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HTS 10009-2019 黄淮地区公路粉土路基设计施工技术指南(完整正版、清晰无水印).pdf

T/CHTS 10009-2019 黄淮地区公路粉土路基设计施工技术指南(完整正版、清晰无水印).pdf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21.4 M
标准类别:交通标准
资源ID:54113
免费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和预览

T/CHTS 10009-2019 黄淮地区公路粉土路基设计施工技术指南(完整正版、清晰无水印).pdf简介:

"黄淮地区公路粉土路基设计施工技术指南(T/CHTS 10009-2019)"是一份由相关行业标准制定机构发布的技术指南,主要针对黄淮地区特有的地理环境和公路建设情况,提供粉土路基的设计和施工标准、方法以及最佳实践。这份文档详细涵盖了粉土路基的地质特性分析、设计原则、设计参数、施工工艺、质量控制等方面,旨在保证公路路基的稳定性和耐久性,确保公路工程的安全和经济性。

由于你提到的是PDF文件的简介,我无法直接展示文件内容,但通常这样的技术指南会包括路基选择、处理技术、排水设计、施工步骤、质量检测等方面,可能还会提供一些针对黄淮地区气候条件和土壤类型的特殊考虑。如果你需要获取这份文件,可能需要从官方渠道或者授权的资料供应商处获取。

T/CHTS 10009-2019 黄淮地区公路粉土路基设计施工技术指南(完整正版、清晰无水印).pdf部分内容预览:

中国公路学会 2019年5月16日

T/CHTS 10009—2019

T/CHTS10009—2019目次1总则2术语与符号2.1术语2.2符号3工程地质勘察3.1一般规定3.2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勘察3.3初步设计阶段勘察3. 4施工图设计阶段勘察4路基设计4. 1一般规定4.2路堤设计4. 3地基处理设计4. 4防排水工程设计4.5防护工程设计4. 6取土场设计5路基施工5. 1般规定5. 2施工准备5. 3路基填筑5. 4改良粉土路基施工5.5防排水工程施工185.6防护工程施工185.7取土场施工19质量检测与验收206. 1般规定206. 2质量检测206.3交工验收20附录A标准状态下粉土路基回弹模量值Mk的确定22附录B路基平衡湿度的确定23附录C路基回弹模量湿度调整系数的确定24附录D干湿循环试验方法25用词说明

黄淮地区公路粉土路基设计施工技术指南

GB/T 51380-2019标准下载区公路粉土路基设计施工技术

1.0.1为提开黄准地区公路粉土路基设计施工技未水平,提高路基工程质量,保证路基具有足够的 强度、稳定性和耐久性,制定本指南。 1.0.2本指南适用于黄准地区各等级公路粉土路基新建和改扩建工程的设计与施工,其他地区公 路粉土路基设计与施工可参考使用。 1.0.3公路粉土路基设计与施工应遵循就地取材、经济适用、节约用地、保护环境的原则。 1.0.4公路粉土路基设计与施工应贯彻国家有关技术政策,积极稳妥地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 艺、新设备。 1.0.5公路粉土路基设计与施工,除应符合本指南的要求外,还应符合国家和行业现行有关标准的 规定,

3.3.2工程地质勘探除满足相关规范要求外.勘探点布设间距应满足表3.3.2的要求

生:1,间单场地是指位于地晨动邮 、厚度较为均习且无软主分布的路段。 2.复杂场地是指临河(湖、塘)或有古旧河道分布的路段,或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大于或等于0.10g,地基中有饱和 粉细砂或饱和粉土分布的路段 3.填土高度大于6m的路段或桥头路段适当加密,

1.闻单场地是 为均习且无软主分 2.复杂场地是指临河(湖、塘)或有古旧河道分布的路段,或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大于或等于0.10g,地 粉细砂或饱和粉土分布的路段 3.填土高度大于6m的路段或桥头路段适当加密 1.可根据勘探深度及场地条件等选用挖探、静力触探、

