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TGT D70/2-02-2014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JTGT D70/2-02-2014 公路隧道通风设计细则.pdf简介:
JTGT D70/2-02-2014,全称为《公路隧道通风设计细则》,是中国交通运输行业标准中关于公路隧道通风设计的规定。该细则主要针对公路隧道,特别是高速公路隧道的通风系统设计,提供了一套详细的指导原则和技术要求。
细则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隧道通风的基本要求:规定了隧道通风的主要目标,如提供舒适的环境、保证行车安全、防止火灾等。
2. 通风系统设计:详细阐述了隧道通风系统的布局、风速控制、气流组织、通风设备的选型和布置等。
3. 通风设备性能:明确了通风设备的性能指标、耐候性、维护保养要求等。
4. 火灾通风设计:针对可能发生的火灾情况,规定了火灾时的通风策略和设备操作。
5. 能源效率:提倡节能设计,对通风系统的能效进行了要求,以确保经济效益和环保。
6. 数据采集与监控:提出对通风系统运行数据的采集和监控要求,以便于管理和维护。
总的来说,JTGT D70/2-02-2014是公路隧道通风设计的重要参考文件,旨在保障隧道使用者的安全、舒适和环境可持续性。
JTGT D70/2-02-2014 公路隧道通风设计细则.pdf部分内容预览:
隧道通风分为自然通风和机械通风两大类。本条提出的两个公式分别为判断是否需 要设置机械通风的经验公式,只能作为初步判定的方法。 自然通风是通过气象因素形成的隧道内空气流动,以及机动车从洞外带入新鲜空气 来实现隧道内外空气交换。机械通风是通过风机作用使空气沿着预定路线流动来实现隧 道内外空气交换。
4.1.2机械通风方式可按表4.1.2分类
表4.1.2机械通风方式的分类
根据隧道条件,可以采用一种或多种通风方式组合构成更合理的通风方式。目前
2015一级建造师考试真题及解析(16页)公路隧道通风设计细贝
4.1.3公路隧道通风方式的选择应综合考虑隧道平纵指标、交通量、气象条件、 经济性等因素。 4.1.4采用纵向通风方式时,单向交通且长度L≤5000m和双向交通且长度L 00m的隧道可采用全射流纵向通风方案
4.1.3公路隧道通风方式的选择应综合考虑隧道平纵指标、交通量、气象条件、 、经济性等因素。
4.1.4采用纵向通风方式时,单向交通且长度L≤5000m和双向交通且长度L≤ 3000m的隧道可采用全射流纵向通风方案。
通过对全国已建和在建的200余座各类特长隧道通风方案统计,长度大于5000m 的隧道(共40座)一般采用通风井送排式纵向通风方式,长度小于或等于5000m的特 长隧道一般采用全射流纵向通风方式。 对于单向交通且长度L>5000m的隧道和双向交通且长度L>3000m的隧道,理论 计算可采用全射流纵向通风方式时,需结合隧道可能的交通状态、隧道所具备的综合火 灾排烟能力、隧道管理机构能力等技术论证的情况,慎重选择是否采用全射流纵向通风 方式。全射流纵向通风是由射流风机群升压的接力诱导通风方式,单组风机升压力较 小,当火灾的火风压和自然风压大于单组射流风机升压力后,单组射流风机的射流段会 发生卷吸作用,使通风系统效率降低、通风能力不足,并造成烟气流动混乱,存在较大 安全隐惠。
4.1.5通风并送排式纵向通风方式的通风并数量和隧道分段长度应根据隧道长度 灾排烟需求、通风井设置条件、建设与运营费用等综合考虑,
通风并的设置数量与隧道长度及防灾排烟需求密切相关,影响通风效果及工程造 价,其合理设置能提高隧道运营的安全性和经济性。对国内采用通风井送排式纵向通风 方式的已建隧道工程调研统计表明:长度在5000m
