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J41/T 188-2017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安全监测技术规程(完整正版、清晰无水印).pdf

DBJ41/T 188-2017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安全监测技术规程(完整正版、清晰无水印).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50.4 M
标准类别:建筑标准
资源ID:52231
免费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BJ41/T 188-2017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安全监测技术规程(完整正版、清晰无水印).pdf简介:

DBJ41/T 188-2017《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安全监测技术规程》是一份由地方标准局发布的关于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安全监测的指导性技术文件。该规程详细规定了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过程中,如地铁、轻轨等地下工程的安全监测方法、标准、流程和要求。它涵盖了监测内容(如地基沉降、建筑物变形、结构应力等)、监测设备的选择与使用、数据处理与分析、监测结果的评估与应用等方面,旨在保障轨道交通工程的安全施工和运营。

作为技术规程,它具有权威性和强制性,旨在提高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过程中的安全管理水平,预防和减少可能发生的工程事故。由于规程涉及到专业性强、技术要求高的领域,因此清晰无水印的PDF版本通常会包含大量的专业术语、图表和技术规范,对于工程技术人员和相关行业人员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DBJ41/T 188-2017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安全监测技术规程(完整正版、清晰无水印).pdf部分内容预览:

3处理结果应及时与项目委托方进行沟通,并应在变形测量 技术报告中说明。

3处理结果应及时与项目委托方进行沟通,并应在变形测量 技术报告中说明。

5.1.1监测方法的选择应根据监测对象和施工场地周围环境、工 程特点、设计要求、监测等级、精度要求及当地工程经验等综合确 定,选择可靠性高、精度好、简便易行的监测方法。 5.1.2监测仪器、设备和元器件应满足以下要求: 1监测仪器、设备的精度、量程应满足实际工程的需要,应 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可靠性。 2监测仪器、设备要定期进行检定,并在检定有效期内使用。 3元器件应在使用前进行标定,标定记录应齐全。 4监测过程中,应定期对仪器、设备、元器件进行检查、比对、 保养、维护、妥善保管。 5.1.3 监测传感器应具备的性能: 1 与量测的介质特性相匹配。 2 量程、频率、分辨率应满足监测项目的需要。 3 灵敏度高、线性度好、重复性好。 性能稳定,迟滞、漂移误差小。 5 防水、防腐性好,抗干扰能力强,使用与维护方便。 5.1.4 对同一监测项目,现场作业时宜符合以下规定: 宜采用相同的监测方法和观测路线。 2 宜使用同一监测仪器、设备。 3宜固定监测人员。 4宜在基本相同的时段、环境条件下进行监测。

《客车灭火装备配置要求 GB34655-2017》5.1.3监测传感器应具备的性

5.1.5工程周边环境及周围岩土体的监测点应在土建工程 前提早埋设,工程主体监测点应在施工过程中及时埋设。待 点埋设稳定后,应至少连续独立观测3次,并取其稳定值的平 作为监测点的初始值。

5.1.7使用传感器进行变形监测,同等级观测的仪器精度不

1.7使用传感器进行变形监测,同等级观测的仪器精度不应低 几何测量仪器

水位观测孔、分层沉降管等管口应采取保护措施。 监测点位如有损坏,须及时在原位或附近进行补点,重新 后,被破坏点位的历史累计变形值需累加在新布设点位的 值中。

5.1.9新技术、新方法、新设备的应用.应与传统方法进

5.1.10变形测量的等级划分、精度要求宜参照表5.1.10。

表5.1.10变形测量的等级划分精度要求

点法等方法,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采用小角度法和投点法时,应对经纬仪或全站仪的垂直轴 倾斜误差进行检验;当垂直角超出±3°时,应对垂直轴倾斜进行 改正。 2采用视准线法时,测点的埋设偏离视准线的距离不应大于 20mm:监测前,应对活动战牌进行零位差的检定

5.2.2测定水平位移时,应根据

会、后方交会、导线测量、极坐标等方法,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采用交会法进行水平位移监测时,宜采用三点交会法,交 会角应为60°~120;边交会法的交会角宜为30°~150°。 2采用基于后方边角交会的自由设站法进行测量时,基准点 数量应选择3个以上。 3采用极坐标法进行水平位移监测时,宜采用双测站极坐 标法。

