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规范下载简介和预览
DBJ61T 192-2021 湿陷性黄土地区边坡工程勘察规范.pdf简介:
"DBJ61T 192-2021 湿陷性黄土地区边坡工程勘察规范"是中国陕西省地方标准,全称为《陕西省黄土湿陷性地区边坡工程勘察技术规程》。该规范主要针对黄土湿陷性地区(如陕西、山西等地)的边坡工程(如公路、铁路、建筑等)进行勘察工作,提供技术指导和管理依据。
本规范详细规定了湿陷性黄土边坡工程的勘察方法、数据收集与分析、地质参数确定、边坡稳定性的评估、施工安全与环境保护等内容。它涵盖了从场地调查、地质勘查、稳定性分析,到设计建议和施工监控等一系列工作流程,旨在保障边坡工程的安全和稳定,防止因湿陷性黄土特性导致的边坡失稳问题。
总的来说,DBJ61T 192-2021 是一项重要的工程技术规范,对于保障黄土湿陷性地区边坡工程的合理设计和施工具有重要意义。
DBJ61T 192-2021 湿陷性黄土地区边坡工程勘察规范.pdf部分内容预览:
表5.2.8水平地震系数
5.2.9对于高边坡、超高边坡除采用极限平衡法外,尚宜采用数值 析法对边坡的应力、位移及孔压场的分布规律进行分析。
表5.3.1选取,并应符合下列
DB31/T 1146.3-2019标准下载5.3稳定性分析岩土参数选取
1水十合算计算时,地下水位以上应选取天然状态下的固结快 剪指标或固结不排水抗剪强度指标,地下水位以下应选取饱和状态下 的固结快剪指标或固结不排水抗剪强度指标: 2水土分算计算时,地下水位以上应选取天然状态下的固结快
剪指标或固结不排水抗剪强度指标,地下水位以下应选取有效抗剪强 度指标; 3砂土及碎石土粘聚力的取值应考虑粉粒含量、黏粒含量及胶 结程度的影响; 4抗剪强度指标应根据施工工艺、施工速度、试样的应力变化等 综合选取试验方法。
表5.3.1土的抗剪强度指标
续表 5.3.1土的抗剪强度指标
5.3.2勘察等级为甲级的十岩边坡的土岩界面宜进行原位直剪讨 验。 5.3.3填土边坡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应根据填筑工艺、填料性质和 压实系数综合确定。 5.3.4边坡稳定性分析时,岩土层的重度的取值应符合下列规定: 1地下水位以上一般工况和地震工况应取天然重度,受地区降 雨影响的人渗深度范围内应取饱和重度: 2地下水位以下采用总应力法计算时,岩土重度应取饱和重度 地下水位以下采用有效应力法计算时,岩土重度应取饱和重度;当滑 弧深人坡前稳定水位以下时,岩土重度取浮重度
5.3.5地下水位以上受降雨影响或浸水可能性大的土层,应测定天然状态和饱和状态下抗剪强度指标,一般工况应采用天然状态下抗剪强度指标,降雨工况应采用饱和状态下抗剪强度指标。5.3.6边坡稳定性分析采用土水分算时,水压力可按静水压力计算,当地下水有渗流时,宜按渗透水压力计算,当存在多个含水层时,应分别计算各含水层的水压力。5.4边坡稳定性评价5.4.1边坡稳定状态应采用边坡稳定系数(F。)进行判定,可按表54.1确定。表5.4.1边坡稳定性状态划分边坡稳定系数F。F<1.001. 00 ≤F,<1. 051.05≤F,
2对地质条件很复杂或破坏后果特别严重的边坡工程,其稳定安全系数应适当提高; 3降雨工况,对坡体考虑饱水层的深度宜大于垂直裂隙深度末端不小于3m,且饱水层 总厚度不宜小于5m;对边坡坡面饱水层厚度不宜小于3m;具体取值宜根据边坡的排 水条件和当地的不利气象条件综合确定; 4地震工况的水平地震系数取值应符合本规范5.2.8条的规定。
