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GB/T51408-2021 建筑隔震设计标准及条文说明.pdf简介:
GB/T 51408-2021《建筑隔震设计标准及条文说明》是中国的国家标准,全称为《建筑隔震技术规范》。该标准主要针对建筑隔震工程的设计、施工和验收给出了详细的规定和指导,目的是为了保证建筑隔震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和经济性,防止地震等自然灾害对建筑物造成破坏,减轻地震对人员生命安全和财产损失的影响。
该标准涵盖了隔震设计的基本原则、隔震体系的选择和布置、隔震装置的设计、隔震性能的检测与评价、隔震系统的施工与安装、隔震系统的验收等各个方面。它不仅规定了隔震设计的技术要求,还提供了具体的设计方法和施工指南,以及对隔震效果的评估标准。
"条文说明"是对标准中各项条款的详细解读和说明,有助于设计人员、施工人员和检验人员更好地理解和执行标准,确保隔震设计的准确性和有效性。总的来说,GB/T 51408-2021 是建筑隔震设计的重要参考依据,对于保障建筑安全、提高建筑抗震性能具有重要意义。
GB/T51408-2021 建筑隔震设计标准及条文说明.pdf部分内容预览:
Pki振型与k振型的耦联系数; si、S一一分别为j、k振型的阻尼比; 入T一一k振型与i振型的自振周期比。 3)双向水平地震作用下的效应可按下列公式中的较大值 确定:
SEk = VS+(0.85Sy)2 SEk =VS+(0.85Sx)2
4.3.3当采用时程分析法时,计算的确定应符合下列
度时程曲线和人工模拟地震动加速度时程曲线进行输入。 不少于2组人工模拟加速度时程曲线和不少于5组实际强 或修正的加速度时程曲线。地震作用取7组加速度时程曲
结果的峰值平均值。 4.3.5采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和时程分析法同时计算时DBJ50∕T-065-2020 民用建筑外门窗应用技术标准,地震作 用结果应取时程分析法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的包络值。 4.3.6对特殊设防类和房屋高度超过60m的重点设防类隔震 建筑,宜采用不少于两种程序对地震作用计算结果进行比较 分析。
.3.7对于抗震设防烈度为9度的隔震高层建筑,竖向地震作月
1采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计算竖向地震作用时,其竖向 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αvmax可采用本标准第4.2.1条规定的水 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的65%,但特征周期均可按设计第一 组采用。 2计算上部结构的竖向地震作用标准值时,各楼层可视为质 点;设防地震作用下楼层的竖向地震作用标准值可按各构件承受 的重力荷载代表值的比例分配,并应按下列公式确定:
Fevk = αvmaxGeq G;H; Evk (i=l,...,n) ZG,H;
式中:FEvk 结构总竖向地震作用标准值(kN); 质点i的竖向地震作用标准值(kN); αvmax 竖向地震影响系数的最大值; Ge 结构等效总重力荷载(kN),可取其重力荷载代表 值的75%; H:、H一一结构质点i、j的计算高度(m)。 3隔震层竖向阻尼比可取上部结构阻尼比,且不宜大于0.05
4.4.1隔震结构构件的承载力应符合下列规定
4.1隔震结构构件的承载力应符合下列规定
1持久设计状况、短暂设计状况应按下式进行设计:
式中:% 结构重要性系数,对特殊设防类建筑和重点设防类 建筑的结构构件不应小于1.1,对标准设防类建筑 的结构构件不应小于1.0; S一作用组合的效应设计值(N); R一一构件承载力设计值(N)。 2地震设计状况应按本标准第4.4.4条与第4.4.6条规定 进行验算。
=YGSGk+LyQYQSQk+ywYwS
4.4.3持久设计状况和短暂设计状况下,荷载基本组
数应按表4.4.3采用。
表4.4.3荷载基本组合的分项系数
4.4.4地震设计状况下,隔震结构构件设计应采用不计入风荷载 效应的地震基本组合,并应根据本标准第1.0.1条的基本设防目 标进行设防地震作用下的承载力设计。 4.4.5隔震结构构件根据性能要求可分为关键构件、普通竖 向构件、重要水平构件和普通水平构件。对于承受压力的钢构 件,除应按本标准第4.4.6条验算强度外,尚应验算其稳 广
4.4.6在设防地震作用下,隔震建筑的结构构件应按下列规
。4.6在设防地震作用下,隔震建筑的结构构件应按下列规定达 行设计: 1关键构件的抗震承载力应满足弹性设计要求,并应符合下 式规定:
1关键构件的抗震承载力应满足弹性设计要求,并应符合下 式规定:
GSGE+YEhSEhk+YEvSEvk 中:R一 构件承载力设计值(N); YRE 构件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 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的规定; SGE一 重力荷载代表值的效应(N); 重力荷载代表值的分项系数,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的规定; SEhk 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的效应(N),尚应乘以相应的增 大系数、调整系数; 水平地震作用分项系数,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 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的规定; SEvk一 竖向地震作用标准值的效应(N),尚应乘以相应的增 大系数、调整系数; YEv 竖向地震作用分项系数,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 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的规定。 