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规范下载简介和预览
JTGT F60-2009 公路隧道施工技术细则(第二部分).pdf简介:
JTGT F60-2009是中国交通行业标准中的公路隧道施工技术细则,第二部分具体指的是关于公路隧道施工的详细操作规程和质量控制要求。这份技术细则针对的是公路隧道的设计、施工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包括隧道的开挖方法、支护结构、通风与排水、地质灾害预防、混凝土施工、钢筋工程、机电安装、安全防护等方面。
F60-2009的内容旨在规范公路隧道的施工行为,保证隧道建设的质量、安全和效率,以确保隧道的结构稳定,使用寿命长,同时满足行车舒适度和环境保护的要求。它是公路隧道建设者、设计者、监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重要参考依据,对于公路隧道工程的施工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规范性。
JTGT F60-2009 公路隧道施工技术细则(第二部分).pdf部分内容预览:
7.6.10一股情况下,作为复合式衬砌的二次模筑混凝土衬砌不承受围岩压力,应 围岩和初期支护变形基本稳定后进行。当围岩条件差,变形较大、不稳定时,并出现明 流变特性时,二次衬砌承受因围岩流变产生的压力和松散压力,须根据设计要求加强 期支护并及早施作仰拱和二次衬砌。
7.7.1设计上多在软岩及膨胀性围岩地段设仰拱,应先于拱墙尽早施工完成,并一定 要超前施工,及时封闭仰拱是保持洞室稳定的关键,此类工程教训顾多。
7.2为确保底板整体稳定宜来用一次灌注混凝土成型工艺。当底板混凝主半辅浇 ,应做好接缝处防水处理,
建标 150-2011 国家检察官学院分院建设标准.pdf8小净距隧道及连拱隧道
8.1.4及时施作初期支护,及时封闭成环,是控制围岩变形的有效手段,对控制 柱(墙)变形尤为重要。
8.1.5 1由于施工现场工作空间有限,销杆应分成多段加工.采用连接套进行连接安设。 因此,在锚杆制作过程中应充分考虑不同位置处锚杆安设空间大小,以便正确确定锚杆 分段长度。锚杆两端应预加工长度大于30cm的螺纹,并配备相应尺寸的垫板及螺幅。 播入孔内一端的螺纹段杆体应用塑料膜包裹,以保护螺纹不被砂浆粘结。垫板及螺帽必 须满足预加应力强度要求。
2钻孔的布置应符合设计要求,一般为从左洞右侧拱腰到右侧墙脚处,对应于右洞 应从左侧拱腰到左侧墙脚处。 3安装注浆管时,在注浆管孔口处用胶泥与麻丝缠绕,使之与钻孔孔壁充分挤压塞 紧,实现注浆管的止浆和固定,在胶泥凝固到有足够强度后方可注浆。注浆结束后及时 对注浆效果进行检查,如未达到设计要求时,必须补充注浆。注浆机具设备应性能良好, 操作应简便.并应满足使用的要求。 4错杆固定端和张拉端沿纵向间隔成排布置,在同一截面上简隔进行张拉,以避免 生局部压应力集中现象。
8.2.1本条主要根据连拱隧道的工程特点给出了连拱隧道的施工原则。由于连拱隧 道跨度较大,结构复杂,开挖与支护交错进行,使得围岩应力变化和支护荷载转换变得 为复杂,因此应根据围岩条件、工程规模、支护类型和施工方法等选择监控量测项目。 8.2.2无论是直中墙还是曲中墙的双连拱隧道,目前的开挖方法均分为两大类:一是 以按两个独立单洞考虑的开挖法,另一类则是先挖导洞再修建中墙的开挖法,目前国内 绝大多数双连拱隧道的设计与施工都是按照先挖导洞修建中墙考的连拱结构。在具 体的工程运用中开挖的实际步骤有多有少、开挖的先后顺序不一,开挖方法可分成四小 突,分别为“中导洞一双侧壁三导洞开挖法”、“中导洞一正洞台阶开挖法”“中导洞一两 侧下导洞开挖法”和先左洞后右洞开控法”