1一般粉土路段,勘探深度不宜小于2m。 2可液化土路段,勘探深度不宜小于20m。 3软土路段,勘探深度应根据软土分布厚度及路基填土高度确定。对于较薄的软土,应穿透软土 至主要持力层内2m~5m或下伏基岩;对于厚层软土,钻孔深度不宜小于25m。 3.3.4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大于或等于0.10g地区的饱和粉土地基,应进行钻探、标准贯入试验等综 合勘探,判别液化的可能性,确定液化等级

3.3.5取土场勘探应符合下列要求:

1探断面应不少于1个,每个断面勘探点数量应不少于2个。 2取代表性土样,进行含水率、液塑限、密度、击实、承载比(CBR)、回弹模量、抗剪强度 举性质试验。

3.4施工图设计阶段勘察

3.4.1详细勘察阶段应按照现行《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GC20)的规定,进 程地质条件。

C20)的规定,进 步香明场地工 星地质条件。 3.4.2详细斯察应在充分利用

勘察应在充分利用初步勘察资料的基础上,重点对初步设计阶段未查明的或需要补充查明的 采用以钻探、测试为主,调绘为辅的方法

3.4.2详细勘察应在充分利用初步勘察资料的基础上,重点对初步设计阶段未查明的或需要补 程地质条件,采用以钻探、测试为主,调绘为辅 设日距应满定表3,4,

表3.4.2详细勘察勘探点布设间距

:1.填土高度大于6m的路段或桥头路段适当加密 2.软土、可液化土边界附近应适当加密,确定分布范围 3.勘探手段可根据勘探深度及场地条件等选用挖探、静力触探、十字板剪切或钻探等。

3.4.3勘探深度除应符合第3.3.3条的要求外,对于厚层软土,其钻孔深度应达到预估的地基附加 力与自重应力之比为0.10~0.15时所对应的深度。 3.4.4对下列特殊路段应布置勘探横断面,以查明地层分布情况,评价路基稳定性: 1临河路基下伏地层有饱和粉土、软土。 2存在古河道、古湖塘、暗沟、暗浜等。 3 粉土路基填土高度大于或等于6m。 4 处于软土路段的桥头路基。

土量1万m"以上的取土场应增加勘探断面和勘探点数量,并通过室内试验,查明填料的物理力学 质,

T/CHTS10009—20194路基设计4.1一般规定4.1.1路基设计应收集公路沿线气候、水文、地形地貌、地质、地震、筑路材料等资料,做好沿线地质勘察、路基填料试验工作,并重点查明沿线冲沟、古河道、软弱土层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岩土物理力学性质。4.1.2路基设计应充分考虑水对路基性能的影响,设置完善的防排水系统及必要的防护工程。4.1.3粉土用作路基填料时最小承载比(CBR)应符合表4.1.3的规定。表4.1路基填料最小承载比要求填料最小承载比(CBR)(%)路面底项目分类以S路二级三、四级(m)路路公路上路床0~0.35轻、中等及重0.3~0.3下路床特重、极重0.3~1.2轻、中等及重0.8~1.3上路堤特重、极重1.2~1. 9轻、中等及重1.5以下2下路堤特重、极重1.9以下注:1.当路基填料CBR到表列要求时,灰等无机结合料收良处上理。2.当三、四级公路铺筑沥青.应采用二级公路的规定值4.1.4零填及挖方路段的路床应采用换成掺加无机吉合料改良等措施进行处治。4.1.5新建路基的路床应燥或中态,当到要求时,应采取必要的处治措施。4.1.6路基设计除符合本指南的要求尚应符合现行《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的规定。4.2路堤设计4.2.1路堤高度应根据填料的工程性质、水文地质条件、道路交叉情况等因素合理确定,并符合下列规定:1不设隔断层的路堤最小高度不应小于中湿状态路基临界高度2路堤最大高度不宜超过6m。当路堤高度超过6m时,应进行路堤稳定性验算,必要时可采取放缓边坡或加筋等措施3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大于或等于0.10g地区存在液化土层时,应根据公路等级、地基液化等级合理确定路堤高度。4.2.2低路堤、桥涵与路堤连接过渡段应采用粒料类或无机结合料处治粉土填筑。4.2.3路堤的边坡形式、坡率应根据边坡高度和工程地质条件确定,并符合表4.2.3的规定。6