2普通竖向构件及重要水平构件的受剪承载力应符合式 SGE+SEhk+0.4SEvk GE+SEhk+0.4SEvk≤Rk 式中:Rk 构件承载力标准值(N),按材料强度标准值计算, 对钢筋混凝土梁支座或节点边缘截面可考虑钢筋 的超强系数1.25。 4.4.7设防地震作用计算时,隔震结构各楼层对应于地震作用标 准值的剪力应符合式(4.4.7)的要求: VEki ≥^ZG, 代中:VEki 第i层对应于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的剪力(N): 入一水平地震剪力系数,不应小于表4.4.7规定的值; 对于竖向不规则结构的薄弱层,尚应乘以增大系 数,增大系数取值1.15; G;一第层的重力荷载代表值(N); 结构计算总层数。 表4.4.7楼层最小地震剪力系数值 注:1表中的基本周期指与隔震结构相应的抗震结构基本周期; 2基本周期介于3.5s和5.0s之间的结构,应允许采用线性插值取值; 3抗震设防烈度7、8度时括号内数值分别用于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5g 和0.30g的地区 注:1表中的基本周期指与隔震结构相应的抗震结构基本周期; 2基本周期介于3.5s和5.0s之间的结构,应允许采用线性插值取值; 3抗震设防烈度7、8度时括号内数值分别用于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5 和0.30g的地区 4.5上部结构变形验算 .5.1上部结构在设防地震作用下,结构楼层内最大的弹性层间 立移应符合下式规定: Au。 代中:△ue 设防地震作用标准值产生的楼层内最大的弹性层 [0。]—弹性层间位移角限值,应符合表4.5.1的规定; h一计算楼层层高(mm)。 祁结构设防地震作用下弹性层间位移 △up 弹塑性层间位移,宜采用动力弹塑性时程分析方 法;对规则建筑,也可采用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或 等效线性化方法; [O,] 弹塑性层间位移角限值,罕遇地震作用下应符合 表4.5.2的规定。 表4.5.2上部结构罕遇地震作用下弹塑性层间位移角限值 4.5.3特殊设防类隔震建筑上部结构的结构楼层内最大弹塑性 层间位移,尚应按本标准式(4.5.2)进行极罕遇地震作用下的验 算,且弹塑性层间位移角限值应符合表4.5.3的规定。 4.5.3特殊设防类隔震建筑上部结构的结构楼层内最天弹塑性 吉构极罕遇地震作用下弹塑性层间位 1阻尼装置、抗风装置和抗拉装置可与隔震支座合为 亦可单独设置,必要时可设置限位装置。 2同一隔震层选用多种类型、规格的隔震装置时,每个隔震 装置的承载力和水平变形能力应能充分发挥,所有隔震装置的竖 向变形应保持基本一致。橡胶类支座不宜与摩擦摆等钢支座在同 一隔震层中混合使用。 3隔震层采用摩擦摆隔震支座时,应考虑支座水平滑动时产 生的竖向位移,及其对隔震层和结构的影响。 4当隔震层采用隔震支座和阻尼器时,应使隔震层在地震后 基本恢复原位,隔震层在罕遇地震作用下的水平最大位移所对应 的恢复力,不宜小于隔震层屈服力与摩阻力之和的1.2倍。 4.6.2隔震层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DBJ/T 45-042-2017标准下载6.2隔震层的布置应符合下列 1隔震层宜设置在结构的底部或中下部,其隔震支座应设置 在受力较大的部位,隔震支座的规格、数量和分布应根据竖向承载 力、侧向刚度和阻尼的要求由计算确定。 2隔震支座底面宜布置在相同标高位置上;当隔震层的隔震 装置处于不同标高时,应采取有效措施保证隔震装置共同工作,且 罕遇地震作用下,相邻隔震层的层间位移角不应大于1/1000。 3隔震支座的平面布置宜与上部结构和下部结构中竖向受 力构件的平面位置相对应,不能相对应时,应采取可靠的结构转换 措施。 4隔震层刚度中心与质量中心宜重合,设防烈度地震作用下 的偏心率不宜大于3%。 5同一支承处采用多个隔震支座时,隔震支座之间的净距应 能满足安装和更换所需的空间尺寸。 4.6.3隔震支座的压应力和徐变性能应符合下列规定: 1隔震支座在重力荷载代表值作用下,竖向压应力设计值不 应超过表4.6.3的规定。 2对于隔震橡胶支座,当第二形状系数(有效直径与橡胶层 总厚度之比)小于5.0时,应降低平均压应力限值:小于5且不小 于4时降低20%,小于4且不小于3时降低40%:标准设防类建 筑外径小于300mm的支座,其压应力限值为10MPa。 3对于弹性滑板支座,橡胶支座部及滑移材料的压应力限值 均应满足表4.6.3的规定,支座部外径不宜小于300mm。 4对于摩擦摆隔震支座,摩擦材料的压应力限值也应满足表 4.6.3的规定。 5在建筑设计工作年限内,隔震支座刚度、阻尼特性变化不 应超过初期值的士20%;橡胶支座的徐变量不应超过内部橡胶总 厚度的5%。 表4.6.3隔震支座在重力荷载代表值作用下的压应力限值(MPa 隔震层的水平刚度和阻尼应符合下列规定: 隔震层的水平等效刚度和等效阻尼比,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Ke = Zkj Se = Zk;; /Kec 武中:Se 隔震层等效阻尼比; Keq 隔震层水平等效刚度(N/mm); j隔震支座的等效阻尼比; 隔震支座(含阻尼器)由试验确定的水平等效刚度 (N/mm)。 2当隔震层设有附加阻尼装置时,尚应计入阻尼装置的阻尼。 3隔震支座和阻尼装置的设计参数,应与产品型式检验的结 果相符,检验时支座竖向荷载应采用本标准表4.6.3规定的压应 力限值,对应不同地震烈度作用时的隔震层水平位移可求得等效 刚度和等效阻尼比。 下列原则确定: 1一般情况下,应采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结合选代的方法或 时程分析法,对隔震体系整体进行分析T/CEC 204-2019标准下载,确定不同设防地震作用下 隔震层位移幅值。 2采用底部剪力法确定地震作用的隔震结构,其隔震层水平 位移可采用下式简化方法: uh = Fh/K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