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4/T 4052-2021 预应力数控张拉工程施工技术规程.pdf

DB34/T 4052-2021 预应力数控张拉工程施工技术规程.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4.9 M
标准类别:建筑标准
资源ID:64648
免费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B34/T 4052-2021 预应力数控张拉工程施工技术规程.pdf简介:

DB34/T 4052-2021 是中国安徽省的一项地方标准,名为《预应力数控张拉工程施工技术规程》,它主要针对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施工中的一种关键工艺——数控张拉进行了详细的规定和指导。预应力混凝土是一种通过在混凝土浇筑前预先施加应力,以提高结构承载能力和耐久性的施工方法。

数控张拉,即采用计算机控制的张拉技术,是现代预应力施工中的重要环节。它通过精确控制张拉力的大小和速度,以保证预应力筋的均匀受力,提高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施工精度和质量。DB34/T 4052-2021标准旨在规范和指导这项技术的操作流程,包括设备的选择、操作方法、张拉控制参数设定、张拉后的养护等方面,以确保施工过程的安全、有效和质量可控。

总的来说,这个标准为预应力数控张拉施工提供了一套完整的操作规程,适用于各类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建设,对于保证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DB34/T 4052-2021 预应力数控张拉工程施工技术规程.pdf部分内容预览:

5.2体外预应力束的布置和构造要求

5.2.1体外预应力束布置应使结构对称受力,并符合下列规定: 1矩形、I型或1字形截面梁,体外预应力束应布置在梁 腹板的两侧;箱形截面梁,体外预应力束应对称布置在梁腹板 的内侧; 2体外预应力束的束形宜与荷载标准组合工况下的弯矩 图相匹配,可选用直线、双折线或多折线等布置方式。

5.2.2体外预应力束在每个转向块处的弯折转角不应大于

力束与鞍座的接触长度由设计计算确定。用于制作体外预应 力束的钢绞线JGJ120-2012《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pdf,应按偏斜拉伸试验方法确定其力学性能

表5.2.2转向块鞍座处最小曲率半径

5.2.3不可更换的体外预应力束,在锚固端和转向块处与结 构相连的固定套管可与束体外套管合并为同一套管。对可整 体更换的体外预应力束,在锚固端和转向块处,体外预应力束 套管应与结构相连的鞍座套管分离且相对独立;对单根更换的 体外预应力束,预应力筋与外套管应能分离。

5.2.4混凝土梁加固用体外预应力束的锚固端构造可采用下

1采用钢板箍或钢构件直接将预应力传至框架柱上; 2采用钢垫板先将预应力传至端横梁,再由端横梁传至 框架柱上;必要时可在端横梁内侧粘贴钢板并在其上焊圆钢, 使体外预应力束由斜向转为水平向

5.2.5混凝土梁加固用体外预应力束的转向块构造可采月

1梁底部横向设置双悬臂的短钢梁,并在钢梁底焊有圆 钢或带有圆弧曲面的转向垫块; 2梁两侧的次梁底部设置半圆形U形钢卡

锚垫板和管壁加劲肋、半球形钢壳体等形式。体外预应力束弯 折处宜设置鞍座,在鞍座出口处应形成圆滑过渡,

附件上应设置灌浆孔或排气孔。灌浆孔的孔位及孔径应符合 灌浆工艺的要求。

5.3.1体外预应力束外套管的安装应保证连接平滑和完全密 闭防水,束体线形和安装误差应符合设计要求,在穿束过程中 应防止束体护套受到机械损伤

闭防水,束体线形和安装误差应符合设计要求,在穿束过程中 应防止束体护套受到机械损伤。 5.3.2体外预应力束的张拉顺序应符合设计规定,张拉时应 保证结构或构件对称均匀受力,避免发生侧向弯曲或失稳,宜 采用同步张拉方式。在加固工程中,若体外预应力束的张拉力 较小,也可采取横向张拉或机械调节方式

