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55001-2021工程结构通用规范(高清带书签).pdf

GB55001-2021工程结构通用规范(高清带书签).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18.8 M
标准类别:国家标准
资源ID:64063
免费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GB55001-2021工程结构通用规范(高清带书签).pdf简介:

GB55001-2021《工程结构通用规范》是由中国国家标准委员会发布的关于工程结构设计和施工的通用性标准。该标准是针对各类工程结构(如房屋建筑、桥梁、隧道、道路、水利工程等)的设计和施工过程制定的一套通用准则,旨在保证工程结构的安全、可靠和经济性。

该规范详细规定了工程结构的设计原则、设计方法、材料选用、施工工艺、质量控制、检测与验收等方面的要求,旨在确保工程结构在使用过程中能够承受各种环境和荷载作用,同时兼顾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新版的2021版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了修订和更新,以适应科技进步和工程实践的发展。

此外,该规范还带有高清版的电子书签,方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进行查找和标记,提高阅读效率。它是工程设计和施工人员的重要参考依据,也是相关行业监管和质量验收的依据之一。

GB55001-2021工程结构通用规范(高清带书签).pdf部分内容预览:

地面粗糙度应以结构上风向一定距离范围内的地面植被特征和房 屋高度、密集程度等因素确定,需考虑的最远距离不应小于建筑 高度的20倍且不应小于2000m。标准地面粗糙度条件应为周边 无遮挡的空旷平坦地形,其10m高处的风压高度变化系数应 取1.0。

4.6.4体型系数应根据建筑外形、周边十扰情况等因素码

应时,风何载放大系数应按下列规定采用: 1主要受力结构的风荷载放大系数应根据地形特征、脉动 风特性、结构周期、阻尼比等因素确定,其值不应小于1.2; 2围护结构的风荷载放大系数应根据地形特征、脉动风特 Vz 高度变化系数

DL/T 1763-2017 电能表检测抽样要求4.6.6地形修正系数应按下列规定采用:

1对于山峰和山坡等地形,应根据山坡全高、坡度和建筑 物计算位置离建筑物地面的高度确定地形修正系数,其值不应小 于1.0; 2对于山间盆地、谷地等闭塞地形,地形修正系数不应小 于0.75; 3对于与风向一致的谷口、山口,地形修正系数不应小 于1.20; 4 其他情况。 应取 1. 0,

4.6.7风向影响系数应按下列

1当有15年以上符合观测要求且可靠的风气象资料时,应 按照极值理论的统计方法计算不同风向的风向影响系数。所有风 可影响系数的最大值不应小于1.0,最小值不应小于0.8。 2其他情况,应取1. 0。

4.6.8体型复杂、周边干扰效应明显或风敏感的重要结构应进 行风洞试验。

行风洞试验。 4.6.9当新建建筑可能使周边风环境发生较大改变时,应评估 其对相邻既有建筑风环境和风荷载的不利影响并采取相应措施。 4.6.10风荷载的组合值系数、频遇值系数和准永久值系数应分 别取0.6、0.4和0。

其对相邻既有建筑风环境和风荷载的不利影响并采取相应措放 4.6.10风荷载的组合值系数、频遇值系数和准永久值系数应 别取0.6、0.4和0。

1 温度作用应考虑气温变化、太阳辐射及使用热源等因素, 在结构或构件上的温度作用应采用其温度的变化来表示。 2计算结构或构件的温度作用效应时,应采用材料的线膨 米

4.7.3基本气温应采用50年重现期的月平均最高气温和月斗 最低气温。对于金属结构等对气温变化较敏感的结构,应适当 加或降低基本气温

4.7.3基本气温应采用50年重现期的月平均最高气温和月平均

4.7.4均匀温度作用的标准值应按

1对结构最大温升的工况,均匀温度作用标准值应为结构 最高平均温度与最低初始平均温度之差; 2对结构最大温降的工况,均匀温度作用标准值应为结构 最低平均温度与最高初始平均温度之差

4.7.5结构最高平均温度和最低平均温度,应基于基本

据工程施工期间和正常使用期间的实际情况,按热工学原理 确定。

4.7.6结构的最高初始平均温度和最低初始平均温度应

构的合拢或形成约束时的温度确定,或根据施工时结构可能出现 的温度按不利情况确定

4.7.7温度作用的组合值系数、频遇值系数和准永久值

别取0.6、0.5和0.4。

别取0.6、0.5和0.4。

别取0.6、0.5和0.4。

4.8.1当以偶然作用作为结构设计的主导作用时,应考虑偶然 作用发生时和偶然作用发生后两种工况。在允许结构出现局部构 件破坏的情况下,应保证结构不致因局部破坏引起连续倒塌。 4.8.2按照静力方法计算爆炸荷载时,应以静力荷载与动荷载

间体积等因素的影响,按最不利条件取值。 4.8.5撞击荷载的计算应根据撞击物的质量、速度、撞击时间 和作用点确定。

4.9.1对于港口工程、桥梁等承受水流作用的结构物,应 水流力的作用。水流力应按照水流阻力系数、水流动能和构 影面积的乘积计算。

4.9.1对于港口工程、桥梁等承受水流作用的结构物,应计算

定。当不同结构、构件之间间距较近时,尚应考虑互相影响,

定。当不同结构、构件之间间距较近时,尚应考虑互相影响。 4.9.3当水流力的作用方向与水流方向一致时,合力作用点位 置应按下列规定计算:

1上部构件:位于阻水面积形心处。 2下部构件:顶面在水面以下时,位于顶面以下1/3 处:顶面在水面以上时,位于水面以下1/3水深处

2下部构件:顶面在水面以下时,位于顶面以下1/3高度 处;顶面在水面以上时,位于水面以下1/3水深处。 4.9.4作用在港口工程结构物上的冰荷载应根据当地冰凌实际 情况及港口工程的结构形式确定,对重要工程或难以计算确定的

情况及港口工程的结构形式确定,对重要工程或难以计算确定的 冰荷载应通过冰力物理试验等专门研究确定

情况及港口工程的结构形式确定,对重要工程或难以计算确定的

4.9.6冰冻期冰层厚度内的冰压力与水压力不应同时考虑。

4.9.6冰冻期冰层厚度内的冰压力与水压力不应同时考虑。

4.10.1铁路列车引起的气动压力和气动吸力,应作为移动面荷 载施加于受影响的建筑结构上。 4.10.2公路路面、桥涵设计时,车辆荷载应根据公路等级、车 辆技术指标和荷载图式确定。作用在港口工程结构上的汽车荷 载,应按实际选用的车型确定,并按其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 排列。

冻王及冻胀土(季节冻胀深度天于2m)的结构,应考虑冻月 作用。冻胀力应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围岩冬季含水量及排 件等因素通过研究确定

结构计算项目并考虑港口发展等因素综合分析确定。 4.10.5港口和水工建筑物承受的波浪力,应按照直墙式、分 式、桩基和墩柱、高桩码头面板等不同结构形式,结合波浪天 和作用方式分别计算确定。当结构或地形复杂时,结构上的 力应通过试验等专门研究确定

4.10.6作用在固定式系船、靠船结构上的船舶荷载应包括

1 由风和水流产生的系缆力: 2 由风和水流产生的挤靠力; 3船舶靠岸时产生的撞击力; 4系泊船舶在波浪作用下产生的撞击力等。 4.10.7港口工程结构计算剩余水压力所采用的剩余水头应根据 水位的变化、码头排水条件、填料的渗透性能等因素确定。 4.10.8水工建筑设计时,应根据设计状况对应的计算水位确定 静水压力和扬压力。扬压力的分布图形,应根据不同的水工结构

4.10.9作用在水工建筑物上的动水压力,应区分不同的水流状 态。当水流脉动影响结构的安全或引起结构振动时,尚应计及脉 动压力的影响。 4.10.10地下结构是由围岩及其加固措施构成的统一体,设计 时应考虑围岩的自稳能力和承载能力。围岩作用应根据岩体结构 类型及其特征确定。 4.10.11挡土建筑物的土压力应根据挡土结构的特点,分别按

4.10.9作用在水工建筑物上的动水压力,应区分不同的水 态。当水流脉动影响结构的安全或引起结构振动时,尚应计 动压力的影响。

时应考虑围岩的自稳能力和承载能力。围岩作用应根据岩体 类型及其特征确定。

照主动土压力和被动土压力计算。挡水建筑物的淤沙压力,应根 据河流水文泥沙特性、水库淤积平衡年限或设计工作年限、枢纽 布置情况经计算确定

DG∕T J08-32-2008 高层建筑钢结构设计规程Ad 偶然作用的代表值; Gik 第i个永久作用的标准值; Qik 第1个可变作用(主导可变作用)的标准值; Qk 第个可变作用的标准值; P 预应力作用的有关代表值; Y 结构重要性系数; YGi 第i个永久作用的分项系数; YLI、YLj 第1个和第个考虑结构设计工作年限的荷载调整 系数; YQI 第1个可变作用(主导可变作用)的分项系数; YQi 第i个可变作用的分项系数; Yp 预应力作用的分项系数: z 风压高度变化系数; j 第个可变作用的组合值系数; 第1个可变作用的频遇值系数: daldai 第1个和第个可变作用的准永久值系数。

Ad 偶然作用的代表值; Gik 第i个永久作用的标准值; Qik 第1个可变作用(主导可变作用)的标准值; Qk 第个可变作用的标准值; P 预应力作用的有关代表值; Y 结构重要性系数; YGi 第i个永久作用的分项系数; YLI、YLj 第1个和第个考虑结构设计工作年限的荷载调整 系数; YQI 第1个可变作用(主导可变作用)的分项系数; YQi 第i个可变作用的分项系数; Yp 预应力作用的分项系数: z 风压高度变化系数; j 第个可变作用的组合值系数; 第1个可变作用的频遇值系数: dadai 第1个和第个可变作用的准永久值系数,

、基本情况 二、本规范编制单位、起草人员及审查人员 33 三、术语 四、条文说明 1 总则 4 2 基本规定 3 结构设计 结构作用

二、本规范编制单位、起草人员及审查人员

(一)编制单位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 中交水运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 中国电力建设股份有限公司 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 同济大学 大连理工大学 浙江大学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华东建筑设计研究总院 中南建筑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 哈尔滨工业大学 中国航空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信息中心 (二)起草人员 肖从真金新阳陈凯刘晓光 赵君黎 胡 周建平 雷兴顺史志华 罗开海 唐意朱 王国砚 顾明 贡金鑫 金伟良 范重冯 杨学兵 郁银泉 束伟农 杨蔚彪王建李

L10G407 预应力混凝土管桩范峰朱丹韩纪升 杨振斌 (三)审查人员 聂建国任庆英 傅学怡 娄宇周建龙 刘彦生 温四清张晋勋 杨庆山 吴体朱兆晴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