9.1.1近年来,已进行了大量的监控量测工作,取得了较大的成效,但仍存在许多问 题。例如:在施工中量测计划脱离实际,不按设计要求编制量测计划,计划不落实,量测 作用不明显等。为使监控量测充分发挥技术经济效益,首先应根据设计要求,并结合隧 道的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支护类型和参数、施工方法以及所确定的量测自的等进 行编制切实可行的量测计划,并在施工中认真组织实施。 现场量测计划的主要内容包括:量测项自、测点布置、量测仪器,量测频率、数据处 理及反馈、量测人员组织等;同时应考虑量测费用的经济性,并注意与施工的进程相 适应。
9.1.2监控量测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围岩稳定性、支护结构承载能力和安全性信息 定初期支护补强及二次衬砌合理的施作时间,为在施工中调整围岩级别、变更设计方 及参数、优化施工方案及施工工艺提供依据,直接为设计和施工管理服务。
9.1.3隧道工程属于地下隐蔽工程,施工中有可能出现实际的地质条件与设计时 所考的地质条件不一致等不可预见的因素,这就需要及时根据监控量测的数据修正 设计参数和调整施工措施:另外,监控量测数据也是评价隧道施工对周边环境如建(构) 筑物等影响的主要依据之一。为确保监控量测的准确性,应由专业人员开展监控量测 工作。
9.1.4自前.对同一物理量测试手段和方法较多,仪器价格、测试方法和费用相差 大,在实际操作中,应根据监测的目的、内容及精度要求,选择简单适用、稳定可靠、操 方便量程合理的测送仪器
9.1.5公路隧道的设计,常以工程类比法为主,并以现场监控量测进行工程实际检验 和修正。因此监测、施工、设计单位必须紧密配合,共同研究,才能完成设计的全过程。 施工信息包括施工观察、现场地质调查和现场监控量测等内容。施工信息是隧道开 挖后围岩稳定性的动态反映,也是修正设计的依据,必须对反馈的信息作全面分析,最后 大能确认或修改设计参数。
9.2.1洞内、外状态观察对掌握围岩动态和支护结构工作状况非常重要,特别是在 不良地质条件下更是确保施工安全和工程质量的必不可少的措施。洞内、外观察和量 测结果一起分析、对于优化设计方案、调整施工参数及科学地进行施工组织和管理十分 重要
9.2.2在地下工程测试中,位移量测(包括收敛量测)是最有意义和最常用的项月。 它具有稳定可靠、简便经济等特点,测试成果可直接指导施工、验证设计,评价围岩和初 期支护的稳定性。由于周迈位移量测、拱项下沉量测较其他量测项目实用,并便于推厂 应用,因此将这两项测试项目列为必测项目。 洞口、浅理隧道或隧道浅理段,多位土质或软弱围。一般将会产生较大的地表 下沉。为了评判隧道的围岩稳定性和支护效果,地表下沉量测尤为重要,是必不可少 的必测项目。另外,地面有建(构)筑物,对地表沉降控制要求严时,也应进行地表下沉 测,
.2.3量测部位和测点布置的条文说明如
a)1条水平测线示例:b)2条水平测线示例:c)3条测线示例:d)6条测线示包
a)已个测点时:b)五个测点时:c)七个测点的
9.2.4实践证明,当坑道开挖后.岩体固有结构被破坏,块体间阻力削弱而变形松弛, 亢道围岩应力重分布,坑道周边径向应力被释放,围岩内形成塑性区,一方面使应力不 可围岩深部转移,另一方面又不断地向隧道方向变形并逐渐解除塑性区的应力。这种向 避道方向的变形,一般在爆破后24h内发展较快,而围岩开挖初始阶段的变形动态数据 又在全部变形过程占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要求测点应尽快安装、并在下一循环爆破前 获得初读数。 为使初读数能较真实的反陕变形值,因此要求测点位置距开挖面不应超过2m
9.3量测数据处理与应用
