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BJ61T 181-2021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规程.pdf简介:
DBJ61T 181-2021《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规程》是一部针对地质灾害防治的专门技术规范。该规程由中国陕西省地方标准(DBJ)发布,适用于地质灾害易发区的各类建设项目,包括基础设施、建筑物、交通、能源等工程的地质灾害防治勘查工作。该规程的主要内容涵盖了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地质勘查方法、数据采集与分析、勘查报告编写等方面,旨在保障建设工程的地质安全,预防和减少地质灾害对工程和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失。
规程中详细规定了地质灾害防治勘查工作的流程、技术要求、质量控制标准,以及不同地质环境下的勘查方法和措施。对于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师、勘查人员、设计人员和相关管理人员来说,它是进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重要依据。同时,它也体现了我国在地质灾害防治领域的科学管理与技术进步。
DBJ61T 181-2021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规程.pdf部分内容预览:
监测断面,每断面监测点不少于3个。 7.3.4勘查区内存在两处以上滑坡变形区时,宜统一布置监 测网。 7.3.5对于明显受地下水动态控制的灾害体,应开展地下水位 监测,并应同时进行降雨量和地表水监测。 7.3.6监测资料分析应配合其他勘查成果,相互校核。 7.3.7 应定期提供监测报告及附图
7.4.1应根据滑坡、崩塌体物质组成、变形破坏方式以及弓 因素等,结合监测结果分析滑坡、崩塌稳定性或失稳概率,及 进行滑坡、崩塌灾害预警预报。
结合监测结果分析泥石流爆发的可能性XJJ 088-2018(2019年版) 建设工程监理工作规程,及时进行泥石流地质 害的预警预报。
8.1.1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应遵循安全可靠、绿色环保、经济合 理、技术可行的原则。 8.1.2地质灾害治理应因地制宜,防治措施应结合当地的治理 经验,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 X 8. 1.3 设计方案宜采用新技术、新方法
多种措施进行综合整治。 8.2.2滑坡排水措施应结合地形地质条件、地下水情况及降雨 强度等,制订地表排水、地下排水或地表排水与地下排水相结合 的设计方案。 8.2.3抗滑桩应嵌固在滑动面以下的稳定岩(土)体中,抗滑 桩的桩截面尺寸应根据滑坡推力的大小、桩顶位移量以及嵌固段 地基的土压力等因素确定。 8.2.4抗滑挡土墙宜设置在滑坡前缘,可采用重力式抗滑挡墙 扶壁式挡墙、桩板式挡墙和石笼式挡墙等。 8.2.5减载反压措施包括削坡减载和回填压脚,其实施应满足 下列要求: 1削坡减载措施包括滑坡后缘减载、表层滑体或变形体的 清除、削坡降低坡度及设置马道等。黄土削坡边坡坡率可按 表 8. 2. 5 进行设计,
表8.2.5黄土地区削坡边坡坡率
2采用填方压脚措施治理滑坡时,压坡材料宜优先选用码 土或碎石类土。采用透水性小的材料时,应按照反滤要求做好 内排水、坡面排水和防渗等措施。
类土或碎石类土。采用透水性小的材料时,应按照反滤要求做好 坡内排水、坡面排水和防渗等措施。 8.3月 崩塌防治措施 8.3.1崩塌防治宜采用综合治理措施,可按表8.3.1进行选择
表8.3.1崩塌防护结构常用形式
续表 8. 3. 1
8.3.2当危岩体、土质崩塌坡体有清除条件时,可采用清除 施,清除应按从上而下的顺序进行,清除放坡后,可采取绿色 坡或防护工程进行防护。
8.3.3倾倒式及浅表层滑移式崩塌可采用锚杆锚固,大型滑
网措施;保护对象上方有小型高位崩塌危岩且危岩、孤石分散难 以清除时可采用被动防护网措施。
8.3.5坡度小于35°且地表有一定宽度平台地段的中、小型崩
可采用拦石墙措施,拦石墙的布置应根据地形、地质条件、落石 运动路径和施工条件综合考虑。 8.3.6底部悬空或空腔较大的倾倒、坠落式崩塌体可采用支撑 措施;底部有小空腔倾倒、坠落式崩塌体可采用嵌补措施, 8.3.7中、大型滑移式崩塌可采用抗滑桩措施:岩体完整性较 好、厚层一巨厚层状硬质岩滑移式崩塌可采用抗滑键措施,布设 方式可采用排桩式,梅花形、矩形方式。 8.3.8/高位发育、规模较大的危岩下部有重要线状或带状结构 物(道路、管线)需要保护,且难以采用锚固、清除、拦截措 施进行防治和绕避时可采用棚洞措施,可选择墙式棚洞、钢架式 棚洞、柱式棚洞、悬臂式棚洞、拱形棚洞等类型。 8.3.9小型、低位滑移式崩塌体坡脚加固和阻滑时可采用挡土 墙措施可选择重力式挡土墙(分为俯斜式仰斜式直立式)
8.3.9小型、低位滑移式崩塌体坡脚加固和阻滑
及其他特殊形式挡十墙等 8.3.10崩塌体坡面为碎裂结构的硬质岩石、层状结构的不连续 便质地层、老黄土层等岩土层时可采用挂网喷锚防护。 8.3.11截、排水工程应合理布局,并与主体工程及自然环境相 适应;注重各种排水设施的功能和相互之间的衔接,并与地界外 排水系统和设施合理衔接,形成完整、通畅的排水系统。