5.2.3当监测点和基准点相距较远或无法通视时,可采用

5.2.7监测仪器和监测方法应满足水平位移监测网的精度、监

点的坐标中误差和水平位移控制值的要求,且水平位移监测精 宜参照表5.2.7。

表5.2.7水平位移监测精度

注:1.监测点坐标中误差是指监测点相对测站点(如工作基点等)的坐标中误差,为 占位中误的15,

注:1.监测点坐标中误差是指监测点相对测站点(如工作基点等)的坐标中误差,为 点位中误差的1//2; 2.当根据累计变化量和变化速率选择的精度要求不一致时,优先按变化速率的 要求确定

点位中误差的1//2: 2.当根据累计变化量和变化速率选择的精度要求不一致时,优先按变化速率的 要求确定。

5.3.1竖向位移监测可采用几何水准测量、三角高程测量、 水准仪等测量方法。

5.3.2竖向位移监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1竖向位移监测网宜根据监测基准网布设。 2采用儿何水准测量时,监测网应布设成闭合、附合水准路 线,每次应联测2个以上水准点。

注:监测点测站高差中误差是指相应精度与视距的几何水准测量单程一测站的高 差中误差。

5.4深层水平位移监测

5.4深层水平位移监测

5.4.1支护桩(墙)体和土体的深层水平位移监测,宜在桩(墙) 体或土体中预理测斜管,采用测斜仪观测各深度处的水平位移。 5.4.2测斜仪系统精度不宜低于0.25mm/m,分辨率不宜低于 0.02mm/500 mm。 5.4.3测斜管宜采用聚氯乙烯(PVC)工程塑料管或铝合金管制 成,直径宜为45~90mm,管内应有两组互相垂直的纵向导槽。 5.4.4支护桩(墙)体的水平位移测斜管长度不宜小于桩(墙)体 的深度,土体深层水平位移测斜管长度不宜小于基坑设计深度的 1.5倍。

5测斜管埋设应符合下列规定:

5.4.5测斜管埋设应符合下列规定:

1支护桩(墙)体测斜管理设宜采用与钢筋笼绑扎一同下放 的方法;采用钻孔法理埋设时,测斜管与钻孔孔壁之间应回填密实。 2土体水平位移测斜管应在基坑开挖或隧道结构施工前理 设完成。 3理设前应检查测斜管质量,测斜管连接时应保证上下导管 段的导槽相互对准、顺畅,各段接头应紧密对接,管底应保证密封。 4测斜管理设时应保持固定、竖直,防止发生上浮、破裂、断 裂、扭转:测斜管一对导槽的方向应与所需测量的位移方向保持 一致。

5.4.6深层水平位移监测前.宜采

测时,应将测斜仪探头放人测斜管底,待探头接近管内温度后再逐 段量测,应每0.5m读数一次。每个监测点均应进行正、反两次量 测,取均值作为最终量测成果。 5.4.7初始值采集应在基坑开挖或隧道结构施工前完成,每天观 测一次,连续观测3d,取平均值作为初始值。 5.4.8深层水平位移计算时,应确定固定起算点,固定起算点可 设在测斜管的底部或顶部;当测斜管底部未进人稳定岩土体或已 发生位移时,应以管口作为起算点,每次监测应测定管口的平面坐 标进行水平位移修正。

测时,应将测斜仪探头放入测斜管底,待探头接近管内温度后再逐 段量测,应每0.5m读数一次。每个监测点均应进行正、反两次量 测,取均值作为最终量测成果,

设在测斜管的底部或顶部;当测斜管底部未进人稳定岩土体或已 发生位移时,应以管口作为起算点,每次监测应测定管口的平面坐 标进行水平位移修正。

5.5土体分层竖向位移监测

5.5.1土体分层竖向位移监测可通过埋设磁环分层沉降标或深 层沉降标,采用分层沉降标结合水准测量方法进行量测。 5.5.2土体分层竖向位移监测点宜与深层水平位移监测点同断 面布设。