5.3.2体外预应力束的张拉顺序应符合设计规定,引

保证结构或构件对称均匀受力,避免发生侧向弯曲或失稳,宜 采用同步张拉方式。在加固工程中,若体外预应力束的张拉力 较小,也可采取横向张拉或机械调节方式。

1刚性外套管,应具有可靠的防腐蚀性能,并应进行定期 检查,确保防腐措施的有效性; 2高密度聚乙烯等塑料外套管,应保证长期使用的耐老 化性能,必要时进行更换

5.3.4体外预应力束的锚具应设置全密封防护罩,对不要求

更换的体外预应力束,可在防护罩内灌注水泥浆或其他防腐蚀 材料;对可更换的体外预应力束应保留必要的预应力筋长度, 在防护罩内灌注油脂或其他可清洗的防腐蚀材料。当体外预 应力束有防火要求时,应按设计要求采取可靠的防火措施。体 外预应力束防护完成后,应按设计要求安装固定减振装置,

65.1.1采用数控张拉技术的预应力钢结构施工除应符合本规

6.1.1采用数控张拉技术的预应力钢结构施工除应符合本规 程的要求外,尚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索结构技术规程》JG 257的规定要求,

6.1.2数控张拉施工前对运至现场的厅

求和相关标准对其品种、规格、外观、数量、相关质量文件进行 验收,包括检查索体包装外观、核对出厂合格证、铭牌以及产品 质量保证书、检测报告等。数控张拉施工前应对拉索锚固的索 端节点安装质量、位置坐标、几何尺寸等进行检查验收。

性加强对结构的变形和索力进行监测

则,边张拉边旋紧调节装置,保证张拉过程中拉索与端节点 始终有效连接,避免由于张拉工装和机具的失常或操作失误引 发安全事故

控制为主的原则。对结构重要部位宜进行索力和变形双控。 拉索数控张拉时可直接用数控千斤顶及控制主机监控拉索的 张拉力,也可用安装在索头处的测力传感器或其他测力装置同 步监控拉索的张拉力。

6.1.6数控张拉可采取超张拉措施弥补拉索调节装置中螺牙

间隙引起的预应力损失。超张拉值应根据调节装置的旋紧方 式和拉索长度等综合确定

间隙引起的预应力损失。超张拉值应根据调节装置的旋

6.1.7张弦梁、张弦拱、张弦桁架的拉索数控张拉应满足下列

1在钢结构拼装完成拉索安装到位后,进行拉索预紧 预紧力宜取初始态索力的10%~20%; 2数控张拉过程中应采取保证结构的平面外稳定的措施; 3张弦结构拉索张拉时宜使用滑动支座,以释放对下部 支撑结构的推力; 4对索力有对称要求的单元,可采用数控多机同步张拉。 6.1.8索力、结构位移调整完成后,钢绞线拉索夹片式锚具应 采取防松措施,使夹片在低应力动载下不松动。对钢丝拉索索 端的铸锚连接螺纹、钢拉杆拉索索端的锚固螺纹,应检查螺纹 咬合丝扣数量和螺母外侧丝扣长度是否满足设计要求,并应在 螺纹上加装防松装置。 6.1.9索力宜采用压力传感器或频率式索力仪进行测量,压 力传感器用于拉索张拉阶段索力的测定,频率式索力仪用于已 完成张拉的拉索索力测定。拉索索力实测值与理论计算值误 差应不超过10%,且符合设计要求。 6.1.10张拉完成后,应对监测结果进行分析,并与仿真计算值 和设计要求进行比较,超过充许偏差时应查明原因并加以修 正。对于大型复杂预应力钢结构,当部分监测结果超过设计规 定时,应由设计单位对实测索力、结构变形、钢结构应力等控制 参数进行综合评价,判断是否满足设计要求。 6.1.11预应力钢结构拉索体系应根据所处的环境与结构特点 等条件采取相应的防腐蚀和耐老化措施。 6.1.12室外拉索的下锚固区应采取设置排水孔或承压螺母上 开设排水槽等排水措施。 6.1.13定期对预应力钢结构拉索体系及其防护涂层进行检 查,对出现损伤的索体和防护层应及时修复;定期对索力进行 监测,当量测索力与设计值相差大于10%时,应采取合理措施 及时予以调整或补偿

