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4/T 2321-2021 公路工程野外勘察作业人员安全防护指南.pdf

DB14/T 2321-2021 公路工程野外勘察作业人员安全防护指南.pdf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1.1 M
标准类别:综合标准
资源ID:62385
免费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和预览

DB14/T 2321-2021 公路工程野外勘察作业人员安全防护指南.pdf简介:

DB14/T 2321-2021 是中国山西省的一项公路工程行业标准,名为《公路工程野外勘察作业人员安全防护指南》。该标准主要针对公路工程野外勘察作业的人员,提供了一系列详细的安全防护措施和规定,以确保勘察作业人员在野外工作时的人身安全和健康。

该指南涵盖了多个方面,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1. 人员安全培训:强调了对野外作业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和培训的重要性,确保他们了解并遵守安全操作规程。

2. 个人防护装备:规定了野外作业人员应佩戴的防护装备,如安全帽、防护眼镜、防护手套、防滑鞋、防寒服等,以及在特定环境下的特殊防护要求。

3. 作业环境评估:指导如何对作业现场进行风险评估,识别可能存在的危险因素,如地质、气候、设备等。

4. 作业过程安全:对野外勘察作业的各个环节,如测量、取样、钻探等,都提出了详细的安全操作指导。

5. 应急处理:制定了应对突发事故的应急预案和紧急救援措施。

总的来说,DB14/T 2321-2021 是为了预防和减少公路工程野外勘察作业中的安全事故,保障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和工程项目的顺利进行。

DB14/T 2321-2021 公路工程野外勘察作业人员安全防护指南.pdf部分内容预览:

DB14/T 2321202

危险源 可能造成人员伤害、疾病、财产损失、工作环境破坏或这些情况组合的根源或状态。 3.6 安全保障终端 勘察作业人员配备或携带的,具有卫星定位、导航、通信功能,可集成监控、调度、指挥的安全防 护与应急救生电子设备。

勘察作业人员配备或携带的,具有卫星定位、导航、通信功能新能源汽车城建设项目污水处理站设备采购安装项目招标文件含,可集成监控、调度、指挥 护与应急救生电子设备。

勘察作业人员野外自救、互救应急知识手册

野外勘察作业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方针,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根据公路工 务的特点与危险性进行安全防护

格执行。 .2.2勘察设备、工具、仪表、材料符合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 .2.3从业人员需配备生活用品、应急救生用品、药品、食品等野外保障用品和劳动防护用品,野外 保障用品种类及功能要求见附录A,一般劳动防护用品的有关要求见附录B。 1.2.4野外勘察作业人员每年至少参加一次自救互救技能训练,掌握一般伤害的防治措施和常用的野 下救护方法,一般伤害的防治措施见附录C,常用的野外救护方法见附录D。 2.5作业前,应开展以下安全生产工作: 通过查阅资料、现场观察、事故树等方法客观分析野外勘察作业的危险有害因素,开展危险 源辨识工作; 对作业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培训和安全技术交底,使其掌握勘察作业安全技术要求、应急处置 措施以及工作区的安全情况;人 配备专(兼)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 d 检查或测试设备设施的性能及检验情况,确保其安全、可靠; e 随身携带野外救生手册,掌握野外自救互救的基本知识。 2.6 作业时,应采取工程技术、个体防护、安全管理等措施进行风险防控。 .2.7 勘察人员在野外生活时,禁止食用不能识别的动植物,禁止饮用检验不合格的新水源

应用科学的方法准确、客观地辨识危险源。

公路工程野外勘察作业危险源的辨识应完整、多角度

5. 1. 3系统性原则

公路工程野外勘察作业危险源的辨识要循序、 系统、连贯的进行,应考虑到勘察作业工序的连

公路工程野外勘察作业危险源的辨识过程中应考虑现场环境改变、时间推移等时空变化对勘察 险源的影响。

5.2.1危险源辨识对象

5.2.2危险源辨识内容

DB14/T 2321202

DB14/T 2321202

针对勘察作业的特殊性与危险性,为预防事故的发生,应熟悉掌握危险源清单,进行持续管理, 活陆域、水域、特殊地形、特殊气象等条件下的危险源,以及野外临时用电、设备设施管理等方 险源,相关信息见附录E。

