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23962-2020《绿色建筑设计标准》.pdf

DB323962-2020《绿色建筑设计标准》.pdf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6.7 M
标准类别:水利标准
资源ID:63937
免费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和预览

DB323962-2020《绿色建筑设计标准》.pdf简介:

DB323962-2020《绿色建筑设计标准》是中国江苏省地方标准,全称为《江苏省绿色建筑设计标准》。该标准是在2020年发布,它对绿色建筑设计提出了详细的规定和指导,旨在促进建筑设计的可持续发展,降低建筑对环境的影响,提高能源效率,优化室内环境质量,保护和利用自然资源。

该标准涵盖了绿色建筑设计的多个方面,包括但不限于:建筑设计原则(如节地、节能、节水、节材、环保等)、绿色建筑的性能要求(如建筑的能源性能、水资源利用效率、室内环境质量等)、绿色建筑的设计方法和技术(如建筑结构、材料选择、绿色施工、运营管理等)。

通过实施该标准,建筑设计者和建设者需要在项目的全生命周期中考虑环保和可持续性,以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和谐统一,推动绿色建筑的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DB323962-2020《绿色建筑设计标准》.pdf部分内容预览:

.7.8建筑采用轻型屋盖时,屋面宜采用铺设阻尼材料、设置 吊顶等措施防止雨噪声,

6.7.8建筑采用轻型屋盖时,屋面宜采用铺设阻尼材料、设置

GB/T50218-2014标准下载建筑材料与室内空气质量控制

6.8.6每套住宅应设置新风系

6.9建筑安全防护与耐久设计

6.9.1建筑外墙、屋面、门窗、幕墙及外保温等围护结构的设 计应符合现行相关标准的规定,满足安全耐久的要求。外围护结 构应采取保障人员安全的防护措施,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建筑物出人口上方宜设置防护挑檐、雨棚,并与人员通 行区域的遮阳、遮风或挡雨设施结合。 2宜利用场地绿化景观、裙房形成可降低坠物风险的缓冲 区、隔离带。 3玻璃幕墙的应用范围及防护措施应符合相关规定。玻璃 幕墙宜采用单元式幕墙。 6.9.2室内走廊、疏散通道等通行空间应满足紧急疏散、应急 救护等要求,并应符合现行相关标准的规定,通行空间应保持连 贯通畅。

6.9.3建筑门窗的安全性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门窗应安装牢固,外门窗抗风压性能和水密性能应符合 现行相关标准的规定 2门窗玻璃及其他构件玻璃应满足《建筑玻璃应用技术规 程》JGJ113等现行相关标准和规定的要求。 3低窗台、落地窗等应设置防护措施。 4老人、儿童活动场所及人员密集场所的公共空间,应采 用可调力度的闭门器或具有缓冲功能的延时闭门器等具备防夹功 能的门窗,

6.9.4建筑栏杆设计应满足现行相关标准的要求,并应符合

1阳台、外廊、室内回廊、内天井、上人屋面及室外楼梯、 休息平台等临空处应设置防护栏杆。 2防护栏杆应采取防坠落措施。 6.9.5建筑出人口、室内楼地面、楼梯踏步等应设置防滑措施 并应符合《建筑地面工程防滑技术规程》JGJ/T331的相关规定, 6.9.6卫生间、浴室的楼地面应设置防水层,墙面、顶棚应设 置防潮层,防水层和防潮层设计应符合现行相关标准的要求。

7.1.1结构设计应根据建筑的功能需求、受力特点、场地条件 等进行综合分析,并充分考虑安全耐久、环境保护、施工便捷等 因素,选择环境影响小、资源消耗少、成本合理的结构体系。 7.1.2建筑主体结构应满足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和正常使用极限 状态,同时应根据设计使用年限和环境类别进行耐久性设计。 7.1.3建筑应充分考虑抗震要求,宜采用简洁规则的形体。结 构宜采用规则结构,不规则的结构应按规定采取加强措施;特别 不规则的结构应进行专门研究和论证,采取特别的加强措施。不 应采用严重不规则的结构方案。

