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G/TJ0*-23*0-2020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标准.pdfDG/TJ0*-23*0-2020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标准.pdf简介:
"DG/TJ0*-23*0-2020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标准.pdf" 是一份关于城市道路交通规划的技术标准文件。"DG"通常代表地方标准,"TJ"可能是交通行业的简称,"0*-23*0-2020"是标准的编号,表明这是2020年发布的第23*0号城市道路交通规划标准。这份标准可能包含了城市道路交通系统的设计原则,交通网络规划,交通设施布局,交通管理规定,以及与环保、安全、效率等相关的要求和指南。
它涵盖了城市道路交通的各个方面,旨在指导城市交通规划和建设,提升城市交通系统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体内容可能包括道路网的规划布局、公共交通系统的规划、交通设施的设计、交通需求预测、交通流量控制、交通安全与管理等方面的规定。
由于具体标准的详细内容未能直接显示,获取该标准的详细信息,建议查阅官方发布的文件或者联系相关的专业机构或组织。
DG/TJ0*-23*0-2020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标准.pdf部分内容预览:
7.*.*0常规环形交叉口中心岛的形状宜用圆形、椭圆形、圆角菱 形。中心岛曲线半径宜为*5m~20m。环岛车道数不宜少于 3条,小环岛交叉口可为*条~2条。 7.*.**道路平面交叉口的规划用地指标宜符合表7.*.**的规定。
表7.*.**平面交叉口规划用地指标
7.*.**立体交叉口选型应综合考虑交叉口在道路网中的地位、 作用、相交道路的等级,结合交通需求和控制条件等因素,应符合 表7.*.**的规定,同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立体交叉口的形式应充分考虑地形地质条件、用地范围、 周围建筑及设施分布现状等,合理利用地形,占地面积少,做到工 程技术、经济、环境三者协调统一。 X 2应处理好主要交通流向与次要交通流向的关系,交通主 流方向线形应简捷,少爬坡和少绕行。
CJJ∕T *00-20*7 城市基础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标准表7.*.**立体交叉口选型
7.*.*5立交范围内快速路主路基本车道数应与路段基本车道数 连续致,匝道车道数应根据匝道交通量确定,进出口前后应保 持至道数平衡(图7.*.*5),应按式(7.*.*5)计算
图7.*.*5分、合流处的车道数平衡
式中:Nc一一分流前或合流后的主线车道数; VF一一分流后或合流前的主线车道数; NE一匝道车道数。 7.*.*6路段设有慢行系统时,立交范围内慢行系统应连续,宜采 用机非分行形式,人行道应设置无障碍设施。 X 7.5道路衔接规划 7.5.*主城区与新城对外主要公路应与城市于路及快速路顺畅 衔接,新市镇对外主要公路宜与次干路及土等级道路衔接;城 市道路与公路衔接时,若有一方为封网路权道路,应采用立体交 叉;支路不宜直接与干线公路衔接 7.5.2设有轨道站点区域应充分考虑轨道交通和地面公共交通、 慢行交通之间的换乘要求,与轨道换乘枢纽之间衔接的次干路及 支路应充分考虑地公交和慢行通需求,合理布设道路横断 面、行人过街设施公交站点设置非机动车停放场地设施等。 7.5.3在轨道站点周边设置P十R时,采取沿轨道站台两侧布置 P十R的模式环形放射式道路网宜考虑在城市主要出人口呈分 散环状布置P十R;棋盘式道路网宜沿城市伸展轴或者是在原有 的公交干线上布置P+R。