1在钢结构拼装完成且拉索安装到位后,进行拉索预紧, 预紧力宜取初始态索力的10%~20%; 2数控张拉过程中应采取保证结构的平面外稳定的措施: 3张弦结构拉索张拉时宜使用滑动支座,以释放对下部 支撑结构的推力; 4对索力有对称要求的单元,可采用数控多机同步张拉。 6.1.8索力、结构位移调整完成后,钢绞线拉索夹片式锚具应 采取防松措施,使夹片在低应力动载下不松动。对钢丝拉索索 端的铸锚连接螺纹、钢拉杆拉索索端的锚固螺纹,应检查螺纹 峻合丝扣数量和螺母外侧丝扣长度是否满足设计要求,并应在 螺纹上加装防松装置。

6.1.10张拉完成后,应对监测结果进行分析,并与仿真计算值

6.1.12室外拉索的下锚固区应采取设置排水孔或承压螺母上

查,对出现损伤的索体和防护层应及时修复;定期对索力进行 监测,当量测索力与设计值相差大于10%时,应采取合理措施 及时予以调整或补偿

应力张拉完成后,索力和结构形状参数等应符合设计初始态的 要求。

求,施工单位应通过计算确定结构的设计初始状态,包括索力 和结构几何形状参数等,并应经设计单位确认。当张拉时结构 荷载工况与设计初始态不一致时,应通过计算确定结构的施工 初始状态。

6.2.3复杂空间预应力钢结构体系,应采用模拟张拉的虚拟

张拉技术,进行各施工阶段和施工条件下的组合工况分析,确 定优化的张拉顺序和方案。张拉方案确定后,应对预应力张拉 过程进行仿真计算分析,以确定各施工阶段的张拉索力和结构 形状参数,作为预应力张拉、施工监测和质量控制的依据

6.2.4施工过程仿真计算分析应符合下列要求:

1建立预应力拉索与钢结构共同作用的整体有限元分析 模型,并考虑支撑构件刚度及结构变形对索力的影响; 2选用合理的预应力模拟方法,并考虑结构几何非线性 的影响; 3拉索采用分批、分级张拉时,应考虑各拉索间的相互影响

7.1.1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简支梁数控张拉施工应采用 初调、整体张拉、整体放张的工艺体系。

合力的重心应与预应力筋合力的中心一致。 7.1.3施加预应力前,应测定台座弹性压缩、张拉横梁的曲 值及锚具锚定的变形值等参数,将张拉信息和各张拉参数输入 数控系统内

合力的重心应与预应力筋合力的中心一致。

值及锚具锚定的变形值等参数,将张拉信息和各张拉参数输人 数控系统内

7.1.4张拉时应以张拉横梁中心线为标准向两侧对称同步进

7.1.5整体张拉时,应在数控系统中输入干斤顶整体张拉和

求,误差不得大于控制应力的士2%,否则需补张拉。力筋的位 置偏移不得大于士5mm,检查根数不少于8根

火自儿火 ZI1I 的间隙,以能松开干斤顶的自锁螺母或插垫为准,松开螺母或 取出插垫后,再同步放张

张。只有放张干斤顶发生敌障时,才充许单束放张,须采用对 称多次循环GB/T 39843-2021 电子学特性测量 大面积超导膜的局域临界电流密度及其分布.pdf,每次放张应力不得超过张拉控制应力的1/5,并进 行数控系统千斤顶的行程计算

7.1.9同步放张宜分三阶段进行,分别降至张拉控制应力的

80%、60%、0进行,间隔时间宜3min~5min,并加强观测,做到 两行程同步。放张后,力筋的切断顺序由放张端开始,依次

向另一端进行。力筋切断后,按设计要求及时进行封端。

7.2.1后张法预制梁预应力施工中,预应力张拉按设计要求 进行。常用的张拉方式分为两种: 按初应力至张拉控制应力施工流程进行数控张拉; 2 按预张、初张及终张的施工流程进行数控张拉。 7.2.2 T型梁按照一主机一辅机,箱梁按照一主机三辅机布 设在梁两端进行数控张拉作业

7.2.3安装工作锚及夹片,其装锚质量及限位板深度与钢绞

线的匹配应符合有关规范要求。对数控系统进行梁体基本资 料、张拉阶段设计、系统控制参数进行预设存储BS EN 13531-2001+A1-2008 土方工程机械.压实挖掘机的倾翻防护结构(TOPS).实验室试验和性能要求,预设存储完毕 后进行检验及试运行。

7.2. 4 对于 0→>0. 2αcon→αcon持荷锚固的张拉工艺流程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