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ECS 55-2020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T/CECS 55-2020 地下水原位测试规程(完整正版、清晰无水印).pdf简介:
,由于我是一个的,我无法直接提供PDF文件的简介或内容。但是,我可以根据你提供的信息进行描述。"T/CECS 55-2020地下水原位测试规程"是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CECS)发布的一份标准,它详细规定了在地下水资源管理、环境保护或土木工程中进行地下水原位测试的方法、步骤和要求。这份规程可能包括地下水的物理、化学特性测试、渗透性测试、稳定性测试等,目的是确保地下水的合理开采、保护和环境安全。它通常被工程师、水文地质学家和其他相关专业人员用于指导实际工作中的地下水调查和监测。如果你需要了解具体内容,建议你查阅该标准的官方版本或找专业的解读资料。
T/CECS 55-2020 地下水原位测试规程(完整正版、清晰无水印).pdf部分内容预览:
用抽水试验法计算得到渗流速度或采用充电法计算得到实际
7.2观测并与测点布设
7.2.1采用三角形法确定地下水流向时,观测井的布设应符合下 列规定: 1地下水位观测井不应少于3口应按锐角三角形分布,且不 应跨越分水岭。 2地下水位观测井应按锐角三角形分布某7层旅馆全套设计(约9000平,含任务书,开题报告,建筑图,结构图,计算书),观测井应分别位于 三角形的3个顶点,孔距应根据水文地质条件确定,宜为50m~ 100m。 3每个观测井布置水位计不应少于1个。 4每个观测井井口高程测量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水文测量 规范》SL58的有关规定。
合下列规定: 1导线的布设应以观测钻孔为中心呈辐射状分布,按45°等 方位间隔布置测线。 2测定地下水流向时,应按环形布置电极,每条测线测量电 极距应均等一致,自然电位法电极距宜为30m~50m,充电法电极 距宜为5m~10m,各电极人土深度应大于200mm,并应接地良 好。 3充电法供电电极(A极)应布设于中心钻孔内待测含水层 的中部:无穷远电极(B极)宜为一组电极;测量电极(M极)应置 于钻孔孔口处;另一测量电极(N极)应置于测线上。 4充电法A极与B极的距离应为测区对角线长度的2倍以 上,B极距不应低于充电点至边缘测点距离的10倍,测量电极宜 采用紫铜电极。
7.3.2采用水文物探法测定地下水流向和流速时,参数连续测试
1测点和电极应根据观测线平面布置图和电极平面布置图 布设。 2测试开始前,应测定活动电极相对固定电极的电位差U1, 测试次数不应少于3次。 3测试时,应将电极M置于测线的中心,N极在布置的测线 上移动,依次测量M极与N极之间的自然电位差,单个测点的测 试次数不应少于3次。
4测试结束后,应测定从开工到收工时极差的变化值U,,并按各测点测试时间进行线性分配,测试次数不应少于3次。7.3.4采用充电位法确定地下水流向时,测试过程应符合下列规定:1测量电极M应设置在井口,盐化地下水前,测量电极N应在布置的测线上移动,依次追踪与M极等电位的点,确定正常电场下等电位点。2应利用电缆在钻孔中将食盐(NaCI)投人待测含水层,并记录时间。盐化完成后,再沿各条测线依次测定盐化后与M极等电位的点,记录时间和各测点距中心点的距离,地下水盐化后观测等电位点的次数不应少于3次。3地下水盐化后,观测的等电位点相对正常场等电位点的最大位移方向即为地下水的流向,可经矢量转换计算地下水流向的方位角。7.4成果资料7.4.1采用三角形法确定地下水流向和流速时,成果资料的整理应符合下列规定:绘制观测井平面布置图。2绘制场地等水位线,确定地下水流向(图7.4.1)。H△LH2H3AH图7.4.1三角形法确定地下水流向示意图:26:
3地下水水力坡度应按下式计算:
合下列规定: 1绘制观测线平面布置图和电极平面布置图。 2按下式计算自然电位值:
式中:U 自然电位值(mV): U。 测点相对中心基点的电位差值(mV); U. 活动电极相对固定电极在开工前时的电位差(mV); U2 从开工到收工时极差的变化值,按各测点测试时间进 行线性分配后的数值(mV)。
向即为地下水的流向,经量转换后,可计算出地下水流向的方位 角。 7.4.4采用充电位法计算地下水实际流速时,可按下式计算:
式中:V一地下水实际平均流速(m/s); tl、t2、t3—一三次测定等电位点的时间(s); R1、R2、R3一三次测得的等电位点距中心点的距离(m)。 7.4.5采用水文物探确定法确定地下水流向流速时,成果报告应 包括下列图表: 1 观测线平面布置图。 电极平面布置图。 3 地下水流向和流速计算成果表
8.1.1本章可用于地下水溶解氧、氧化还原电位、pH值、浊度、 水温和电导率等水质常规指标原位测试。 8.1.2水质常规指标宜采用测试仪器在地下水水质测试井进行 人工或自动测试。 8.1.3测试井可利用农用水井、生产井或专门设置,井的结构及 深度应满足测试目的和要求。 8.1.4测试仪器的精度、灵敏度和量程应满足测试要求,并应具 有防水、防潮、屏蔽措施。原位测试结果应与测试井水样送室内测 半灶用进山法法工
8.1.3测试井可利用农用水井、生产井或专门设置,井的
8.1.4测试仪器的精度、灵敏度和量程应满足测试要求,并应具
1.4测试仪器的精度、灵敏度和量程应满足测试要求,并应 防水、防潮、屏蔽措施。原位测试结果应与测试井水样送室内 结果进行比较校正。
8.2测试并和测点布置
8.2.1测试井施工前应了解施工区域地下构筑物、管线分布,水 质测试前应进行测试并的定位。
条件确定,若需观察不同深度的地下水,应建立测试并群。测试井 应根据测试目的和用途建立统一的编号,并测量各测并的标高与 坐标。
下水的流向、污染物的迁移规律布置不少于3口测试井,同时应设 置对照测试井。用于确定污染程度和污染范围时,应结合地下水 的污染情况在较严重的污染区域加密布点。
8.2.5应在地下水流向上游设置1口对照测试井,当场地面积大 于6400m时,宜在地下水流向的下游也设置1口对照测试井。
8.2.5应在地下水流向上游设置1口对照测试井,当块
3.1人工测试可将测试仪器悬挂于地下水测试并中测试深 记录测试仪器读数或取水样至地面后采用测试仪器现场测证 动化测试应将测试仪器理入或悬挂于地下水测试并测试深度 动控制采集数据。
质指标单独的测试仪,自动化测试可采用地下水6种水质营
规范》GB50296和《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GB50027的有关规 定外,尚应符合下列规定: 1钻孔时,应采用跟管钻进等措施将目标测试含水层与其他 含水层隔离。 2钻孔成井应垂直,水质测试井孔径不应小于110mm,宜为 150mm~300mm。 3在填土层或其他松散不稳定的土层中,应下套管护孔,护 孔套管应垂直。 4成井后应进行洗井,井内应无沉淤和稠浆,并应符合现行 行业标准《供水水文地质钻探与管井施工操作规程》CJ/T13和 《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监测技术导则》HJ25.2的有 关规定,满足要求后放置测试仪器。 5同一测试并中设置多个测试仪器时,仪器之间应在垂直方 可上间隔设置,各仪器间的距离不宜小于0.5m。 6测试并口应设置防护装置,并应设立标志。 8.3.4测试并并管材料应具有防腐性能,且不应对地下水造成污
8.3.4测试并并管材料应具有防腐性能,且不应对地下水
染,成井时应做好隔离措施
