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规范下载简介和预览
DBJ52T 108-2021 贵州省小微公园设计与建设管理标准.pdf简介:
DBJ52T 108-2021《贵州省小微公园设计与建设管理标准》是一部地方标准,具体来说,它针对贵州省的小微公园的设计与建设过程提出了详细的管理和操作规范。小微公园,通常指的是小型的城市公共绿地,可能包括公园、绿地广场、社区花园等,主要服务于社区居民,提供休闲、运动和绿化环境。
该标准可能包括的内容有:小微公园的规划设计原则,如环保、生态、功能性和美观性的平衡;建设要求,如土地利用、设施配置、植物选种等;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管理、安全控制和环保措施;公园的运营管理,如维护保养、绿化养护、公共秩序维护等。它旨在提升贵州省小微公园的建设品质,保障公园的使用功能和居民的生活质量。
由于这是一份PDF文件,通常它需要专业人员解读,如果你需要具体的细节或有特定的问题,建议你查阅或咨询相关的专业人员。
DBJ52T 108-2021 贵州省小微公园设计与建设管理标准.pdf部分内容预览:
ⅡI级小微公园选择以“安静休闲区+儿童活动区”的模式,这是小微公园功能分区的基 本模式。该模式考虑到小微公园主要的服务对象为老人和儿童,他们使用公园的时间最多 频率最高,应当优先满足老人和儿童的活动需求。 I级小微公园宜选择“安静休闲区+康体活动区+儿童活动区+文化娱乐区”模式则是考 慧到小微公园是居民集中活动、相互交流的区域,设置一处中小型的文化娱乐区,能够为居 民活动提供公共空间,增加居民娱乐活动的多样性和归属感。在公园面积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康体活动区、儿童活动区、文化娱乐区应当相对分隔,实现动静分离。 3.3.2I级小微公园在面积较小、用地相对紧张的地方,可以设置包含两种以上兼容功能 的活动场地,采取不同时段、不同人群使用的方式,达到空间集约高效利用的目的。 3.3.3公园建设应根据城市综合防灾避险要求,充分发挥绿地的减灾、避灾功能。但并不 是所有的公园绿地都适合做应急避难场所,《城市绿地防灾避险设计导则》中“城市防灾避
险功能绿地按其功能定位分为四类,包括长期避险绿地、中短期避险绿地、紧急避险绿地和 城市隔离缓冲绿带。其中紧急避险绿地是指在灾害发生后,避难人员可以在极短时间内(3~ 0分钟内)到达、并能满足短时间避险需求(1小时至3天)的城市防灾避险功能绿地。一般 结合街头绿地、小游园、广场绿地及部分条件适宜的附属绿地设置,并与周边广场、学校等 其它灾时可用于防灾避险的场所统筹协调。”的内容,小微公园的面积和定位在有效避险面 识满足条件的情况下,交通便利,无泥石流、滑坡、洪涝灾害等次生灾害影响,距离次生灾 售危险源距离满足现行标准要求,且无建筑倒塌影响的情况下,可以考虑短时间防灾避险
0分钟内)到达、并能满足短时间避险需求(1小时至3天)的城市防灾避险功能绿地。一般 结合街头绿地、小游园、厂场绿地及部分条件适宜的附属绿地设置,并与周边厂场、学校等 其它灾时可用于防灾避险的场所统筹协调。”的内容,小微公园的面积和定位在有效避险面 积满足条件的情况下,交通便利,无泥石流、滑坡、洪涝灾害等次生灾害影响,距离次生灾 害危险源距离满足现行标准要求,且无建筑倒塌影响的情况下,可以考虑短时间防灾避险功 能。 3.3.4分区布局设计 1康体活动区、文化娱乐区及儿童活动场地的特点为游人多,集散时间短,对其他各 顶干扰大等特点,宜设置在方便居民就近使用又不扰民的区域,同时还应结合使用者的特点, 考虑安全、便捷,如儿童活动场地的铺装材料首先要考虑安全性,广场舞等群体性活动噪声 扰民引发的矛盾等都应作为设计重点内容考虑。 2安静休闲区 根据调研,贵州全年各月日照小时数偏低,且多阴雨潮湿,在这样的气候条件下,小微 公园各类活动场地的日照舒适度尤其重要,同时频繁的降雨影响户外活动的开展,因此,提 出了安静休闲区及广场选址应保证大部分面积有日照,周边配套布置能够避雨的亭、廊构筑 物等,并提出了铺装材料防滑要求等。 