4.2.1单向交通隧道的设计风速不宜大于10.0m/s,特殊情况不应大于12.0m/s;双 通隧道的设计风速不应大于8.0m/s;设有专用人行道的隧道设计风速不应大于7.0m/s
本条提到的设计风速均指隧道行车或行人空间的平均风速;人车混合通行的隧道,
指设有专用人行道的隧道。 单向交通隧道的设计风速借鉴日本道路协会《道路隧道技术标准(通风换气篇) 及其解说》(2001年10月)及挪威《公路隧道设计准则》取值。双向交通和人车混合 通行的隧道设计风速借鉴日本《道路隧道技术标准(通风换气篇)及其解说》(2001 年10月)和PIARC报告取值。 鉴于建设条件复杂,确无条件设置通风井分段通风的隧道,或为把隧道内全长或分 段的设计风速降低至10.0m/s以下,采取的工程措施,如扩大隧道断面、增设或调整 通风井、增设静电除尘设备、变更通风方式,将导致建设或运营费用急剧增加,或者不 具备调整通风方案的建设条件等的隧道,作为特殊情况隧道内设计风速可取值10.0~ 12.0m/s
4.2.2双向交通隧道设计风向宜与行车上坡较长方向一致,洞内通风气流组织方向 不宜频繁变化,
为更好地利用洞内交通通风力与惯性风,洞内气流的组织方向不宜频繁变化。 射流风机运转的正向与主流交通方向一致的单洞双向交通隧道,当主流交通方向 发生变化时,为更好地利用交通通风力,运营通风气流的组织方向随之变化。 而且,为避免引起通风压力模式的不断改变,不宜频繁逆转射流风机的喷流方向。 双向交通时,自然风向也可能在不断变化,如果频繁逆转风机喷流方向,使得压力模式 不断改变,将使通风系统复杂化;同时考虑到空气流动的惯性,经常使其转向会造成较 大的能量损失和气流紊乱。
当不可避免污染空气窜流时,通风设计应考虑 窜流带来的影响。
4.2.4上游隧道行车出口排出洞外的污染
4.2.4上游隧道行车出口排出洞外的污染
当上、下游隧道洞口纵向间距较小时,上游隧道行车出口集中排放的部分污染空气 往往被交通流带入下游隧道,增加了下游隧道洞口空气的污染物背景浓度,给下游隧道 带来二次污染。 国内外对上、下游隧道洞口间污染空气窜流的理论研究成果、通风试验结果以 及对国内短距离隧道洞口间污染空气窜流的现场测试结果表明,通常上、下游隧道洞口 纵向间距小于100m时存在上、下游隧道间的污染空气窜流问题,尤其对于包含有特长 隧道的上、下游隧道可能出现污染风的窜流问题
5.1.1公路隧道通风设计的安全标准应以稀释机动车排放的烟尘为主,必要时可考 虑隧道内机动车带来的粉尘污染。 5.1.2公路隧道通风设计的卫生标准应以稀释机动车排放的一氧化碳(CO)为主 必要时可考虑稀释二氧化氮(NO2)。 5.1.3公路隧道通风设计的舒适性标准应以换气稀释机动车带来的异味为主,必要 时可考虑稀释富余热量
5.1.1~5.1.3隧道通风的主要稀释对象限于CO、NO2、烟尘和空气中的异味。 本细则涉及的通风标准主要是海拔高度3000m以下地区的公路隧道通风标准研究成果 的总结。 在公路隧道中,汽车排放的废气中有害物质很多,包括CO、NO2、Pb、CO2、SO2 HCHO和烟尘等。其中,CO和NO,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比较突出,故通风设计时以将其 浓度控制在一定的安全限度内作为主要的设计指标之一,即CO设计浓度和NO2设计 浓度。 随着柴油车的日渐发展,为了保证充分的能见度,解决烟尘问题,1975年世界道 路协会(PIARC)隧道技术委员会在日本、法国等国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套稀释柴 油车烟尘的计算方法。 PIARC十八届大会隧道技术委员会报告提出隧道使用时的舒适性标准,即稀释空 气中的异味。 随着汽车尾气排放的各种污染物均减少,因轮胎、制动及道路磨损而产生的颗粒物 和扬尘已成为隧道洞内污染的重要因素。同时,一些国家已把氮氧化物作为隧道内空气 污染的控制因素。基于我国公路隧道数量众多及经济技术的发展现状,对于稀释洞内粉 尘污染、NO2、富余热量等,目前本细则只作为选择性条款提出建议,原则上不是隧道 通风设计应考虑的对象,必要时,需作相应研究。