8.4.1在成开洗并48h后,地下水样品采样前应对测试开进行清 洗,可采用贝勒管或自吸洗井设备超量抽吸地下水,抽吸量不得小 于并内水量的2倍,并进行pH值、电导率、浊度、溶解氧、氧化还 原电位、温度等指标的测试,连续测试不应少于3次,应待连续3 次水质指标满足稳定标准后2h内进行地下水采样测试。 8.4.2地下水水质指标测试值稳定标准应符合表8.4.2的规定, 现场测试记录表式可按本规程附录F执行
表8.4.2地下水水质指标测试值稳定标准
8.4.3测试深度宜位于测试井水面0.5m以下,当不同深度水质 差异较大时,应分层测试。
4.3测试深度宜位于测试并水面0.5m以下,当不同深度水 异较大时,应分层测试。
水质测试原始资料宜包括下列内容: 布点方案与测试井施工记录。 水质测试记录、测试仪器和测试探头标定记录。 采用自动化测试的数据GB∕T 9964-1988 水泥原料易磨性试验方法,应提供人工测试验证数据 现场各阶段的影像资料。 水质测试原位测试报告应包括下列内容: 任务由来。
2 测试目的及依据。 3 测试内容与频次。 4 布点原则与布点方案。 5 测试结果曲线与分析评价。
9注水试验9.1一般规定9.1.1试坑单环注水试验可用于地下水位埋深大于5m的砂土层、碎石土层,试坑双环自流注水试验可用于黏性土和粉土层,钻孔降水头注水试验可用于地下水位以下黏性土、粉土和砂土:钻孔常水头注水试验可用于地下水位以下的砂土层、碎石土层。9.1.2注水试验前应收集场地工程地质资料和现场踏勘.编制试验方案,并准备好相应仪器设备。9.2试验方法9.2.1试坑单环注水试验(图9.2.1)应符合下列规定:TATA图9.2.1试坑单环注水试验示意图1一出水管;2一进气管;3一瓶架;4一流量瓶;5一试环1在选定的试验位置挖一个圆形或方形试坑至试验层,并在坑底部再挖一个深150mm~200mm注水试坑,坑底应修平,试验土层的结构不应被扰动。.33:
2在注水试坑内放入一个高度200mm、直径为250mm~500mm的试环,环外应用黏土填实,四周不应漏水,在环底应铺厚20mm~30mm、粒径5mm~10mm的砾石或碎石作为缓冲层。3向环内注水,当环内水深达到100mm时开始记录量测时间和注水量,在试验过程中,应保持水深100mm,波动幅度不应大于5mm。4现场测试记录表式可按本规程附录G执行。9.2.2试坑单环注水试验(图9.2.2)注水量观测应符合下列规定:6图9.2.2试坑双环注水试验示意图1一出水管;2一进气管;3一瓶架;4一流量瓶;5一内环;6一外环1开始间隔时间应为5min,连续观测5次,然后每间隔20min观测1次,连续观测不应少于6次。2当连续2次观测的注人流量之差不大于最后一次流量的10%时,可结束试验。9.2.3试坑双环自流注水试验应符合下列规定:1在选定的试验位置挖一个圆形或方形试坑至试验层,并应在坑底部再挖一个深150mm~200mm的注水试坑。2在注水试坑内放入试环,将高度200mm,直径分别为250mm和500mm的两个试环按同心圆状压人坑底50mm~:34:
80mm。 3在内环及内、外环之间环底应铺上厚20mm~30mm、粒 经5mm~10mm的砾石或碎石作为缓冲层。 4安装瓶架、流量瓶、出水管和进气管。流量瓶进气管管口 应距坑底100mm,试验水头应保持不变。 5试验过程中,两个流量瓶应同时向内环和内、外环之间注 水,水深均应保持在100mm。 6试验前应在距试坑3m~5m处钻一个比坑底深3m~4m的 孔,并应每隔200mm取土样并测定含水率。试验结束后,应在试坑 中心钻一个同样深度的孔,每隔200mm取土样并测定含水率。 7记录内环注水量DB11T 1184-2015标准下载,现场测试记录表式可按本规程附录H 执行。
9.2.4试坑双环注水试验注水量观测应符合下列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