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XS 0003—2021 加油(气、氢)站分布式光伏项目实施技术规范(试行).pdf简介:
"XS 0003—2021 加油(气、氢)站分布式光伏项目实施技术规范(试行)"是一份由中国标准化研究院或相关机构制定的试行技术规范。这份规范主要针对加油(气、氢)站分布式光伏项目的实施,提供详细的指导和标准。它涵盖了分布式光伏系统在加油(气、氢)站的应用,包括光伏系统的布局、设计、安装、运行、维护等方面的技术要求,旨在确保这类项目的安全性、效率和环保性能,同时符合国家和行业的相关法律法规及标准。由于是试行规范,可能会有部分内容还在不断完善和调整中,以适应新的技术发展和行业需求。
XS 0003—2021 加油(气、氢)站分布式光伏项目实施技术规范(试行).pdf部分内容预览:
3.0.3在既有加油(气、氢)站增设分布式光伏系统,应综合考虑辐照条件、建筑条件、并网条件、雷 电环境及有关安全防护条件、安装和运输条件等因素,与加油(气、氢)站的建筑及周边环境相协调, 做到影响运营最小程度,并应满足安全可靠、经济适用、环保、美观,便于清洗和维护的要求。 3.0.4考虑到安全防护条件、安全距离等要求,不应在新建、改建和既有的加气站、加氢站罩棚上增设 分布式光伏系统。 3.0.5有充换电业务要求的加油(气、氢)站实施分布式光伏项目时,应考虑充电设施布置在辅助服务 区内。变配电间或室外变压器等应符合加油(气、氢)站相关防爆要求。 3.0.6加油(气、氢)站分布式光伏系统接地应与加油(气、氢)站接地系统相连接,并满足《汽车加 油加气站设计与施工规范》GB50156、《光伏发电站防雷技术要求》GB/T32512、《光伏建筑一体化系统 防雷技术规范》GB/T36963和《电气装置安装工程接地装置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169的要求。 3.0.7加油(气、氢)站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设计、施工与验收等应满足《光伏发电站施工规范》GB50794、 《光伏发电工程施工组织设计规范》GB/T50795、《光伏发电工程验收规范》GB/T50796等规定,还应 严格遵守中国石化建设项目实施管理规定等的要求。
4.1.1光伏组件、逆变器等应符合国家对光伏产品的全部强制性要求和市场准入要求,通过国家认监 委批准的光伏产品国推认证机构的认证。分布式光伏系统设计在满足安全性和可靠性的同时,优先选择 市场占有率靠前的头部企业产品。 4.1.2在既有加油(气、氢)站的建(构)筑物上增设光伏系统,应对建筑物结构和电气的安全性进 行复核,满足建筑结构及电气安全性要求。型钢结构罩棚使用超过5年应进行复核,网架罩棚均应进行 复核。 4.1.3分布式光伏系统消防设置应满足《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GB50140和《电力设备典型消防 规程》DL5027的要求。在既有建筑物上增设光伏发电系统,不得影响消防安全疏散通道和消防设施的 使用。 4.1.4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不应降低相邻建筑物的日照标准,不宜产生光污染。 4.1.5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中光伏方阵与逆变器之间的容量配比应综合考虑光伏方阵的安装类型、场 地条件、太阳能资源、光伏方阵至逆变器的各项损耗等因素,经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 4.1.6室外布置的逆变器等电气设备应有防腐、防锈、防暴晒等措施,箱体或柜体的防护等级不宜低 于IP65,室内布置时不宜低于IP54。 4.1.7分布式光伏系统发电量预测应根据系统所在地的太阳能资源情况,并考虑系统设计、光伏方阵 布置和环境条件等各种因素后计算确定。
4.2.1在进行光伏发电系统布置时,应避免周边环境、建(构)筑物、绿化种植等对其遮挡 4.2.2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应采取防止光伏组件损坏、坠落的安全防护措施。 4.2.3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荷载应符合《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的要求,结构安全设计应符合 《建筑结构可靠性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工程结构可靠性设计统一标准》GB50153的要求。
4.2.1在进行光伏发电系统布置时,应避免周边环境、建(构)筑物、绿化种植等对其遮挡 4.2.2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应采取防止光伏组件损坏、坠落的安全防护措施。 4.2.3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荷载应符合《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的要求,结构安全设计应符合
4.3.1光伏支架应结合工程实际选用材料、设计结构方案和构造措施,保证支架结构在运输、安装和 使用过程中满足强度、稳定性和刚度要求,易于维修、更换CIAS 11001标准下载,并符合抗震、抗风和防腐等要求。 4.3.2光伏支架材质的选用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太阳能光伏系统支架通用技术要求》JG/T490的规 定。当光伏支架采用钢材时,型钢选用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钢结构设计标准》GB50017和《冷弯薄壁 型钢结构技术规范》GB50018的规定。当光伏支架采用铝合金材料时,材质的选用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 《铝合金结构设计规范》GB50429的规定 巨压人层城仙