公路隧道通风设计细则
5.2.2~5.2.3该两条提出的洞内烟尘允许浓度参照PIARC2004年技术报告的 值。
5.3一氧化碳(CO)和二氧化氮(NO,)设计浓度
5.3.1隧道内CO和NO,设计浓度取值应符合下列规定:
5.3.1隧道内CO和NO,设计浓度取值应符合下列规定: 1正常交通时,隧道内CO设计浓度可按表5.3.1取值
表5.3.1CO设计浓度.0
2交通阻滞时,阻滞段的平均CO设计浓度Sco可取150cm²/m²,同时经历时间不 宜超过20min 3隧道内20min内的平均NO,设计浓度So.可取1.0cm²/m²。
外相关技术标准中均有指出。
注:*此值仅供隧道运营时使用,不用于通风设计
2结合我国汽车工业技术进步情况及交通排放标准滞后欧盟5~7年的现状,综合 考虑,本款提出的交通阻滞时的平均CO设计浓度的标准,参照PIARCC52004年技术 报告中1995年的标准。 3本款采用了PIARC在1999年技术报告提出的NO,建议值
5.3.2人车混合通行的隧道,隧道内CO设计浓度不应大于70cm/m²,隧道 min内NO,设计浓度不应大于0.2cm/m3
本条规定的CO、NO,设计浓度为满足行人安全通行的最低卫生标准。通常设计时, 按照条文提出的限值进行设计,能提供人员安全通过隧道的环境条件且能有效控制通风 规模。当提高洞内卫生标准,即CO、NO,设计浓度取值低于该限值时,将增加通风系 统规模。出于经济性考虑,通常CO、NO,设计浓度按该限值取值即可。 对于行人的隧道,CO的设计浓度指标,采用了PIARC在1999年技术报告提出的 通风标准;NO,的设计浓度指标,采用了比利时和瑞典的通风标准。高速公路隧道禁止 人车混合通行,但在我国低等级公路隧道中,人车混行现象较多,故作出本规定。
5.3.3隧道内养护维修时,隧道作业段空气的C0允许浓度不应大于30cm²/m3 NO,允许浓度不应大于0.12cm²/m3
5.3.3隧道内养护维修时湘2015SZ103-2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储存与调节技术设施,隧道作业段空气的CO允许浓度不应大于30
对于隧道养护维修,本细则提出的CO允许浓度指标,采用了PIARCC52004年技 术报告的建议值。NO2允许浓度指标采用了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发【2000】1号文件二 氧化氮(NO2)二级标准的小时平均浓度限值0.12cm/m。本条提出的隧道养护维修 时洞内CO及NO,允许浓度是为隧道运营期间管理服务的。
对于隧道养护维修,本细则提出的CO允许浓度指标,采用了PIARCC52004年 报告的建议值。NO2允许浓度指标采用了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发【2000】1号文件 化氮(NO2)二级标准的小时平均浓度限值0.12cm/m。本条提出的隧道养护维 洞内CO及NO,允许浓度是为隧道运营期间管理服务的
DBJ50/T-345-2020标准下载道空间最小换气频率不应低于每小时3次
.4.1隧道空间最小换气频率不应低于每
采用纵向通风的隧道,隧道换气风速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