构宜采用规则结构,不规则的结构应按规定采取加强措施; 不规则的结构应进行专门研究和论证,采取特别的加强措施 应采用严重不规则的结构方案。

结构设计应根据建筑的使用功能、美观需求、结构形式、 件等,对构件布置、构件材料及构件截面进行优化。

7.1.4结构设计应根据建筑的使用功能、美观需求、结构形

7.2.1结构设计荷载取值宜满足后期建筑使用功能变化

7.2.1结构设计荷载取值宜满足后期建筑使用功能变化的要求。 7.2.2结构布置方案应有利于提升建筑的适变性,以适应后期 建筑空间和功能变化的需求,

7.2.3抗震性能化设计应满足不同地震动水准的预期损块 态和使用功能要求,并应选定分别提高结构或其关键部位的 震承载力、变形能力或同时提高抗震承载力和变形能力的具 指标。

7.2.4当建筑设计使用年限为100年时,应适当提高

全性能、耐久性能及适应建筑功能变化的能力,并应符合下列 规定: 1结构重要性系数不应低于1.1。 2楼面和屋面设计使用年限活荷载调整系数不应低 于1.1。 3基本风压和基本雪压按照不应低于100年重现期取值。 4与设计使用年限50年的建筑相比,地震力应提高至1.3 倍~1.4倍。 5与设计使用年限50年的建筑相比,混凝土结构保护层厚 度应提高至1.4倍。 6装配式建筑宜采用 SI体系

7.3工业化建筑结构设计

7.3.1工业化建筑结构设计应遵循标准化、模数化原则,并应 符合下列规定: 1应采用将建筑全寿命期的绿色建筑目标与预制装配式结 构体系相结合的一一体化设计。 2应运用集成化的设计理念,采用预制装配式内外墙围护 体系及部品部件。 3应综合考虑建筑特点、地域、技术、经济等因素,采用 适宜的工业化技术和预制装配率。 7.3.2应合理选用装配式混凝土结构、钢结构、木结构、混合 结构等适宜工业化建造技术的结构体系,结构及构件设计应满足 《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技术标准》GB/T51231、《装配式钢结构建 筑技术标准》GB/T51232、《装配式木结构建筑技术标准》GB T51233等现行相关标准的要求。 73.3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应根据结构设计方案和荷载传力途径

7.3.3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应根据结构设计方案和荷载传

确定预制构件的布置及连接方式,进行整体结构分析、构件及连 接设计,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结构宜采用装配整体式结构体系,当节点的连接方式及 构造措施满足现行相关标准的规定时,可采用等同现浇计算 进行设计。 2当同一层内既有预制又有现浇抗侧力构件时,宜对现浇 抗侧力构件在地震作用下的弯矩和剪力进行适当放大。 3预制构件之间以及预制构件与现浇及后浇混凝士之间接 缝处的承载力应符合现行相关标准的规定。 7.3.4当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采用预制楼板、预制外墙板 预制楼梯板等预制构件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楼盖宜采用叠合楼盖。叠合楼盖应按《混凝土结构设计 规范》GB50010、《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技术标准》GB/T51231、 《装配式混凝士结构技术规程》JGJ1进行设计。 2预制外墙板应根据建筑所在地区的气候条件、使用功能 等综合确定相关性能要求。 3预制楼梯宜一端设置固定铰,另一端设置滑动铰,其转 动及滑动变形能力应满足结构层间位移的要求,滑动铰的端部应 采取防止滑落的构造措施。

7.4.1建筑外墙与主体结构应可靠连接,确保连接节点满足在 自重、风荷载及地震作用下的承载力与变形要求,外墙饰面、粉 刷等应具有足够的粘结强度和耐久性能。 7.4.2建筑外墙外保温应能承受自重、风荷载以及室外气候的 长期反复作用而不产生有害变形和破坏,材料性能及连接构造应 符合现行相关标准的规定。

7.4.3建筑幕墙应具有足够的承载力、刚度、稳定性和相对 体结构的位移能力。 7.4.4外遮阳、太阳能热水系统、太阳能光伏系统、外墙花 等外部设施应与建筑主体结构可靠连接。