3儿童活动区主要是依据规模面积及儿童活动的特点进行分区。一般低龄段的儿童活 动基本上有大人看护,因此设计了满足成人看护需要的座椅和廊架供成人休息,同时也兼顾 交流。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儿童活动特点,提出了有条件的公园设不同年龄段的科普和体育区 4考虑到小微公园康体活动的主体为老人居多,老年群体的活动持续时间一般不长 因此在活动内容上也考虑了动静分区,除了健身器械的设置,也设置了一定的下棋、聊天的 场所,并提出了该类场所对场地的规定。 同司时由于用地有限,但又需要提供充足的活动场地,且Ⅱ级小微公园往往位于人口密度 较大的老城区,为体现公平共享理念,本标准提出在保证一定绿化占地比例的基础上,采用 种植高大乔木的方式,在提高绿地环境效益的同时,又利用了林下空间保证了活动场地及设 施用地 5文化娱乐区主要兼顾娱乐与展示,因此宜设置在主入口处方便游人进出,同时设置
《殡仪馆建设标准 建标181-2017》3.3.4分区布局设计
定数量的座椅及适当的景观照明,为游客提供舒适的休息、交往、活动的场地,它是小微 公园内多功能集中铺装场地,能够在不同的时段容纳多种活动的开展,其规模、内容应当与 公园等级相适应。 同时由于文化娱乐区有时候会有集中人群活动,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噪音的问题,据查资 料可知,街头小广场比较突出的集中活动为广场舞,广场舞喇叭附近的音量能够达到100 分贝,若不采取隔离措施,仅靠距离衰减,按噪音衰减规律,需要保持500米以上距离。因 比噪音场地应与居民楼保持一定降噪距离的同时,还应当结合地形布置隔音植物带。受场地 限制,确实没有条件的,可以考虑布置隔音墙、隔音板等
3.4.1为最天限度利用有限的场地打造活动休憩空间,参考《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85 中广场用地绿地占地面积标准,适当下调小微公园的绿化用地比例,改为以绿化覆盖率进行 控制;适当上调园路及铺装场地的占地比例,严格控制管理建筑比例,其中II级小微公园不 设管理建筑。 3.4.2强调了当用地属性为公园绿地时,绿化用地、园林及铺装场地比例应符合《城市绿
3.4.2强调了当用地属性为公园绿地时,绿化用地、园林及铺装场地比例应符合《城市绿 地分类标准》C.JJ/T85、《公园设计规范》GB51192相关规定
3.5 设计原则与要求
在园林绿化规划、设计中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减少资源消耗和浪 费,确保游人及环境安全,获得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同时设计应根据绿地类型确定其特 有的功能和特色。针对历史文化街区公园建设应加大对地域、历史、文化元素的挖掘,以保 护在先,以利用、修复、融合的理念对历史文化内涵进行重新整合、再生,既体现城市历史 文化的延续性,文满足现代文化生活的需要。 3.5.2小微公园的设计要符合功能需求和审美趋向,应在保证一定绿化面积的基础上,兼 颐城市景观风貌特色打造,实现休闲娱乐、科普教育等功能。小微公园的建设应有主题并与 周围环境相协调,既可将不同地块设计成同一系列的主题;也可根据地块所处位置或周边的 文化元素,设计独立的主题,彰显城市特色。小微公园的设计还应结合游人的特点兼顾立体 绿化、无障碍设施及新技术的运用,鼓励有条件的小微公园实施全园无障碍通行, 3.5.3根据不同区域的小微公园的游客类型进行了因地制宜的内容规定。