6.1.1租用或借宿民房作为营地时,

5.2.2 作业人员应掌握以下知识: a 正确的登山方法以及登山装备的使用方法; 冰、雪、陡坡、悬崖、峭壁等危险地段行进的方法; c) 通讯、联络设备的使用方法。 6.2.3 山区测量时,持标尺者应先看地面情况和架空线路情况,再根据指挥信号而行动。 6.2.4 在林区勘察作业,应做好以下安全工作: a 了解林区群众狩猎情况,以防被弩箭、套索、夹具、陷阱、爆炸品等暗器伤人和坠入陷 b 在林深树密处行进时,要以喝声和歌声开道,以避免野兽的攻击; c 在林区做好防火工作,禁止吸烟、禁止带入火种。 5.2.5 遇大雾、大雨、雷电等情况时,应停止行进和作业,并采取相应措施。 5.2.6 野外工作人员迷路或失联时,应立即求救、调动交通工具、组织人员全力进行寻找和救援

6.3.5在水系发育地带(如河床、山涧、水库下游)作业,必须随时注意上游的水位变化。 6.3.6 在通航的水道上施工夜间应悬挂信号灯,夜间作业应有足够的照明。 6.3.7 勘察期间要密切注意风、雨、水情的变化,遇四级以上大风应停止水上作业。 6.3.8 勘察作业完毕后,应及时清理埋设的套管、井口管和留置在水域的其他障碍物。 6.3.9 水域勘察过程中发生落水事故时,应采取以下应急措施: a) 不慎掉进水里应保持镇静,并高声呼救; b) 脱掉鞋子,卸掉身上重物,但不要脱掉衣服; C) 水温较低时,尽量减少活动,减少体热消耗: d 踩水助浮自救,双脚以像骑自行车的动作,双手同时下划,以增加浮力,保持平衡; e) 应顺着水流游往下游岸边,尽量不要向岸边直游:

6.4特殊气象、地质条件

6. 4. 1五级以上大风

7.2.1 在泥石流易发地带行进或作业时,应掌握以下应急措施: a 沿山谷徒步时,一旦遭遇大雨,要迅速转移到安全的高地,不要在谷底停留; b 观察周围环境,听到远处山谷传来打雷般声响,应高度警惕,这是泥石流将至的征兆: C 选择最短、最安全的路径向沟谷两侧山坡或高地跑,切忌顺着泥石流前进方向奔跑; d)避开河(沟)道弯曲的凹岸或地方狭小高度又低的凸岸。 7.2.2泥石流来袭时,禁止停留在坡度大、土层厚的凹处,禁止上树躲避,禁止躲在陡峭的山体下

野外遭遇雷雨天气时,应采取以下应急措施: a)身在空旷的地方,应该马上趴在地上,减小雷击的危险; b)如来不及离开高大的物体,应找干燥的绝缘体放在地上,坐在上面; c)远离金属物,手中不可以拿铁柄雨伞和湿木棍等物。

野外遭遇雷雨天气时,应采取以下应急措施: a)身在空旷的地方,应该马上趴在地上,减小雷击的危险; b)如来不及离开高大的物体,应找干燥的绝缘体放在地上,坐在上面; c)远离金属物,手中不可以拿铁柄雨伞和湿木棍等物。

附录A (资料性) 野外保障用品及功能要求

1.1勘察作业人员应综合考虑季节、地域、工作时间段和个人体质情况等因素,携带生活保障 1.2野外生活保障用品包括:雨衣、帐篷、背包、保暖衣物、手电、防晒霜、帽子和眼镜、常 、睡袋、户外运动鞋、水壶、火柴或打火机、野餐具等,见表A.1。

表A.1野外生活保障用品清单表

A.2.3应急救生包(

e) 根据作业区域风险和作业工种配置包(箱)内用品:海拔3000m以上高原地区,应配置 高压反应药品;南方地区应配置蛇药、毒液吸取器等药品、器械;海洋、江河湖泊水域 置救生灯等用品; 应配置有野外救生手册,野外救生手册内容包括应急状态下救生包(箱)内用品的使用) 依托野外环境条件的呼救、自救方法等。 2.4安全保障终端的功能要求如下:

DB14/T2321—202

A.3.1野外勘察作业人员可结合地域性和个人体质携带必备的药品。 A.3.2必备药品包括但不限于以下药品:感冒药、消炎药、黄连素、止血绷带、创可贴、维生 眼药水、红花油等。

A.4.1为了野外体能的及时补充,可携带补充能量的零用食品。

.4.1为了野外体能的及时补充,可携带补充能量的零用食品。 A.4.2常用的零食有巧克力、牛肉干、葡萄干、能量棒、能量饮料等。

附录B (资料性) 一般劳动防护用品要求

B. 5. 1 救生衣的包布颜色应为橙红色。 B.5.2 救生衣表面应有明显的“工作救生衣”字样。 B.5.3救生衣应能两面穿着或明显只能单面穿着。 B.5.4救生衣的系固应采用快速系固方式。 B.5.5救生衣配件应无尖角、毛刺等导致穿着者受伤的缺

3.5.1 救生衣的包布颜色应为橙红色。 B.5.2 救生衣表面应有明显的“工作救生衣”字样。 B.5.3救生衣应能两面穿着或明显只能单面穿着。 B.5.4救生衣的系固应采用快速系固方式。 B.5.5救生衣配件应无尖角、毛刺等导致穿着者受伤的缺陷

DB14/T2321—2021 B.5.6穿着救生衣的人员在水中处于静平衡状态时,救生衣上的逆反光材料露出水面的面积应不小于2 00cm²。两面穿着的救生衣,两面均应满足此要求。 B.5.7救生衣上应配备声音响度(声压级)达到100dB的哨笛一只。

1.1中暑症状为疲劳、头痛、呕吐、出汗减少,甚至停止排汗、心跳加速、皮肤发热发干,部 意识。 1.2发现中暑后,应将其移至凉爽干燥的地方,解开衣服,用凉水降温,并少量喂水

.4.2救护人员站在干燥的橡胶垫上,用木棍把伤者的肢体与电源分开。、 4.3 当伤者安全脱离电源后,检查伤者的呼吸与心跳后,采取以下救护措施: a 如果伤者已经昏迷,使其处于有利于恢复呼吸的状态,对伤者实施人工呼吸和胸部按压; b 用水冷却触电部位; c)用消过毒的或于净的纱布或绷带包扎伤口

.1在发现狂犬病地区作业前GB∕T 18934-2003 中国古典建筑色彩,应事先注射疫苗

DB14/T 2321202

C.5.21 任何动物咬伤后,均应及时注射破伤风疫苗。 .5.3 遭到动物咬伤时,彻底清洗伤口,在5分钟内冲洗残留的动物睡液,消除感染,然后包扎伤口。 0.5.4 野外被蛇咬伤后,应采取包扎、冲洗、用药等措施进行救治,步骤如下: a) 首先确认是否为毒蛇,如被无毒蛇咬伤(一般在15分钟内无反应),可按一般外伤处理;若 无法判断,则应按毒蛇咬伤处理; b 使伤口部位放到最低位置,用柔软的绳子、布条在伤口上方2~10cm处结扎; c) 包扎后,可用清水、冷开水加盐或肥皂水冲洗伤口,以洗去周围粘附的毒液,减少吸收; 经过冲洗处理后,再用锐利的小刀挑破伤口排除毒水; 一服用花物分触之三一可+体

C.5.5预防动物咬伤,注意以下事项:

a)不要随意把手伸到树洞里去掏摸: b)在毒蛇出没的地区作业时,应穿长裤、高腰工作鞋,并随时注意; c)野外露营时,在住地周围适当撒一些驱蛇药或石灰粉,以防毒蛇侵入 d)睡前检查床铺,压好蚊帐,早晨起来检查鞋子。

DB5101/T 68-2020 成都市木质家具制造企业三级安全生产标准化现场管理评定规范C. 6. 1 食物中毒

食物中毒的症状是恶心、呕吐、腹泻、胃疼、心脏衰弱等,防治措施如下: a)采取呕吐排毒通、洗胃等方法排毒; b)快速喝大量的水、吃麻油等泻药清肠; c)将茶和木炭混合成一种消毒液,或只用木炭,加水吞服,让其吸收毒质。

C. 6. 2 皮肤中毒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