5.4.3对于超高边坡,边坡稳定安全系数应专门研究。
6.1.1边坡治理应根据工程总体规划要求及工程地质条件、水文地 质条件、气象条件,结合周边环境和地区经验确定治理方案。 6.1.2黄土边坡治理宜采用坡率法、支挡、坡面防护与防排水相结合 的方法。 6.1.3建构筑物基础外边缘距坡顶边缘的最小安全距离,应符合现 行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的相关规定 6.1.4黄土边坡的防排水系统应包括坡顶截水,坡面防、排水,坡脚 排水设施及坡体排水措施。 6.1.5地基为湿陷性黄土的重力式支挡结构,应采取地基处理措施 消除地基部分或全部湿陷性,也可采用桩基础。 6.1.6土岩边坡的岩质坡面防护,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边坡工 程技术规范》GB50330的有关规定。
波稳定性评价结论、边坡变形要求、工程重要性、施工条件及边坡安全 等级等要求,并结合当地工程治理经验综合分析确定。
表6.2.2黄土边坡工程治理措施
注:H.—单级边坡高度
6.2.3黄土边坡支挡结构设计的地基系数的比例系数、
6.2.3黄土边坡支挡结构设计的地基系数的比例系数、土对 墙基底的摩擦系数、土层与锚固体极限黏结强度标准值可根据 层工程性状按本规范附录C选用
分级放坡时,应设置放坡平台,平台宽度不宜小于2m;高边坡人 超高边坡尚应设置宽大平台,平台宽度不宜小于5m;且平台应 置排水沟;当无工程经验时,黄土边坡及黄土填方边坡坡率可推 本规范附录D选用
边坡开挖对相邻建构筑物有不利影响的边坡 2 地下水发育的边坡 3含软弱土层的边坡 4坡体内有外倾软弱结构面或滑动面深度小于坡脚剪出口 的边坡; 5土质边坡开挖后土岩界面未出露,但可能影响边坡土体 沿土岩界面的稳定性的边坡。 6.2.6下列边坡工程治理措施宜进行专门研究: 高边坡、超高边坡工程; 地质环境条件复杂、欠稳定或不稳定的一级边坡工程; 3 边坡滑塌区有重要建构筑物、欠稳定或不稳定的边坡工 程; 4 采用新技术的边坡工程。
保护、防排水条件等因素,结合当地经验综合确定;无地区经验 时,可按表 6.3. 1 选用,
表6.3.1黄土边坡坡面工程防护形式
2边坡防排水条件差时应采取有效措施保证防护结构自身稳定 6.3.2风化强烈、地下水丰富、易遭受冲刷的边坡坡脚宜设置护 脚墙。 6.3.3边坡绿化作为植物防护措施,宜与坡面工程防护结合使用。 6.3. 4 坡面绿化设计应选择适合当地生长的植物类型,并分析 植物根系对坡体稳定性的影响。 6.3.5植物防护类型应根据气候条件、土壤类型、边坡特征、水 文地质条件和环境保护等因素,结合当地经验综合确定;无地区 经验时,可按表 6.3. 5 选用,
6.3.5常用植物防护类型及适用条1
续表6.3.5常用植物防护类型及适用条件
注:植物防护的单级坡高一般不超过10m。
6.4.1边坡防排水应包括坡面防排水、地表截排水、
和排除地下水等措施,各类防排水措施应形成统一体系,并应牙 取防止渗漏措施。
6.4.2坡面防水可采用抹面、捶面、浆砌片石护坡及喷浆等,块
面防水应与坡面防护与绿化结合使用。 6.4.3坡顶、坡脚截排水应设置截水沟、排水沟、跌水、急流槽和 消能池,边坡影响区内、外的截排水系统宜分开布置,自成体系。 6.4.4坡内泄排水应设置泄水孔,泄水孔应穿透防护面层进入 岩土层不宜小于1.0m;泄水孔应与坡面排水系统结合设置, 6.4.5地下水排水宜采用仰斜排水孔和排水沟相结合方式进 行,并应根据坡体及周边的水文地质条件、坡顶、坡面及坡脚防排 水设施综合确定。