居住类小微公园的服务对象是社区居民,且大部分是儿童和老人,儿童和老人的活动能 力和行走方式有限,公园位置宜尽量以步行能到达较好。 为了提高居住类小微公园建成后居民的幸福感与认同感,提出了小微公园在方案设计阶 段应充分征询居民意见,引导居民积极建言献策参与公园设计,提高设计方案的实用性并体 现特色。针对Ⅱ级小微公园用地条件有限时,为最大程度满足幼儿的身心健康需要,优先保 证低龄段的儿童活动场地。 公共类小微公园的服务人群多在公共建筑、城市商业区附近,其服务人群多为青年和中 年商务人士,他们对多元化空间需求较高,如满足商务洽谈、休闲、聚会等社交空间,同时 也对场地便捷通行、快速到达上班地点的需求较大,因此在公共类小微公园的设计中,利用 地形、植物和水体等营造不同规模、不同性质的休息空间显得尤为重要,同时在园路设计时 应结合服务人群的需求,尽量做到高效便捷的通行方式。 交通类小微公园因其地理位置关系,服务人群多为公共交通使用人群,尽可能多的安排 舒适的等候空间是该类公园的设计要点
4.1.1公园设计应因地制宜,充分保护和利用原有地形、自然景观、文化和生态资源等, 并与景观设计充分结合。 4.1.2强调了在保护的前提下,公园景观应有机结合文物古迹、历史建筑和历史文化并体 现特色。
1.2.1地形的设计改造是城市公园设计施工中的重要因素,大挖大填、大尺度的地形改造 会造成公园建设投资增加GB∕T 39858-2021 隧道预切槽设备,因此合理规划地形设计,采用生态设计理念,在原有的地形条件 上,灵活采用各种设计手法,塑造合理的公园地形建设模式,从而达到经济、安全、美观的 效果。
4.2.2由于气候及地质地貌特点,贵州是地质灾害和水土流失的高发地区。依山而建的公
角,使其安全性满足相关标准要求。 4.2.3小微公园竖向设计是总体设计阶段的重要内容,它对园内主要景物的布置及排水影 响较大,合理的竖向设计可有效组织园内雨水的有序排放,并为雨水设施的布置及形式提供 依据,实现场地的低影响开发, 4.2.4各类地表的排水坡度引自《公园设计规范》GB51192。
4.3.1小微公园的园路及铺装场地有特定的服务人群,其场地相对有限,因此小微公园园 路及铺装场地的设计应结合公园规模及游人量进行。 4.3.2园路设计应根据总体设计进行选线,并结合植物配置连接各活动场地,丰富游园亿 验。 4.3.3II级小微公园园路类型分主路和小路,同时下调了主路和小路的宽度,不设支路。 4.3.4、4.3.5按《公园设计规范》GB51192的规定执行。 4.3.6广场的铺装除了铺装形式与色彩应注意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外,结合使用者的特点考 患安全、便捷,材料的选择上强调了平整防滑的重要性。 4.3.7强调了儿童活动场地的铺装材料安全性。一般采用塑胶、沙子、木屑等材质。但贵 州降水偏多,沙子、木屑遇水后卫生条件变差,因此建议使用塑胶类的弹性铺装
4.4.1强调了古树名木的保护要求。
4.4.2园林植物的配置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各种植物相互之间的配置,考虑植物种类的 选择,树丛的组合,平面和立面的构图、色彩、季相以及园林意境;另一方面是园林植物与 其他园林要素如山石、水体、建筑、园路等相互之间的配置的协调性;不同植物景观在不同 不境下形成的空间感受的舒适性。在植物配置上,除了要注意植物的近、中、远期效果,还 应注意植物季相、物种多样性GB∕T 39493-2020 燃气燃烧器和燃烧器具用安全和控制装置 特殊要求 压力调节装置,提出了应营建以物种多样性为主,以乔木为骨干的复层植物 群落种植设计要求,并根据常绿与落叶、开花与观叶、中生与慢生合理搭配要求。 4.4.3小微公园的植物设计既要保证植物景观特色性、景观多样性,又要确保生态安全性, 尽量选用抗性强的乡土植物实现低影响开发、低成本建设及养护,并为居民提供安全、舒适 的公园环境,因此对植物配置、植物种类的选择作了规定。为了避免植物种类过于单一或单 草坪应用等现象,提出了小微公园乔木种类至少3种以上的要求,营造出不同层次、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