7.6.*街道是指在城市范围内,全路或大部分地段两侧建有各式 建筑物,设有人行道和各种公用设施的道路。街道除了交通功能 外,强调空间界面围合,功能更加多样,满足慢行需求。 7.6.2综合考虑沿街活动、街道空间景观特征和交通功能等因
系,可将街道分为商业街道、生活服务街道、景观休闲街道、交通 型街道和综合型街道五大类型。 7.6.3对人行道进行分区设计,划分为设施带、步行通行区和建 筑前区。其中步行通行区是供行人通行的有效通行空间,针对不 司情况给出其宽度推荐值,如人流量较大的主要商业街及轨交站 点出人口周边,建议保证5m以上的步行通行区宽度,并考虑非 机动车停放区、公共自行车租赁点服务停放
表7.6.3步行通行区宽度推荐值
7.6.*街道规划中应将行安全置手优先级首位,在商业街道、 生活服务街道、景观休闲街道采用较小的路缘石转弯半径,以缩 短行人过街距离,导机动车转减速。缘石转弯半径以*m~ *0m为主,极限小于5m。从土地集约开发利用的角度,推荐 使用较小的造路红线模数及交叉口转角圆曲线半径,推荐交叉口 转角圆线半径采用*5m~20m。
*.*.*城市客运枢纽的选址应符合城市空间布局与用地规划,并 与城市客运走廊、城市发展方向、主要城市中心及各类服务设施 用地等紧密结合。 *.*.2城市客运枢纽倡导立体综合开发,分利用地下空间,集 约枢纽用地, *.*.3城市客运枢纽的不同功能凌通方式、相互间的客流换乘 服务设施应通过共享或合并设置,合理利用空间,实现一体化
布局。 *.2 客运枢纽类别 *.2.*城市馨运枢纽按其承担的交通功能、客流特征和组织形 式,应分为综合客运枢纽和公共交通枢纽两类 *2.2根据城市土地利用、空间布局及客运体系,客运枢纽应符 瓷平列规定: *A类枢纽:综合客运枢纽 A*枢纽:国际(国家)级综合客运枢纽,国际枢纽机场,国家 干线铁路枢纽站点; A2枢纽:区域级综合客运枢纽,国家干线铁路主要站点; A3枢纽:城市级综合客运枢纽,城际交通与市内交通衔接转 换节点。
2B类枢纽:公共交通枢纽 B*枢纽:三线及以上轨道换乘站为主体的大型枢纽; B2枢纽:以一线或二线轨道换乘站为主体的中型枢纽; B3枢纽:以轨道交通和机动车换乘为主体的P十R停车换乘 枢纽; B*枢纽:以地面公共汽(电)车、中运量公交换乘站点为主体 的小型枢纽
*.3客运枢纽交通衔接
注:○表示应:表示宜:O表示可:一表示无要求
注:○表示应:表示宜:O表示可:一表示无要求
注:●表示应;表示宜;O表示可;一表示无要求。
且的规划建设过程中,宜考虑共享单车的停放
*.*客运枢纽用地规模
理确定客运枢纽用地规模,促进用地集约化
体融合发展,提升综合配套保障能力。 *.*.2A类枢纽中对外交通集散规模超过5000人次/d时,应规 划对外客流集散与转换用地:用地面积(不包括对外交通场站)宜 符合下列规定: *公共汽(电)车衔接设施面积应遵循本市公共汽车和电车 首末站、枢纽站建设标准的相关规定。 2出租车服务点面积宜按26m²~32m²/辆计算。 3停车场宜按25m²~*0m²/标准停车位计算。 5当承担城市内部交通转换功能时,应在纽用地基础上 增加城市内部交通转换用地。 6承担城乡客运组织、旅游交通组职能和包含航空运输 方式的城市综合客运枢纽集散与转换地可适当增加。 *.*.3B类枢纽高峰小时客流转操规模(不包括城市轨道交通车 站内部换乘量)达到2000人次时,应根据枢纽的区位、用地条 件、城市公共交通网络、枢转换客流量等规划城市公共交通枢 纽用地。城市中心区宜按照0.5*.0m²/人次控制,城区内除 中心区外其他地区按照*.0*.5㎡²/人次控制。