7.4.3建筑幕墙应具有足够的承载力、刚度、稳定性和相对主 体结构的位移能力。 7.4.4外遮阳、太阳能热水系统、太阳能光伏系统、外墙花池 等外部设施应与建筑主体结构可靠连接。 7.4.5非结构构件与主体结构的连接、锚固应牢固、可靠,锚 固承载力设计值应大于连接件本身的承载力设计值;非结构构件 自身应满足相应承载能力、变形能力的要求,并应具有适应主体 结构变形的能力。

固承载力设计值应大于连接件本身的承载力设计值;非结构构 自身应满足相应承载能力、变形能力的要求,并应具有适应主 结构变形的能力。

7.5.1 在满足功能要求的前提下,材料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宜选用可再循环、可再利用材料及利废建材。 2 木结构建筑宜选用速生木材制作的高强复合材料。 3 宜选用500km以内生产的建筑材料。 4 现浇混凝土应采用预拌混凝土,建筑砂浆应采用预拌砂浆

7.5.2建筑主体结构宣合理采用高强度建筑结构材料,并应符 合下列规定: 1钢筋混凝土梁、柱纵向受力钢筋应采用不低于HRB400 钢筋,耳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受力钢筋使用大于等于400MPa级 的高强钢筋用量不应小于受力钢筋总量的85%,其中500MPa级 以上高强钢筋用量不宜小于受力钢筋总量的60%或600MPa级以 上高强钢筋用量不宜小于受力钢筋总量的15%。 2高度大于100m的建筑,其竖向承重构件混凝土用量中 强度等级不低于C50的用量占比不宜小于50%。 3钢结构或混合结构中钢结构部分Q355及以上高强钢材 用量占钢材总量的比例不应小于70%,现场焊接节点占现场全 部连接节点的比例不宜大于50%,宜采用施工时免支撑的屋面 楼板。 7.5.3处于腐蚀环境中的建筑结构构件应符合下列规定: 1混凝土结构应满足《工业建筑防腐蚀设计标准》GB/T50046 T

1混凝土结构应满足《工业建筑防腐蚀设计标准》GB/T50046 和《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标准》GB/T50476的相关要求, 2钢结构采用耐候结构钢或耐候型防腐涂料。 3木结构宜采用耐久木材、防腐木材或耐久木制品。 7.5.4 建筑主体结构、围护结构宜优先选用绿色建材。

8.1.1供暖、通风与空调系统设计应充分考虑当地气候特 环境条件、建筑规模、使用功能、空间特征等因素

8.:1供暖、通与空调系统设应允考总三地气族特, 环境条件、建筑规模、使用功能、空间特征等因素。 8.1.2甲类公共建筑和居住建筑施工图设计时,应对每个供 空调房间或区域进行热负荷和逐项逐时冷负荷计算。大型公共 筑采用地源热泵、分布式能源、蓄能空调系统时,应进行全年 态负荷计算,

1.3应根据建筑朝向、使用功能、使用时间,细分供暖空调区

8.1.3应根据建筑朝向、使用功能、使用时间,细分供暖

8.1.4应根据建筑空间和功能设定温度、湿度、新风量等室内 环境参数,并应符合《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 GB50736的相关规定。对于室内过渡空间JB/T 13589.3-2019 龙门加工中心 第3部分:技术条件.pdf,可合理降低温度设 定标准。

8.1.5应选择低噪声、高效率设备,并根据安装方式、

能、噪声和振动的特性等采取相应的消声、隔声、减振、隔振措 施,满足声环境控制要求,

8.2.1供暖空调冷热源宜优先采用太阳能、浅层地热能等可再 生能源和废热、余热资源。当大型公共建筑仅采用地源热泵系统 作为可再生能源利用设备时《数据中心供配电设计规程 T/CECS 486-2017》,其承担空调负荷的比例不应低 于20%。

专然源备的能效、部力货何性能系数(1上V) 源综合制冷性能系数(SCOP)等应满足《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 准》GB50189及现行相关标准关于能效限定值的要求。 8.2.3对冬季或过渡季存在供冷需求的建筑,应充分利用新风 降温;技术经济合理时,可利用冷却塔提供空调冷水或使用具有 同时制冷和制热功能的空调(热泵)产品。

8.2.4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