T/CHTS10009—2019表4.2.3路堤边坡形式和坡率路堤填土高度边坡形式边坡坡率平台宽度(m)H≤6直线形不陡于1:1.5610台阶形上部6m不陡于1:1.5,中部设置平台,下部不陡于1:1.75≥2m4.2.4地基表层处理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1地基表层应碾压密实;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和二级公路基底压实度不应小于90%;三、四级公路不应小于85%。2路床底部位于地表以下时,应对地基表层土采取超挖、外掺无机结合料等处理措施,处理深度应不小于地表距路床底深度。3沿河、湖、沟、塘路段,应视具体情况采取排水、消肇处理措施当地基表层土含水率较高难以碾压密实临时排入沟,或采取外掺无机结合料等处理措施。4.2.5当路床处于潮湿态时可采取路基底部设量隔断层或提高路堤高度等措施。当采用砂砾或碎石等透水性材料作为隔断层时,其厚5m;当采用防渗土工合成材料作为隔断层时,其铺设部位宜高出地表0.5m以上。4.2.6无机结合料处治粉土时,掺量应通封试验确定试验条件受限时,可参照表4.2.6选用。表4.2无机结合料掺量掺量(质量百分比)(%)处治材料基表层路床桥涵与路堤过渡段石灰~44 ~4~8水泥333~54.2.7拓宽部分的路基应采取开挖台阶施,以减小新老路基之间的差异沉降。4.2.8平衡湿度状态下的路基回弹模量应按式(2.8)计算EMk(4.2.8)式中:E。平衡湿度状态下路基回弹模量设计值(MPa)MR标准状态下路基动态回弹模量值(MPa),按附录A确定;K.路基回弹模量湿度调整系数,为平衡湿度状态下的回弹模量与标准状态下的回弹模量之比,按附录B、附录C确定;K,干湿循环条件下路基土模量折减系数,参照附录D通过试验确定。初步设计时,可取0.70。4.2.9路床顶面回弹模量和竖向压应变应满足现行《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GD40)和《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D50)的要求;当不满足时,应进行处治。4.3地基处理设计4.3.1地基为饱和粉土或软土时,应进行路基稳定性和沉降计算,并符合现行《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的有关规定;当路基稳定性、沉降不能满足要求时,应进行地基处理设计。7

4.3.2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大于或等于0.10g地区存在可液化土层,按现行《公路工程抗震规范》 JTGB02)需要进行抗液化处理时GB 51139-2015 纤维素纤维用浆粕工厂设计规范,应根据公路等级、地基液化等级,参照表4.3.2确定地基抗液化处 理原则。

4.3.2地基抗液化处

表4.3.3地基抗液化处理措施

4.3.4当拓宽路基处于饱和粉土地基上时,应采用复合地基处理,不宜采用排水固结、冲击碾压或 强夯法处理。 4.3.5液化地基处理除符合本指南的要求外,尚应符合现行《公路工程抗震规范》(JTGB02)中的 有关规定。

4.4.1粉土路基防排水设计应与路面、桥梁、涵洞等防排水系统相协调,形成完善、通畅的防排水系 统,并与边坡防护相结合,防止出现冲刷。 4.4.2粉土路段路表水应采用集中排水方式,集中排水系统由拦水带或路肩排水沟、急流槽、消力 地、排水沟等组成,各设施间应衔接平顺,防止路表水冲刷边坡。 4.4.3中央分隔带防排水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1中央分隔带表面采用铺面封闭时,分隔带铺面应采用两侧外倾的横坡,坡度宜与路面横坡度相 司,铺面之下应设置防水层。 2中央分隔带表面未采用铺面封闭时,中央分隔带内部应设置由防水层、纵向排水渗沟、集水槽 和横向排水管等组成的综合防排水系统 3凹形中央分隔带的表面宜设置成浅碟形,坡度宜为1:6~1:4,并应在中央分隔带设置由纵向排 水沟、集水井、横向排水管、边坡急流槽、消力池等组成的综合排水系统,其断面尺寸、设置间距应通过 水力计算确定。 4中央分隔带与路面结构层之间应设置防水层。

JG∕T 5003.1-1992 履带式电动挖掘机基本参数T/CHTS10009—2019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