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B51/T 2542-2018 山地(齿轨)轨道交通技术规范.pdf简介:
DB51/T 2542-2018《山地(齿轨)轨道交通技术规范》是一份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四川省地方标准(DB51)制定的技术性文件,它详细规定了山地和复杂地形地区采用齿轨技术进行轨道交通建设的设计、施工、运营以及维护等方面的技术标准和要求。这份规范适用于山地、丘陵等特殊地理环境下的轨道交通项目,如缆车、齿轨列车等,旨在保证此类轨道交通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和经济性。
它涵盖了齿轨轨道交通系统的各个方面,包括线路设计、车辆选型、施工工艺、安全防护、环境影响、运营管理等,旨在确保山地轨道交通系统的稳定运行,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同时提高乘客的舒适度和安全性。通过遵循该规范,可以有效提升山地轨道交通项目的工程质量和运营效率。
DB51/T 2542-2018 山地(齿轨)轨道交通技术规范.pdf部分内容预览:
11.1.1桥涵主体结构设计使用年限应满足山地(齿轨)轨道交通工程的功能要求。 11.1.2桥涵孔跨布置应综合考虑水陆交通、排洪、动植物保护区、自然风景区等因素,降低对周边环 竞的影响。 11.1.3桥梁结构形式应与周边环境和景观相协调,且宜选用噪声小和振动小的结构形式,力求结构简 洁、标准化,便于施工和养护维修。 1.1.4桥梁结构在制造、运输、安装和运营过程中应具有足够的强度、刚度、稳定性,满足列车安全 运行和乘客乘坐舒适的要求,并应满足使用耐久性要求。 11.1.5桥梁设计应预留设备的安装、检修和更换条件,并应满足养护、维修的要求。 11.1.6桥梁工程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DB51/T25422018
11.2.1桥梁结构设计可按TB10002规定,根据结构的特性,就其可能出现的最不利组合情况进行计 算。 11.2.2计算结构自重时,一般材料重度应按TB10002的规定取用;对于附属设备和附属建筑的自重 或材料重度,可按所属专业的现行规范或标准取用。 11.2.3列车竖向静活载确定应符合下列规定: a)列车竖向静活载图式按本线列车的最大轴重、轴距及近、远期中最长的列车编组确定; b)双线桥梁结构活载,按两条线路在最不利位置承受90%计算; C 影响线加载时,活载图式不可任意截取。 11.2.4列车竖向活载包括列车竖向静活载及列车动力作用,应为列车竖向静活载乘以动力系数(1+μ) 可按TB10002的规定取值。 11.2.5位于曲线上的桥梁应考虑列车产生的离心力,离心力作用于车辆重心处。其大小等于列车静活 载乘以离心力率C。C值按式(1)计算: V2 C (1) 127R 式中:V一一本线设计最高列车速度(km/h): R一一曲线半径(m)。 1.2.6列车横向摇摆力应按相邻两节车四个轴轴重的15%计算,并以横向集中力的形式取最不利位置 作用于轨顶面。多线桥只计算任一条线上的横向摇摆力。 11.2.7列车制动力或牵引力作用于车辆重心位置。桥梁下部结构设计时,制动力或牵引力应移至支座 中心处,计算刚架结构应移至横梁中线处,均不考虑移动作用点所产生的弯矩。双线时应采用一线的制 动力或牵引力。 11.2.8列车活载在桥台后破坏棱体上引起的侧向土压力,应将活载换算成当量均布土层厚度计算。 11.2.9无缝线路的纵向水平力(伸缩力、挠曲力)和断轨力,应根据轨道结构及梁、轨共同作用的原 理计算确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a)单线及多线桥应只计算一根钢轨的断轨力: b)伸缩力、挠曲力、断轨力作用于墩台上的支座中心处,不计其实际作用点至支座中心的弯矩影 响,必要时应进行专门研究; c 同一根钢轨作用于墩台的伸缩力、曲力、断轨力不应叠加。 11.2.10风荷载强度应按TB10002的规定取值。 11.2.11温度变化的作用及混凝土收缩徐变的影响,可按TB10002的规定执行。 11.2.12桥梁墩台可能受到撞击时,宜设防撞保护设施。当无法设置防撞保护设施时,船只撞击力和 汽车撞击力可按TB10002的规定计算,其它山地自然灾害撞击力应根据实际情况做专门研究。 1.2.13位于河流和水库中的桥梁墩台,尚应考虑流水压力的作用,可按TB10002的规定计算。 11.2.14 地震作用应按GB50111的相关规定计算。 11.2.15桥梁应按不同施工阶段的施工荷载和运营养护检修荷载加以检算。采用架桥机架设时,应按 照架桥工况对桥梁进行检算。