6.4.6填方边坡的排水系统应设置隔离层、排水垫层、暗沟、法
沟、仰斜排水孔、渗井及排水隧洞等。
6.4.7边坡支挡结构、封团式坡面应进行排水设计,支挡纟
7.1.1工程安全等级为一级的黄土永久边坡宜进行在线监测 超高边坡工程应进行在线监测:勘察期间边坡变形破坏威胁勘雾 作业安全时,应进行边坡监测。 7.1.2边坡在线监测应与巡视检查相结合,边坡治理期和运 期均应进行巡视检查
法、监测线和监测点布置、监测等级、监测精度、监测预警及处量 应符合现行陕西省工程建设标准《湿陷性黄土地区变形监测 范》DBJ61/T132 的有关规定。
7.2边坡在线监测系统
7.2.1边坡在线监测系统应结合边坡工程的特点和场地条件、 施工期间监测、运营期间监测要求和环境条件的变化等因素进行 布置。
理子系统、数据传输子系统、数据存储和管理子系统、边坡状态评 估和预警子系统。
7.2.3传感器子系统应根据边坡类型、监测等级、监测具体内容
【信阳市】《城市规划技术管理规定》2017及目的、项目整体经济条件选择传感器数量和类型;传感器应在 监测期间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采集信号的信噪比应
满足监测精度的要求。
7.2.4数据采集及处理子系统应满足下列规定:
1采集设备的性能应与监测传感器性能相匹配,并满足被 测物理量的需求; 2边坡监测数据采集和处理子系统应与传感器之间其有明 确的拓扑关系,数字采集设备宜选择靠近监测传感器的分散监测 站;监测站应选择交通、照明、通风较好且周边无较强电磁干扰的 部位,并应具有一定的工作空间和稳定可靠的电源; 3数据采样频率应能准确反映被监测项目状态的变化,并 能满足数据分析处理的要求;数据采集前,应对信号进行降噪处 理,提高数据的信噪比;数据分析处理前,应正确处理粗差、系统 误差及偶然误差等; 4监测过程中应及时计算、校核、分析测试数据,当出现异 常值时,应及时复查并分析原因; 7.2.5数据传输子系统应满足下列规定: 1数据传输子系统应满足传感器和采集设备之间,采集设 备和数据中心之间的数据通信的要求: 2数据传输可采用有线传输和无线传输方式,有线传输可 采用光纤、双绞线、同轴电缆等方式DB37∕T 1161-2009 大粒径透水性沥青混合料应用技术规程,无线传输应根据工程现场运 营的网络和现场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无线传输方式。 7.2.6数据存储和管理子系统应满足下列要求: 1监测数据的存储和管理宜采用数据库的形式,所有采集 的实时数据、历史数据及处理数据均应全部存入数据库; 2数据库管理系统应支持对海量数据的高效管理机制、异 常情况下的容错能力及系统恢复功能; 3每月应对监测数据进行检查和维护,每3个月应对监测 数据进行不少于1次的备份。
1采集设备的性能应与监测传感器性能相匹配,并满足被 测物理量的需求; 2边坡监测数据采集和处理子系统应与传感器之间具有明 确的拓扑关系,数字采集设备宜选择靠近监测传感器的分散监测 站;监测站应选择交通、照明、通风较好且周边无较强电磁干扰的 部位,并应具有一定的工作空间和稳定可靠的电源; 3数据采样频率应能准确反映被监测项目状态的变化,并 能满足数据分析处理的要求;数据采集前,应对信号进行降噪处 理,提高数据的信噪比;数据分析处理前,应正确处理粗差、系统 误差及偶然误差等; 4监测过程中应及时计算、校核、分析测试数据,当出现异 常值时,应及时复查并分析原因;
7.2.5数据传输子系统应满足下列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