5.5.2土体分层竖向位移监测点宜与深层水平位移监测点同断 面布设。 5.5.3深层沉降管宜采用聚氯乙烯(PVC)工程塑料管,直径宜为 45 ~90 mm。

5.5.3深层沉降管宜采用聚氯乙烯(PVC)工程塑料管,直径宜为 45~90mm

5.5.4磁环分层沉降标应在基坑开挖前至少1周埋设。安装

环时,应先在沉降管上分层沉降标的设计位置套上磁环与定位环 再沿钻孔逐节放入分层沉降管。分层沉降管安置到位后,沉降管 与钻孔孔壁之间应回填密实。

定后量测,稳定时间不应少于1周并获得稳定的初始值。采用分 层沉降标量测时,应以3次测量平均值作为初始值,读数较差应不

5.5.6采用磁环分层沉降标法监测时应对

进程、回程两次观测,并取其均值:每次监测时均应测定

5.6.1倾斜观测应根据现场观测条件和监测要求,可采用投点 法、激光铅直仪法、垂准法、倾斜仪法、前方交会法、后方交会法或 差异沉降法等进行观测。

5.6.2投点法应采用经纬仪或全站仪瞄准上部观测点,在底

则点安置水平读数尺直接读取偏移量,正、倒镜各观测一次取均 值,并根据上、下观测点高度计算倾斜度、倾斜方向及倾斜速率。

5.6.3垂准法应在下部监测点安置光学垂准仪激光垂准仪

纬仪、全站仪加弯目镜法,在顶部监测点安置接收靶,按一定 周期,在靶上直接读取或量取水平位移量与位移方向。

5.6.5差异沉降法应采用水准方法测量,经换算求得倾斜度 斜方向。

5.6.7当采用基于自由设站法的后方边角交会进行观测时,

择3个以上基准点,然后通过测得上下监测点的坐标,并换算求得 倾斜度和倾斜方向。

5.6.8当用全站仪或经纬仪进行观测时.仪器架设位置与监

JB/T 10544-2018标准下载5.6.10当建(构)筑物、桥梁等立面上观测点数量众多或倾斜

形量大时,宜采用三维激光扫描或数字摄影测量方法,具体技

5.7.1建(构)筑物、桥梁、既有隧道结构等的裂缝监测内容

建(构)筑物、桥梁、既有隧道结构等的裂缝监测内容应包 置、走向、长度、宽度,必要时尚应量测裂缝的深度

5.7.2裂缝监测宜采用下列方法:

宽度、粘贴薄纸、缝两侧打入测钉用电子游标卡尺测读等,也可采 用裂缝监测仪进行测读。 2裂缝长度宜采用直接量测法。 3裂缝深度监测宜采用超声波法、凿出法等。 5.7.3工程施工前应记录监测对象已有裂缝的分布位置和数量, 并对监测裂缝进行统一编号,记录各裂缝的位置、走向、长度、宽 度、深度及初测日期等。 5.7.4裂缝监测标志应便于量测(应具有可供量测的明晰端面 或中心),长期观测可采用镶嵌或埋入墙面的金属标志、金属杆标 志或楔形板标志:需要测出裂缝纵横向变化值时,可采用坐标方格 网板标志。监测标志应分别布设在裂缝的最宽处和裂缝的末端。 5.7.5监测标志安装完成后,应拍摄裂缝监测初期的照片。 5.7.6裂缝监测中,裂缝宽度量测精度不宜低于0.1mm,裂缝长 度和深度量测精度不宜低于1.0mm。每次监测时,应记录裂缝的 宽度、长度、观测日期等,并拍摄裂缝照片。 5.7.7当采用测缝传感器自动测记时,应与人工监测数据比对, 且数据的传输、保存应可靠。

或中心),长期观测可采用镶嵌或埋入墙面的金属标志、金属杆标 志或楔形板标志;需要测出裂缝纵横向变化值时,可采用坐标方格 网板标志。监测标志应分别布设在裂缝的最宽处和裂缝的末端

JG/T 118-2018标准下载5.7.5监测标志安装完成后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