1.3.1桥梁结构应进行刚度和变形检算。 在实际列车竖向静活载作用下,中小跨度梁体竖向挠度可参考TB10002的规定; b 跨度超过100m的桥梁,按实际运行列车进行车桥系统耦合分析; C 拱桥、刚架及连续梁桥的竖向挠度,除考虑列车竖向静活载作用外,尚应计入温度的影响。梁 体竖向挠度按下列情况之不利者取值:
DB51/T 25422018
11.4.1山地(齿轨)轨道交通桥梁的结构选型应符合下列规定: a)桥梁结构形式应综合考虑桥梁的使用功能、环境条件、施工方法和工程造价等因素确定; D 对于粘着路段,宜采用等跨简支结构或先简支后连续结构,宜按照预制架设的施工方法进行设 计,梁长宜采用20m~40m。受运输条件限制时,可优先选用T梁结构。T梁梁片数可根据限 界及结构受力进行合理布置; C 对于齿轨路段,宜采用连续刚架结构形式,在地形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宜选用支架现浇的小跨 连续刚构。当墩高较高时,应结合施工方法和场地条件设置特殊结构。齿轨路段桥梁设计时应 充分考虑大坡度对桥梁受力及预应力钢束布置的影响; d)跨越深沟峡谷、高速公(铁)路和较宽河面时,宜选用大跨箱梁结构形式; e)桥梁下部结构宜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桥墩类型可结合地形、水文和景观要求等进行分段统一 11.4.2主体结构的钢筋混凝土构件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得低于C40,预应力混凝土构件的混凝土强度 等级不得低于C50,管道压浆用水泥浆强度等级不宜低于M50。非主体结构构件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 低于C25。 11.4.3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应按破坏阶段检算构件强度,按弹性阶段检算应力和抗裂性;钢筋混凝土结 构和钢结构应按容许应力法设计。 11.4.4对于车站高架桥梁结构的设计,可参照GB50157的规定。 11.4.5钢筋混凝土和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最小截面尺寸、钢筋保护层厚度、预应力钢束间距等,应符 合TB10092的有关规定。 11.4.6桥梁结构应按现行国家标准GB50111的有关规定进行抗震设计。 11.4.7当线路必须跨越泥石流沟时,应尽量选择采用一孔或多孔较大跨度的桥梁跨越泥石流的堆积 区,并做好相应的防护措施,避免泥石流对桥梁结构产生破环。 11.4.8位于河道内的桥梁下部及基础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冲刷和磨蚀等对结构的影响,必要时要增设 防护工程。
DB51/T25422018
11.4.9桥梁支座宜采用轨道交通标准系列的钢支座,严寒地区及对耐久性有特殊要求的地区宜采用球 形钢支座,并应考虑大坡度对支座受力及布置形式的影响。 11.4.10山地(齿轨)轨道交通桥梁混凝土耐久性设计应遵循TB10005的相关规定,并应遵循以下原 则: 应以结构具有足够承载能力和良好的抗裂性为前提; 6 应从方便施工和避开环境对结构不利影响角度,选择合适的结构形式及构造; 山区冻融环境下的混凝土施工须采取适当的措施,以确保混凝土的力学性能,
