所需时间。
6.4.5.4时间累计预计法
GB/T 18442.4-2019标准下载6.5.2故障模式及影响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