35*应根据客运枢纽功能定位及客流规模GB **26-**** 石棉水泥输盐卤管,合理确定枢纽对外 络网衔接交通组织。在实现枢纽交通集散功能基础上,应处理好 枢纽集散路网与城市路网的关系,避免过境交通、地方交通与枢 纽集散交通低效混合。 *.5.2客运枢纽集散交通组织应满足快速、顺畅、可靠的要求,应 符合下列规定: *A类枢纽交通集散应同主干路及以上等级道路衔接,出 人口不宜少于2处,实现快进快出、多点集散
2B类枢纽宜同次干路及以上等级道路衔接,保证主要流 向顺畅,避免低效绕行。 *.5.3客运枢纽交通流线组织应实现人车分离,各类交通方式宜 相互独立、避免十扰。各类车辆到达与出发、上客与下客等交通 流线宜分离设计,大车与小车交通流线宜相互独立,实现到发分 离、大小车分离。
*公交线路间的换乘距离不宜大于*20m 2公交与地铁间的换乘距离不宜大于200m。 3其他交通方式间的换乘距离不宜大于300m *超过以上换乘距离时,宜采用自动步道设施或立体换乘 形式。
*.6.*城市广场可分为公共场和交通集散广场。 *.6.2城市广场的位置分布、用地规模和功能定位应符合城市规 划布局和道路交通的需要。 *.6.3交通集龄场的规模由聚集人流量决定,交通集散广场人 流密度宜为人/m²~*.*人/m²。 *.6.*,共广场的面积宜按0.*人/m²~*.0人/m²计算;单个公 共广场用地规模不宜超过2hm²。 *3.5城市广场应按人流、车流分离的原则,布置分隔、导流等设 施,并应配置完善的交通标识指示行车方向、停车场地、步行活动 区等公共区域。 *.6.6城市广场与道路衔接的出人口处应满足停车视距要求。 *.6.7城市广场应设置无障碍设施,并应符合相关无障碍设施标 准规定,
*.2.2机动车停车位供给结构应符合下列规定: *建筑物配建停车位应占机动车停车位供给总量的*5% 以上。 2公共停车场提供的停车位可占机动车停车位供给总量的 *0%~*5%。 *.2.3公共停车场规划用地总规模可按规划城市人口核算,人均 公共停车场占地规模宜控制在0.5m²~*.0m²。 *.2.*除新建建筑工程外,可结合住宅小区综合治理以及医院 *.2.5宜针对医院、公共服务机构和商业街区等临时停车需求规 划建设公共停车场,并适度保证住宅小区、医院等基本车位供给, *.2.6停车供需矛盾突出地区的新建扩建、改建的建筑物应在 满足建筑物配建停车位指标要求鼓励利用闲置土地、空间以 及其他社会停车设施,增加独立地或由附属建筑物的不独立占 地的面向公众服务的公共停场。 *.2.7公共停车场宣布置在客流集中的商业区、办公区、医院、体 育场馆、旅游风景区及停车供需盾突出的居住区,其服务半径 不应大于30*同时,应考虑车辆噪声、尾气排放等对周边环境 *.2.*城市中心区以外,应结合轨道交通车站、公交枢纽站和 公交首末站布设P十R泊位,机动车换乘停车场停车位供给规模 综合考虑接驳站点客流特征和周边交通条件确定,其中与轨道 交通结合的机动车换乘停车场停车位的供给总量不宜小于轨道 交通线网全日客流量的*%,且不宜大于3%。
*.2.*路边停车位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不得影响道路交通安全以及车辆的正常通行。 2不得在救灾疏散、应急保障等道路上设置 3严禁在人行道上设置。
*应根据道路运行情况及时、动态调整。 *.2.*0独立建设的公共停车场出人口采取分离设置时JC∕T *6*-2005 墙材工业用轮碾机,若出人 位于单向行驶道路一侧,应道路行车方向先设置进口、后设 置出口;若出人口位于双向行驶道路一侧,应以避免进、出车流交 叉,右转进出停车场为基本原则;停车场出入口之间净距不应小 于5m。 X
*.2.**公共停车场的出入口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