12.1.1隧道设计应依据地形、地质条件和生态环境特征,结合运营和施工条件,进行技术、经济比较 分析,隧道设计方案应符合安全适用、经济合理和环境保护的要求。隧道主体结构应具有规定的安全性、 可靠性和耐久性,适应长期运营的需要, 2.1.2隧道设计应根据施工过程中的超前地质预报和现场揭示地质、监测信息展开信息化设计。 12.1.3隧道内采用无确轨道时,应根据无礁轨道铺设要求,设置隧道基底沉降观测标。 2.1.4隧道辅助坑道的规划和设置,应根据隧道长度、施工工期及地形、地质、环境等条件,结合施 工和运营期间通风、排水、防灾救援及弃渣等需要,进行技术、经济比较分析。 2.1.5隧道施工应根据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以及隧道跨度、施工工期、环境保护等采用合适的 施工方法。隧道弃渣应注意节约用地,并保护农田水利和自然环境,满足环境保护的要求。 2.1.6位于不良地质地段的隧道设计尚应符合现行相关规范、标准的规定。 12.1.7隧道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2.1隧道洞口位置的选择应结合地形、地质和环境条件,采取“早进晚出”的设计原则。 2.2.2隧道洞门设计应与自然环境相协调,位于城镇、风景区附近的洞门,宜结合当地人文、生态特 点进行景观设计。 2.2.3隧道洞口应避免通过危岩落石发育区。无法避免时,应遵循多重防护、综合治理的原则,根据 危岩落石特征、范围、地形地貌等因素展开危岩落石防护设计。洞口危岩落石可选用清除、支顶、锚固、 防护网等主动防护措施,或拦石墙、落石槽等被动防护工程,有条件时可接长明洞或设置棚洞。 2.2.4隧道洞口考虑抗震设防时应避免高边坡,洞口边仰坡宜采用锚网喷、锚杆框架梁、预应力锚索 桩等柔性防护措施,并适当接长明洞或轻钢结构棚洞。
2016甬SS-04 宁波市海绵城市源头雨水控制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导则DB51/T25422018
12.3.1隧道内轮廓应符合本规范8.3节隧道建筑限界的规定,满足轨道股道数及线间距、隧道设备空 间、轨道结构形式及其运营维护方式、牵引供电形式、空气动力学效应和列车密封性的要求,满足隧道 环保和快速施工的要求。 12.3.2曲线地段隧道内轮廓应考虑隧道建筑限界加宽量。缓和曲线部分加宽可分两段,自圆曲线至缓 和曲线中点,并向直线方向延伸10Ⅲ,应采用圆曲线加宽断面;其余缓和曲线,自直缓分界点向直线 段延伸17m,应采用缓和曲线中点加宽断面,其加宽值取圆曲线加宽值的一半。 12.3.3隧道施工方法可采用矿山法、明挖法、盾构法、TBM法,衬砌结构应符合下列规定: a 矿山法隧道应采用复合式衬砌; b 明挖法隧道可采用矩形框架衬砌; C 盾构法隧道可采用管片衬砌; d)TBM法隧道可采用复合式衬砌或管片衬砌。 12.3.4复合式衬砌、管片衬砌结构设计可参考TB10003相关规定。矩形框架衬砌结构设计可参考GB 50157相关规定。 12.3.5隧道洞口段、浅埋和偏压段、软硬岩交界段、断层破碎带及活动断裂带等的隧道衬砌结构可按 GB50111有关规定进行抗震设防。洞口段抗震设防长度可根据地形、地质条件及设防烈度确定,并不 应小于2.5倍的隧道净空宽度。抗震设防段宜采用曲墙有仰拱的复合式衬砌结构并设置变形缝,
12.4.1隧道防排水设计应结合隧道洞身水环境要求和水文地质条件确定。隧道防排水应采取“防、堵、 截、排,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的原则,以结构自防水和防水板防水为主体,以“三缝”防水为重点。 12.4.2隧道工程防水等级应符合下列规定: a)主体结构达到二级防水标准; 机电设备洞室达到一级防水标准; C 兼具防灾疏散工程的辅助坑道达到三级防水标准。 12.4.3矿山法隧道防排水设计可参考TB10003相关规定,明挖法、盾构法及TBM法隧道可参考GB 50157相关规定。
.4.1隧道防排水设计应结合隧道洞身水环境要求和水文地质条件确定。隧道防排水应采取“防 、排,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的原则,以结构自防水和防水板防水为主体,以“三缝”防水为草 2.4.2隧道工程防水等级应符合下列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