8.4.1泥石流灾害防治应以流域为单元进行生物措施与工程治 理相结合的综合治理。 8.4.2形成区应采取以抑制泥砂产生为主,阻滞泥砂输移的措 施,可选择恢复植被、建造多树种多层次的立体防护林、坡面截 水沟、沟谷区的拦沙坝、导流堤、护岸、护堤工程等措施。 8.4.3流通区和泥石流通过地段应采取以疏导为主,拦挡为辅 的措施。疏导措施可选择导流、护岸、护堤和清障等,拦挡措施 可选择重力坝和格栅坝、停淤场、导流堤、坝下的护岸、护 堤等。 8.4.4排导槽纵向轴线布置宜顺直且与河沟主流中心线一致 并以天然沟道随弯就势。排导槽断面形状可选择梯形、矩形、V 形和复合型。 8.4.5拦挡坝坝址的选择应避开泥石流的直冲方向,多设在弯 道的下游侧面。 8.4.6停淤场应选在沟口堆积扇两侧的凹地或沟道中下游宽谷 中的低滩地,可设置拦挡坝、引流口、导流堤、围堤、分流墙或 集流沟及排水或排泥浆的通道或堰口等。
8.4.4排导槽纵向轴线布置宜顺直且与河沟主流中心
9.0.1地质灾害勘查成果须充分利用已有资料、全面反映调查 与测绘和勘查所取得的成果。 9.0.2地质灾害勘查成果包括地质灾害勘查报告及其附表、附 图、附件,主要内容可按照本规程附录E1、E.2、E.3的有关 要求编写。 9.0.3对不同致灾地质体的勘查应分别提交勘查报告。当几个 致灾地质体距离很近、条件相似且规模不大时,勘查成果可按一 个报告的形式提交。 9.0.4勘查单位资质证书、委托书(合同)、技术要求、勘查 单位内审意见及影像资料等应作为附件随勘查报告一并提交。
9.0.5成果验收应包括以下内容
审查报告内容的完整性、评价的可靠性、防治方案的合 理性。 各项工作量完成情况及实际情况的综合整理与利用程度, 各项成果是否符合设计及规范要求的规定。 4/报告、图件与实际情况是否相符。 5 各种图件的内容、要素是否准确齐全 9.0.6大型和特大型地质灾害勘查应进行专家现场评审,并由 专家出具评审意见
附录B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划分
B.0.1按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岩(土)体结构、人类工程活 动等,可将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综合划分为简单、中等和复杂 三种类型,具体可按表 B. 0. 1 划分。
B.0.1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划分
附录 D抗剪强度指标标准值
D.0.1当无试验资料时,岩体结构面抗剪强度指标标准值可根 据结构面结合程度按表D.0.1确定
注:除结合极差外,结构面两壁岩性为极软岩、软岩时取表中较低值;取值时应 考虑结构面的贯通程度;结构面浸水时取表中较低值;表中数值已考虑结构 面的时间效应;本表未考虑结构面参数在施工期和运行期受其他因素影响发 生的变化,判定为不利因素时,可进行适当折减。
表 D. 0.2结构面的结合程度
:1起伏度:当R≤1%时,平直;当1% D.0.3当无试验资料时,岩石与锚固体极限粘结强度标准值 按表 D. 0. 3 确定。 JGJ 130-2011标准下载D.3岩石与锚固体极限粘结强度标准 主:1表中数据适用于注浆强度等级为M30。 2岩体结构面发育时,取表中下限值。 3表中岩石类别根据天然单轴抗压强度f.划分:f.<5MPa为极软岩,5MPa ≤f<15MPa为软岩,15MPa≤f<30MPa为较软岩,30MPa≤/<60MPa为 较硬岩,f≥60MPa为坚硬岩。 当需提供岩石与锚固体粘结强度特征值时,可将表中极限粘结强度标准 值除以2.2~2.7后确定(对硬质岩和较硬岩取2.7,软质岩和软岩取 2.5,极软岩取2.3)。 附录E‧地质灾害勘查报告内容 E.1 滑坡勘查报告 E.1.1滑坡勘查报告的主要内容由下列儿部分构成: 1前言:任务由来、地质灾害的危害程度、工作目的与任 务、前人研究程度、执行的技术标准、勘查工作概况、完成的主 要实物工作量及工作质量评述。 2勘查区自然地理条件:位置与交通状况、气象水文。 3滑坡区工程地质条件: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 与地震、水文地质条件、岩土分布及特征、人类工程活动。 4滑坡基本特征及危害对象:形态特征及边界条件,滑体 滑带、滑床特征,变形破坏特征,滑坡类型,滑坡危害对象,灾 情或险情情况。 5滑坡稳定性分析计算与评价:影响因素及形成机制,变 形破坏模式分析,岩土试验数据的分析统计,滑坡稳定性的定性 分析,滑坡稳定性计算和评价,其中计算部分包括计算模式与方 法、计算参数的确定及影响因素敏感性分析、计算工况的确定 监测成果分析。一 6滑坡防治方案和建议:防治工程方案布置原则,防治工 程设计参数等,根据成果、当地经验提出可行的建议和意见。 7环境影响评价:对周边环境的影响、交通影响、综合评 8滑坡防治效益评价: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9 结论与建议。 E.1.2 勘查报告应有下列附表、附图、附件: 1 附表:滑坡地质调查表。 2 附图:工程地质平面图(比例尺为1:200~1:1000) T/CAGP 0004-2016标准下载工程地质部面图(比例尺宜为1:100~1:200)、钻孔地质柱状 图(比例尺宜为1:50~1:100)、探槽、探井、平洞展示图 (比例尺宜为1:50~1:200)。 3附件:岩土测试报告、物探报告、监测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