9.3.1隧道现场监控量测应成立专门量测小组,量测组是由较熟悉量测工作、地质工 作、隧道的设计和施工工作的3~5人组成。若量测项目较多,技术难度比较大,可适当增 加人员。量测组除负责日常测试工作外,应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量测结果及意见建议。 由于有的测点的埋设需要作业台架,有的还需要打钻孔等作业,因此测点的埋设施 工队必须给子配合
9.3.2现场监控量测与隧道施工作业易发生干扰,因此两者必须紧密配合,相互 ,创造条件,提供方便,按量测计划认真组织实施。施工单位不应以任何理由中断
脱明图9.3.31测试费型曲线
回归分析是对一系列具有内在规律的测试数据进行处理,通过处理和计算得到两个 变量之间的陋数式关系。用这个函数式做出的街线能代表测试数据的散点分布,并能拍 算出因变量的极限值。 采用回归分析时,测试数据散点分布规律,可选用下列之一函数式关系: (1)对数函数.例如:
.3.4围岩稳定性判断的方法很多,主要有理论分析法、数值计算和经验类比方法 采用监控量测的结果进行判断是直观和有效的方法,在施工中给予高度重视
9.3.4围岩稳定性判断的方法很多,主要有理论分析法、数值计算和经验类比方法
1根据最大位移值来判断
在隧道开挖过程中,如果隧道的实测最大位移超过极限位移,隧道很可能发生失稳 不。事实上,由于隧道及地下工程地质条件、环境条件、开挖方式、支护形式复杂多变DB62/T25-3103-2015 公路隧道防火涂料施工质量验收规程.pdf,
极限位移的精确确定是十分困难的,因此采用实测最大位移和极限位移比较就难以操 作。一般情况下,设计图纸或有关规范给出了隧道初期支护的预留变形量,为了确保围 岩和初期支护不侵人二次衬砌空间,并保证二次衬砌以后,隧道建筑限界准确,可将隧道 的设计预留变形量作为极限位移进行控制。同时,设计预留变形量应根据前期的监测成 果,在施工过程中不断修正。表9.3.4位移等级管理表中以2/3极限位移作为施T管理 控制标准的上限,是从预留补强空间,确保施工安全角度考虑的
作。一般情况下,设计图纸或有关规范给出了隧道初期支护的预留变形量,为了确保围 岩和初期支护不侵人二次衬砌空间,并保证二次衬砌以后,隧道建筑限界准确,可将隧道 的设计预留变形量作为极限位移进行控制。同时,设计预留变形量应根据前期的监测成 果,在施工过程中不断修正。表9.3.4位移等级管理表中以2/3极限位移作为施管理 控制标准的上限,是从预留补强空间,确保施工安全角度考虑的。 2根据位移变化速率判断 通过国内下坑、金家岩、大瑶山、军都山、云台山、五指山、圆梁山等儿十座隧道的位 移观测表明:变形速率是由大变小的递减过程,变形附程曲线可分为三个阶段: (1)变形急剧增长阶段:变形速率大于1.0mmVdl时; (2)变形缓慢增长阶段:变形速率~0.2mm/cl时 (3)基本稳定阶段:变形速率小于0.2mm/d时。 上述变形速率标准是针对一般隧道净空变形和拱顶下沉量测,对于高地应力、岩溶 胀性、挤压性围岩等、应根据具体情况制定专门标准进行判定。 3根据位移速率变化超势来判断 由于岩体的流变特性,岩体破坏前变形时程曲线可分为三个阶段: (1)基本稳定区:主娶标志为位移速率逐渐下降,即: du d =0,表明围岩向不稳定状态发展,需发出警 d 告,加强支护系统。 d (3)破坏区:位移速率逐渐增大,即 >0,表明闹岩进人危险状态,必须立即停止 小 施T.采取有效手段,控制其变形
2根据位移变化速率判断
3根据位移速率变化超势来判断
9.3.5将量测资料列入峻工文件,是为隧道的施工积累资料,为其他类似工程设计 工提供依据JGJ 67-1989 办公建筑设计规范,并为运营管理服务
9.3.5将量测资料列入峻工文件,是为隧道的施工积累资料,为其他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