4.3.4对安装在有抗震要求的构筑物上的分布式光伏系统,还应根据《构筑物抗震设计规范》GB50191 的要求进行抗震设计。在9度以上地震地区不应设置配重式支架结构,
4.4.1当前光伏组件应根据类型、标称功率、转换效率、系统电压、温度系数、组件尺寸和重量、 率辐照度特性、使用环境等条件进行选择。优先选择高转化效率的单晶硅组件,并满足国家有关标准要 求,组件光电转换最高效率≥20%。建筑集成光伏发电系统(BIPV)宜选用与建筑相协调的光伏组件。 对于网架型的罩棚和异形罩棚上安装光伏方阵,可选用柔性光伏组件。 4.4.2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用光伏组件应符合《建筑用光伏构件通用技术要求》JG/T492和《建筑用 柔性薄膜光伏组件》JG/T535的要求。 4.4.3光伏组件使用寿命应不少于25年,首年衰减≤2.5%,以后年衰减≤0.6%,25年不高于17%;摄 供光伏组件质保书,工艺、外观质保≥10年。 4.4.4光伏方阵应采用固定式布置,最佳倾角应结合项目当地多年月平均辐照度、直射分量辐照度 散射分量辐照度、风速、雨水、积雪等气候条件进行设计。 4.4.5分布式光伏系统中,接入同一光伏组串的各光伏组件的电性能参数宜保持一致,接入同一最 功率跟踪回路的光伏组串的电压、组件朝向、安装倾角宜保持一致。 4.4.6光伏组串的最大工作电压变化范围应在逆变器的最大功率追踪范围内。 4.4.7光伏方阵设计应便于光伏组件表面的清洗,必要时应设置维修、人工清洗的设施与通道。 4.4.8对安装在加油(气、氢)站建筑物上的光伏方阵设置应满足下列要求: 应结合屋面的设备和设施统一合理布置; b) 光伏组件及方阵布置应满足屋面的建筑防火要求; 光伏方阵的构造及安装应符合通风散热要求 4.4.9 对安装在加油(气、氢)站建筑物上的光伏系统的防水设计应满足下列要求: a) 不应影响屋面雨水排放; b) 光伏组件基座与结构层相连时,防水层应铺设到支座和金属埋件的上部,并应在地脚螺栓周目 作密封处理; 在屋面防水层上安装光伏组件时,其支架基座下部应增设附加防水层: d 光伏系统的引线穿过屋面、阳台、墙体等处应预理防水套管,并作防水密封处理,穿墙管线不 宜设在结构柱处。
4.5.1.1加油(气、氢)站分布式光伏系统用电缆的选择与敷设,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电力工程电 缆设计标准》GB50217和《爆炸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GB50058的规定,电缆截面应进行技术经 济比较后选择确定。 4.5.1.2光伏组件与逆变器之间的电缆宜采用单芯电缆,电缆应符合《光伏发电系统用电缆》NB/T4207: 的规定。 4.5.1.3连接光伏组件的电缆宜选用C类及以上阻燃电缆,进入建筑内部的电缆应不低于原有建筑对 电缆防火等级的要求。 4.5.1.4控制电缆或通讯电缆不宜与电力电缆敷设在同一电缆沟内,当无法避免时,应各置一侧,宜 采用防火槽盒或防火隔板进行分隔。电缆沟敷设时沟内应充砂,并宜设置排水措施,不得作为排水通路。 4.5.1.5敷设电气线路的沟道、电缆桥架或导管,所穿过的不同区域之间墙或楼板处的孔洞应采用非 然性材料严密封堵,防止油气窜入。
4.5.2.1分布式光伏系统所选用并网逆变器技术要求应满足《光伏并网逆变器技术规范》 的规定,最大转换效率≥98.4%,加权效率应通过“领跑者”效率2级认证,逆变器使用表 质保≥5年。
4.5.2.2光伏系统逆变器总额定容量的选择应根据标准产品型号、光伏系统装机容量确定 4.5.2.3逆变器应带有数据通信功能,能够接入销售公司统一建设的光伏发电分布式能源互联网, 4.5.2.4逆变器性能应符合接入电网的相关技术要求,并具备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连续可调功能,
4.5.2.2光伏系统逆变器总额定容量的选择应根据标准产品型号、光伏系统装机容量确定
4.5.2.5逆变器的通风及空气调节应符合下列要求:
a) 室外放置逆变器宜背阴放置或增加遮阴措施; b) 逆变器的环境温度应控制在设备允许范围内; C 逆变器室应有通风设施,确保逆变器产生的废热能排离设备; d 出风口的朝向根据当地主导风向确定; 进出风口应有防尘,防雨CJ∕T 36-2002 液化石油气钢瓶工艺导则,防植物飞絮等措施。
4. 5.3 储能装置
4.5.3.1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可
5.3.2加油(气、氢)站应结合实际情况确定储能装置接入规模及配置等。在选择蓄电池组情况 量应根据负载功率、额定电压、工作电流、日平均用电时数、连续阴雨天数、储能电池的类型及 性等参数确定
4.5.3.3储能电池宜根据储能效率、循环寿命、能量密度、功率密度、响应时间、环境适 术条件和价格等因素选择,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a 应符合国家现行相应产品标准的规定。 b 宜选用循环寿命长、充放电效率高、自放电小等性能优越的储能电池。 宜选用大容量单体储能电池,减少并联数;储能电池串并联使用时,应由同型号、同容量、同 制造厂的产品组成,并应具有一致性。
d)储能系统应具有电池管理系统(BMS)。采用在线检测装置进行智能化实时检测,应具有在线 识别电池组落后单体、判断储能电池整体性能、充放电管理等功能DB37∕T 5124-2018 透水混凝土桩复合地基技术规程,宜具有人机界面和通信接 口。 充电控制器应具有短路保护、过负荷保护、过充(放)保护、欠(过)压保护、反向放电保护、极 性反接保护及防雷保护等功能,必要时应具备温度补偿、数据采集和通信功能。 充放电控制器应满足电磁兼容性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